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四百四十二章 一夜长谈(下)

ps:感谢书友“可玉”投出的月票,再次求推荐票^_^

太祖的训斥给了胡卫东很大的压力,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藏着掖着,反而愈加直抒胸臆道,“公有制企业不能满足于比私企经营得好就算了,而是要不断拉大这个差距才行。公企的优势增大、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进步,需要进行总结以便推广经验,并从中提拔表现出色的人才;优势减小、则说明我们的工作退步了,同样需要进行总结教训,以免再犯,而那些因为个人原因导致的,则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这个思路很好。”,太祖听到这里立即出言赞许,神色也较之一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

胡卫东心知太祖已被说动,顿时心中一松,又趁热打铁地补充了几点,“私企留着还有几点好处,比如多少可以减小一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敌意,在一定程度上分化敌人,缓和战后我国必然不佳的外部环境,利于我们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和杰出人才;国家经济陷入困难的时候可以严打违法经营的私企以转移矛盾,而如果没有私企的话,群众的怨气就难免会集中到党和政府身上,即使我们做得再好,也总会有些习惯于放嘴炮的借题发挥、吹毛求疵”

太祖听后连连点头,而胡卫东关于给公私企业竞争的“同等条件”(详见后文)的详细阐释则更是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解放区乃至后来新中国的私企也因此得以长期保留下来,并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工业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比私营经济,太祖对于不存在剥削的个体经济反而更加在意,原来是他认为个体经济和小农经济(其实自耕农就是个体经济)一样是中国人不团结的根源所在,因此一直主张将个体手工业和商业全面合作化,以便将其转化为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培养国民的集体意识。但经过胡卫东的力谏,赤色党最终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搞一刀切,至少某些确实适合以家庭或者个人为单位经营的行业也没有强求合作化。这一方面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对于小城镇的餐饮、旅舍、理发等必需服务性行业,即使是连锁形式,大企业的平均运营成本也肯定比一家一户的小饭店大得多。),另一方面则保存了更多的文化遗产。尽管胡卫东个人对于很大一部分所谓的“文物”其实并不待见。

至于集体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历史上就是太祖率先倡导的(当时叫做“社队企业”),一是为了战备、二是为了尽量消除城乡差别。因此很自然地受到了高度重视,胡卫东这下也省得多说了。而在更加敏感的外资问题上,两人的立场更是惊人地一致,尽管出发点有着很大的不同。

太祖其实并不反对引进外资,但前提是必须是有益的、可控的,并且不能损害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这是基于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和西方列强不断加强的经济侵略;而胡卫东相同的看法。则是因为历史上“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失败

虽然客观上当时几乎毫无限制的外资引进解决了中国当时严重的失业问题,并借外资的力量培养了大批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产业工人,为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打下了基础;但在这个时空,由于海外支部的杰出贡献,赤色党通过与美国之间的贸易以及和德国之间展开的秘密合作。引进了总价值超过50亿美元的无数技术、设备乃至人才,如果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话,这甚至超过了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引进外资的总和,而且还几乎全都是可以大幅度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有效引进,其对中国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帮助怎么高估也不为过。同时,在巨额资金的推动下,各大解放区蓬勃发展的工业只会令赤色党担心合格劳动力的不足,失业问题至少现在来看还很遥远。

更加重要的是,通过中德之间的全面技术合作(也不能忘了之前的引进工作),中国的绝大部分工业部门都有望在五年之内达到战前、乃至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虽然由于基础薄弱严重影响了中国技术升级的能力,当中德合作结束、那一百多万外国专家和工人也大都离开中国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将会不可避免地再度拉大,但据胡卫东估计,再不济也就会被拉大到十五年(事实上,由于来华外国人战后是在十年之中分批离开中国,并且还有两三成留了下来,加之中国在二战期间也赚到了不小的红利,因此这个差距最大时也就十年左右。),之后差距就将毫无疑问地再次缩小,而即使是十五年的科技差距,也远比历史上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外差距要小得多,而且因为工业化开始更早,这个时空中国的整体工业实力就更非当时可比了。

(ps:历史上解放后初期的苏援虽然也转让了不少当时还算先进的科技,但都不是苏联当时最先进的,至少也差了五年,而且苏联只提供了技术设备和人数与在华时间都远远不足的专家与技工,其中的大部分咱们都得自己慢慢消化,这一耽搁就至少是十几年的差距了,与这个时空中德双方的合作研究根本无法相比。而且历史上的苏援项目门类较窄,基本上只包括军工以及和军工有关的重工业部门,结果导致新中国虽然某些部门迅速接近、甚至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大部分行业却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至少半个世纪的差距,因此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远比现在很多人以为的要大得多,而且这种极不平衡的工业化状况对于新中国的技术升级也十分不利。相比而言,这个时空中国的技术引进更加全面,因此基础也就打得更扎实,尽管全面的引进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老美不肯转让太多与军事有关的科技和设备)

正是有了这样的底气,胡卫东才敢于提高外资进入的门槛,想来投资可以,但必须对中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可以是中国尚未掌握的科学技术,也可以是先进的管理或者经营方法,类似后世那些低技术含量的外资企业想要进来,那是门都没有。而如果确有中国急需的技术或者其他资源,解放区乃至后来的新中国政府则会给予超规格的优惠条件,这一条同样适用于国内的企业。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福特公司这样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还是可以享受到不少优惠条件的,但这些顶级的工业巨头来华投资的话,技术含量本来就不会低到哪儿去(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