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 > 第28章 调防吴淞(下)

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 第28章 调防吴淞(下)

作者:寂寞剑客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0:27 来源:笔趣阁

“你并非食古不化之人,所谓汉胡之别夷夏之防在你心中更没有半点分量,今日怎么突然间深明大义起来了?”韩微的问话直接而尖刻,甚至有些无礼,即便此刻两人密室独对,这样的语气也殊少对上位者的尊重,若是对方不是李文革,只怕立时便要拂袖而去了。

郭无为已经安排在了馆驿安歇,对于这个北汉王朝的外交部长,李文革虽然没有答应他的盟约要求,但在待遇上还是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优待的。

“谁说我不在乎汉胡之别夷夏之防?”李文革皱紧眉头反问道,被自己的亲信幕僚如此误解,他心中颇为不是滋味。

“既能容得下细封独自领军,又为杀牛家和叶吉家划分草场,这些事情,难道不是你做的?”韩微慢悠悠问道。

李文革叹了口气:“这些事情,我原本也没指望你们能够看明白!”

见韩微不解,他缓缓道:“若论汉胡,唐太宗李世民本是胡种,可也被汉人儒生奉为明君典范。妄分夷夏,西秦本是戎狄,只因代周一统,始皇帝遂得为诸夏祖龙。汉胡之别夷夏之防若是这么从字面上做文章,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交替,又经历了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汉家血脉早已杂芜难辨。所谓汉胡之别夷夏之防,根本就无从谈起!”

韩微听得认真,李文革说得也恳切:“所谓汉胡,胡人若肯弃游牧事农耕,便是汉家一体;总论夷夏,夷狄若肯读诗书奉师圣,即为诸夏子民。我不是儒生。所谓英雄不问出身,说的便是血统族群一钱不值,贵如清河崔氏,千年望族名门,崔褒如今不一样在这边关一隅讨生活么?汉胡之别,不在语言服饰;夷夏之防,更非简单的血统族群之分际!河北本是中国故地,却被石敬瑭硬生生割去了一片变成了契丹人的草场,多少中产之家因而破产。多少良善之民因而流离?我家祖籍赵州,若非契丹占据幽蓟。我又怎会流落到西北来?使沃野良田,变成蛮族跑马放牧之地,石敬瑭纵有千般德政,仅此一事千秋难脱汉奸之名。我并不歧视契丹人。若其肯事生产,能以农耕自力更生,不侵我土地,不扰我人民,我自可视其为一体,不吝扶助之,善待之。在此之前,其既然不以我族类自居,侵我土地戕我人民。自然是我不共戴天之敌……”

韩微却并不以为然:“你以君子之心待人,只怕人却未必会以君子之行待你!”

“你说得对!”李文革点头。“所以前提是我们汉人首先要强大,自己强了,才不会被人家欺负。自己积弱,面对群狼,难道能以诗书礼仪教化他们不要嗜血么“可惜自古以来便是三人成虎!”韩微叹息,“自家内部挣来斗去,分崩离析至如今局面,又怎能抵御夷狄之侵掠?”

李文革默然。

韩微有道:“你有此心,首先还要将汉家回复一统才好,否则一盘散沙。自强一说无从谈起!”

这是韩微这个外人第一次向李文革提出以天下为志向的话题。之前尽管有着种种潜流,都是在延州文武系统内部传播。韩微今次提起这个话头,虽然不无试探之意,却也证明了一点,在当今形势下,李文革自立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地念头,而是一种形式了。

对于魏逊等人的劝进,李文革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强压下去;对李彬秦固等人的暗示,他可以装聋作哑;但对韩微的试探,他却不得不给一个明确的说法,毕竟前些日子所发生的政争,已经让韩家在自己身上消耗了过多的政治资本,韩微需要为他的家族着想,自然要评估一下这些资本投注地究竟值与不值。

李文革沉吟了片刻,反问道:“启仁此论,是自家论点,还是人云亦云?”

韩微皱起眉头:“自古以来,先有内忧频仍,后来外患纷扰,莫不如此!无论是东晋还是眼前的晚唐,都是活生生地例子,难道还要明说么?”“也有反例!”李文革摇着头道。

“愿闻其详!”韩微来了兴趣。

“周室分封诸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天下无一日一统,书不同文,车不同轨,然则秦逐西戎,赵却匈奴,楚收南越蛮夷之地,中原虽然分崩离析,戎狄蛮夷却并无入寇之机。秦汉一统,虽有长城万里,却不能却匈奴入寇,汉家天子被北狄围困山野,汉家女儿须远嫁塞外为国和亲,这一长一销,却又如何解释?”李文革侃侃言道。

“这是特例……”韩微辩解道。

“既然有特例,便说明启仁所说的道理其实并不完全!”李文革毫不容让,神色笃定地道:“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然则诸子百家争衡四方,白衣士子一朝得志,便可配六国相印。诸侯大夫无论贫富,皆不敢轻视士人,得士人者得天下,反之则国败身死。正是这等局面之下,我诸夏中国方生出了五霸七雄,化外蛮夷虽然强悍,亦不得窥视中原门径。至嬴政焚诗书,刘彻统儒道,诸夏文明停滞,百家争鸣局面不再,化外之族方才得以立足壮大,乃至竟成中国千年来之大患……”

“你这是强词夺理,百家归于儒,乃是大势所趋!”韩微坚持道。

“我没说儒家不好!”李文革摇了摇头,“儒家原本是好的,孔子孟子,皆不是坐而论道不尚实际之辈。然则没了竞争一家独大的儒家,便如同荒野之上天敌尽去地狼群,爪牙皆断,有坐守遗泽之力,无积极进取之心,这样的儒家。早已失了圣人立儒的本意。自己给自己画个圈子圈起来,那不是坐等人家打上门么?如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也就一点不稀罕了!”

“所以万世之罪,罪不在儒家,而在儒家之一家独尊!”李文革冷冰冰地道。

韩微发现自己与李文革的辩论无意之中已然跑题,他本不属于传统地儒家学派,此时却不由得本能地替儒家辩解起来:“儒家也并非一家之言,其实道家之无为,法家之规制。乃至纵横家之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在儒家中均有所体现。便是义利之辩,千古亦未尝有定论,怀仁以儒家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相责,却也不能指鹿为马吧?”

“那是不同的!”李文革摇着头。“百家之所以争鸣,争的便是一个治天下之权。儒家内部道统之争,不过是对已经获得的权力进行再次分割,且多是在外力压制之下。就像若非天下大乱,似启仁这般的纵横家焉得能在儒家内有这么一席之地呢?”

“我不是纵横家……”韩微有些气恼地道。

“我也没说儒家不好!”李文革微笑着解释道,“儒家既然能为百家之首,自然不会是坏学术。因此不好地并不是儒家,而是如今这般儒家一门独大压制其他学术流宗的局面。汉武帝更化改制,弃黄老而取儒家。原本用意是好地,然则取舍之间竟将百家尽行罢黜。这却是贻害千秋的大过失。”

韩微哑口无言,他本来就不是学术纯正地儒门子弟,若是秦固在此处,或许会以“正邪”为立论根本和李文革争论上一番,但是他就没有这兴趣了。自幼便见惯了乱世纷争的韩微,对那些微言大义地经史早已不屑一顾,本来就不是自家事,又何必费尽唇舌?

“这个装神弄鬼的黄冠,如何处置?”韩微将话题由虚无缥缈的哲学问题转向了实实在在的外交难题。

李文革不肯和北汉私下结盟地态度十分明确,按照这个态度。似乎应该将此人交给朝廷才是!

李文革想了想。缓缓道:“你可以和他谈谈,结盟不可能。不过通商倒是可以考虑!”

“通商?”韩微的眉头皱起了一个“川”字。

这实在是个匪夷所思地想法,北汉自家穷得掉渣,老百姓一个个瘦得如同人干,和这样一个政权之间通商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实在想不出来。

“河东十二州不是江南也不是塞北,既没有粮食丝绸也没有牛羊骆驼……”韩微淡淡说了一句。

李文革摇摇头:“我们并不是要从他们手中买东西,而是卖给他们一些东西!”

“卖给他们东西?我们有什么可卖给他们地?”韩微更加不解了,延庆可以说是天下最贫瘠的土地之一,特产极少,在如今这种连粮食都还要进口地情况下,除了那种被研发出来不久的四轮马车之外,实在不知道有什么是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韩微觉得,北汉父子不是南唐君臣,四轮马车这种奢侈品他们未必会感兴趣。

李文革却不愿意再细说了:“买卖什么,你和尊夫人还有令舅去探讨,我只说一样,延州的商队必须能够自由往来于代州、岚州、忻州,这是底线!”

韩微摇了摇头,没再多说话,行人参军不是州府官,无权质疑节度使地决定,既然节帅已经定计,怎么执行就是下面人的事情了。韩微心中稍稍有点欣慰,李文革总算有点主君地意思了,这位太尉平日里实在是太缺乏作为一方军阀的威严与自觉了。

“朝廷还没有消息传回来?”李文革问道。

“没有,陛下将延庆上疏发到了丞相府,冯令公还在称病,不过倒是有一则外藩的消息,值得重视!”韩微淡淡答道。

“哦?说来听听!”李文革来了兴趣。“王殷回京了,带了五百甲士!”

天雄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殷此番进京甚是招摇,不仅摆出了节度使的全副仪仗,同时还带了两营亲军随行,这么大的规模,馆驿是肯定住不开的,于是整条界北巷的民居都被征用。京城的百官黎庶人人侧目。而这位邺帅却丝毫没有因为扰民有所愧意,反而在进京当日便上表请求皇帝在京师赐予其宅邸。

王殷地幕府比起李文革来要阔气多了,仅押衙的文书谋士就多达三十多人,此番进京他带了十个人,以河北名士孙郴为首。

“节帅,表章草就了,请节帅过目!”孙郴恭恭敬敬将表章递给了坐在上首吃茶地王殷。

王殷接过表章,淡淡一扫,翘着胡须微微一笑:“也还罢了。念给诸位先生听听……”

孙郴清了清喉咙,念道:“臣天雄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殷顿首谨奏:国之大事。在戎在祀。周祚承汉,而今三载。初有前朝刘氏裂土,后生天宁边帅自踞,臣也不才。从驾尚早,奉陛下于行伍离乱之中,自广顺以来,置镇河北,以备胡虏,于今亦有年。臣闻忠贞之士,身居山野,而有庙堂之忧,故自请入觐……明岁春耕。陛下有事南郊,瀛州年迈。邺公去朝,臣以粗鄙之身,伏事陛下,愿奉少牢以献……”

“罢了……”王殷不耐烦地摆了摆手,孙郴便住了口,躬身退在一旁。

“熊生,延州那个小子,朝廷还未曾处置么?”王殷突然间问起了和他自家风马牛不相及地延州,令所有的幕僚都是一愣。

郝崇义站在一侧,浑身微微一僵。随即放松。

“还未曾有消息。冯令公地病还未大好,只怕此刻还未曾看过奏表!”孙郴笑吟吟答道。

冯道几乎时时刻刻都在生病。但是朝中但有风吹草动,从来瞒不过他,这在汴京官场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听得孙郴如此剖析,郝崇义也只得心中暗自苦笑。

“胡涂……”王殷摇了摇头。

“那老匹夫侍奉了四个朝廷了!这种大事,他会因病拖延么?”王殷虽然是斥责,语中却殊无半点不悦之意。

这位节帅的性子便是如此,最喜欢僚属说错而他自己从旁纠正,以显得他自家比旁人都要高明。郝崇义也是颇吃了些亏才算弄明白这一点,因此听到王殷如此斥责孙郴,也并不以为奇。

“慕德先生,你说呢?”王殷将头转向郝崇义。

郝崇义无奈,只得硬着头皮逢迎道:“节帅高见!”

“能得你这相府头号清客赞一声,可当真是不容易呢!”王殷似笑非笑地道。

郝崇义肚子里苦笑,嘴上却丝毫不敢反驳。

王殷喃喃自语道:“我那位老兄弟当了几年皇帝,这胆子却似是越发得小了……”

郝崇义嘴唇蠕动了一下,郭威做了几年皇帝,心计谋断越发深沉了,这是他和他的前任东主王峻用惨痛的经验教训换来地认识。不管王殷对郭威曾经多么熟悉,郝崇义可以断定的是,郭威地胆子,绝不曾变得比登基前更小。

“慕德先生,这个延州的娃娃究竟是何等胆大包天的人物?”王殷的问话声再度响起。

郝崇义抿了抿嘴唇,斟酌着语气答道:“李文革不是无谋之人,否则秀峰相公不至于着了他地道。他本来是有机会将秀峰相公一举扳倒的,纵使陛下回护亦没有用。他未曾这么做,而是看准了陛下和秀峰相公的歧见所在,借力打力,既向晋王卖了好,又在陛下那里得了个宽厚仁德的好名声。以此观之,此人这番举动,只怕另有深意也未可知!”

“什么深意?自取死地的深意么?”孙郴在一旁不屑地反问道。

郝崇义欲言又止,他实在不愿意和这个王殷幕中最得宠的首席谋士发生冲突,此人学术平庸不说,心胸狭隘胜似三国志当中的郭图,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郝崇义一向绕着他走,怎奈他相府谋主的名头实在太大,孙郴却是不肯放过他的。

“熊生兄,朝廷现在是没有能力将李文革置于死地地!”郝崇义终于还是说了出来,这个蠢货,连最起码的形势都看不明白。

孙郴瞥了他一眼,又看王殷,却见王殷正在深思,不由得笑道:“小小地延州,兵马能有几何?大帅带甲十万尚且不敢自请封建,他又是什么东西,敢居此大言?”

“慕德,依你所言,本帅这道表章,你道皇帝会否允准?”王殷这回却没有听孙郴的,偏过头只问郝崇义。

郝崇义心中暗自叹息了一声,自己虽然不想做田丰,奈何这位主公只怕比之袁绍还要不如,他恳切地道:“两件事情其实不同,李文革自请封建,是因为他乃实质上的延庆四州之主,不要说封建,他便是称王称帝,也是便当的。节帅自请随驾南郊,本来没什么,然则少牢之礼乃是宰相居之,如今冯令公尚在,陛下恐怕不肯答应节帅!”

王殷笑了笑:“人家要划地封王他都肯,封我这个大哥做个宰相,他便小器起来了?”

“这不是小器!”郝崇义摇了摇头,“秀峰相公的事情已经再明白不过地昭示天下,进退宰相乃是君权,君权神圣,不容外臣染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