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对冲 > 第三十五章:阿Q精神

对冲 第三十五章:阿Q精神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4:30:46 来源:笔趣阁

电话一打通,常天浩才刚说了一个“喂”,没想到那头的小琴比他还兴奋:“浩公子你终于打电话来了?哎呀,一早上都没看你来,也不知道你电话,没法通知你,我都快急死了,你还不赶紧来?真被你看准了,天胶价格跌了好多,上周五收盘价就是今天开盘的最高价,一开盘就直接跌,到中午时跌了不少……”

“多少?”

“最低7185,午盘7205,你赚了好多钱啊,你赶紧过来平仓啊!”

“才这么点啊?”常天浩撇嘴道,“不急。”

“不急?”小琴倒是急了,“这么点如果向上,你现在风险度就临界了,该换我追着你要去追保了。”

“这不没有嘛……”

“那也不能这样大意,你仓位太重了,不全部平掉至少也减仓一些吧?”

“不用不用,你听我的,等着。”常天浩换了个话题道,“超哥呢?”

小琴压低了声音:“超哥对电脑发呆呢,嘴里翻来覆去的说,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光头光脚的阳线,哪有这么弱,下午一定会拉起来!”

常天浩“噗嗤”一声笑了起来,超哥还真是个可爱的人,嘴里却说:“好好,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你下午什么时候来平仓?浮盈好多钱了……”

“我有个饭局抽不开,你帮我盯下,跌破7000再平仓,7200太早。”

“7000?”小琴惊呼起来,“那还早呢!我不又能操作客户账户,这是纪律,你知道的。再说谁知道能不能过7000?你落袋为安才对,不要和超哥赌气……超哥已承认输了,说等你过来就请吃饭呢。”

“明天吧,明天吧,今天真有事走不开,谢谢你啦,先拜拜啦……”常天浩怎么能把估分的事说出去呢?那不是马上露馅了?

“喂喂!”

小琴喂了两声,电话那头已传来嘟嘟声,再拨打回去半天不通,好不容易拨通,接起来的人回答说这是个公用电话,根本没看见刚才打电话的人,她才悻悻然放弃。

一手天胶5吨,38手天胶总共就是190吨,以7320元的开仓价做空,如果按7205平仓,不算手续费,常天浩每吨可赚115元,合计下来账面浮盈2.18万元几乎等于小琴一年收入,就算按比例计算浮盈,相对于12.48万的原始投入,一个交易日利润就达17%多,她觉得是了不得的收益,没想到常天浩心这么凶,居然要7000以下才平仓。

如果真以7000的价格平仓,那就等于每吨赚320元,190吨就是6万多,几乎要赚一半,过周末就赚一半,哪有这么快的赚钱速度?当自己印钞机啊?简直岂有此理!万一市场又掉头反攻呢?岂不是功亏一篑?最起码先落袋为安啊……

打不通电话的小琴一瞬间就想了n多的演变,对常天浩不听劝的行为不高兴了很久,更生气他没说两句就挂电话的行为,觉得自己好心提醒被人当成了驴肝肺,在公司里呆坐了一会,撅嘴道:“最好下午翻转,让他赔钱才对,尝尝苦头,看看不听我话的结果。”

想是这么想,忽然猛地一惊,默默念叨:“不应该,不应该,按照员工规范,不管客户有什么操作,不管自己能不能理解,都要祝福客户赚钱……咒客户赔钱是不道德的……我不能变成这样的人。浩公子是我自己开发的客户,还指望他细水长流发大财呢,怎么能咒他赔钱,不妥不妥……下次不能再说了,这念头连有都不能再有……”

再一想,脑子里就更乱了:我为什么这么关心他?公司强调过,不要关注客户的盈亏,不要对客户过分关心或热情,做好服务才是根本,不要把自己的立场陷入到客户的立场上去,更不要和客户同喜同悲,那样要出事,强调过这么多次,怎么就没理解呢?

唉,我从业经验太少了!浩公子是我第一个客户,难免手忙脚乱。

她只能用这理由来解释。

当她心烦意乱地给自己找台阶时,常天浩、云飞扬和彪子已在小饭店里各自碰杯:“来来来,为生活所迫干一杯!”,冰镇的青岛啤酒随着这阵碰撞声还从玻璃杯里晃荡了出来不少。

所谓“生活所迫”当然不是开玩笑,比他俩早毕业的彪子这两天已开始上工了,真是去运输公司开卡车,这两天白天在公司熟悉情况、熟悉人头,一有空就静下来学习驾考教材,准备去把驾照给考出来。

对常天浩来说同样也是“生活所迫”,如果不是这样,以他的性格,估分知道自己的大概成绩后肯定毫不犹豫地填报北大历史系,根本不会犹豫沪江金融的事毕竟是北大,说出去多牛x?

但云飞扬放弃旅游系、报考警察学院的例子在先,彪子踏踏实实去运输公司做时机的例子在后,让他萌生不一样的想法:不要慕虚名!

重生后的发展道路已选择好了:那就是走投资发家致富,成立自己的对冲基金和投资王国,成就无上财富人生,至于学术完全可以附带。

没错,读历史系也可以搞投资,从来没人说投资非得科班出身,但如果非科班出身又去搞投资,还要走专业道路,这条路就会比较艰辛,就算最终走通,也失去了现在读历史系的意义?难道非得证明一下:你们都是渣渣,我读历史系怎么了,照样投资玩得比你们好?野路子出身的投资理念照样碾压你们?

这是小孩子才有的幼稚想法,都40岁的人了,能不能学着成熟点?

读经济金融专业,可更好地入行业,更快地融入节奏,重生优势不可能一直无穷无尽利用下去,一定会有用完的那一天,没有专业知识甚至很难保证走得长远。

再退一万步说,走金融、经济这条路后就不能搞历史研究、不能搞哲学、国际政治等其他学术研究了?显然不是。在常天浩的认知里,这方面有明显反证沈志华先生。

沈志华夫妇在冷战史研究中独树一帜,拥有大量成果,是其天赋异禀么?显然不能这么说,其师齐世荣先生带了那么多弟子,研究成果能与沈志华相提并论的并不多,而沈在1993年前甚至都不在体制内搞研究,奠定其学术地位的关键原因说出来很匪夷所思钱!

80年代后期沈志华下海经商成为颇有实力的商人,在苏联解体特别是大量倒爷产生后,他敏锐察觉到其中机遇,断然放弃生意和夫人一起跑到俄罗斯,当工薪阶层普遍年收入还只有1万出头时,当中国倒爷忙着从独联体倒运废旧设备、旧勋章、废弃军火甚至飞机回国时,只有他一人想到倒运档案个人耗资100多万元从前苏联档案馆里“买”回了2万多件档案。

这种财力是何等惊人?其他人或许也想到了,但他们既没有沈的灵活,更没有他的财力,只能望而兴叹。

利用这批原先从未面世的资料,两夫妻迅速成为该领域专家,推翻了很多模糊不清的结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而这也是毛老师反复对常天浩提到国家二档在南京,研究近代史要去南京大学的原因:研究不能凭空产生,必须有大量史料和档案作为基础,占有越充分,越能出成果,价值也越高。

所以他很快规划好了思路:先发财,40岁后转行去搞学术研究,文史哲、经管法都摸一摸,如到时候不想果自己搞,那就出钱成立类似福特基金会这种专项学术基金,招徕学者研究感兴趣的领域,给他们多发点钱就是了。

至于基金名称,他一瞬间也想好了带有充分恶趣味的名词“凯申基金”,至于为毛冠名凯申,懂行的人秒懂这是某清北学者的“丰硕”成果,不懂的人说破天也不晓得,随他们去就是……

碰杯后他心情极好,一瞬间就把北大历史系从志愿表上划掉,再说从瞿天临这事看,北大亦不是当初那个北大了,他极其心安理得,所谓阿q精神,大体不过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