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昌级巡洋舰(下)

ps:感谢书友“陈良友1”的打赏,继续求推荐票^_^

虽然因为厚度相对较大的缘故,军舰装甲的提升幅度不能与坦克相比,但南昌级重巡洋舰也同样从中获益匪浅,考虑到双面硬化装甲越厚提升幅度越差,而且南昌级终究只是重巡,因此胡卫东决定对南昌级的装甲厚度进一步削减,因此防护力的提升并不是很大,但是因此腾出的载重却令南昌级重巡的航程大大增加,这对于没有海外基地的中国海军来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双面硬化装甲也是最后一项可以用到军舰上的现代装甲技术,这也就是说,南昌级重巡洋舰防护上的潜力已经被完全挖掘了出来,以后除非是有人发明出了超越二十一世纪水平的超阶技术,或者牺牲其他性能,否则南昌级重巡洋舰的装甲防护能力已经再难有半点增强了。但胡卫东中止军舰装甲的研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战后军舰无甲化的发展潮流

除了火炮与装甲,胡卫东还毫不犹豫地撤除了早就看不顺眼的6根鱼雷管,理由是对于满载排水量18000多吨的重巡来说,用到的机会不大,一旦被敌人击中却会产生巨大的危险,留着也是弊大于利,不如去掉比较安心。

此外,这两艘重巡设计中搭载的水上飞机及其配套的火药弹射器也同样给胡卫东取消的,这一是出于和撤除鱼雷管一样的安全性方面的考虑,避免水上飞机、特别是火药弹射器在战斗中成为南昌级重巡洋舰防御上的弱点,二是避免派出去侦查的水上飞机反而暴露军舰的踪迹,毕竟以水上飞机那缓慢的飞行速度,一旦被敌人盯上就很难摆脱追踪。

事实上胡卫东之前也曾经向德方提出过相同的建议,但德国人对于远程炮击完全依赖雷达引导一事总是觉得心中没底。而德国天下第一的光学瞄准装置却离不开飞机的配合(不然无法摆脱地球曲面的限制),因此他们最终还是将舰上的水上飞机保留了下来。胡卫东对此只能无奈耸肩,他承认目前雷达的性能确实比不上德国世界第一的光学仪器。尤其是在可见度良好的天气下,但是雷达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存在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即使在与德国展开技术合作夯实了中国的工业基础之前。也几乎是每隔几个月就能推出一种新的型号,以后就更不必说了。

眼见德国人如此固执,胡卫东也没有过多地坚持。但在中国自己的军舰上,他还是始终要求将雷达作为火控系统的基础,以他的估计,照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速度,在一年之内,舰载雷达就可以完全取代光学仪器的作用,只有需要极高反应速度的小口径高射炮除外。这样一来。水上飞机的存在就明显是弊大于利,遭到撤除是必然的,不过胡卫东受此触动,却又萌生出了研制舰载直升机的念头,舰载直升机不需要危险的火药弹射器。自身载油量也少、即便被敌人击毁也不会引起严重后果,而且目标更小而不易被敌人发现,在军舰上占用的空间和载重也比水上飞机小得多,此外舰载直升机还符合战后海军发展的潮流,因此这倒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只是直升机研制的难度远比胡卫东想象的要困难许多,事实上早在当初他第一次从国外引进人才的时候,就已经将历史上直升飞机(准确地说,是有实用价值的直升飞机。)的发明者俄裔美国工程师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斯基带到了中国,并专门拨款供其进行直升机的研制工作,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基础的薄弱,这两年来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以致于胡卫东一度甚至担心直升机的发明会因为自己的干预而比历史上延后。好在与德国开展全面合作之后,不但中国的工业基础厚实了许多,更从德国引进了虽然走错了路但对直升机研制颇具参考价值的旋翼机技术,从而极大地加快了直升机的研制进度

1939年4月,西科斯基的研究小组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架具有实用价值的直升飞机vs300,并在其后的一年之中连续取得多次重大突破,最终于1940年底,第一款定型的直升机“直1”投入批量生产。“直1”是双座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200千克,巡航速度达到了115千米/小时,航程超过360千米,实用升限超过2000米。“直1”可以搭载1名驾驶员和1名观察员。如果只带那名驾驶员,它还可以挂载1枚深水炸弹,从军舰上起飞执行反潜任务。看起来这款直升机似乎不错,但此时还不成熟的旋翼动力却使得“直1”的可靠性一直深受诟病,而中国飞行员的珍贵更是限制了它的应用。直到后来使用燃气轮机的第二代直升机“直3”上舰之后才开始受到普遍的好评并在各型舰艇上得到了推广,但那时二战已经进入尾声了。

再说了,此时还只是1939年,因此胡卫东只是在南昌级重巡洋舰上面专门留出一个平台以供将来停放直升机。而相较于直升机平台,4架水上飞机及其弹射器的占地太大了,这么大一块面积空着实在是莫大的浪费,因此胡卫东在征询了德**舰设计师的看法之后,决定在南昌级重巡洋舰的后部再加装一个主炮塔和相应的其他设施,这也使其一跃成为二战期间火力最为强大的重巡洋舰,即使不考虑各国火炮性能的差异依然如此,其基本参数如下:

标准排水量:14200吨,满载排水量:18500吨

尺度:长205.9米,宽21.3米,吃水5.8米

动力:12座高压重油专烧锅炉,3座蒸气涡轮引擎,主机设计最大功率为156000马力

航速:36节

续航力:10800海里/16节

主炮:4座三联装203mm炮塔

防空:6座二联装127mm高射炮,8座二联装88mm高射炮,8座双联装37mm高射炮,12座双联装25mm高射炮,6座“天网”7管25mm近防火炮。

反潜:2座火箭深弹发射器(最大射程1500米)、2座刺猬炮(最大射程300米)。

装甲:水线主装甲带2550mm(注1);水平装甲5080mm;炮塔(正面)120mm;指挥塔125mm;防雷装甲,三层,每层25mm。

舰员:1800人

注1:之所以侧弦主装甲带的装甲厚度大幅减小,是因为中国海军的作战方式与德国大大不同,南昌级重巡洋舰除非是欺负敌人的小船,否则很少会以侧弦和敌舰对轰,因此侧弦装甲就用不着那么厚了,而因为首尾对敌(追击或者逃逸)是主要作战方式,炮塔正面遭到大口径穿甲弹攻击的概率则非常大,因此装甲防护就至关重要。至于水平装甲,考虑到俯冲轰炸威力不足,5080mm的厚度已经足够用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