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三栖特种兵 > 第930章 乌兰角力地商

三栖特种兵 第930章 乌兰角力地商

作者:人一介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21 来源:笔趣阁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三栖特种兵》更多支持!

乌兰以晃已经接到通知,胡以晃将要前来迎接他,并且接收他的兵马,组成混合西北兵团。

然后再穿越河套地区,跨过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参与两河决战。

他知道胡以晃,那个打着他的名义,做了许多事情的家伙,正在率领名副其实的胡家军前来,不久就会二军会师。

他自己的那些同宗兄弟,将有一部分留下,协助他实现天军的另外一些任务。

前面的这块地区,正处于黄河几字形上端,阴山之南,黄河北岸,就是河套平原。

乌兰以晃既然继承了乌兰家族的产业,成为家主,他就不可避免地把乌兰家族的爱恨情仇继承过来。

这些纠缠很大一部分和这块土地有关。

因为这个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游牧民族的栖息地,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说,归于乌兰家族。

但是因为中中关系,又没有那种法律形式固定的所有关系。

道光以后,准许开放缠金地区,也就是河套以西那块土地,“雁行人”浩浩荡荡地进入河套,垦殖定居,在这块地广人稀的土地上形成疏疏落落的村庄。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雁行人,是因为这些人在清初时期去这一地区租种土地,每年春季至其地,以较微薄的地租垦种那里的土地, 秋收后仍返回原籍,多为杉西中部、北部的汉族贫苦农民。

他们实际上就是耕种乌兰家族所有的土地。

在这些外来人还软弱的时候,他们会缴纳少量的地租。

地租虽然少,但是至少可以表明他们承认。这些土地是属于乌兰家族的;同是从经济上也可以弥补这些土地不能放牧的损失。

虽然除此以外,乌兰家族还有广袤的草场,以及更加辽阔的荒漠。

但是没有任何益处,有如此水草丰盛的草坪。

这也是明摆着事情,如同能耕种生产粮食蔬菜,必然就是生长牧草的好地方。

这些前来租种的农民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称作“走西口”。

这也是一次圈地运动,人们以低价租种那里的土地,这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地商。

地商们利用廉价劳动力把黄河的水引到自己的租地上来,形成最初的黄河灌溉。

在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条件下,河套地区开发了几条大大干渠。

其中最古老的一条名为旧皂火渠,建造于康熙四十二年,由当时的地商集资开挖。

永济渠,也叫缠金渠,建于道光五年。是地商甄玉和魏羊组织开挖。

刚济渠,或称为刚目河渠,才建造成功,是地商贺清等集资开挖。

河套平原西部的河套地区,俗称大后套。

俗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後套”,主要就是指这些地方。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适合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成为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

可是问题接着来了,这些地商,掌握了这些土地使用权以后,就力量不断膨胀起来。

往下,他们加重那些租地农民的负担;往上,他们减少付给王公贵族的租金。把财富聚集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集中财富的同时,他们也集中了矛盾,与乌兰家族的争斗不断升级,以至于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一旦武力决定。那就开启了招兵买马的竞争,仗打得越来越大,死人也越来越多,仇恨也越来越大,也就促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军备竞赛。

这也是为什么乌兰以晃手头上有一支庞大的骑兵的部分原因。

地商之间,也不断竞争和变化,他们之间有分有合,最大的一家就是甄氏家族。

当代家主甄金,俨然一个土皇帝。

不过他这个土皇帝,比那些王公贵族、满清官员都更有经济头脑和经营手段。

他在大规模开垦土地,奠定河套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也创建了独具一格的管理体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满清对这样的经济活动没有基本的控制力,甄金等河套地商,发明了一种叫做“公中”、“牛犋”的运作方式。

作为民间群体,这些运行方式,以控制水权为基础,进而基本上把生产、商业、民间武装力量、信仰活动、教育资源等等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点类似后世具有垄断能力的大型公司。

他们用这样的方式代,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满清官方应该起到的作用,使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加大。

包括甄金在内的地商,把商业高利贷资本与土地相结合,以修渠灌地、收粮顶租、贩卖粮食等方式来谋取高额利润,实际上是在这一地区的特有现象。

让甄金这样的地商得以成功的条件首先是自然条件。

河套平原的地处阴山之南,黄河之滨,阴山山脉可以阻挡和削弱来自西北的寒流,加之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本来就非常有利于农业开发。

但是,后套地层纯由黄河积淤而成,平衍肥沃,微带碱性,得水灌溉则疏落如鸡粪,种植丰茂,不得水则坚成石田。

而这里的气候是雨泽稀少,降雨量大概只有和一百五十毫米左右。

这就导致了农田所恃渠水浇灌,水所不到,虽腴壤亦弃为废墟。

在这种情况下,应黄河水进行灌溉的渠道,就成了河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但是,渠道的开发并不容易。

往往一渠之成。时或需至数十年,款或糜至十余万。父子相代,亲友共营,才能成事; 而且开成之后,也要不断维护,已成之渠。又必每岁深刷其身,厚增其背, 用于维护的资金也是数额巨大。

这就决定了开挖渠道不是一家一户之力,而是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从而凝聚力量,兴修水利工程。

但这一行为的前提是能够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来进行社会动员,组织人力、物力来进行这些巨大的工程。

通常情况下,最适合的领导者就是满清的基层机构。但是在满清时期的河套地区,显然没有这样的历史条件。

清代对于这一地区的管理一直较为松散。

满清建国之初,那些内附的王公贵族,以其地赐乌拉特前中后三旗,鄂尔多斯左右翼旗。在清代初期,没有汉族移民的管理机构,仅仅是由当地的盟旗制度来管理。

因此,这个地区受到了不同王公贵族的王府管辖。而所有王府的所在地都不在河套境内,因此。河套境内的各种事务都往往被他们所忽略。

即使受到关注,也由于鞭长莫及,导致解决问题的效率大为降低。

况且,在这种管理机制下,最主要的民众也不具备受管理者的身份。

私垦的移民要是有内部的纠纷,就只能赴沿边各厅县伸理。听从民便,无所谓管隶。

这样,就使得甄金等人的行使管理成为必需,也实在是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商人对盈利机会,任何时候都是感觉特别灵敏。

在无利不起早的原则指引上。甄金等地商修建了引黄灌溉干渠,从而也把那些受到灌溉的土地、耕种土地的农民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地商过控制渠道,控制了水权,也就取得了河套农业的支配权。

目前,甄金他控制的土地范围东至乌梁素海畔,西至五原西,北至狼山麓、南沿黄河滨,共长约二百六十里,宽约一百四十里,方圆数百里。

然后,他们就用软硬兼施的两手,对所属的土地和农民进行管理。

他们首先建立了一些管理机构,这就是公中和牛犋,类似于后世大公司下面的分公司和子公司,这两个管理层次的设置,主要是管理生产活动。

“牛犋”的主要管理机构是由三部分构成。

其中“掌柜的”负责“管理全体事务”;“工头”负责“管理田地及放地事”;“先生”负责“管理记账书牍事”。

“公中”也是同样的结构。

在公中和牛犋之上,则设有“渠主”,等于公司中独当一面的副总裁。

在公中和牛犋两层管理这个结构之外还有一些所谓‘跑渠’的,负责稽查水道收水费,他们受渠主指导,又是打手。

“牛犋”和“公中”在基本结构略有差异,反映在功能上也就是多了开发渠道和水利管理的职能。

每个“公中”下面还会再分设数个规模较小的“牛犋”,这样的一个组织模式,就构成了一个“开发集团”。

甄金拥有这样的经济管理机构,就在效益上比乌兰家族高得多,因此,在军事抗衡上就逐渐占据了优势。

当然,这个优势还是因为甄金采取守势,不出自己的辖区,而不是到草原上,进行大规模骑兵角逐。

而乌兰家族呢,虽然骑兵很强大,但使用他们来攻城拔寨显然就力有不逮,而乌兰家族的骑兵要相对甄金动武,就只能是舍长就短,用骑兵来和守护家园的步兵对垒。

乌兰以晃打的注意是,合胡以晃的兵力,争取一举拔除甄金的势力!(小说《三栖特种兵》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 ”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