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三百一十章 技术换贷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三百一十章 技术换贷款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6:58 来源:笔趣阁

唯一有点麻烦的是,白云鄂博稀土矿所在的位置距离抗战前线太近了点,而大别山金寨县的沙坪沟钼矿储量不逊于东沟钼矿,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不能开发,因此胡卫东即便再偏爱研究和建设,也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军事工作上来,以尽早打赢这场全民族的抗战......

话分两头,且说不久之前,斯大林为了确保两艘战列舰平安入手,将派去支援**抗战的苏援航空队上千架飞机暂时交由波克雷什金指挥,虽然他资历尚浅,但大家都知道斯大林对其十分青睐,在大清洗的威慑下大多还算听话。而当波克雷什金将其自创的8机编队战术在军中推广之后,苏援航空队的战斗力很快就突飞猛进,很快就控制了第一战区东部和第五战区北部广大地区的制空权,年纪轻轻的波克雷什金也因此迅速在整支苏援航空队中树立了威望......

不过,由于刚刚大幅度扩编的35军还未完全形成战斗力,山东根据地的匪患又尚未完全平定,胡卫东并未抓住这个机会马上出击,只是让苏援航空队轰炸了连云港机场,而旅大地区也再次遭到了大规模的空袭......

由于此前吃亏的次数已然太多,日军的警觉性日益提高,结果这两次苏援航空队的偷袭都变成了强攻,但是依靠着数量上压倒性的优势和波克雷什金的天才指挥,加之日军的防空火力实在太差。苏援航空队最终还是取得了两次空袭的胜利,合计击落或炸毁日机七百多架(邻近的日军机场都派飞机前来增援了)、令旅大的日本海军基地与造船厂再次遭受重创,毙伤日军三千多人,苏援航空队有三百多架飞机被击落,超过五百人牺牲或被俘。

这样的战果自然不错,但也有三个遗憾,一是鬼子得知苏援航空队暂时合二为一后就猜到他们可能要再次空袭旅大,因此果断地将还未修好的四艘航母和其他较大的受伤舰艇都拖回了本土,因而幸免于难,还远未修好的航母要是再被炸了。即便再次打捞起来,一般也不会有修好的可能了;二是苏式飞机的航程太短,因而很多有价值的目标都够不着,比如汉城机场等等,因此战果虽大,但想要彻底掌握制空权却还是很难,等到苏联将战列舰接走之后,华北航空总队骤失强援,只怕又要陷入困境;三是由于边区自己的轰炸机损失太大。这两次任务就没派出中国飞机,免得帮不上忙反倒引起混乱。但是中国的天空却需要外国人来保护的事实却又深深刺激了胡卫东,加之苏联方面一直向赤色党中央施压,希望获得边区的某些先进技术,两方面的压力下,胡卫东终于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由于边区自己的飞机太少,因此苏援航空队的飞机也得以装上了陀螺瞄准具、机载电台与涡轮增压器,以增强其战力。但苏援航空队在帮助中国打鬼子的同时,也纷纷将这些装置的好处向他们的上级汇报,从而导致失密。不过胡卫东并不后悔自己的这个决定。因为现在的中国空军尚不足以独自与日军航空部队抗衡,再说人家毕竟是来帮咱们的,为了保密而让这些苏联飞行员无谓牺牲的话就太过分了,但即使如此,苏联人的贪婪与小气却还是令胡卫东很不高兴。

机载电台的技术也就罢了,研发的难度相对较小,只要肯花时间。苏联自己也完全能搞出来,而且目前的苏联并不缺乏时间。可是陀螺瞄准具与废气涡轮增压器技术却不一样,光知道原理,却不明白其中关键。哪怕花上三年五年时间也未必搞得出来,尤其是后者,即便送一台成品给苏联,毛熊也绝不可能在五年内仿制出性能相当的产品出来,须知哪怕是历史上的二十一世纪,对材料进行逆向也一直是逆向工程学中难度最大的课题,没有之一......

而更重要的是,两者的价值都远非金钱可以衡量,前者可以令一个菜鸟飞行员(或者高射炮手、高射机枪手)获得不逊于王牌飞行员的射击命中率,而即使是熟练的老手,射击精度也会有所提高,而且因为不必自己估算提前量,实战中的射速也会大增,而失误率却会降低很多;至于后者,更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所有内燃机的性能,对飞机高空性能的提升幅度尤其惊人。

苏联人未必看不出两者的真正价值,却只肯为这三项技术开出5000万美元的价码,还暗地里让援华的科技专家多次尝试直接窃取,偏偏这些人对中国的工业化又很重要,胡卫东不能为了安全上的靠拢就将他们全都赶出边区,而一直防备他们又未免太累。好在苏联人虽然花钱很小气,但是贷款却很大方,胡卫东也正是利用这一点,于1938年11月上旬跟苏联人达成了以这三项技术交换5亿美元低息贷款的初步协议,年息3%,还款期限为10年,从第6年开始还款,以卢布为交付方式,可以根据当时国际市场的价格换算成美元、黄金或者苏联需要的物资......

苏联人的算盘打得很精,他们根本就没打算给赤色党现钱,而主要是以设备、技术、人员培训和原料充抵。对此胡卫东一开始打算是拿出2亿美元引进科技专家和高级技工,3亿美元份额引进技术和设备。虽说这个年代的苏联还没成为后来的超级大国,但是值得引进的技术与设备还是有不少的,比如t34所用的v2柴油机技术、各种抗寒材料、以及包括世界最大的15000吨自由式水压机(二战之前苏联的自由式水压机技术与德国并列第一,但模锻式水压机还是德国最牛,直到德国战败时美苏两国都没追上。)在内的各种大型成套设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