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四十六章 教诲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四十六章 教诲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5:09:28 来源:笔趣阁

实岁不过十九岁的孔彦缙根本还算不上奸猾,而且三年前,一篇本来想要邀名的文章,因为将蒙元列为正统,遭到了大怒的朱棣除爵。

这让刚成年的他遭受了重大打击,做人就更是低调了起来。

孔公卓他们身为长辈,虽然不想在几个锦衣卫面前认怂,却名不正言不顺。

而且,让他们在背后耍阴谋诡计可以,直接对刚锦衣卫,他们拉不下这张脸。

何况,他们现在还寄希望京城的太子,希望能够通过太子化解这场风波。

为了两个偏支,让主支陷于险境,他们也没有这么大的勇气。

所以几人面对姜万利三人,虽然表现的极为不忿,却也只能接下圣旨。

接下圣旨,也就代表了他们认可了朝廷对两家的处置,但是如何押送两家人去京城,这件事还有的谈。

孔家的爵位虽然除掉了,但是依旧是大明一等世家,哪怕是旁支的老幼妇孺,也不能任由外人凌辱,看了笑话。

所以,孔家用他们的不抵抗,来换取有限的尊严。

姜万利的目的只是将两家人押往京城,怎么押送朝廷没有限制,他也不会在这方面为难孔家。

所以,两家人三十余口被从房子里面请出来的时候,海军将士都是以礼相待,将他们请上了马车。

马车抵达济宁,然后会换成船,这些人一个也不会受了委屈。

只有孔公道,孔功德两人因为是钦犯,没有这么好待遇,被单独关押在两辆马车中,象征性地被绑了起来。

沈厚友孔家这个招牌,不管老幼妇孺都表现的格外镇定,只有几个不懂事的孩子被吓哭,但是也很快在大人的安抚下安静了下来。

接下来,就是查抄家产了。

虽然孔家名义上的粮铺是他们在负责,但是身为旁支,他们也就是两个白手套,在他们家里查抄的金银并不多,还不到万两白银。

锦衣卫想要将那些家什一并查抄,被孔公卓拿出了五千枚银币,赎下了那些家什和摆件。

临到午时,锦衣卫和海军在孔家还被款待吃了一顿饭,这才离开了曲阜。

而在他们离开之前,早就有人快马加鞭,一路向京城快驰。

所有人都知道,孔家这次是绝对脱不了责,但是也没有人把这件事看的太重。

对孔家来说,因为控制粮价,抵制南洋稻米,这次被皇上记下了,大不了就是花钱的不是。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对孔家来说从来不是问题。

这种事过去也不是没有做过,只不过没有像现在这样大动干戈。

这背后最深层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大明现在不缺粮。

以前的时候,哪怕是朝廷,也要靠他们这些大地主,大粮商才能拿出粮食给百姓吃。

但是现在,多了一年三熟的南洋稻米,最起码不会让百姓挨饿。

这也是朝廷可以直接毫无忌惮对他们下手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他们这些人必须要跟朝廷掰一回手腕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士族才是皇族统治的中间阶层,现在皇上想要抛开他们,直接恩泽万民,这让他们如何自处?

而且,他们没有了被皇上利用的价值,以后只会越来越不受重视。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从南洋运粮,就是伤害了大明的统治结构。

粮食价格低,百姓不愿意种地,地价下跌,这影响的不仅仅是士族,更会影响到大明的统治。

可惜的是,朱棣这个马上皇帝根本想不到这里来。

幸好,他们还有太子。

虞谦是在傍晚的时候接到了消息,姜万利顺利地押送两家回了兖州。

这让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孔家没有一点动作,就让人把人给带走了?

要是早知道这样,他何苦躲在兖州,让这么一个大功劳落在了姜万利的手中?

不过,虽然有些后悔,但是现在让他去孔家带人,他也不敢去。

他不是武将,不是锦衣卫这些鹰犬,他是响当当的进士出身的文臣。

如果是他去孔家抓人,恐怕子孙后代都要被文人们指着脊梁骨骂。

所以他宁可不要这个功劳,哪怕这个孔家的所作所为让他觉得该杀。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圣人之后啊!

但是对马德钟来说,幼年时期在他心目中一直有着无比神圣形象的孔家,却已经完全破灭。

以前的时候,他总喜欢跟他人显摆自己是曲阜人,与孔圣人是一个地方的人。

可是这个圣人家族带给他的不是荣耀,而是耻辱。

爹娘尸骨无存,让他觉得自己与家乡已经完全没有了一丝关系。

虽然这次马家的几家族人见他现在成了太孙亲军的把总,一个个都贴了上来,但是他们给他的印象让他觉得恶心。

仅仅为了二两银子,他们就放弃维护一个家族族人的坟茔,甚至连尸骨都不屑去代为收敛。

这不是族人,这是仇人。

如果按照他以前在水匪窝里的脾气,他恨不得拿起刀枪,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杀个干干净净。

但是如今他是太孙的亲军,他不能任意妄为。

这次跟他一起回乡的兄弟,都是跟自己过命的交情,自己不能连累了他们。

还有在京城,他还有可爱的娇妻,这次出门之前,才查出来她怀孕了,自己就要有儿子了。

以前的他还小,守不住爹娘的坟茔,但是以后,他要撑起这个家,让家族传承下去。

但是,他不会忘记这刨祖坟之仇。他要先回京城交差,了无牵挂了,然后再回山东,跟孔家人寻回公道。

冯小年当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所以在马德钟回到潍坊的时候,直接就派他最先一批返回京城。

不仅是冯小年,就连保定候孟瑛知道了这个消息。也专门召见了他,安慰了他一番,还赏了他二十枚银币,当做奖励他准时回营的奖励。

“如今你爹娘尸骨无存,即便是找孔府告状,最多也只是赔你些银两,如果你信得过我,这件事我就替你做主了。”

他是把总,距离第一舰队副都督的孟瑛十万八千里。但是这一刻,他不是仓皇如丧家之犬的无根之人,他能感到来自背后的支撑。

但是马德钟却说道:“都督大人,属下虽然家底微薄,这些年因从不乱花,倒也不愁吃喝。如今我以习惯海军的生活,以后也不怕在海军没有一碗饭吃,再多的钱财又有何用。我告孔府,不是为了银子,只是为了一个公道。”

“那你想如何?”

“我只想孔府家主跟我道歉,说一声:我孔府错了。”

孟瑛有些惊讶地看了看他,笑道:“回了京城,要你们指挥使不准假,你就来找我。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打赢这场官司。”

他隐约把握住了朱瞻基的心思,跟他说道:“这件事你先不要急,前两天,信使就已经把你的事回禀了殿下,殿下要是知道了你的事,肯定也会替你做主。”

马德钟惊讶道:“为了区区之事惊动殿下,这可……”

孟瑛笑道:“殿下这次对付山东贪官,背后就有孔家的影子。这件事既然要做,殿下肯定也会把你的事统一安排进来对孔家施压,比你单打独斗要强的多。所以回京之后,你先等殿下那边的消息。”

“是!”

朱瞻基是二月初六就接到了冯小年传回来的消息,有了一开始的分析,后面的案子就只等查找证据,确定罪责。

对于他们将大多人抓了又放,朱瞻基并没有半点意见,不管怎么说,朝廷的政令执行要放在查贪的前面。

不能因为查案,让政府部门的工作都停顿了下来,那是因小失大。

他从二月初六这一天,也开始跟随朱棣一起上朝,这次不再是当一个看客,不管见任何人,处理什么事,朱棣都会先问问他的意见。

许多时候,朱棣会在大臣面前夸奖他一番,等人离开以后,才会跟他分析他给的方案得与失。

如今这个时代,虽然不像汉代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但是跟后世的政府几乎把所有的心都要操到相比,远远不如。

现在的政府除了收税,战争准备和程序性工作,是没有任何主动性的。

所谓的程序性工作,像制定农历,修路架桥,引领农民种地时间等等,这都是每年都会例行的公事。

许多时候,各部大臣们只用跟皇上奏备一下,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了,皇上知道就好了。

只有一些人事管理,突发情况,这才需要皇上来决定。

所以在这个时代,你想当一个勤快的皇帝,一天四十八小时都不够用。

但是你如果想当个昏君,像他的子孙一样,几十年不上朝都没事。

所有的官员当官,都是为上层服务,根本不存在替老百姓着想。

那些惠民,利民的政策,都不过是时代精英们在伺候好了上层之后,将有限的精力转移了一点到老百姓的头上。

从隋唐至今,所有的官员读书,当官,都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处境,进入上层阶级,其后才是为百姓着想。

在这个没有人人平等的年代,身为下层人,你连说话,出门的资格都没有。

朱瞻基是幸运的,他身为太孙,从生下来就是人上人。

从小时候,各位大儒,包括武道师父就对他倾囊相授。

他更幸运的是保留了前世的记忆,让他可以从容以对这个时代。

他知道那些人是可以依靠的,他知道时代的潮流向哪个方向流动,这让他在操纵大明这条大船的时候,就显得更容易。

可以说,如今的大明朝政,这种最初级,最简单的统治方式,对他根本不是难题。

朱棣对他宠爱有加,教导朱瞻基文事的解缙如今对他言听计从,教过朱瞻基行军的杨荣对朱瞻基也赞誉有加。

就连最开始对朱瞻基不以为然的蹇义,在看到朱瞻基不论面对任何状况,都能很快拿出解决方案之后,也不得不在其他大臣面前大力称赞朱瞻基的处政能力。

他没有处理事务的懵懂,甚至比大多数人考虑的更加深远,任何事情都瞒不过他的认识,这让蹇义都忍不住有些怀疑,他在那些经义上面学习了几十年的经验,难道都是白费的吗?

这种轻松也让朱棣高兴不已,他不时催促黄渊,要求尽快安排好出海事宜。

为了出海,他已经准备了三年,基本上所有的人员和粮草都已经准备妥当。

但是,只是将这些器具全部装运上船,分配下去,就是一项无比繁琐的工作。

黄渊纵然有三头六臂,也需要一些时日才能全部安排好。

二月初九是朱瞻基的二十三岁生日,身为监国,这一日诸位大臣也为他贺寿,只是他还没有正式登基,自然不可能将二月初九变成万寿节。

相反,因为朱棣要出征,还有大臣要给朱棣提前过六十一岁寿辰,不过被朱棣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现在的心里没有别的,就只有战争。

二月初十,上午处理好朝政之后,朱瞻基下午陪朱棣一起到了夹江工业区,检阅了朱棣这次出发乘坐的旗舰。

这艘旗舰是朱瞻基曾经使用过的旧船,但是因为是旧船,他航行了几年都没有出问题,反而更加值得信赖。

整艘船被重新修整了一番,改变最大的就是拆除了甲板上面的城墙,又安装了不少辅助的软帆。

这种被专门加固过的宝船哪里都好,就是速度太慢。

因为船体太大,虽然有十二面硬帆,但是航行的速度在顺风的时候也不会超过每小时二十公里。

逆风的时候,跟人走路的速度差不多了。

通过对船帆的改进,虽然在顺风的时候,航行速度依旧快不到哪里去,但是增强了逆风时候的速度。

这样一来,宝船就不会成为舰队的负累,也能跟得上各种战舰的巡航速度。

除了船帆,这艘船并没有经过大改。因为已经被朱瞻基修改的非常适合居住,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舒适的船。

朱棣这次只到忽鲁谟斯,波斯湾那里,全部都是熟悉的航线,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会遇到麻烦。

在船上上下参观了一圈,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已经超出我的想象了,连茅房都建的让人意想不到,也不会影响女眷观碍。”

这个时代的船,是没有厕所的,不论你是将军也好,小兵也罢,都只能在船舷处解决。

遇到大风的时候,上厕所是在海上最危险的时刻。

但是朱瞻基只是让人在船舷外修建了一圈凹槽,上厕所的时候,人能直接走进凹槽,下面有镂空的洞,可以直接上厕所。

而且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截是带顶,能在下雨的时候使用。

至于船尾的厕所,是他跟自己的妃子们用的,连游泳池都修建了,自然更不会缺了舒适的厕所。

站在船舷处望着远方的江北,他回头说道:“我准备将张贵妃她们几个宠妃带上,然后让其他妃子留在后宫不得出行。你留下你母亲到宫中替你掌管后宫事务。再加上王彦也给你留了下来,这皇宫上下,就没人能给你造成麻烦。”

朱瞻基知道他这是在给自己尚方宝剑了。那些妃子虽然朱棣并不重视,但是毕竟算是朱瞻基的奶奶辈。

要是端出奶奶的架子来恶心人,也是很难处理的。

朱瞻基说道:“与其这样,不如将贵妃留下,让她掌管后宫。这张家有所求,她就不会脱离了控制。”

张贵妃如今其实并不受宠,朱棣每个月只是留宿在她殿中一两晚。只是因为她是张辅的妹妹,所以,朱棣对她还是比较重视。

听了朱瞻基的话,他点了点头说道:“既然你觉得能控制住张家,就依你所言。以后三大殿,西宫都对你开放,只有后宫你就不要去了。”

朱瞻基一时冲动,低声说道:“皇爷爷,孙儿一直以为,每个人都是娘生爹养的。虽然人生不平等,有男有女,有高有矮,又胖又瘦,有美有丑,但是在生命方面,却是平等的。每个人只有一条命,死了就没有了,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但是如今这殉葬制度,太不人道,有失我大明礼仪之邦的风范。”

朱棣哈哈笑了起来,摇了摇头说道:“我一走,这天下就是你说了算。不要说这一件小事,哪怕就是你把孔家的人头全部砍光,也不过举手之劳。

你那里都好,就是还没有学会上位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许多事情,在你手里有刀枪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你觉得殉葬不好,那就改,你觉得哪里不好,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改。只要是有利于我朱家统治天下,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知道吗?”

“那皇爷爷不会觉得到了地下孤单吗?”

“那都是扯淡,人死万万年,知道个屁。何况,你皇祖母已经等了我十几年,有她陪我难道还不够!”

得了朱棣的背书,朱瞻基就准备找个机会,撤销殉葬制度,裹脚制度。

如今的裹脚只是修整脚型,但是在那些腐儒的演化下,逐渐变成了畸形的嗜好。

特别是清朝以后,统治者为了减弱汉人的抵抗力,让汉人女子裹脚,硬是裹成残疾。

与此同时,他们却严禁旗人女子裹脚,立下严苛的法令。

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凭什么能凭不到百分之五的人口,统治这么大一个帝国。

对于朱瞻基来说,女人裹脚更是对生产力的极大浪费,不说多出一半的劳力,只是多出四分之一,对如今的大明来说,都是万分宝贵的。

朱棣裹了一下身上的大氅,向前走了两步,又回头说道:“西南的滇军,张辅手里的南兵,这两处是不能动的。北方的郑亨带走了大半精锐,让柳升过去就是为了震慑,为了杀人。

这三人你一定要笼络好,此外训练好被抽空的幼军,掌管好你的第一舰队,你就立于不败之地。

对你的手段,我还是相信的,但是要记得,不要过于仪仗武力,许多时候,语言比刀子更锋利。”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孙儿记下了。”

朱棣又说道:“蹇义用于直,夏元吉用于忠,吕震用于毒,方宾用于细,顾佐用于诚,吴中,宋礼用于憨,刘观用于贪。”

朱瞻基一直有些不明白,朱棣为什么那么信任刘观,明知道他是个贪官,还一直重用他,并且把它安排在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职位上。

现在听了朱棣的话,他觉得自己以前的思路有错。朱棣不是不知道刘观的为人,为什么一直重用他呢?

看到朱瞻基皱眉,朱棣笑道:“想不通吗?”

朱瞻基问道:“是不是因为刘观贪,所以他更能查贪官,知道对方如何贪?”

朱棣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道:“刘观贪得无厌,才适合杀鸡骇猴。原本此人我是留给你父王的,不过现在留给你也一样。

待我走之后,遇到朝廷难以控制之时,就能将刘观斩杀,以此杀鸡骇猴。一个二品九卿,足够份量了。

蹇义可重用,不可过度依靠,夏元吉能力够,气度不够,担任不了百官之首。

吕震心胸狭窄,阴险毒辣,此人用好了堪比一员猛将。至于顾佐,吴中他们,已经听你的话了。

方宾与金幼孜我准备派往西北,替换回黄福,那黄福对你感恩戴德,能力出众,可堪重用。”

安排方宾去西北是让他不要在朱瞻基的身边碍事,但是又不能完全相信他的能力,所以让金幼孜过去做事。

朱棣又说:“杨荣精于事讷与人,做首辅其实不算合适,不过以后你想给他如何调整都可。”

这是说杨荣做事可以,但是不会做人,得罪的人比较多。

最后,朱棣说道:“我知你一心治政,改革吏治。但是在朕回来之前,或者死之前,你不要轻举妄动。用两三年的时间好好看清楚情况,磨刀不误砍柴工。”

朱瞻基长揖拜下:“孙儿铭记在心。”

论改革,他的耐心足够好,才不会贸然改弦易辙。

(推荐同是历史文的《明末好国舅》,老妖的好基友,昨天还赢了我两碗热干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