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闺门秀 > 第三百二十六章 招工

闺门秀 第三百二十六章 招工

作者:Loeva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15 来源:笔趣阁

赵玮去拜访了东邻的老翰林,请他出任明知书馆的常务副馆长。老翰林颇为心动,但并没有一口答应。他虽然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但在没看到明知书馆会建成什么样子之前,还不打算在卖老宅之后,还要把自己也奉献进去。况且他也一把年纪了,也不知能不能应付得来,总要跟老伴与子孙们商量商量,才好做决定。

赵玮恭恭敬敬地留下了礼物,告辞出来,心里对老翰林会接受邀请,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他看得出来,这位老人家是真的心动了。只需要把明知书馆建好,老人家看着眼热,自然就会愿意出山。

赵玮回到家中后没多久,就接到了几位新朋友的回信。先前他问的,是否知道一些家境清贫、愿意到书馆做事的年轻学子,所有人都答应了帮他问一问。其中有一位甚至在回信中推荐了自家的两位堂弟。这还不止,他还跟赵玮预约了上门拜访的时间。等到午后预约的时辰,他直接带着两个堂弟过来了。

这位新朋友,其实就是赵玮第一位拜访的那位老翰林易学士的堂侄。他们族中人多,子弟都自幼读书,但各房各家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各人的境遇自然也不同。他这两位堂弟,出身族中旁支,家境本来平平,又因父亲早亡,母亲体弱多病,为了治病,几乎将家中的积蓄花光了,剩下二十亩薄田,勉强可以糊口。平日连读书写字用的笔墨纸砚,都要依靠族中供应。幸好他们家族重视子弟培养,有免费的家学。因此才没有耽误兄弟俩的功课。

其中做哥哥的宗澪今年已经满了十八岁,觉得自己无能,不能支撑家业,只能依靠族人,实在是太没用了。加上他连年参加童子试,都卡在了院试这一关,迟迟未能取到秀才功名。反倒是年仅十四岁的弟弟宗淕。第一次参加童子试,就接连闯过了县试、府试两关。平日读书,也表现得十分聪慧。家学里的先生与族中几位饱学的长辈,都觉得他大有希望。易宗澪觉得自己家境清贫,往年要负担自己读书科举的花费,已经入不敷出。若要将兄弟二人都供出来。只怕负担更重。倒不如自己放弃科举,出去找些事做,一是给家里增添收入,减轻族人负担,也有人可以侍奉母亲;二来,则是可以专心供养弟弟读书。只要易宗淕能够考中功名,他做兄长的心里一样高兴。

赵玮的新朋友见两位堂弟相亲相爱,自然欢喜。但易宗澪能找到什么工作呢?总不能叫他一个童生去做搬搬抬抬的粗活吧?如今赵玮忽然提到。要寻几个年轻学子在书馆帮忙,倒叫他喜出望外了。书馆的工作不但体面。活也不重,还可以让易宗澪继续读书,即使让他兄弟二人轮流上工也是无妨的。他们兄弟得了工钱,可以帮补家计,又有了读书的地方,岂不是皆大欢喜?因此他立刻就把堂兄弟带过来了。

赵玮听闻易家兄弟事迹,也为他们兄弟间的情谊感动,当即就答应了让他们进书馆做事。如今书馆还未正式动工,能做的事有限,但最重要的,就是先把京中各位饱学之士捐献的书本整理出来了。

赵玮对易家兄弟道:“先时送来的书,已经整理了一些,但还有许多尚未理好,需得将书本分门别类,注明每一本书是哪一位先生捐出,还要将其中破损处修补好。若是有些书只有一本,但又十分有用,恐会有多人借阅的,还需要再多抄两三本下来。因此做事的人,首要便是识字,其次也需要有一定的学识,最好还得写字工整,若是抄书抄得又好又快,那就更佳了。”

易家兄弟互相对视一眼,乖乖行礼称是。易宗澪道:“不才兄弟二人写字虽说上不好,但工整却是能做到的,只是不知,能不能入侯爷法眼。”

赵玮一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装订好的手抄本来给他们看:“象这样的就行了,倒也不必是什么书法大家。那样的人物,岂是能随便请动的?”

易家兄弟拿过来一翻,顿时觉得压力不小。书中抄写的字迹,固然称不上是什么书法大家的手笔,却也清新飘逸,又不失风骨。看得出来,写字的人可能年纪尚小,因此笔力有所不足,否则必定会写得更好。易家兄弟想想自家的字,便有些自愧不如。

他们那位堂兄弟,赵玮新交的朋友也伸过头来看了几眼,不由得赞一声:“好字!”接着便好奇起来:“赵兄,这字不象是你的笔迹,难道是你哪位兄弟子侄抄写的?”

赵玮笑笑。这字是赵琇所写,朋友夸奖妹妹的字好,他身为兄长,自然与有荣焉,只是这种话不好实说,便没有回答,只是说:“能让前来借阅书本的学子看得清楚明白,就可以了,不必想得太多。科举应试,本来也要求童生们字写得工整。”

易家兄弟应下。那新朋友见赵玮没有回答,就觉得他这态度有些奇怪。赵玮有几位同族的兄弟在京行商,家中子弟也有读书的人,并不是秘密,如果是他们抄写的,又有什么不能说的呢?除非……他忽然想起了,赵玮的妹妹似乎也读书识字,莫非是她抄的不成?因此赵玮才会避而不谈?这么一想,他就觉得不好意思了,但心下也在暗暗感叹。若这果真是赵玮之妹抄的书,这字可写得真不错。她才多大年纪?就写得一笔好字,难得的是不露半点闺阁气。他也有姐妹,曾听说过传言,指建南侯兄妹粗俗无才。他认识了建南侯,就知道传言有误,赵玮分明是个少年才子。那赵玮的妹妹说不定也是位兰心蕙质的书香闺秀呢?传闻真是误人!

赵玮又跟易家兄弟说了些书馆的规矩章程,还有员工待遇。象易家兄弟这样的情况。若是一个月上满工,那就有二两银子的工钱,中午包一顿饭。若是值夜,就连晚饭和住宿都包了。他们要做的,就是打扫书馆内外,整理书本,修补破损之处,抄书,还有办理借阅、还书等手续。工作简单。很容易就能上手了。如今书馆尚未建成,但西边的宅子已经清理出来了。易家兄弟可以在那里抄书,纸笔都由侯府供应。每日工时四个时辰。易家兄弟听了,只觉得这待遇实在优厚,若是错过这样的好差事,就不知道几时才能找到更好的了。更让他们动心的是。赵玮有意请拥有举人或以上功名的饱学之士前来书馆中坐镇。若他们在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还可以向对方请教。虽然易家家学中的先生也很有学问,还有易学士这位长辈可以请教,但家族成员众多,要请教的人都排了长队,拿些浅显的问题去问老学士,他们又有些不好意思,哪里比得上这书馆里的近水楼台呢?兄弟俩巴不得立刻就开始上工了。

赵玮命人唤了卢明章来。将易家兄弟带去西边宅子。抄书之事,卢明章已经极熟。都是未进学的年轻人,相处起来也更容易些。接着赵玮又与新朋友说了些文章的事,便听闻家人来报:“绵花胡同那两位已经出了城。”赵玮顿了一顿,平静地说:“知道了。”没有多提。

新朋友心下微微一动,牛氏与赵湘眼下就住在绵花胡同,这事儿京中许多人都知道,也知道她们祖孙与建南侯府的关系。他心中甚至十分佩服赵玮愿意供养仇人的家眷,只觉得对方是真君子。“绵花胡同那两位”,指的莫非是牛氏与赵湘?可她们怎会出了城呢?看赵玮的神色,显然事先知情,莫非是那对祖孙又出了什么事了?

他一走神,赵玮就察觉了,微笑着解释:“是先前被逐的一房族亲,因他家有人犯了事,又有不肖子孙弃亲长而逃走,因此只剩下祖孙两个,又是妇孺,家计无以为继。家祖母吃斋念佛,是个最见不得人受苦的人,便给她们安排了住的地方,又让人每月送些银米过去,令那对祖孙不至于衣食无着。”

新朋友心中了然,果然是牛氏祖孙。

赵玮接着又道:“近日那做祖母的病了一场,也不知是想到了什么,对我们说,深悔昔日做了错事,如今到老才会遭了报应。她心中愧对我们一家,便开口要与我们断了亲缘,从此再不接受我们家的接济。我劝了几句,见她不肯松口,也是无可奈何。不过她孙女说了,要带祖母投奔舅家。我想她们祖孙到了亲戚家里,也算是有所依靠,便由得她们去了。今儿一早,我就打发人护送她们祖孙出城。”

新朋友叹道:“你是个最仁厚不过的人,尊亲既然心中有愧,勉强她接受府上接济,岂不是令她更加惭愧?对于病人也不是好事。既然她们有可去的地方,就放她们离开吧。”

赵玮点头,两人很快就转移了话题,不再谈论这件事了。但赵玮心中清楚,他这位新朋友是个热心肠的人,有时候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传播了各种消息。牛氏与赵湘与侯府断亲之事,估计很快就会从他口中传播开去了。

赵湘并不知道二房发生了什么事,她只用了半天功夫,就到达了良乡县衙,见到了七堂舅。

蒋七老爷看到她时,神色非常惊愕,万万没想到她会出现在自己面前。但侯府的管事在场,他勉强接受了她的见礼,便命人将她送进后宅去见妻子了。

这时候,侯府管事才依着礼数,上前用略有些冷淡的语气向他禀报了事情的原委,然后将赵玮的信双手奉上。

赵玮在信里清楚地写明了赵湘下毒以及后来牛氏为救孙女而信口开河的事情经过,断亲之事,文书之事,还有证物等等,全都交待了。蒋七老爷看着书,脸色越来越黑。那管事还照着赵玮的吩咐,不咸不淡地对他说:“我们小侯爷说了,早就听闻蒋家最重骨肉亲缘,想必一定会将自家外孙女照看好吧?”

这是在暗示蒋家把人关好了,别放出去惹事吗?

蒋七老爷的脸又气白了。

而此时的赵湘,还不知道赵玮在信里把她卖了,正喜滋滋地打量着自己所在的内宅花厅。蒋家虽然落魄了,但毕竟曾经风光过。蒋七老爷是旁支,受嫡支贬官抄家的影响不大,家中摆设都还透着富贵气象。她投奔这位堂舅,果然是正确的决定。这样富贵的堂舅,总不会让她吃糠咽菜吧?

此事离京城挺远的,说不定……没有人知道她的底细,她还能凭着舅舅家的权势地位,结上一门好亲?(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