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七百七十章 血战莫斯科(上)

战略型弹道导弹的设计思想是不计一切代价地追求更高的性能,尤其是射程与载荷,以便等日后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作为其专用的运载工具,因为原子弹威力巨大而且制造困难,所以战略型弹道导弹的生产量肯定也很有限,所以成本基本无需考虑。目前德国研制的战略型弹道导弹射程已经达到了1200公里,但距离小胡子希望它能够直接打到美国本土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而用来打英国又太过浪费,因此至今尚未有量产的型号问世。

而战术型弹道导弹的定位却不一样,它的任务是在空军没能夺取制空权或者敌人防空火力极其强大的情况下替代轰炸机的职责轰炸敌人的重要目标,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扫平障碍,因此对射程的要求相对低得多,600公里就足够了,而精度则要更加重要一些,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性价比,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尽可能多的弹药倾泻到敌人头上。

目前德国这方面的进度要比战略型的快一些,虽然精度还无法达到布劳恩等科研人员的期望值,但至少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因此得到了小胡子的认可,并被命名为v2近程弹道导弹。必须说明的是,虽然被定位为大量生产的便宜货,但这个时空的v2导弹性能其实比历史上的同名导弹强得多,在最大射程几乎加了一倍的前提下,误差却由8公里减小到了5公里(都是600公里最大射程时的数值),更难得的是。如今的v2造价反而比历史上要略微便宜一些,而眼下的德国工业却比历史上v2投入实战时的惨况好了太多,因此产量远非历史上可比

虽然在攻击距离较远时,v2的精度不足以用来对工厂等较小的目标进行重点攻击,不过在苏军大败并彻底失去了制空权之后,德国人可以让上百辆车载的v2导弹前进到距离莫斯科市区仅有不到30公里的位置,这样一来精度自然就大大提高了,这时液体火箭的一个好处也体现了出来,虽然使用前还得灌装燃料很麻烦,但是也因此可以控制燃料的多少来调节射程。如果是固体弹道导弹的话。最大射程600公里的情况下,现在莫斯科市区内那些距离不过几十公里的目标反而没法攻击了

先后遭到数百枚装有1吨云爆弹战斗部的v2导弹袭击后,莫斯科城内多处重要的防空炮阵地遭到攻击而不同程度地蒙受了损失,这就更是令莫斯科的防空能力遭受重创。在空军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很难再与德国人争夺制空权的不利状况下。充分发挥地面防空的作用几乎已经是苏联人遏制德军轰炸城市的唯一办法。现在连地面防空力量都损失大半。这仗还怎么打?

而德国人再次大量使用的云爆弹也令苏联军民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现在的莫斯科军区已经没有力量出城与德军野战、甚至是在郊区构筑足以拱卫市区的完整防线都做不到了,想要守住莫斯科只能依靠巷战。可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痛教训已经充分说明云爆弹用于巷战是多么地可怕,苏联军民再不怕死,也不想牺牲得毫无价值,而斯大林等苏共的高层也同样明白,在迄今苏联已经损失了接近1000万军队的严峻局势下,每一点兵力的无意义浪费都会让苏联远离胜利。

万般无奈之下,即使强硬如斯大林,也不得不作出了暂时放弃莫斯科的痛苦决定,但他还是命令一部分军队留下坚守,给莫斯科平民群众、特别是老弱妇孺的转移争取时间,而他自己也将留在莫斯科,直到所有能撤的老弱妇孺全部撤光之后才会离开,此举极大地提振了莫斯科、乃至苏联全**民的士气,“斯大林与我们同在”也成为后来苏军最常用的一句口号,使得苏军放弃莫斯科后不但没有垮掉,反而变得更加勇猛顽强。

更重要的是,也不知道算不算是急中生智,在如此危险的状况下,斯大林却反而想出了最具针对性的巷战战术,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德军云爆弹的作用。云爆弹可以大量消耗一定空间内的氧气,令这个空间内的生物窒息。导致死亡或者昏迷,在封闭和半封闭的空间使用时效果尤佳,但斯大林却突然意识到,在巷战之中使用时,云爆弹其实也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斯大林虽然战术水平不怎么样,但他对于各种武器的长处与短处却有着近乎直觉的超强判断力(注1),情急智生之下他发现了云爆弹在巷战中有一个攻击不到的死角,那就是高层建筑上部的楼层,因为云爆弹基本都是在地面附近爆炸,基本十几米以上的地方就影响不到了,而巷战中对守军威胁最大的单兵云爆弹更是没法从街道上直接攻击到较高的楼层,因为楼层越高、倾角就越大,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云爆弹就肯定会被阳台之类的凸出设施挡住而没法钻进窗户杀死里面的人了,而且单兵云爆弹是采用类似火箭筒的设计,对上方攻击时精度很成问题。

即使德军攻入大楼内部,云爆弹也依然没法用来对付占据了上层的苏军,因为德军所用的云爆弹是较为落后的二次爆炸机制,而第一次爆炸散布出来的可燃蒸汽又比空气重,在平地使用的时候这是个优点,因为它可以减轻爆炸前燃料空气炸药的散逸,可是在楼道里就麻烦了,它在爆炸前会顺着楼道向下流动,因此炸到德军的可能性远比炸到苏军大得多,何况由于云爆弹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在楼道内的衰减极小,只要德军敢进楼道,被其误伤的概率本来就相当大,而以苏德战争迄今为止双方的悬殊交换比来看,就算是一换一,苏军也算是大赚了

注1:苏联历史上的很多经典武器都是他力排众议后定为制式装备的,而对于很多错误的武器设计思路,斯大林也是较早意识到问题的,比如坦克多炮塔的设计就被他嘲笑是“百货商店”,后来t34才有了出头之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