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一百三十五章 军工新进展(上)

光能采油是没用的,因为原油根本无法直接利用,好在上次英国人贝尔离开苏区的时候,胡卫东托其采购的清单当中就有炼油设备在内,当时是准备用来尝试精炼页岩油的。虽然并不完全对口,但能够炼化页岩油的设备,对于更加容易处理的原油自然也不在话下,就是产能恐怕少了点,毕竟那时胡卫东并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拿下南阳。

7月下旬,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贝尔第二次来到苏区,但他带来的货物却令胡卫东有些失望,想要的很多设备、尤其是基干工业必需的那些大型设备一样都没有,但贝尔并不是不想赚钱,只是体积太大的机器根本没法安全通过国统区,事实上他现在还有几十台较大的机床、发电机等大中型机器设备被迫滞留在连云港,而炼油设备这种体积超大的他更是早就预料到通不过而没买,结果还真被他猜中(连机床都被截下,何况是炼油设备?),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但胡卫东却对此十分生气,他郑重地对贝尔告诫道,“大件运不进来可以拆成零部件运进来,实在没办法我们也可以派人到国统区接收,能不能运到这里是我们的事,但你现在这样做,让我们很怀疑你继续合作的诚意啊!”

贝尔刚才还为自己的小聪明而自鸣得意,一听胡卫东这么说,表情顿时垮了下来,要是对方生气不肯卖给他青霉素。那么他省下那点钱岂不是成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好在贝尔的自作主张也不都是自作聪明,他自己作主买下来的大量精密量具就喜得胡卫东差点当场一拍大腿,精密的测量工具是进行精密加工的必要前提。他怎么把这个都忘记了呢?而且更令他高兴的是,贝尔这次带来的游标卡尺、温度计、热电偶、气压计、分析天平等各种精密量具都是从德国或者瑞士采购的精品,这对于提高苏区工业、尤其是军工生产的工艺水平无疑将会起到极大的帮助。但胡卫东显然不会就此满足,他以30万支青霉素为定金,要求贝尔替苏区到欧洲采购生产这些量具所需的机器设备、并尽可能地雇佣一些熟练工人和专家过来,如果完成得好,100万支乃至更多的青霉素也不是不可能的......

另外,在得知贝尔已经自己开了一个进出口贸易公司后。胡卫东向他要到了贝尔贸易公司远东分区经理这个身份作为掩护,方便日后出国。又得到了30万支价比黄金的青霉素后,满面春风的贝尔欣然猜出了胡卫东的目的,当即邀请胡卫东与他同行。有他这个外国富豪掩护,相对来说要安全得多。但胡卫东并没有马上动身,这一是因为现在的贝尔还不能完全信任,毕竟胡卫东现在身份非同小可,又会随身带上一千多万英镑的巨款。他可不想出现什么意外;二是因为此时距离大萧条后乍暖还寒的又一次经济危机——1937年经济危机还有一段时间,还未到抄底的最佳时机;三是苏区、主要是军工方面还有一些重要工作必须胡卫东留下亲自完成......

首先是早在华北作战时胡卫东就考虑过的30mm航炮(因为要的是爆炸杀伤而非动能穿透力,所以必须是大口径。),以此配合九五式双翼战斗机的高升限、高爬升率。采用为其量身定做的抢占高位战术足以与未来三年、甚至五年内新出的世界先进机型抗衡。航炮的生产制造对设备工艺与工人素质的要求不算特别高,而且需要的数量有限。可以集中优秀的技工进行精加工,所以这个项目进行得非常顺利。还额外给每架飞机多造了3门航炮备用,倒是对九五式战斗机的改装以及相应的飞行训练较为麻烦,但这就不是胡卫东的工作了,有王助、常乾坤等航空方面的内行负责,他很放心......

与此相比,新枪械的研制显得更加重要,原来巩县兵工厂虽有一些冲床,但质量并不能让胡卫东满意,生产精密度要求较低的半自动步枪尚可,用来制造机枪和自动步枪的话废品率肯定高得吓人,因此之前胡卫东只搞出了二四式半自动步枪和生产条件要求更低的二四式冲锋枪。但这次贝尔带来了不少德国产的优质冲床和中国缺乏的铬锭(镀铬防锈以及一些合金钢的成分),新式机枪与突击步枪的生产终于成为了可能。

胡卫东选择的枪型模板是后世经过战争考验的81式突击步枪与81式班用轻机枪和历史上生不逢时的80式通用机枪(注1),名字则全部统称为81式xx,毕竟这些经典枪型日后肯定还会使用很久,完全值得以人民军队的生日来命名。但令胡卫东有些遗憾的是,计划中的85式狙击步枪(轻狙)、85式高射机枪和m99式反器材狙击步枪(重狙)由于生产条件要求更高,胡卫东只得暂时搁置。

之所以选择81式突击步枪,一是因为胡卫东对其远比那些外国名枪要了解得多,只要满足生产条件,很容易就能制造出来;二是因为这种突击步枪是世界突击步枪发展史上的一个异类,它的单发射击精度竟然超过了素以精度极高著称的56式半自动步枪(按照一般规律,在设计制造水准相当的前提下,拉栓式步枪的射击精度高于半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又高于自动步枪。),这种独特的设计思路说到底还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太穷,不可能像美苏那样浪费子弹,但却反而更契合抗战时期中国国弱民贫的现状,大部分时间段以单发射击为主,只在冲锋和反冲锋时使用连发功能,战斗效能不会下降多少,子弹却能大大节约。

注1:该枪型是由前苏联毫米机枪仿制,性能与成本都优于后来大量装备国内部队的67-2型重机枪,但是由于装备继承性等其他原因而竞争失败,却成为了我军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也算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了。其最大的优点是重量极轻,全枪重量不到9公斤,甚至比捷克式这种轻机枪都轻,特别适合抗战期间普遍都得靠脚走路的中**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