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最牛锦衣卫 > 第471章 势在必行

最牛锦衣卫 第471章 势在必行

作者:少穿的内裤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8:09 来源:笔趣阁

第471章势在必行

朱佑樘看着刘健等人手忙脚乱的围着杨一清,嘴皮子动了动,脸上满是焦急之色,“快,快扶杨大人去偏殿休息,好好修养,莫要再动怒了。”

说完话,朱佑樘就有点发愣,怎么感觉这一幕如此熟悉,自己以前是不是也说过这话?呜,苏立言啊苏立言,这小子人不在京城还能把杨一清给气疯了。自从苏立言上次一趟,八卦消息算是传开了,如今满京城都在说苏公子跟杨小姐的风流韵事,当然还有人称赞张大小姐胸襟宽广,颇有大妇之风。张大小姐还没过门,就先替苏状元找了个平妻。按说,以杨芷凌的相貌才情,说亲的人应该把门槛踩烂了才对,可现在,说媒着寥寥无几,就连之前有意向的几家也不再提此事了。

杨芷凌倒是没觉得什么,可杨老大人哪里受得了啊,大孙女明明跟苏立言一点关系都没有,怎么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老大人心里一清二楚,可其他人不清楚啊,哪怕是朝堂上大多数官员,也都心里打鼓,空穴未必来风啊,要是杨小姐跟苏立言一点关系都没有,苏立言敢在太和殿上大放厥词?

苏立言整出这么多烂事,拍拍屁股去浙江了,搞得杨老大人想找人算账都不成,只能独自生闷气。本来就一肚子火,今天朱厚照还非得提这茬,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么?于是乎,血流上涌,脑袋发懵,一个站不稳,直接晕了过去。

几个侍卫赶紧用木板床将杨一清抬了下去,不过此时殿中诸位大人全都抽冷气,如今,大家算是明白了一个问题。

治杨一清,找苏立言!

杨老大人乃是士林泰斗,威望十足,在朝堂之上也从来不怕谁,就连三位阁老也要给杨老大人几分面子。偏偏,朝堂上蹦出来一个苏立言,自从这根搅屎棍子来到堂上,杨老大人一直吃瘪。台阶之上,朱厚照依旧绷着脸,一副心有愧疚的样子,不过真实情况吗,却是内心笑翻了天。看来大哥说的没错,只要把杨一清怼翻在地,阻力就会小很多。不过苏老大这招也太损了,又拿杨芷凌说事儿,哎,此事一出,杨小姐更难嫁人了。以前自己堵着内阁六部司房,忙活半天不管用,结果还不如提一下杨芷凌。

为了开海,朱太子真的是绞尽脑汁了,之前,真不是不努力,近两个月除了跟夏锦言妹妹联系感情,就是堵着内阁六部折腾。为了逼内阁六部让步,朱太子敲锣打鼓,在司房院中练兵,甚至还请了一个戏班子进来。可折腾了好久,六部官员依旧不让半步。最让朱太子无奈的是,自己请戏班子的时候,一些吏员还围在旁边看热闹。敲锣打鼓的时候吧,谢迁谢老大人出了个招,用棉团塞住耳朵,大家交流纯靠写字。

朱太子屡战屡败,今日好不容易胜了一把,所以啊,这心里别提有多爽了。不过,爽归爽,怼翻杨一清并不是目的,忽悠这帮子人同意开海才是正题。朱佑樘坐在龙椅上,佯怒道:“太子,你怎么可以这样跟杨大人说话?杨大人乃多朝老臣,乃是国之栋梁,你乃一国储君,岂能言辞无状?”

朱厚照赶紧拱手诚恳道:“父皇,孩儿知道错了,等杨大人醒过来,孩儿便去道歉,孩儿向天发誓,以后再也不当着杨老大人的面提杨小姐的事情了。”

“......”李东阳、刘健等诸位大臣全都瞪着眼,脸皮子打哆嗦。太子,你这话里有话啊,明着不提,那就是暗里提喽,你难道真想让人家杨小姐嫁不出去?

过了一会儿,朱厚照便将话题扯到了正事上,“当年先祖皇帝立下祖制,那是因为要对漠北用兵,大明国内不平,这才被逼无奈下令禁海。可后来,大明江山稳固,四海升平,已经不惧海上袭扰,这海禁也该放开了。若祖制不可违,又哪来的三宝太监下西洋?当年永乐先祖当政,我大明无敌舰队纵横海域,可有倭寇敢来我大明闹事?当时,海贸频繁,番邦船只往来于江南码头,我大明可出过半点事?现在呢,几百倭寇就敢上岸杀我大明百姓,你们倒好,不想着平靖海疆,竟然朝着加强海禁,你们这是要让我大明做缩头乌龟么?”

朱厚照这番话说的有理有据,一时间诸位大臣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同时,众位大臣心里也暗自生气,太子跟着苏立言,简直不学好,你说你明明有一番话,破有道理的,你干嘛还跟人家杨老大人怼,还要提杨小姐的事情,等把杨老大人气晕了,你又开始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了。上次苏立言是这么干的,这次太子殿下也这么干,真真真是气死个人。

看到殿中大臣不说话,朱厚照抬起右手,握了握拳头,“所以,我大明必须开海,必须建立一支无敌舰队。有了舰队保护,我大明商船可以来往于大海之上,海贸兴盛,税赋也能充盈国库。”

话音未落,谢迁便持着笏板出列道:“如今江南海域海盗盛行,更有商人走私猖獗,如果此时开海,岂不是助长倭寇气焰,到时候,码头开放,倭寇以及走私商人,便可以随意出入。到那时,百姓遭殃,江南生乱,所以,太子殿下的话,老臣不敢苟同,祖制不可违啊!”

刘大夏、刘健等人陆陆续续站出来,“臣等附议!”

看到这一幕,朱厚照头皮有些发麻,合着本太子跟你们唠唠叨叨将这么多大道理,全都是对牛弹琴啊。朱厚照真的很生气,难道自己说的不对么,难道开海就真的一点好处都没有么?可为什么这群大臣就是不同意?开海对大明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还是好处大于坏处,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些朝臣看不明白么?

或许,苏大哥说得对,什么忠君爱国,什么为民请命,都是假的,利益决定一切。如今整个太和殿上,又有几个真正大公无私,不计个人得失的?开海,阻力真的比天还大,可还是要开,因为这是开海最好的机会,如今苏老大人在江南,身后又有英国公府等勋贵做后盾,如果这次还不能开海,以后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本太子就问你们一句,你们就怎么知道开海就一定会祸乱江南,就一定会让百姓遭殃?难道,你们都是未卜先知,都是神仙么?若是开海,能为了大明带来无数的好处,那又当如何?”

朱厚照一字一句,如同重锤砸在诸位朝臣胸口,一连串的问题,问的朝臣们哑口无言。开海到底会怎么样,谁能知道?真要说依据,唯一能算得上依据的也就只有祖制了。可前朝永乐就开过海,也就是说祖制也是可以违的。

一时间朝堂上没人回话,朱佑樘皱了皱眉头,心里暗笑。看了半天热闹,终于轮到朕出场了,前边的铺垫,朱厚照做得很好,剩下的就看他朱佑樘的了。

“诸位爱卿,朕以为太子说的也不无道理,海禁乃祖制,可时过境迁,此一时彼一时,开海,到底是有利有弊,谁又能说得清楚呢?倒不如这样,既然全面开海风险太大,不如先试试。”

试试?刘健眉头一跳,他本能的觉察到有问题,可还是拱手问道:“陛下,恕臣愚钝,不知这试试有该如何试?”

“江南码头诸多,朝廷可以先选两处暂时开放海贸,以十年为限,看看效果。若是好,那就全面解除海禁,若是不好,继续禁海,如此,也省得大家争来争去,诸位以为如何?”

刘健脑袋里嗡的一声,他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不久前江南送来塘报,苏立言利用倭寇袭击温州码头为由,罢了同知赵新远的官,然后调杭州推官林泰丰入温州府。之前一直搞不懂苏立言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个小小的温州府同知而已,值得苏立言如此大动干戈?原来,苏立言真正的意图是开海啊。呼,这个苏立言,年纪轻轻,做起事情来居然环环相扣,苏立言在温州打开一点局面,太子殿下这边立刻配合着强势开海。

突然间,刘健有点佩服皇帝朱佑樘了,陛下坐在龙椅上一直都是老好人的样子,不争不抢。一片平静中,不声不响的将苏立言扔到了泥潭里。就这一步棋,居然迅速在朝堂上打开了局面,苏立言在外,太子在内,这二人相互配合,性格又都是无比强势,可以想象,等到太子登基后,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陛下的眼光真的很厉害,当初苏立言来京城的时候,谁会想到这个小子能折腾起如此大风浪来?之前诸位大人还想着用捧杀之法,将苏立言赶离朝堂,可惜,彻底失算了,苏立言看上去年轻,实则老谋深算,面对捧杀之法,他没有干巴巴的坐在空中楼阁中,而是慢慢地打地基,一砖一瓦的把下边的一层房子建了起来。

刘健有种不好的感觉,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印证了他的想法。成国公徐永宁出列后,大声道:“陛下,老臣觉得可以找两三个码头试试,海贸嘛,对我大明有利,就开海,没有利,继续海禁呗。也省得天天吵来吵去了,烦人的很。”

徐国公说话大大咧咧,话有些糙,可话糙理不糙。紧接着不少勋贵站出来支持徐永宁,唯有英国公张懋站在原地,他眯着眼睛,一副不关心的样子。

装,继续装,装的可真像。谁不知道徐国公是跟张国公穿一条裤子的,张老头干什么事,都喜欢让徐老头当先锋,这次也不例外啊。刘健紧皱着眉头,他想不明白,之前大家都不赞成开海的,怎么才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帮子勋贵就转了风向?太子殿下到底许诺了什么好处?

勋贵们站出来支持开海,这是刘健无法预料到的。真不愧是英国公张懋,做事情滴水不漏,之前可是一点风声都没露出来。如果徐永宁站出来只是倍感意外的话,那另一个人站出来,就是让人绝望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户部尚书钟。

钟居于文臣行列第六位,他持着笏板,沉吟道:“臣赞成找一两处码头尝试一下。”

钟这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炸得满朝文武晕乎乎的。三大阁老除了李东阳神色平静,其他二位全都变了脸色,谢迁脸皮子一阵抽搐,钟疯了么?在开海的问题上,内阁六部当共进退才对,就算有什么矛盾,大家私下解决啊。可,堂堂户部尚书,居然在大殿之上跟英国公府一个鼻孔里出气,当真是,万万没想到。

刘健皱紧眉头,看了一眼旁边的李东阳。恐怕,钟的事情跟李东阳脱不了干系啊。果然,钟站出来没多久,李东阳便出列道:“臣附议!”

刘健和谢迁都想骂人了,李宾之,你到底想干嘛?堂堂大学士,居然跟着一群宵小瞎胡闹,你的操守呢?竟然支持开海,哼,难道就因为苏立言是你的门生?

面对内阁六部诸多同僚愤怒的目光,钟梗着脖子,白胡子一抖一抖的。内阁六部,呵呵,什么士林魁首,什么天下为公?都是臭狗屁,自从自己当了这户部尚书后,才知道时局有多艰难。河北河南大旱,粮食短缺,需要大量的钱粮赈灾,可是户部呢,根本拿不出多少银两,当初要不是苏立言用歪招弄来了大量捐款,他这位户部尚书就要因为赈灾不利,千夫所指了。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钟真的想赈灾,可户部是真的没银子啊。可是,大明朝真的穷到这种程度了么?不,钟早年间曾经任职浙江监察御史,对江南的事情太了解了。大明朝别的地方可以没钱,但江南绝对是富得流油,可江南税赋,每年几万十几万的抠,打发叫花子呢?几万两白银看上去不少,可放在户部,够干嘛的,塞牙缝都不够啊。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