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一百五十六章 前往欧洲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一百五十六章 前往欧洲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0:36 来源:笔趣阁

此外,胡卫东也没忘记以科研需要为由,提前采购气体离心机、离子交换树脂等重要器材以及相关的生产设备,只要铀235的自分裂现象一公布,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就可以马上开始,咱们工业与科技基础远不能与西方和苏联比,只能笨鸟先飞来赶时间了。当然,真正的实验器材胡卫东也确实买了一些,即便科学家都因为抗战的需要而全部搞应用了,至少大学里也还是需要的......

虽然没有放开了买,但胡卫东还是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在美国花掉了七千万美元,可是光有设备是不够的,能够操作这些设备机器的人员同样、甚至可以说是更加重要,而目前的中国、或者说是中原根据地很多工业部门根本就没有,从业人员自然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因此毫无疑问,胡卫东只能在美国招聘,但一直对美国的高工资称羡不已的他这时却只想大骂一声“工资定这么高要死啊!”......

即使在大萧条中,美国工人的平均年工资依然高达七八百美元,熟练的技术工人更是至少上千,而此时的中国不但贫穷落后,而且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即使开出5倍工资并且预付1年,愿意冒险前往中国工作的美国人也没有多少,而仅仅是解决工业门类“有”与“无”的问题,就需要引进上万工程师和技工,这花费是胡卫东现在根本拿不出的......

“只能尽量呼吁华人华侨青年回国了......”,胡卫东无奈地暗叹道。

可是北美华人地位低下,很多重要的工作岗位根本轮不到他们,而且北美华人华侨的人口基数也不像南洋那么大,筛选余地小得多,即便司徒美堂累得老眼昏花,愿意归国的华人华侨越来越多,也还是不能满足胡卫东的要求,终究还是得花高价至少外聘两三千人才行,可这还是太贵了。要知道胡卫东现在还准备去欧洲继续扫货呢,将钱早早用光怎么行?

好在胡卫东这次带来了毛泽民这个理财专家,他不但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就熟悉了美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现状。还从中发现了很多可以省钱的点子,比如食宿全包、给他们买保险等等,艰难地将平均工资压到了他们在美国工资的3倍,平均预支工资的时间也被减少到半年。在胡卫东离开美国之前,一共招聘到3000多名美国人,需要一次性支付的现金将近一千万美元。虽然还是很贵,但已经在他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了。此外,胡卫东还请福特公司帮忙培训华人技工,等到他们学成归国,不但技工数量上会更加充足,那些薪水高得让他痛心的鬼佬也差不多可以逐步打发回国了......

胡卫东并未在美国待太久,2月份经济危机蔓延到欧洲之后不久,他便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虽然如今美国的工业规模甚至不逊于整个西欧。但在科技水平上欧洲在很多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优势,而且除了英国之外,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是采用公制单位,无论是消化投产的效率还是生产加工的精度,都比美国货更具优势,尤其是德国、瑞士等这几个原本就以精工著称于世的国家......

英国虽然基本上是英制单位为主。但胡卫东还是踏上了英伦三岛,因为这里有一些不能错过的杰出人才。其中正在伦敦大学读研的后世钢铁工业的权威专家邵象华在与胡卫东交谈之后毅然放弃还有几个月就能到手的硕士学位提前回国。后来为根据地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贡献。而历史上造出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却一直得不到足够资金支持的喷气发动机之父弗兰克.惠特尔也被胡卫东的诚意和许诺打动,同意到中原根据地工作。

其间还要一个意外的惊喜。历史上一直以发动机、尤其是飞机发动机而闻名天下的英国罗罗公司迫于经济危机被迫裁员,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些优秀人才,即使是被淘汰的,也是罗罗公司出来的啊!虽然由于英国佬骨子里的高傲,胡卫东花了巨大的代价也只搞定了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员,但这些人不但能力出众,更是一门心思想要造出比罗罗公司更好的飞机发动机来打老东家的脸,抵达根据地后工作热情异常高涨,为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难以替代的卓越贡献......

与美国人相比,英国人的平均工资要低一些,但是他们当中却很少有人愿意前往中国,其他西欧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即使是陷入内战而人心惶惶的西班牙,国民也大都选择前往邻国而非是遥远的中国,结果胡卫东在欧洲挖到的技工还没有在美国收获的一半,幸亏他在美国时不顾代价地引进了至少满足最低限度工业化要求的人才队伍,否则他现在搞不好还得再回美国招人才行,那可就太操蛋了。

法国虽然国力不如美苏德英,但是在经济危机下产能闲置率与工人失业率却是最高的,而且工业部门十分齐全,技术水平也不算差,因此很自然地这里就成为了胡卫东采购机器设备和引进工人的重点,数量上仅次于美国。

同时,法国银行业十分发达,胡卫东现在手头正紧,自然就打起了空手套白狼的主意。而此时法国的银行资本正发愁没人贷款,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胡卫东成功争取到了金额两千万美元、十年还清的长期贷款,虽然年息率高达两成,但法国人同意胡卫东提出的39年起才开始分批偿还本息后,就注定了他们被坑的命运.......

中福国际所占中福股份的3成股份被胡卫东拿来充作贷款的抵押,但这种办法只能用上次,于是胡卫东很自然地想起了目前已经渐渐在欧洲获得神药美誉的青霉素。可是,青霉素确实财源滚滚,但是那些外国商人都谨慎得很,没有足够的现货摆在眼前,他们才不会为了一个空口白话的“专营权”付出太大代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