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三百一十九章 机炮攻顶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三百一十九章 机炮攻顶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0:36 来源:笔趣阁

ps:感谢书友“韦成”投出的月票^_^

天边出现的机群令逃窜中的鬼子心情稍一放松,但很快就有脑子清楚的反应了过来,那样式根本就不是帝国的飞机嘛,而且飞来的方向也不对,当即惊叫着缩回车内拉上了车盖,“不对,是敌人的飞机,快散开!”

苏援航空队的上百架轰炸机一开始并没有攻击鬼子的装甲车辆,而是盯着那些已经被新38师的炮击重创了的日军“机械化”部队,因为其中有着能够威胁到自己的高射炮,尽管估计现在已经剩不下几门了......

在几十颗重达六百公斤的集束式航空炸弹投下之后,日军幸存下来的不足一千辆汽车几乎全被炸毁,侥幸逃生的鬼子不到十分之一,而且多半受伤不轻。而就在轰炸机编队清除自身安全隐患的同时,为之护航的两百多架战斗机则抢先对鬼子的坦克和装甲车发起了攻击,由于担心此行遭到日机的拦截,因此这些战斗机都没挂载炸弹,而将载重腾出来让给机炮炮弹和航空汽油,但这却并不意味着这些苏联小伙子们奈何不了地面上的那些铁王八......

只见波克雷什金驾驶座机突然如同鱼鹰一样俯冲下来,当其距离某辆坦克不到五百米后,机头位置的两门20mm航炮同时猛烈开火,目标对准了坦克装甲最为薄弱的顶部,只见一阵火花闪过,那辆坦克的顶盖上就多出了好几个铜板大小的窟窿......

历史上直到苏联飞行员发明了攻顶战术之后,各国设计的坦克才开始普遍重视起顶部装甲的防护(苏联的t-34中型坦克倒是一开始就加强了顶部与侧后装甲防护),在此之前顶部装甲一直都是所有部位当中最薄弱的,一向薄皮的日系坦克尤其如此,就拿目前鬼子最强的九八式中型坦克来说,它的主装甲厚度达到了50mm,这个数值甚至和德国目前最先进的4号坦克不相上下(不过因为日本的装甲钢性能较差,只相当于德国装甲钢的三分之二。因此实际防护力还是差了好多。),达到了目前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可它的顶部装甲厚度却只有区区8mm,即使苏援航空队i-16战斗机上的两门20mm航炮没有配备专门的穿甲弹,也足以将其打得稀巴烂。日系坦克那不到一厘米厚、而且材质也不怎么样的顶部装甲在几百米距离内就连极其廉价的20mm硬化钢芯弹都能轻松击穿......

但是航炮打坦克也有几个不足的地方。一是炮弹是实心的不能爆炸,威力稍显不足,但即使是实心弹,在高速击穿顶部装甲的过程中也会溅起钢铁碎片对车内人员造成杀伤。而且20mm航炮是连发,就算一发干不掉坦克里面的乘员,一串下去也少有能够幸免于难的了。此外还有个更直接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不打车盖,而是攻击发动机舱上部装甲。这个部位虽然十分重要,但因为地面炮火(航弹同样如此,因为航弹一般是落到地面炸一个范围,直接砸到坦克上的概率是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死角的缘故很难伤到,所以装甲同样很薄,发动机打坏之后,坦克就彻底趴窝了......

二是机炮攻顶需要飞机低空俯冲,如果地面有小口径高射炮、乃至于高射机枪的话,势必会对飞机造成不小的威胁。历史上运用该战术较多的苏德空军因此被击落的飞机数目都极其庞大,例如有史以来最为优秀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坦克杀手”鲁德尔在二战期间被击落了足足32次,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敌军坦克装甲车上的高射机枪干的。不过对现在的苏援航空队来说,这个威胁却几乎可以无视,因为鬼子偏执地追求节约。以致于坦克全都没有配备正常情况下本应该有的高射机枪。部分装甲车上虽然配置了13.2mm高射机枪,但由于装甲车的防护比坦克弱很多,口径稍大一点的炮弹的弹片就能将其击伤甚至击毁,因此早就在先前的炮击中损失大半。即使少数侥幸没被干掉的,也很快被苏援航空队轰炸机编队投下的集束式航空炸弹尽皆摧毁。因而苏援航空队的飞行员们普遍敢于飞到低空、乃至超低空进行攻击,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航弹与机炮的命中率和杀伤力。结果,在短短十分钟之内,鬼子就又损失了三百余辆战车,给其全军上下都好好上了一课,让他们将飞机对装甲部队的极大威胁深深地铭刻于心......

说起来日本机甲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中将也算是福大命大,眼见就要葬身于此,日军陆航的飞机总算赶到了战场,苏援航空队的战斗机不得不转移目标应对这一威胁,这么一耽搁不但消耗了时间,更用掉了大量的燃油(相对于i-16战斗机本就较短的航程来说)和炮弹,日本机甲第一军总算是勉强逃出了一小部分,士气已溃的鬼子不敢停留,一口气逃回了此时已经被主力部队控制了全城的徐州,而这个时候全军已经仅剩三百多辆战车、两千余人了......

而日军陆航虽然救下了机甲第一军,但却将他们自己给赔上了,经过一番激战,日机被击落超过一百架,而苏援航空队连同之前被地面零星防空火力击中造成的损失在内,也只被击落了不到三十架飞机。空战交换比如此悬殊,除了苏援航空队在人员、装备以及主将领导力上的优势之外,波克雷什金首创的“八机编队”战术和先进机载电台的帮助也同样功不可没......

由于缺乏性能可靠的机载电台,加之日军航空部队缺乏优秀的战术指导,因此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这个时空,单支航空编队最大也只有一百多架的规模,这一点在历史上直到日本战败都没有多大的改善,而波克雷什金提前创立的“八机编队”战术结合苏援航空队目前已经配置到每架飞机的最新型机载电台,却令苏援航空队能够单次出动上千架飞机组成超大规模的飞行编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