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三栖特种兵 > 第921章 道德考试三题

三栖特种兵 第921章 道德考试三题

作者:人一介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21 来源:笔趣阁

老小子一边领着人去他们家族聚集的地方走去,一边给麦轲等人讲述他们的风俗习惯。

几个人听得,一边津津有味,一边瞠目结舌!

心道,这肯定是李聃的后代了,否则,怎么会如此的不拘一格?如此的独具特色?如此的与风俗习惯格格不入?如此的对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遵循的的东西不屑一顾?

比如,他们的倒骑青牛,就有说头,说头还不少。

张果老倒骑毛驴,就一个人及惊世骇俗,大众以为只有仙人才这样倒行逆施。

可是老小子家族呢,人人都如此。

听老小子说,他们的家族有青牛十万头,这些青牛都是和老子骑的那头一样,从来就没有和其他牛种混杂过。

所以老子的后裔,人人骑青牛,这既是他们的代步工具,又是他们的伙伴。

为什么倒骑呢?

据老小子讲,这是老祖宗老子思想和行为的集中反映。

老子骑牛西去,实际上是一种返古的集中体现,因此,倒骑牛代表了思想和行为都要与古代的标准看齐。

为什么要返古呢?那是因为老子认为人类在古时候,生性纯朴,最接近那种没有污染的自然状态,而人类发展的结果,就是越来越败坏,而老子所处的那个朝代,函谷关东的中原地带、以及他自己曾经当官吏的楚国,都是**奢华,远离了他所崇尚的道德标准。

因此,他就毅然弃国而去,出函谷,反而去那些没有开化的胡夷之地。

听老小子这么一讲,麦轲才知道。老子本人,老子以降的老子家族,所有人的思想和标准,都是和后人、尤其是近现代人不但格格不入,而且正好相反!

后人认为是越现代化越好,老子则认为越现代化越糟糕!

怪不得老子逃离那些俗世的繁华;怪不得老子后人全都倒骑青牛!

这个简单的怪异行为。原来隐藏着如此之深的思想和标准。

麦轲和老小子谈得投机,浑然不觉到了一处地方,已经远离函谷,有一片场地,四周围绕山岭,上面松柏茂盛,哪怕是初春各处都是枯黄的野草,那些树林毅然郁郁葱葱。

又走了一会,前面又是一亮。一片辽阔的原野。

靠山根的地方,有左右两片茅草屋区,右边有一个高大石碑,上面刻有四个大字——尹氏家族。

老小子说,这个住宅区,都是老子出关的时候,时任关长得尹喜家族。

尹喜就是那个坚持留住老子,一定要洗出他的思想和观点。否则就不放他出关。

结果老子就来了个急就章,凑合了五千多字。急急出关去了。

这个临时交出了的卷子,就是后来脍炙人口的《道德经》,据说成了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读者第二多的书籍。

所以《道德经》如果是一本书的话,作者老子固然是关键,因为这些思想都是出于它独一无二的脑袋;但是。如果没有尹喜,《道德经》就会永久地留在来自的脑袋里。

他的脑袋再独特,他的思想再高端,也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无法传给别人。甚至不能传给他的后人。

因此,尹喜就如同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就如同发掘出明星的星探,对老子的思想的保存、传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因此,老子的后裔非常感激这位关长,当然他本人成了老子的学生。

因为有这层关系,或者二个家族世世代代相邻居住,互相支援,保持老子的传统和理想。

两个家族之间,有一座大屋,上书 《太初宫》三个大字。

这个太和宫和尹喜请求老子写书有关,但是老子写书的时候,还没有太初宫,这是后人

为了纪念这件事,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

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

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

太初宫正门,立有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右边的才是老子的后代居住的地方,大概有千户左右。

房屋的建筑材料基本都是草木坯石之类,很靠近自然。

麦轲不禁问道:“贵先祖老子至今,已经二千多年,难道仅仅这一千户人家吗?还是其他地方还另有居所?”

老小子说道:“对!只有这么多!先祖提倡小国寡民,这自然不能大肆生儿育女;因此,家族成员大多数都是一脉单传。”

原来如此!简单的一个小国寡民思想,竟然需要计划生育。

涉及到这个方面,麦轲有一大堆问题要问,但是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好奇心,他们还有正事要干呢。

麦轲忽然想到,既然这两个家族促成了《道德经》问世,或许他们还保存着老子的真迹手稿呢!

老小子把麦轲让进了一个中间稍大一点的房子,进去以后,每人发了一个草垫,直接席地而坐。

老小子告诉大家,这是全家族最大的一所房子,主要是用来开家族会议,今天请大家来,实际上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邀请家族之外的人进入家族范围。

“麦轲,你和你的人对我们的家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你们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先祖老子的道,所以我破例邀请你们来我族作客;下面我们就直接谈这个话题。麦轲,你,或者你的同伴,我就问三个问题,如果你们给出的回答符合我们的标准,我会送你们一样东西。为你们做一件事情,听清楚了吗?”

“什么东西?什么事情?”李秀成到底年轻,不禁问道。

“什么东西?当然是好东西,独一无二!什么事情嘛,当然是好事情,应该是你们做不到的。我们出马就能成功的。到底是什么,我先不说!如果你们赢了,东西给你们,是请我为你们来做好,自然就不必说了;如果你们输了呢,就更不用说了!你说是不是,小兄弟?”

“嗯,您说得对,就这样吧!”李秀成郁闷地沉寂下来。

麦轲一方的其他几个人。除了李秀成以外,加文、卫理、穆藤额、鄂顺安、 福安健、主持智深、土司座山虎,也就福安健和主持智深比较熟悉《道德经》,其余的读过就不错了。

而福安健和主持智深二人,一个是研究孔孟之道的,一个是研究佛学的,对道家经典的理解,其本上就是那个时代他们那个阶层的理解水平。

其核心就是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部分。然后加以接受,也就是僧道儒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大大杂烩。

原始的《道德经》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就不要在根红苗正的老小子面前丢丑了。

因此,大家眼睛都看向了麦轲,只有他才能回答问题了!

不过。抱着希望的同时,大家也对麦轲的信心严重不足!

其他方面你是不错,总不能连这些偏门你也精通吧?

“第一题:《道德经》第一句就提到道,也提到名,那么道和名的关系是什么?”老小子问道。

“这个问题的回答。依赖于对‘道’、‘名’这两个字的理解。根据老子在道德经经文中自己的描述,‘道’,就是宇宙万物中初初的、最根本的存在, 老子把这个东西称之为‘道’;世间万物,都是从这个‘道’中产生的。

“‘名’,就是名字,它是反映这个存在的,初始的、根本的存在,其名字就是‘道’。

“因此,‘道’和‘名’的关系,就是二者说的是一件事情,道,就是实际存在;名,就是对这个实际存在的称谓,也就是在人们的理解的前提下,对这个存在给予的描述。”

麦轲这一番话说出来,不但让那些不懂《道德经》的几位恍然大悟,就是老小子本人,也是豁然开朗。

老小子得到的教导正是这样,但是没有麦轲这样清楚易懂。

震惊之余,老小子嘟哝了一句:“这事闹的!到底谁是老小子呀?怎么你一个外人似乎比我还像?”

他摇晃了一下脑袋,接着来!

“第二题:《道德经》要实现的总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它指向的总方向是什么?”老小子心里话,我就不信这个你也懂!

没想到麦轲嘻嘻一笑,说道:“这个简单!为什么叫道德经?因为里面包括了两个内容,一个是‘道’,一个是‘德’,二者合起来就是‘道德’。前面说了,道是这个世界的根本存在,‘德’呢,最根本的意思就是‘得到’,‘得到’什么呢,‘得到’‘道’!而这个‘得到’‘道’的主语,就是人!人得到了‘道’,就是有‘德’!因此人得到了‘道’,有了德,成为有德的人,也就是‘道’延伸到了人的身上,就实现了《道德经》的目的!换句话说,人有了德,这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

众人一边听,一边吐糟,这还简单?这个要是简单,世界上没有复杂的了!

不过,这对于老小子,就可以说简单了,因为二者的关系,是老子留下来的特殊指示的重点,生怕儿孙不明白!没想到麦轲几句话就给说清楚了!

而且根本就不用引用经文,直接一个解题就解决了问题!

“第三个问题……”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