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大鉴定师 > 第六百六十八章 烧制瓷器

大鉴定师 第六百六十八章 烧制瓷器

作者:冰火阑珊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5:44 来源:笔趣阁

文老也是一一向着众人问好,然后带着陈逸走进了瓷窑,这一个瓷窑并不是只烧制瓷器,而是集生产,烧制于一体的作坊,瓷窑的类型也是柴烧窑。

在这段时间以来,文老可以说向他说了很多关于古代瓷窑的事情,让他对古瓷窑有了一个很大的了解。

现在景德镇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柴烧窑便就是在那一个陶瓷工业园之中,这一个柴烧窑是蛋形的,由于形状独特,为景德镇独创,所以将它称之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

从乾隆年间开始,镇窑一直使用了二百多年,直到一九九五年才熄火停烧,在零九年的时候,一些古物工作人员重新修复了镇窑窑炉,并在当年十月份点火复烧成功,一举荣获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柴烧窑现在在景德镇可以说是非常稀少,这就是因为柴烧窑的烧瓷难度很大,不可控的因素非常多,每一窑柴烧的瓷器成品率非常低,而且每次所消耗的木材也是以吨计算,需要二十四小时有专门的师傅照看,不断加柴,监控温度。

而因此,柴烧窑也是被称之为烧钱的游戏,一些小作坊和小企业所无法承担的,它的魅力正在于色彩浑然天成,在烧陶时温度往往能达到一千二百摄氏度以上,完全燃烧的灰烬随热气流飘散,木灰会与陶瓷中的铁元素相互作用。形成自然落灰釉,十分经得住品味。

以文老现在的柴烧窑一次柴烧能容纳一百多件瓷器,而且文老所生产的大多为精品瓷器。不是经他手中制作,就是经过一些瓷器老师傅制作出来的,这些瓷器的制作,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瓷器并不是每天都会进行烧制,基本上一个月也只烧两三窑而已。

一切都要看瓷器的制作情况,如果瓷器制作的快。自然烧窑的间隔就短,文老绘画瓷器的速度。陈逸是深有体会,其手法熟练至极,在瓷器上绘出精美的图画,就像是喝水一般的简单。

当然。除了绘画的速度,便是文大师烧窑的技术,在现今景德镇大师中,文大师柴烧瓷器的成品率是最高的,其原因也就是他对于瓷器烧制的极大了解。

在之前的介绍中,陈逸听文老说过,说他之前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研究,对于烧成后的每一件瓷器,在窑炉中的位置。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才有了现在的成功率,当然。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除此之外,在文老的介绍中,他还知道了华夏五大名窑中的钧窑,也是在进行着烧制。

只不过地点是在中原省的禹州,也是钧瓷文化的发源地,几乎每年都进行几次烧制。而一切都会按照大宋官窑的烧制传统来进行。

在开窑仪式上,工作人员全部身穿宋代服饰。让人犹如穿越一般,而开窑之后,窑工会将一件件烫手的钧窑瓷器拿出来,在这过程中,一旁的瓷器专家便会品头论足,偶尔有一件好的瓷器,就会用丝带系在上面,以做标志。

根据文老说,他有一次应邀前去参观开窑仪式,一窑一百三十多件钧瓷,其中完全没有瑕疵的合格品仅有十六件,这些合格品随便一件至少要十万以上。

除了合格品,其余的都会按照大宋官窑的习俗,全部砸掉,这种非常残忍的举动,使得很多人无法接受,有人抱着自己喜欢的瓷器迟迟不肯下手,可是工作人员却没有丝毫手下留情的意思,将身旁不合格的钧瓷拿起砸向钧魂池。

这是为了保证钧窑的品质,一些工作人员如此解释道,这种事情,也让许多人感到大涨见识,就算是有些瑕疵,这些瓷器也是美丽的艺术品,有着一定的价值,只可惜,在其他窑中,这些瓷器可以保留,但是在钧窑中,不合格的就要被打碎。

钧窑的烧制极难,人能做的也只是在进窑炉前的制坯,施釉,出炉之前,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化,这就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由来。

在这钧窑中,也是可以被包窑的,不少公司或者单位为定制礼品,通常会花上十余万元进行包窑,不过这钧窑的制作,如同赌石一下,十窑九不成。

有人花了十几万包了一窑,结果可能一件未成,也有可能其中成了一件,便价值百万,那就赚发了,这也就是传统瓷器的烧制难度。

所以每一次烧窑,对于陈逸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这段时间以来,不仅仅只是在文老自己的瓷窑学习,其他的柴烧窑一旦要烧的时候,文老也会带着他前去进行学习,有时候还会拿两三件瓷器插队。

这些瓷窑有的是文老多年的朋友,更有一些负责人,对于文老能够来到他们瓷窑进行参观,这简直就是一种荣幸,在华夏瓷器修复界,文老是最为著名的一位大师,其地位就像是当年紫砂七老中的顾景舟一样。

陈逸和文老一块进入瓷窑厂房里,在窑炉口的两旁,放了很多等待入窑的瓷器,这一个瓷窑是专门烧制釉下彩包括一些釉上釉下混合彩瓷器的地方。

而如果是烧制釉上彩,就必须要先在这里烧制成白釉瓷,然后再于瓷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去往瓷窑红炉进行低温烘烤,这种炉子一般也只能烧制一些低温釉瓷。

文老亲自进入窑炉之中,带着陈逸,拿着他们亲手制作的瓷器,为陈逸讲解窑炉各个位置的一些好处,以及会出现哪些变化。

在烧制高温瓷器时,都需要将瓷器放入匣钵中烧造,这是一种瓷器陪烧时的置放器具,并会对瓷器坯件起到保护作用,由于封闭性好,会提高瓷器的质量。

景德镇窑工有一句俗语,叫做一满二烧三熄火,这可是说概括了柴烧窑技艺的三个方面,即码匣满窑,投柴烧炼,适时熄火,在长达一天的时间中,窑工需要不间断的加柴烧炼,而且要用一双火眼金睛来观测窑膛的温度,凭借经验掌握火候。

在文老的教导下,陈逸再次将一件件瓷器装入匣钵,等到体验了一会,完全熟练后,文老继续指挥着陈逸将装好匣钵的一些瓷器,放入指定的位置。

等到整个瓷窑装满之后,文老带着陈逸和所有窑工走出了窑炉,然后用砖块封堵窑口,只留下一个送柴的观察口。

文老这个瓷窑厂中,有着一位他亲自培养出来的把桩师傅,也就是烧窑总指挥,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名叫葛大山。

他从十多岁便开始在文老的瓷窑中当学徒工,到将近二十四五才被文老看中,开始学习烧柴窑,最后终于不负众望,成为了景德镇有很大名气的把桩师傅,甚至于其他的一些柴烧窑在烧制瓷器时,都要找文老说和,请葛大仙前去把桩。

将窑口封好之后,于下午四点钟左右开始烧制,文老坐在旁边,让葛大山带着陈逸加柴,并且向其讲解加柴烧制的一些要点,他也不时的指点两句。

随着不断的添柴,窑口露出了橘红色的火光,看起来十分的耀眼,葛大仙在窑口一边添柴,一边向陈逸讲述着他的一些经验。

这些经验,有些是文老教导的,有些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但是文老让他不做任何保留的交给面前的年轻人,他自然会毫不犹豫的去做,因为正是有文老,才有他的今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慢慢黑了下来,这一件窑口中的火焰,也是更加的引人注目,看着文老依然炯炯有神的双眼,陈逸不禁暗自佩服。

对于文老来说,制作瓷器,恐怕就是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像是他遇到了珍贵的古玩,也能几天几夜不睡觉一样。

他之前已经跟随文老烧过一次窑,当时曾劝说文老去休息,被文老大骂了一顿,对于烧制瓷器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全神贯注,不断的观察温度,加柴烧炼,而不能有一点马虎走神,否则这一窑的瓷器说不定就毁于一旦。

瓷器正常的烧制是需要一天二十四小时左右,但是在烧制完成后,还需要两天的时间,来让窑炉温度均匀的降下来。

之前陈逸就已经跟着葛大山学习了一段时间,而现在,他同样是全神贯注的看着窑口,听着葛大山的讲解,将内容与眼中看到的牢牢记在脑海之中。

等到了第二天下午,看了看窑口中的情况,葛大山喊了声熄火,至此,这一窑的瓷器就算烧好了,文老笑了笑,向陈逸招呼了一声,准备带着陈逸去休息,这一窑的瓷器现在算是烧成了,不过想要知道结果,还需要等两天来把温度降下来。

这两天的时候虽然并不像今天那样需要全神贯注,但也是十分的重要。

陈逸则是一笑,向着文老说道:“文老,您先去休息吧,我再跟着葛大叔学习学习。”

文老笑了笑,点了点头,便自己去休息了,对于陈逸这一股子学习劲头,他非常满意,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觉得自己帮助陈逸是值得的。(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