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131章 鞑靼、瓦剌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第131章 鞑靼、瓦剌

作者:蛤蟆吞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12:05 来源:笔趣阁

有第一个,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

没想到自己在朝堂上咋咋呼呼,竟然还做了笔大买卖,甚至都不知道是何时结束的大朝。

“驸马爷……驸马爷……”

魏忠贤一阵轻呼,抱着木盒的他被惊醒了过来,人也不有感叹这些朝臣是如此的会算计。

就待他要开口,方从哲却上前拱手一礼,笑道:“刘驸马今日可谓获利颇丰啊!”

“呵呵……”

刘卫民摇头一笑。

“区区百两之银,非但大赚一笔、挽救了文武百官于民间威望,顺便还可以让天下人看到本驸马丑陋嘴脸,此等百利而无一害之事……”

“呵呵……”

“本驸马的确算是获利颇丰~”

“是也不是,方阁老?”

魏忠贤一愣,方从哲却微笑点头,笑道:“老夫也未曾想到,刘驸马会在朝堂上有如此之言、之为,只是老夫很好奇,刘驸马为何会如此,老夫可不相信刘驸马会如此之愚蠢。”

刘卫民随手将木盒送到魏忠贤怀里,向方从哲微微一笑。

“本驸马今日也是凑了个巧,哪里会想到,朝堂上诸位大人会因屁点小事争吵不休,送上门的钱财不赚白不赚,算是给损失颇大的内库增加点油水好了。”

刘卫民身子向前微微倾斜,满脸笑意。

“方阁老,您老也知道,本驸马虽胡闹,可却从未干涉过大明国政,内廷、陛下对诸位信任有加,政堂也任由诸位大人施为,本驸马咋也不明白,偌大的大明王朝,咋就比不上偏居一隅的南宋朝了,同样是文官执政,咋就穷的非得挤奶似的挤陛下内库?”

刘卫民猛然一拍脑袋,好像醒悟了过来一般。

“原来如此,俺有些明白了,诸位大人是故意逼迫小将自损名声,逼迫小将不得不做个坏人,没了坏人,也显不出文武大臣们的高风亮节……”

“还真是醉了啊~”

刘卫民摇头摆尾,更是连连拍着脑袋,脸上极为心痛后悔模样,好像真的上了多大的当似的。

方从哲一脸无奈,一旁看着毫不在意却支着耳朵偷听大臣,全一副见了鬼模样,怎么眼前小子就是如此令人厌恶?

刘卫民也不理会一干人或怒目而视或不屑一顾,一边向外走去,一边向后摆手,嘴里更是不满嘟囔。

“诸位大人,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别以为小子自损名声后还要被你们耍着玩,惹毛了小子,别怪俺翻脸不认人!”

“……”

“唉……”

“果然还是如此。”方从哲深深叹息。

杨涟一脸阴沉,冷哼道:“百两银钱,不知又要多少百姓举债度日!”

“杨大人所言甚是,贪鄙小人如何也还是贪鄙……”

魏忠贤抱着木盒,也不知里面装着的是些什么,正有些疑惑呢,听了杨涟话语,见众大臣纷纷点头,不悦了。

“宁德驸马爷虽爱财,可得了财还知晓我大明府库空虚,还知晓将银钱送入内库,咱家也就奇了怪了,诸位大人……家资巨万,怎么就无刘驸马一丁点觉悟呢?”

“还有啊……百姓举债不举债又与刘驸马何干?诸位拿了钱财,与大明盐商的纲商也差不了多少,一州一县还不是诸位大人说了算?”

“宁德驸马爷早先咋说来着……王公公,您可还记着?”

魏忠贤看向王体乾,一脸笑意。

王体乾心下一阵暗骂,又不得不笑道:“宁德驸马早先时候……是说要免费为百姓打井来着,这不是被人卡了脖子,不愿卖些炭石,甚至……连堪舆风水之人也无法寻到。”

魏忠贤不由点头,叹气道:“宁德驸马心怀百姓之苦……奈何总是有人暗中使坏,纵然身有百万之财,也是徒呼奈何啊!”

魏忠贤摇头叹气,也不欲再待在此处,他更加好奇怀里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怀抱着盒子,看起来不急不缓,曳撒下两条腿却跟个小火轮似的。

宦官行走与常人有很大区别,步子很小但迈动频率很高,究竟是何种缘由,刘卫民也不是很清楚,净军全是宦官组成,在训练的时候就发现了这种情况,为此他还花了很长时间才改变了这种情况。

刘卫民、魏忠贤两人夹枪带棒的讥讽让一干大臣很是恼怒,却又无可奈何。百两银钱对于他们的俸禄算是很高的价格了,可在此处的官员又有哪一个是依靠俸禄过活的?

大明有钱人很多,多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只是这些钱财并不在朝廷府库,而是在民间,在民间士绅官僚手里。

大明王朝就是个异类,朝廷没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更是穷的叮当响,天下所有财富却聚集在了朝廷这些或是愤怒或是不屑的官员姥爷,及他们背后家族手里。

以张甲徽为例,张甲徽的父亲是张四维,张四维的父亲算是开中法之下第一代大盐商,张四维的亲舅舅王崇古本身也是山西大盐商之家,王崇古取进士参了政,其兄王崇义不仅继承了父亲余留下来的产业,更是凭借其弟王崇古一跃成为晋地盐商之首。

作为门当户对的家族,王崇古的两个姐姐,一个成了张四维的亲生母亲,一个成了另一大盐商沈家子沈江的妻子。

张四维考入进士从政,四弟张四教继承家产成为长芦盐场六大纲商之一,张四维其子妻妾皆为长芦纲商王、李、范三家之女,其女嫁于大盐商马家内阁大臣马自强之子。

张、王两家可谓是山西顶级家族,但相比江南盐商又差了稍许,但山西晋商却在北方长芦盐场拥有绝对地位,一切根由还要追溯到隆庆和议。

因北地干旱,粮食自产不足,需要调集大量粮食物资运往九边,于是就有了开中盐法,就是商人运粮前去边地,将粮食交给九边军卒换取盐引,有了盐引凭证就可以拿到食盐成为盐商,这种事情对于双方都是极为有力的,几十万九边将士吃喝拉撒,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自然是个极为庞大的利益,催生了不少富商豪商,王家、张家就是第一代获益之人。

千军过独木桥,若想骤然一跃成为顶级豪族并非很容易,但是到了鞑靼大汉俺答汗这一代时,给了张、王两家最好的时机。

北元自退出中原后,大明朝将北元分成了东、西两部,西面的称瓦剌,东面则是鞑靼。

鞑靼是黄金家族后裔,瓦剌不是,瓦剌与鞑靼若用普通百姓话语来说,只是郎舅关系,是成吉思汗击败瓦剌后,将女儿嫁给了瓦剌首领乌都合别乞的儿子而已,尽管双方自此后多有婚嫁往来,但瓦剌终究算不得黄金家族后裔。

瓦剌一直都比较低调,至少鞑靼占据中原时是如此,直到明太祖击败了鞑靼后,争夺北元大汗位子时,双方才开始了激烈交锋。

后来瓦剌统一了北方草原,但这种时间很短,随后再次崩溃成了堆散沙,以至于后来鞑靼击溃了瓦剌。

瓦剌溃败后,达延汗并将鞑靼分为左右两翼鞑靼,共六个万户,即察罕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喀尔喀部万户三个左翼万户和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永谢布部(哈喇慎、阿苏特)万户三个右翼万户。

左翼三万户由达延汗直接统辖,大汗驻帐于本部察罕尔部;右翼三个万户由济农(小汗)统辖,驻帐于鄂尔多斯部万户。

达延汗死后,右翼逐渐强盛,俺答汗一举夺得北元大汗之人。

这里需要稍微说明一下的是,鞑靼左翼三万户居于辽东之西侧,即铁岭之西、之北,双方争斗的极为激烈,鞑靼为了防止明军继续深入草原,于铁岭至山海关西侧草原,调集鞑靼汗部察罕尔部之北兀良哈部(丛林部)、咯尔咯部纵向分列于辽东之西侧,即朵颜三卫,又叫兀良哈三部,即福余卫(科尔沁部)、泰宁卫(内咯尔咯部)、朵颜卫(哈喇沁部)。

原本朵颜三卫是鞑靼及右翼鞑靼部呈弧形防御辽东、大同、陕甘等地的进攻,因为种种原因,朵颜三卫及右翼鞑靼三部与大明的关系并非是不死不休的死敌,处于时打时和的状态,也正因为这种状态,朝廷文官时不时会弹劾辽东总兵李成梁杀敌冒功,辽东之侧就是朵颜三卫,双方亦敌亦友。

辽东之西是朵颜三卫,之北是海西女真,之东是建州女真,很难确定李成梁是真的杀敌冒功,还是为了一再削弱朵颜三卫鞑靼和女真一族的实力,但李成梁时期活着的时候,的确是一人稳住了整个北方局势,这是不争的事实。

朵颜三卫身后是鞑靼左翼,也就是鞑靼汗部本部察罕尔部,再北是外咯尔咯部,再北则是兀良哈部(丛林部)。左翼三部靠近辽东,大明驱逐了中原鞑靼后,双方就是你死我活仇敌,左部又是鞑靼大汗所领三部,故而大明一朝始终盯着左翼三部狂踢猛踹,这也造成了三部的衰落。

右翼三部与朵颜三卫的作用本是相同,都是为了抵御明朝进攻的前沿阵地,一开始的时候,右翼的确每每发动进攻,以牵制辽东对左翼的狂轰乱炸,甚至还屡屡以退出中原的数万白莲教人为卒侵入大同,以至于发生了土木堡惨事。

但这一切在俺答汗时发生了彻底变化,尽管右翼也还时不时闹腾,与之前却完全不同,而这不仅仅影响着北方鞑靼,同时还影响到了山西商贾,俺答汗家庭纠纷,不仅仅成就了山西无数商贾,不仅仅造就了王、张两家成为北方顶级家族,不仅仅让九边相对安稳的同时,更是间接影响到了此后林丹汗带领左翼南下抢占右翼地盘,同时也迫使着刘卫民领军北上漠北草原,纳地千万里……

当然了,这一切都只是后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