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汉末之奇谋 > 第一百六十二章 好事多磨阴谋起

汉末之奇谋 第一百六十二章 好事多磨阴谋起

作者:雍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5:10:04 来源:笔趣阁

姬溪的爆发还是很有效果的,在这高压策略下,众人终于在这激烈的争夺中平静下来,开始心平气和的抉择,终于,六部尚书的人选定了下来,分别为:吏部尚书蔡邕、户部尚书种拂,礼部尚书黄琬、兵部尚书姬溪、刑部尚书赵谦、工部尚书杨彪。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另,各部除设尚书之外,另各有一侍郎,位居尚书下,而于各司上,人选也已定下,分别是:吏部侍郎淳于嘉、户部侍郎吕春、礼部侍郎马日、兵部侍郎李肃、刑部侍郎华歆、工部侍郎赵岐。

这便是双方角逐之后的结果,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出,姬溪的势力明显的处于劣势,各部尚书和侍郎共计十二人,但仅有吕春和华歆是牢牢站在姬溪这一边的,至于蔡邕,虽然是吕春的老丈人,但这个老头为人方正,根本就不会姬溪所用。

所以,姬溪能够牢牢把持的只是兵部而已,这个结果,姬溪当然不满意,可无奈何他身边的能人太少,这便桎梏了姬溪争夺的能力,没办法,他就是争到了,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坐上那个位子。于是,姬溪只能咬咬牙认可了这个事实,想着以后一定要多多培养人才,慢慢的扩充自己在朝堂上的实力。

人才的来源,最便捷的途径当然要从科举中挑选,当各部官员的争夺尘埃落定的时候,由蔡邕主持的科举乡试也已告一段落,此时,已是十一月底,故定第一届会试的时间为雍和三年也就是明年的三月初三。

令姬溪欣喜的是,科举制的益处远比他想象的要大,蔡邕将“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话执行的非常彻底,他的不拘一格不只是在关中地区,他将科举制的触角洒向了九州大地,各地诸侯当然不会响应,对此,蔡邕的应对策略是,若是文人们想要参加科举但当地并不设科考,那么,文人们可以来长安进行乡试。

蔡邕的这项举措,不仅姬溪没有想到,各路诸侯更是没有想到,着实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封锁消息是封锁不住的,于是,他们只能迫不得已的出台各种各样吸引人才的政策,以此来阻止境内人才的流失。

不得不说,他们的政策是卓有成效的,相比于远方那不知虚实的科举,太多的人会选择近在眼前的前途,所以,能够下定决心背起行囊远行长安的只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

对整个九州来说,这些人自然是极少极少的,但对长安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于是乎,长安城肉眼可见的热闹了起来。

对此,整个朝堂欢欣鼓舞,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着来年的会试以及殿试,他们急切的想知道,这第一届科举,到底会选出什么样的人才。

其实,在乡试中,已经有许多人崭露头角,比如王璨、徐干、阮、杨修等,特别是杨修,怎么说呢,这人的文章经义,主考官蔡邕爱不释手,并向姬溪扬言,此子将独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极高极高的评价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杨修还是工部尚书杨彪的独子。而姬溪对这个杨修,也是颇为属实,实在是因为,此人在后世的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史书上的才思敏捷,令姬溪印象深刻。

不过,这些崭露头角的才子们暂时还没有入姬溪的眼,因为姬溪知道自己乃至这个时代并不需要这些所谓的锦绣文章,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实干家、政治家、战略家,而这些东西,在乡试中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乡试,只是在考量应考者对经义的理解是否合格而已,并不能体现应试者胸中的韬略。而会试乃至殿试就不同了,这两场才是真真考验一个人能力的关键,所以,姬溪对明年三月初三的会试颇为期待。

当然,期待的不只姬溪一个,科举,吸引着全天下的目光,更牵动着整个长安的心弦,随着时日迁延,百姓们的兴趣非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越发的充满激情,总体态势一片大好,然而,就在这个百尺竿头的当口,却出现了变故。

先是长安城内生出了留言,说是乡试中有人作弊,主考官中有人泄题,这留言没有任何的证据,但百姓们心中八卦是天生的,所以,这个不切实际的留言满眼的很快。

大多数人是不信的,因为他们相信蔡邕的品格,但是,当一个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撞死在了蔡邕的门前,留言似乎得到了证实,留言的兴致也就变了。

在战场上,死一个人微不足道,但在这太平的长安,每一个人的生死都可能令这长安很不太平。

比如这书生,人们记不住他的名字,但却因为他的死,掀起了整个长安动乱。

大多数的文人,总是相轻的,总是自负的,他们根本就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别人的文章会比自己的好,特别是那些落榜者,他的心中的怨言积蓄日久,只是找不到机会说出来而已,而现在,这个机会就在眼前。于是乎,大批大批的应试者走上街头,做到了蔡邕的府门前,坐到了吏部的大门口,甚至,坐到了建章宫的台阶上。

很显然,这是一个阴谋,遍观整个朝堂,基本上没有一个人相信蔡邕会作弊,会泄题。

但是,他们相信没有用,百姓们不相信,那些落榜者们不相信。

对科举制,大家都是赞同的,也都愿意为这项制度保驾护航,于是,当出了这档子事情之后,大家罕见的不计前嫌,配合无间的应对这场危机。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解释就是掩饰,掩饰的就是事实的真相,还别说,这话说的很有道理,最起码百姓们愿意相信这句话的真实性,于是,这件莫须有的事情经过朝堂百官们的推波助澜,愈发的像是真事了。

在这样的局势下,蔡邕虽问心无愧,但外界巨大的压力仍是压的这老头喘不过气来,没几日就病倒了,蔡琰心急如焚的跑回家照料,并且埋怨吕春想不出办法还蔡邕清白。

吕春也很无奈,这几日也同样的焦头烂额,面对这样的流言蜚语,似乎再多的辩解也无济于事,能怎么做呢,这些流言蜚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而也正因为没有证据,所以无从反驳,吕春抓过几个闹的凶的,问他们要证据,听听人家怎么说的:“证据?什么证据?众所周知的事情还要什么证据?上个月明明是下雨了,难道你还能让我们去给你找上个月下过雨的证据吗?”

听听,这回答多么的具有辩证性且无懈可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