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四十三章 初具规模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四十三章 初具规模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6:58 来源:笔趣阁

这一出人意料的战果引起了胡卫东的深思,“单以杀敌效率来说,刺刀其实比不上大刀梭镖等纯粹的冷兵器,但是大刀队、梭镖队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只是一冲敌人就瞬间崩溃的情况,看来值得好好研究......或许是因为上刺刀之前,敌人的心理还处于适应远程攻击的状态,结果一下子突然变成了血腥惨烈的白刃刺杀战,意志较为薄弱的战士心理上难以承受这样巨大的变化,而大刀队出战的话,敌人一看就知道是要打白刃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上的准备,而且火器对上纯粹的冷兵器还会有心理优势,可以部分抵消白刃厮杀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近现代历史上常有几百、甚至几十个军人以刺刀(而且是在个人武力未必有优势的情况下)击溃几千、甚至几万敌军的例子,却从未听说有谁能靠大刀以一敌百的......”

正是受了这一战的影响,胡卫东从此更加重视红十五军官兵刺杀技战术的训练,后来还特别将那些身手较好练家子与擅长白刃刺杀的老红军和一部分出身于以前胡琏部下的“解放战士”编成了一个特别强调近身白刃战的团级部队65团。在红十五军的序列中,这个团的装备并不是最好的,但他们的刺刀却为他们赢得了无数荣誉,后来被**授予了“老虎团”的光荣称号,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由于赵观涛家中巨富,又好歹算是中央军,而且在两三个月前刚刚更换了新装备,第八军的装备居然比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第十八军还好,再加上此役打得很快,敌人大半投降,红十五军缴获到较多的完好装备,其中有重机枪149挺、轻机枪512挺、高射机关炮12门(中国人其实是最早知道拿来打地面目标的)、75mm山炮12门,82mm迫击炮24门,37mm战防炮6门,以及一万多支德式步枪和上千支各式手枪,唯一遗憾的是,野战获胜一般都不会缴获到太多的弹药,随着火炮的增多,红十五军的炮弹又不太够用了......

但不管如何,将敌军的火炮几乎全部无损拿下总是一件好事,其间龙飞豹的特战队居功至伟,这支初具雏形的特种部队现在已经发展到500多人,其中成为正式队员的也有67人了,尽管他们离胡卫东要求的“精通至少两门外语,会开汽车、飞机与轮船,骗人不需要打草稿......”等更高的要求还差得远,但已经开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不过更令胡卫东惊喜的是,粟裕对特种战术理解得很快,原来当初挺进师为了生存,已经在有意无意间实践过其中的不少内容了,只是毕竟全靠自己摸索,失误受挫在所难免,想起牺牲的那二三十位优秀红军战士,粟裕在大胜之后却反而流下了热泪......

有了粟裕在(也因为闽浙赣苏区受创相对较轻,人口比例还算合理。),胡卫东不但可以比以前更快地扩充军队,而且更能大胆地兵分三路,由他率领教导师、粟裕率领挺进师、叶飞率领独立师各自为战,攻城略地的效率顿时倍增。而**那边,由于兵力严重不足,闽浙赣苏区又刚刚“光复”没多久,人心还是向着红军,结果到35年5月下旬的时候,江西的弋阳、横峰、上饶、贵溪、余江、万年、德兴,浙江的开化、庆元,安徽的婺源这十个县全部收复,又另外夺取了以前苏区之外的江西广丰、铅山二县,加上之前占据的几个县,辖地一共达到了十六个县,正规红军超过了十二万人,而且与闽赣粤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土地革命战争以来最大的一片革命根据地——“闽浙赣粤皖边区”......

更令胡卫东高兴的是,刘鼎等原来洋源兵工厂幸存下来的干部职工也陆续与红十五军取得了联系,并挖出那些埋藏起来的机器设备加入了红十五军的兵工厂,加上红十五军兵工厂自己的底子与之前兼并的闽北兵工厂,还有先前与广东军阀交易来的一些设备,其实已经初具规模,有了这一不错的基础,胡卫东又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改造,还新建了一条子弹生产线,兵工厂此后每月可以生产各种枪弹五十多万发,已经超过了当年红军极盛时期各根据地兵工厂产能的总和,而迫击炮、迫击炮弹、手榴弹、地雷等其他产品的产能与质量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兵工厂的干部职工在生产线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为将来建造规模更大也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兵工厂还按照胡卫东绘出的设计图生产出了一种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是简陋至极的冲锋枪,这就是历史上令敌人和使用者都很头痛的英国司登式冲锋枪。司登式冲锋枪结构非常简单,乍看之下似乎是由大小不等的管子组成的:枪管是圆的,套筒也是圆的,枪托也是圆的,枪机拉柄也是小圆管。於是有人嘲笑它是“水管工人的杰作”,而且这种冲锋枪在设计上也存在着一些重大的缺陷。但它却也有着三个巨大的优势:威力大、造价低、生产工艺极其简单。尤其是第三点,对目前的苏区兵工厂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司登式冲锋枪甚至可以用铁管而不必非要用钢管作为枪管,这虽然会大大缩短它的使用寿命并影响射击精度,但对于条件简陋而且处于敌军封锁之下的苏区兵工厂来说,有着不能忽视的现实意义。

同时,斯登式冲锋枪的生产对机器设备和员工的要求也低,前者兵工厂全部具备,后者更是连文盲都可以在简单培训后胜任工作。因此胡卫东很自然地在那些二战经典枪械当中选择了这种评价最差的廉价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