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大唐远征军 > 第949章 .结党

大唐远征军 第949章 .结党

作者:好大一只乌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0:36 来源:笔趣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话是一点儿也不假。

汉朝时候,外戚与宦官相互争夺政权,斗争不已,南北朝,汉人地主世家与胡人贵族大户矛盾重重,南方侨居的士族与本土的土族争权夺利,相互勾结,大唐建立后,就政治问题,关陇军事集团与关东世家们同样有着纠纷,只不过皇家出身于关陇军事集团,不论李渊还是李世民都是暗暗压制着关东门阀,大唐初期政治比较清明而没显露太多端倪而已。

李捷一手带出来的闽国如今同样也分出了这样那样的势力。

几种人在闽国比较受重用,最炙手可热的就是李捷召集的那些功臣,如王微那样最早跟着李捷的,如来济那样,跟着李捷去五原建立突厥都护府的,十多个人组成的元老派,始终是把持着帝国最顶尖的权利。

其二,就是向秦怀阳,房遗爱这样皇族的亲戚,还有江左萧家,弘农杨氏这些早起投靠李捷,或是在八闽时期投靠过来的,老杨翊的遗泽,杨姓,萧姓在闽国都是官运亨通。

第三档是关陇军事贵族,李靖给李捷遗留下的礼物,关陇贵族各世家都在李靖遗留下的劝说中,向李捷派发了自己家族子弟,辅佐李捷稳固在天竺,东南亚的统治,不过这一部分势力主要在军中。

第四等就是如胡显等人,以及关东诸多门阀了,或是自愿,或是被迫,五姓七世家都有大量士人迁居到了闽国,落地生根,建立庄园繁衍生息,不过明显李捷对他们并不是太感冒,很大这一部分唐人士人,顶多能做一县令,一地刺使,而巡查一道的巡查使,观察使,不是由关陇世人担任,就是由闽王亲族,如萧,杨,陇西李氏担任。

不过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力量之间的转换也是此起彼伏,最早进入天竺的时候,地方上,到处都是戒日王朝以及其他王国留下的地方势力,唐人是少数派,针对这种情况,地方政权上是竭力把征服地民族编入军府当中,实行军管。

这种情况下,文人世家当然难起到什么作用,影响,所以初占据北印度的时候,世家影响被压制到最低。

可是如今已经十多年过去了,华夏文明是最具有影响力与包容力的,东亚的历史上,很大程度就是华夏影响史,偌大的天竺一两千万人口,逐渐被华夏所容纳,接受了儒家思想以及各种华夏礼仪,说汉话,世家大族参与科举,一个个地方州县正式建立,逐渐取代了原本的军府统治,由读书人数众多的世家门阀也正式开始发展其影响。

有好的一面,这些世家门阀必定会运用起影响力将冥顽不化,还留恋婆罗门时代愚昧风俗的地方势力斩尽杀绝,维护闽国的统治,可另一方面,世家大族的野心总是无止境的。

曾经曲女城叛乱,就是荥阳郑氏的郑伦等一批人不满意闽王没有重用他们,联合婆罗门势力,还有心怀郁结的叛将刘豹韬对政权发起的一次挑战,那一次叛乱平息后,李捷曾经狠狠地打压过这些关东门阀,重用关陇士人。

可如今,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关东门阀还是渐渐起来了。

胡显就是其中之一,闽地三大门阀的八闽胡家,曾经担任闽国工部尚书,不过在曲女城案中被牵扯,左迁,这两年他却又起来了,年前,因为治理呼罗珊北省有功,入鸾台,担任鸾台右侍郎,正三品。

这个位置,相当于闽国的丞相了。

身为丞相,李捷召集重臣密议,却没他的事儿,也难怪胡显闷闷不乐了。

至于出声的,与他品级也差不多,鸾台散骑常侍崔道融,博陵崔氏出身,也属于唐太宗钦定的同中书门下三品,也是宰相之列。

不过因为荥阳郑氏的事儿,李捷对五姓七世家除了本家之外其余的都没太多好感,故而崔道融也算宰相中颇为不入流的那种,也是郁郁不得志。

剩下与之聚会的,同样多是山东门阀或者闽地几个世家的官员,被别人指挥的团团转,到哪儿都自称下官,也难怪这些接受闽国颁发土地供养出来的天之骄子郁郁不平,一肚子酸气了。

听着胡显垂头丧气的话语,其余的世家官员更是满腹忧愁,甚至有几个还冒出了几句被贬谪的酸词,喝下了一杯闷酒。

不过眼看着这样一幅景象,崔道融却是愤愤然的将手中酒杯狠狠摔在了地上,指着胡显几个鼻子就斥骂道。

“胡兄啊胡兄,枉你平日还饱读圣贤书,将君子傲骨挂在嘴上,如今主上昏暗,朝中奸人当道,你却这般退缩忍让,你对得起你所读的圣贤书吗?”

其实什么圣贤书根本扯不上关系,无非是权利分配不均,可崔道融这一番话倒是惹得几十个世家官员心头共鸣,纷纷点头称是,胡显听的也是动容。

在他们心中,不任用向自己这样的高门世家,大族子弟,而去任用那些粗鄙武夫或者有胡人血脉的世家,就是昏暗,就是奸人当道。

不过舆论被调动起来,胡显神色变了几下后,却还是一副斗志缺乏的模样,昏昏沉沉的摇晃着酒杯说道。

“那又如何?帝国还不是掌控在王玄策,来济,狄仁杰这样人手中,闽王最相信的还是他们,就算我们上一万道奏书,闽王不相信我们,不也是白搭?”

“那是闽王没有真正见识过我们的力量!”

说这话的时候,崔道融本来就生在世家就显得颇为俊俏的脸庞上更是多了一层容光焕发。

“闽王之所以倚重王玄策等起家时候的元老,一方面是因为情意所在,另一方面,未尝不是几位重臣能总览住全局,给予闽王各项政策有力的支撑,可如果一旦宰相们控制不住时局了呢?”

“你这话什么意思?”

听着崔道融犹如珊珊魔音一般的话语,胡显刹那间却仿佛感觉到被毒蛇盯上那一般,后背起了一层寒毛,酒意都清醒了几分,盯着这个与他吟诗作对的好友很陌生的眼睛,警惕的问着。

满是笑意,崔道融却是从他紫色的官袍怀里掏出了一本奏书来。

“闽王太过宠爱河中郡王,给与他地盘,给与他兵力,这一次,急急匆匆带领河中郡王从安西都护府回来,估计闽王会有下一步的动作了,要么废世子李瑾,重新扶立长子李让,要么就是分裂帝国,把呼罗珊分给河中郡王,无论哪一点,群臣们可是都不能接受。”

“谏议大夫卢群,太常卿崔辩,刑部侍郎郑虔,兵科给事中烛绒,列位大人可都是列名于其上,要求陛下贬斥河中郡王,遣散河中都护府,迁回京师,恢复两京为一京。”

“只要胡兄您在上面列一个名字,您就是我们的领头人,一旦闽王幡然醒悟,贬斥王玄策诸宰,您就是宰相首辅!而且世子也将会引您作为最信任的人,挽救了帝国,名垂青史!”

“成与不成,可全在大人一念之间了啊。”

崔道融的声音就循循诱惑着想在耳边,让胡显不由自主的接过了那份奏折,咋一翻开,映入眼帘的上面列得满满的各部官员名录与印章,密密麻麻不知道多少人。

的确没有几个重臣,但是真不愧为世家,四品五品六品在京官员,上面至少列名了三四百人,囊括朝堂快一半的官员。

偌大的朝廷由什么组成,各级官员犹如金字塔一般叠加上去的,如果要是塔基出了问题,那么光凭着站在塔尖上的闽王,还有几个宰相也是玩不转的。

捧着这份名单的手似乎有些发抖,胡显似乎想象到了自己站在朝堂上,执牛耳者,振臂一呼,群臣响应,哪怕是宰相如何弹压,都压不住这沸腾之声,最后,堂堂闽王也不得不对群臣之声妥协。

就算闽王在位时期,依旧重用王玄策等宰相,等到世子登基时候,自己据理力争保住了世子地位,李瑾也定然会将自己引为心腹,到时候今天的王玄策就是明天的自己,想到这里,胡显留着三缕清癯胡子忍不住长了开,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看着胡显入彀,崔道融的脸上,也是浮现出了丝丝得逞的笑容,旋即掩盖一般双手抱拳,对着胡显低头拜下,朗朗说道。

“能不能匡扶国本,可就看胡兄的了。”

“哪里哪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胡某愿意与诸位大人共勉。”

“胡大人说得好,国家养士,用在社稷,三天之后的大朝会,吾等拥护在胡相公周围,拨开层层乌云,定然还闽国一个朗朗乾坤!”

“说得好,哈哈哈哈!”

一个又一个刚刚还满腹酸气的世家官员纷纷站了起来,彼此的恭维声此起彼伏,爽朗的笑声让奢华的宴会终于恢复了本来就应该有的气氛。

不过一个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世家官员,脑海里想的,有几分是国家,有几分是自己的乌纱前途利益,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在阵阵欢声笑语中,一个巨大的朋党,似乎缓缓成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