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275章 民为本之孟府(下)【第二章,下午还有一章】

或许因“礼”,孔家才会做了他无法理解的事情,但因“民为重”,在衍圣公孔胤植带着一干山东官吏前往北京城告状后,他也第一时间跑去了孟府,规规矩矩站在门外躬身求见。

一连三日,孟承光遗孀张氏才带着一干妇孺出门迎接。

或许是因为孟府恼怒他的行为,见了也不冷不淡,但是毕竟孟家祖训在残破院落里摆着,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由孟家长者书写了一份告民书。

高民书其实只是一份招聘文书,一开始的条件是举人、进士一级,也不知道是不是衮州文人真的恼怒厌恶他,还是太过清高,根本不愿应征,由举人、进士降低至秀才,尽管如此,前来应征的秀才还是寥寥无几,见了面不分青红皂白,指着他的鼻子一阵怒骂。

实在是没了法子,也是这些秀才怒骂激怒了他,将衮州县令的条件一次性降低到了童生!

告示一经贴出就乱了套,山东本就是文治之乡,衮州之地又有孔孟两位圣人镇着,学子那就海了去。

学子多,不代表秀才、举人、进士多,大明朝与几百年后不同,每州府基本上都是有定额,本事再大,学问再高,每一年就那么几个人登上皇榜,有家世的好一些,家世差的,也只能蹉跎岁月,至死可能也还只是个童生。

十八岁至四十岁,身强力壮,肯吃苦耐劳的告示一经贴出,整个衮州就乱了套,千百年也没几次这么好的事儿,秀才公,举人老爷不愿,无数童生们可就不管不问了,衮州府官衙几乎被人踏破了。

先是稍微测试一下,从孟府聘请的几位老先生出了十道题目,都是很简单的题目,全是关于民生问题,与科考杂七杂八的不同,只是关乎最为简单的民治民生。

十道题,五六百童生过关,看的他是心花怒放,却把一干老头愁坏了。

衮州一共二十四个府县,县令、县丞、主簿、典史、巡检、六房小吏,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用着万历帝给他的镇纸“哐哐”一阵乱印,数百童生全部下放,至于原有官吏,不是被乱民砍了脑袋,就是做了逃兵,就算腆着脸跑回了县衙,也被分驻各县的净军、幼军们提着扔出了府衙。

他的霸道引起了孟府的不满,不过很快,孟府又不得不让一干老人臭着脸为他做事。

按照迁离沈辽几十万百姓做法,依葫芦画瓢又整了个衮州州县理事会,自孟府选出十五名长者,再在民间老童生选出九人,共计二十四人,正好应对衮州二十四府县,二十四人负责衮州府军、政、民诸事,对数百新出纳童生进行指导、监督。

孟家张夫人本还很不满他的瞎整胡闹,可这个衮州理事会一出,孟家不仅仅拿出了十五名老人,几十个小辈们也前往衮州府城担任书吏,并且说服了不少大儒前往衮州府城。

刘卫民忙的脚不沾地时,衍圣公孔胤植又带着一帮子人急匆匆跑了回来,在他印象里,怎么着也得过了年,不在大舅哥身前狠狠弹他几下头皮,是不可能这么快跑回来的。

或许是为了躲避,也或许他根本不愿太过搭理政务,带着人一个县一个县的视察,净军的战马也全部下了马鞍,全都变成了耕牛,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麦子种到地里,劳力全部下地耕种,妇人、孩童则在老人指导下制造土坯。

土坯房极为容易,只需要枯草、泥土,一个个制成方砖样式,晒干即可以建造房屋。

富贵人家的砖石房屋无需过问,最需要的还是底层百姓,刘大驸马都整成了两脚泥土,新任的县官们一个个也全有样学样,全都深入民间帮助百姓耕种、建房。

山东田地较为平整,耕种起来也很容易,无数军卒的带领下,百姓也尤为积极,而且衮州府的田地,几乎大半成了刘大驸马的私人田地,在他的佃租一成,以及诸多好处许诺下,他的佃户甚至比他还要积极,看的他是一阵感慨,感叹孔府做的也太狠了点。

自北一路向南视察,每一个县都要待上三五日,至少都会选择一个村庄亲自下地,亲自赤着脚踩上半日泥土,二十四个府县花费了他两三个月,哪怕飞雪降下,他不能再赤脚下地,也要一一检查各村寨情况,若有哪家百姓尚无屋舍居住,县衙就是百姓居所,县令、吏员家中就是百姓居处,跟随的三名孟家老者一开始还冷脸不悦,尚未视察了三个县,三名老人也不住感慨,对待他也与子侄没了差别。

八月底,自衍圣公刚入衮州府后,孔孟两家就因理事会吵吵嚷嚷,可随着各县衙塞满了百姓后,孟家也愈发对孔家不满。

孔孟虽都以“仁”为本,两者却有不同,一者自上而下,一者自下而上,刘卫民并不过问衮州政务,直接治理百姓是各府县官吏,而上层却非更高一级的官吏,而是衮州理事会,是孟府以及民间选出的公正长者,实质上则是一群在野乡民,作为最高者的刘大驸马只是尊泥塑,也就是“无为而治”,是以“民治民”,这极为符合孟家的道,而孔家尊“礼”,也就是人有三六九等,按照孔家理念,他这种做法破坏、亵渎了“礼法”,当孔胤植来到衮州府城后,见到孟家主持衮州理事会,对孟家尤为不满。

孔孟两家有不婚之说,但这并非是真实情况,孔孟两家历来都有联姻之事,只是两家子女相互婚嫁,一般不会是正牌夫人,就算是正牌,也绝不会是嫡子嫡孙,在衮州民变中,孟家还死了一位孔夫人,是孟承光的侧室夫人。

两家本为姻亲,先祖又有师徒名分,按理说孟家是应该退却,但在道统、理念相争上,这些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孔胤植本就因孔家惨遭变故心下恼怒,与一帮孟家长者说话语气也就没怎么客气,本就牵扯着道统、理念之争,又被一小辈指着鼻子大骂奸孽,孟家能愿意才怪了呢!

在孔胤植指责孟家的那一刻,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而引起冲突的刘卫民好像根本没听到一般,该挨个府县视察的,依然按照行程挨个视察,对衮州府城发生的事情根本不闻不问。

衮州是孔、孟两家祖地,因为孔家田庄众多,但对待其下佃户几乎与无良商贾一般,在上层官吏、士绅中威望颇高,而孟家几乎是反着来的,虽上层也有诸多人脉,但更多的是底层百姓间民望颇众,衮州民乱,虽匪人恼怒孟府,杀了人,烧了孟府,甚至家主孟承光的正牌夫人张氏也伤了手臂,但若无百姓救助,张氏也会身死其中。

徐鸿儒强攻曲阜,不仅仅因为曲阜有众多钱粮,更多的是孔府的压榨,民怨积累众多,需要宣泄的缘故。

两者看起来相同,却又有诸多的不同,刘卫民以数百童生为官为吏,正如之前所说,衮州可谓是天下文治之乡,但每年就这么些人可以成为秀才、举人、进士,太多书生无奈沉沦,而刘卫民好像为他们打开了一道口子,秀才、举人,致仕的进士可以支持孔家,更多的童生却全力支持孟家。

朝廷大臣们原本想着,最好由孔家敲打刘大驸马,反正此时的孔家成了天下最忠心之人,没了钱财,没了田地,那也没啥可担忧得了,朝臣们也正翘首以盼,等待合适机会加入刘卫民与孔家的战争。

可还没等多久,战争性质竟然变了,竟然成了孔家与孟家之间的战争,而挑起战争的混账刘大驸马,竟然整日无所事事,这里遛,那里逛,竟然悠哉悠哉“游玩”起来,朝廷大佬们傻眼了,孔孟之争,谁敢轻易插手?。

刘大驸马在外逛了几个月,麦子也都种下了,被地震震坏了房屋,民乱起来时候,都想着去造反,毁坏的屋舍也不知道修建,在他的亲身带头下,一帮干劲十足,希望得到证明自己价值的童生们,也带着无数百姓,短短时间内就已修建好了家园屋舍,至于还有少量百姓民房未能完全恢复,也只能来年继续。

转了一圈后,刘大驸马终于带着百十名亲军返回衮州府城,只是他没想到,半路上竟然遇到了一群跪在地上的贼人。

看着自己爹娘跪在雪地上,骑在马上,待在姐姐怀里的妞妞就坐不住了。

“爹爹,娘亲!”

“姐姐,是爹爹、娘亲!”

小辣椒死死搂着妹妹,却不敢踏前一步,双眼紧紧盯着前面跪在雪地中人群。

刘卫民轻轻磕动马腹,战马踏着碎步来到徐鸿儒面前,孟承礼与十名亲军护卫全都按刀紧随其后。

徐鸿儒向刘卫民重重一叩首,又向孟承礼一顿地。

“小九伤了孟老大人,罪民特向孟老请罪!”

说着,膝行数步,将一包裹放在两尺雪地上,又膝行向后退了数步,至始至终不敢抬头半分。

“孟老,依你看……当如何?”

孟承礼双眼微红,口鼻中雾气粗重了许多,打马上前,抬臂一鞭重重抽在徐鸿儒脸颊。

“此鞭非为我孟家儿郎惨死,而是……而是因你……因你死伤无数百姓!”

“哼!”

孟承礼翻身下马,双手颤抖抱起染有血迹包裹,双目却已泪流满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