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六百七十六章 美苏之强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六百七十六章 美苏之强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0:36 来源:笔趣阁

1942年6月,美国飞机的产量首次突破3000架大关,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f4u“海盗”舰载战斗机比历史上更早地定型并开始了批量生产,从而改变了之前历次战役中美军舰载战斗机远远落后于日德的不利局面;6艘埃塞克斯级重型航母和由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改装而成的6艘独立级轻型航母也都先后下水,预计将在三个月内全部完工入役,当它们形成战斗力后,美国海军的实力将远远超越珍珠港事变之前

陆军方面,较为先进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开始大量装备部队,月产量也不断增加,1942年6月首次突破1200辆大关(仅指m4这一种型号的产量),超过轴心国该月(所有型号类别)坦克产量的总和;即使是轻武器,也同样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在火力上全方面地压制日德,美国政府早在珍珠港事变之前就准备用突击步枪全面替代拉栓式和半自动的步枪,经过半年多的研制,美国的第一款自动步枪m14问世并开始装备部队,虽然它后来在战斗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但的确大大加强了美军的步兵火力

比起军火产量的激增,美军恐怖的扩编速度更是令人震惊,距离珍珠港事变不过半年时间,在先后损失了超过10万军人的情况下,美军的总兵力已经如滚雪球一样迅速增加到了200万以上,而这同样只是一个开始

美**火产量的增加由于保密措施得力。各国政府对此并不十分清楚,但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却可以根据历史上的情况作出大致的估测,而美**队的迅速扩编则是根本瞒不住的。

与美军暂时只有潜力而实力尚显不足相比,现在的苏联红军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地面,都拥有不逊于德国的强大实力,1942年6月苏联的作战飞机数量已经超过2万架、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的总数同样超过2万辆,火炮数量更是超过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而且如今苏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大多完成了更新换代,虽然暂时还比不上德军,但差距已经不像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时那么大(注1)。

而苏联的动员能力更是德国所望尘莫及。光是常备军就有550万人。同时因为其独特的“隐形部队”制度,令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理论上只需要24小时,实践中也只需要不到20天。)内再动员数量相当的后备军,他们的战斗力虽然比不上常备军。但因为军官都是现役作战军官。而非预备役人员。他们军事素质过硬,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彼此之间本来就长期一起共事。配合上也十分默契,而军官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所以新动员的军队比起常备军也差不了太多,远非其他列强的预备役可比。

而且苏联的动员体制并非到此为止,“隐形部队”成为正规军后,他们自己的“隐形部队”军官班子也会迅速建立起来,使得苏联的兵力源源不绝。在不丢地盘的前提下,苏联能够一直维持超过1000万的军队规模,并将其中500多万投入一线的战斗,这是德国根本无法比拟的。

综合这些因素,胡卫东认为如果德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苏军偷袭到了,很可能连一年都撑不过去就被横扫了,即使苏联像历史上那样被德国人先下手为强而吃了大亏,只要美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给苏联,二战的结局也一样毫无悬念,区别只是盟国要为胜利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已。当然,这些估测都是排除了中国这个因素的前提下作出的

因此胡卫东认为,之前确定的疏远轴心国的策略必须作出一些调整,为了让二战打得更惨烈一点、持续时间更长一点,中国必须想办法帮帮轴心国。当然,直接参战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将综合国力还很有限的中国拖入深渊

为了表明中国严守中立的态度,也为了避免给苏联干涉的借口,中国政府最终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将德国在华的武装人员统统赶了出去,但与此同时却又秘密与德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技术交换,与此前都是中国占便宜不同,这次中国政府并没有在价格上斤斤计较,胡卫东一分钱没要就将59式中型坦克的设计图交给了德国,以德国的工业基础,完全有能力将这款具有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坦克山寨出来,而能够在美苏先进坦克装备部队后继续保持德国坦克的性能优势。

胡卫东给的59式设计图只是最初的型号,性能与后世的所谓“59魔改”根本没法相比,但在二战时期也绝对可以横着走了,堪比重坦的火力、防御力和强于中坦的机动性、可靠性结合在一起,那简直就是无敌。而且胡卫东考虑到目前各**队都大量装备了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炮,甚至坦克炮的炮弹也大多采用了反装甲能力超强、并且受炮弹初速影响不大的破甲弹,而特地给59式的原型增加了格栅装甲(可以理解成铁丝网)的设计,这个设计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可以令聚能破甲原理的敌方弹药杀伤效率至少减半(格栅装甲能够令破甲弹完全无效,但是它无法覆盖整个坦克,所以实战中也就能够令破甲弹毁伤坦克的效率减半,当然这已经很不错了),并大大降低坦克被彻底摧毁(无法修复)和人员死亡的概率,并且对坦克性能的影响相当有限(最大时速降低两三公里而已),实在是惠而不费

注1:当时苏联的很多新式装备性能并不比德国的差,但装备部队的数量还很有限,因此战争初期德军的武器装备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而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的新式武器虽然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但因为前线急需的缘故而不得不降低质量以加快生产速度,结果苏军武器装备与德军的差距不但没有减小,一段时间内反而进一步增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