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二百一十三章 中国航空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二百一十三章 中国航空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0:36 来源:笔趣阁

光是将人才和设备有机地组合起来,就需要耗费不少时间。但即便如此,访苏归来的胡卫东还是错过了边区第一架飞机的首飞(意义更大的第一个风洞在他访苏之前就建好了),尽管这架飞机几乎毫无实用价值,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这一步迈出去之后,飞机制造工业以后的发展便一天快似一天,毕竟活塞式飞机的技术门槛远不如后来喷气式那么高,而且即使某些方面达不到设计要求,也往往能够想到取巧的办法进行弥补。

38年3月份,洛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第一种定型的飞机——初教1,随着这种初级教练机的批量投产,中国终于可以开始大批量地培养飞行员了,而到了38年6月份,“初教1”的改进型“初教2”和中国自产的第一种高级教练机“高教1”也相继定型。

38年8月份,胡卫东以记忆中的苏联拉5战斗机与英国蚊子轰炸机(两者都是木结构,但却同为二战名机。)为原型提出设计思路,并经王助等多位中外飞机设计师优化后初步设计完成的两款飞机几乎同时造出了原型机并完成了首次试飞。虽然此时距离真正定型和大批量投产还差了很远,但由此开始,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飞机的心脏,即使是活塞发动机,技术含量也是相当高的。要不然历史上二战中后期的美国和苏联也就不必向英国的罗罗公司订购了。但是即便是胡卫东当初出国的时候购买了不少目前还算先进的机械设备,还挖到了部分罗罗公司解聘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胡卫东本人又懂得一些后世内燃机的先进设计,目前边区自主生产的航空发动机也最多达到国际上36年的水准,而拉5与蚊子却都是历史上40年之后才定型装备部队的先进飞机,尤其是蚊子所用的乃是性能优异的梅林发动机,即使是其中最早期的型号。功率也达到了1250马力(两台发动机),而中原边区直到38年6月份才刚刚试制成功900马力的飞机发动机(尺寸合适的前提下),这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但胡卫东却并未同意降低飞机设计标准来低就。而是抽出时间与设计人员一起集思广益,想出了很多“歪门邪道”,从其他方面弥补了发动机的不足。首先。是飞机所用的材料,胡卫东选择了中原边区此时虽然还不似后世河南那样到处种植、但数量却也不少的泡桐木,这种木材虽然比历史上英国原版蚊子轰炸机所用的轻木稍重一些,但比强度(即强度密度)却更大,因此相同强度的构件使用泡桐木来制造的话要比轻木更小更薄,整重反而要稍轻一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胡卫东还利用中国目前世界第一(注1)的环氧树脂技术,在这款新式轰炸机上使用了

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至早也是20世纪末才发明的)的环氧树脂表面强化技术,使得泡桐木的表面硬度甚至超过了普通的钢材。而且必须说明的是,在世界上所有种类的轻质木材当中。只有泡桐木不会吸收环氧树脂而浸润变形,因此才能应用这种新技术,而泡桐目前虽然已经有些国家引种,但其中成材的比例很小,而且即便是那少数成材的泡桐。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也远远无法与原产地河南相比,所以这种飞机别的国家就算想要仿制都仿制不了......

有了如此轻而坚固的机体材料,发动机推力的要求自然也就相对降低了,再加上较历史同期提前应用到飞机上的涡轮增压技术明显改善了飞机发动机的性能,总算是没拖太大的后腿。而在日益深入人心的并行工程学原理指导下,边区飞机试验改进的同时。发动机的改进得到了更大的重视,结果到39年两型飞机正式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的时候,飞机整体性能竟然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那两款原型机(早期型号)......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除了研发人员的殚精竭虑和胡卫东这个穿越者的正确引导,积极学习消化欧美、苏联乃至日本发动机技术的长处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日式发动机与苏式发动机在一开始根本不受重视,因为两者的性能确实较欧美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一个名叫吴仲华的中原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发动机专业本科生在学习了之前不久刚刚出版的《矛盾论》与《实践论》之后心有明悟,发现日式发动机与苏式发动机虽然较欧美落后一些,但也有着各自的长处,一样值得中国航空人认真学习。日式发动机的优点是节省材料、油耗也低,这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胡卫东一直在努力宣传这个观点)的中国来说,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而苏式发动机对于工业基础的较低要求,也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的现状十分贴近......

胡卫东听到吴仲华这个名字不禁一惊,当即要来他的资料看了看,原来此子原先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生,十五军攻克北平后才来到中原边区,随即考入中原大学改成了现在的专业。胡卫东仔细回忆了一阵后,不禁面露喜色道,“就是吴老,不会错的,他早年就读的学校太多太杂,我没法专门去找,想不到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吴仲华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后半段世界上最杰出的航空发动机专家之一,他的很多理论成果被国外采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发动机、尤其是航空发动机技术的进步。但是新中国的发动机工业却由于一连串的变故而一次又一次地走回头路,以致于整整浪费了三十年时间,吴仲华空有一肚子的学问,最后还是郁郁而终,毕竟航空发动机工业所需的投资实在太大,如果没有国家力量的支持,个人再有本事也是做不出什么实绩来的......

注1:虽然瑞士那位环氧树脂专家才能不逊于胡卫东挖来的李格林,但是这两年里李格林一直得到边区政府给予的海量人财物力支持,同时胡卫东还给他指明了环氧树脂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而那一位却一直得不到有力支持,要资金没资金,要交流没交流,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