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九十四章 社会(求推荐)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九十四章 社会(求推荐)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5:09:28 来源:笔趣阁

与程朱理学相反的是被誉为后五百年唯一圣人的王阳明。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对王阳明,朱瞻基是很崇拜的,因为他就是一个明朝的孔子。

但是不得不说,王阳明的学说,其实是海市蜃楼。

王阳明的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认为格物便是立明本心,为善去恶,知行合一。

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说他是圣人。

但是,又有谁还能做到跟他一样呢?

一个也没有!

因为他的学说,他的思想,要求太高了。除了他这个圣人,其他人都做不到。

所以他的心学并不符合现实,他死之后也就直接没落了。

以人的思想作为根基,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永远在变化。

“但是……”

众人听了朱瞻基还在点头,一听但是立刻又觉得大事不妙,太孙要放炮了。

果然,朱瞻基又说道:“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仍然将格物的方向主要放在了人心上,学术上,而不是更重要的物上面。对学术的研究,真的就比研究水利更高尚吗?不,我不这么认为。明其学术之理,造福不过是一小部分人,但是治理水利之功,却能造福千万人。”

这话如果是在其他场合说,朱瞻基肯定会受到无数指责。

但是现在,他面对的是工部官员,所以大部分人只会感到感动。

那位一直在水利事业上贡献了自己大部分人生的宋礼,听到朱瞻基的如此评价,先是震动,再是感动。

虽然已经五十四岁了,但是他依旧激动地老泪纵横,双手长揖,躬身喊道:“臣得太孙如此之评,虽愧不敢当,但死而无憾!”

在这个人心淳朴,士为知己者死的年代。他一个五十多岁的二品大臣,以长揖相拜,虽然口头上话没有说出来,但是态度已经表明了一切。

对此,朱瞻基是格外满意的。

他知道自己的学术不足以改变世界,他最多也就能跟他的曾祖,跟他的祖父一样,利用武力征服这个世界。

想要改造世界,需要的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前世他曾经捐助过多所大学,对大学的出现,他也做过一些研究。

东方的国子监也好,太学也罢,不过都是为皇帝服务的专门机构。在这些学校里面学习的知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皇帝服务。

这跟西方的大学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跟东方一样,在开始的阶段,技术的发展虽然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但是科学在其中并没起什么作用。

以造船为例,船帆和索具不好用,就改进;炮舷窗不灵活,就尝试安装灵活机动的炮车。技术是逐步改进完善的,经验是实践积累的。技术和工业仍同古罗马时代一样,与科学没有联系,既没向科学贡献什么,也没从科学得到什么。

早期的大学没有把科学和技术作为追求目标,主要培养牧师、医生、律师。

自然科学设在文学院,主要课程是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方法是研究任何问题的工具,这是跟东方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的一点。

逻辑学的研究和应用,是促进整个欧洲科学发展的基础。他们的神学虽然对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压迫,但是他们的神权大于王权,也让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是以皇室的利益为主要目的。

最开始的科学当时仍属哲学范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充满了哲学意蕴,读过此书的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宇宙形象:一部神奇而完美有序机器,行星转动如同钟表的指针一样,由一些永恒而完美的定律支配,机器后面隐约可见上帝的身影。

牛顿证明了科学原理的真实性,证明了世界是按人类能够发现的机理运行的。把科学应用于社会的舆论开始出现,人们期待科学造福人类。

甚至牛顿在论述流体力学时也轻描淡写了一句“我想这个命题或许在造船时有用”。视科学为有用知识的弗朗西斯培根对此作了理论提升,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科学在在科学革命的同时并未发生技术革命或工业革命,印刷机、大炮、炮舰一类的发明未借助科学。

除了绘图学,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的成果在近代早期的经济、医学、军事领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所以,科学也只是工具,不能盲目迷信。

真正的科学促进社会发展,要到十八世纪以后了。那个时代,科学理论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循环圈子,在逻辑的作用下,科学技术的应用,从实用性,适用性,才开始逐渐走向应用性。

但是一直到新世纪,仍然还有许多东西,是科学解决不了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最主要的就是逻辑学。

这是西方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领先东方的基础,朱瞻基只需要把这一套,带入东方的教育体系,那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他想要在自己的农庄修建研究院,就必须要依靠工部的人员。而想要让这些人员按照他设定的方向发展,除了行政命令,技术推广,奖惩措施,这些方法,更重要的就是建立符合大明实情和基础的逻辑课程。

这个时候,能获得宋礼他们这些工部大佬的支持,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到宋礼这样的回答,朱瞻基满意地说道:“小子才疏学浅,对儒家研究有限,对国家研究有限,但是也知道,仅靠耍嘴皮子,是不能改变国家,增强国力的。所以小子现在愿意以身作则,以一己之力来整合大明如今的格物之力,更好地为大明出力。此事还望诸位能鼎力相助。”

这个时候,朱瞻基又是长揖一礼,众人也纷纷起身还礼。

宋礼朗声说道:“此乃为人臣者本分,臣定率众同僚,为殿下犬马。”

吴中这个时候开口说道:“殿下,臣观殿下之言有语焉不清之处,臣有三问,请殿下释疑。”

除了宋礼,也就吴中的资格最老,官职最高,他一开口,其他人都安静了下来。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孤向来不曾当众述言,今日与诸大臣初次会晤,想讲的也太多,言辞间自有纰漏。请吴尚书问,孤定当答。”

“请问殿下,何为社会?何为华夏社会?”

朱瞻基回想了一下,说道:“所谓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这种关系叫做“社会关系”。例,人类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群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朝堂。国家在实质上是以一方领土为界限的大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体与大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个人与人类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

所谓华夏社会,是指与我等共用一种文字,同遵循我华夏习俗,并且愿意与我等同尊相同文化的所有人和种族。例,朵颜三卫,此族在洪武时期才归顺我等,现在愿守我大明律,讲我大明话,学我大明书,三代一过,当视我大明人,准予科考。另,大明海外各小国,若愿学我大明书,说我大明话,守我大明律,当都可视为我大明一员。而所有人组成的共同生活范围,统称为社会。”

这番话只要一传出去,朱瞻基这个太孙肯定会得到无数小国的支持。如今的大明就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国家,许多小国的国君来到大明,就不远离开,想要变成大明一员。

但是如今的大明入籍条件是很苛刻的,那些小国遗民,无不以成为大明人为荣,做梦都想变成大明人。

哪怕他们即使入籍,也只是低等人,低于汉民族族裔的地位,他们也心甘情愿。他们渴望的就是能与汉人结亲,成婚,这样几代下来,才能被视为真正的大明人。

朱瞻基的话其实就是对他们的支持,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吴中点了点头又问:“殿下提出了农学,文学,理学,七大概念。却只提出了根源,直接就略过不提。如此这些实乃殿下所讲社会的组成之基,请问殿下个人有何之见?”

这个时候,朱瞻基当然不会回答了。他提出这些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人来思考,来回答。

他若是给出自己的答案,不管说的再对,再好,也能挑出无数的毛病。所以,他只管挖坑不管埋,绝对不会自己来回答。

“吴尚书,小子才疏学浅,只是想到了这些问题,却不知该如何综述和阐释,这些还是需要你们这些大儒来给小子答案。”

吴中似乎也早就知道朱瞻基不会正面回答,也不失望,又问道:“因专利而引发殿下如此之说,可是殿下似乎并没有阐释出社会,学术,格物,专利之间的关系,请殿下以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