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七百三十九章 中国导弹(上)

而其他的大多数工业部门则普遍增长乏力,甚至一小部分还出现了明显的倒退,但是胡卫东知道这主要是因为中原工业区的众多企业因为缺水而长时间、大面积地减产乃至停产以及为了提高国产化率而进行调整所导致的,旱灾过去、结构调整也完成后生产很快就能恢复,所以并不是十分担心。

不过合成橡胶的产量大幅下滑还是引起了胡卫东的注意,了解之后才明白原来是中国获得了马来半岛丰富的天然橡胶资源后,国内的橡胶价格持续暴跌,综合性能不如天然橡胶的合成橡胶更是如此,除了耐油的丁腈橡胶等少数特种橡胶,其他的品种价格都跌到了成本以下,再加上国家也因为橡胶供应充裕而停止了对合成橡胶工业的扶持,这个行业不萎缩才怪

这令胡卫东不禁想起了历史上后世中国曾经因为煤价过低加上电力需求不足导致火电成本极其低廉,令核电站没了发展的动力而迟迟得不到重视,直到多年以后再次电荒才重新开始大力发展,由于长期发展停滞的缘故,中国的核电技术一度比印度都落后,与现在的情况简直是如出一辙

不过合成橡胶的情况相对来说还是要稍好一些,毕竟还有特种橡胶这条路线可走,而且橡胶作为战略物资,合成橡胶又肯定是未来的主流,因此即使马来省的种植园产量再高,国家也会保留少数合成橡胶厂作为技术储备。所以胡卫东也没有太过担心,只是之前进军橡胶业的那些私营资本日子就不好过了,但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残酷。

国家既然允许部分市场经济存在、让那些资本家继续有钱可挣,他们就必须同时承受市场带来的各种风险,而且现在就算他们愿意接受公私合营,政府也不会理睬了,如今公有制经济已经足够强大,那点私营经济根本无关紧要,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些反面典型也不错

对于工业发展来说。足够的投资固然十分重要。但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推动力也一样不能忽视。1942年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上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不过由于二战的大环境所致,成果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

虽然当初与德国交换了制导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两国却还是选择了不同的主攻方向。德国线导鱼雷一战成名的时候。中国的这项研究才刚刚取得了一点突破。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导弹技术却走在了德国的前头,其中由于中国地缘劣势而最受重视的弹道导弹技术更是飞速进步。

早在德国人的v2导弹还在研究的时候,中国就依靠着胡卫东掌握的一些超时代技术与材料工艺提前搞出了射程达到600公里左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近程弹道导弹。但之后就因为工业基础的限制而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胡卫东接受了戈达德博士的建议,将研发的重点移回液体火箭方向,1942年终于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一枚射程超过1500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试验成功,极大地提振了研究人员乃至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信心。

但在这种情况下,戈达德博士却给胡卫东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以中国目前的工业基础,最多只能制造出3000公里射程的弹道导弹,之后就得慢慢等待材料工艺的进步了,而且即使不计成本想先弄出一枚试验性的远程导弹来都是不可能的。

不过胡卫东倒也并不沮丧,对于他这个穿越者而言,中国能在1942年就造出中程导弹,本身就已经如同做梦一般了,而且就算火箭技术暂时停滞,在制导技术等其他方面也还是可以继续进步的嘛,此外核弹研制成功后,怎么利用火箭这个载具,也同样需要展开专门的研究。而且穿越以来已经亲眼见证过无数奇迹的胡卫东认为,以目前中国科技人员恨不得将自己分成两三个人来工作的高昂热情和他预先指明了正确研究方向而大大提高的科研效率,未必就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材料工艺的重大突破,为火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

而在弹道导弹的制导技术上,中国同样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比起德国人使用的惯性制导系统,中国弹道导弹上应用的“星光惯性复合制导系统”无疑更加先进,而这项技术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快的进展,与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持续进步是分不开的。与一年前相比,中国生产的晶体管计算机性能又提升了好几倍,而可靠性更是进步神速,同时它们的体积却较前小巧了许多,生产成本也下降到一年前的好几分之一。此外中国科学家还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虽然距其投入实际应用还差得远,但毕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微电子行业从其出现伊始,就显示出了无以伦比的技术升级速度,只要不像历史上苏联那样点错科技树,先发优势还是很大的

除了弹道导弹,反舰导弹因其对于中国这个海军弱国的特殊意义,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太祖虽然不懂海战,但是依然看出了这种新式武器的巨大发展潜力,在他的亲自关怀下,全体科研人员鼓足干劲,绞尽脑汁地将这个项目遇到的种种难题一个个克服,并进行了多次试射,相信距其定型服役已经为时不远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世界上仍有大量坚固耐打的装甲战舰服役,因此中国研制的反舰导弹与后世主要型号的“小巧玲珑”大不相同,个头非常硕大,甚至就连历史上的“蚕宝宝”与它相比都只能算是小弟弟,而其威力之大更是只能用“丧心病狂”来形容。但这并不完全是因为技术条件落后,需要不同才是最关键的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