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一二七章 自作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一二七章 自作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7:19 来源:笔趣阁

殿试发榜用明黄纸,表里二层,分大小金榜。uu234m.uu234小金榜进呈皇帝御览后,存档大内。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传胪唱名后,由礼部尚书奉皇榜送出承天中门,至东承天门外张挂在宫墙壁。故考中进士者称“金榜题名”。

对任何士子来说,金銮殿传胪唱名,高中皇榜,都是一生之中最辉煌的时刻。

四月二十六,应天府的梅雨季节应时而至,但是这如毛的细雨也丝毫浇灭不了应天府老百姓的热情。

特别是身为状元的解祯期,他本就是应天府名扬内外的士子,人又长的玉树临风,受到无数士子和女眷的追捧。

哪怕解祯期因朱瞻基的评语心有不忿,经过了传胪唱名,被礼部官员簇拥着出了奉天殿。

以他为中心的士子们,出奉天门、太和门、午门、端门、承天门。在承天门外被应天府尹赵插花、披红绸,然后亲自为他牵马,他的心在一刻是陶醉的,满足的。

他足跨金鞍朱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欢声雷动,喜炮震天,遍街张灯结彩。

漫天的细雨挡不住应天府老百姓的热情,也挡不住他浑身的兴奋。

此生无憾

相比解祯期的稳重和落落大方,榜眼刘矩,探花于谦,表现的更加兴奋,他们一路都神魂颠倒,颇有不知自己身在何方的感觉。

京城的热闹还没有退去,新科进士们参加琼林宴,跟鸿胪寺,礼部学习礼仪,上表谢恩,祭孔等等……

但是新科进士们到吏部登记这一日,不管是等待吏部授官的进士,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被吏部传出来的消息震惊了。

当今状元,竟然自请外放。而且还不是自请外放大明境内,而是主动要求前往南洋吕宋。

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就连皇宫内的朱瞻基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也楞了半晌。

虽然现在还是明初,没有什么非翰林不得入阁之说。但是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放弃在京城悠闲,清贵的翰林院修撰不当,去还算得上蛮夷之地的吕宋。这个解祯期,这次还真是让他惊讶了。

这就好比后世,放着国务院的职位不干,反而自请去偏远山区历练。

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实际上,当着八位主考官的面,评价解祯期的性格,他也是故意为之。

相比许多从底层上来的官员不同,解祯期的人生从一开始就算得上一帆风顺。

正是因为太顺了,所以他很难体会到普通人的人间疾苦,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在做学问的时候是好的,但是当官起来,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以推广数学,几何,字母,标点符号为例,朱瞻基对解家是充满期待的。

他们在态度上也非常认真,不管朱瞻基让他们干什么,他们都毫无怨言,用心去做。

但是用心去做,不代表他们就做的好。

解家的几个人,从解纶,解缙,黄金华,到解祯期,解桢亮两兄弟,他们这几个人都是那种书生意气浓郁,不适合当官的人。

这是他们整个家族的性格,任谁都难以纠正过来。

这就好比许多经济学老师,让他们教理论,他们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如果让他们去做生意,却会亏的一塌糊涂。

推广几何几年来,他们能做到也就是用他们的名誉出了几本书,然后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在这方面,他们还不如工部。

工部依靠工匠,在朱瞻基的下马桥农庄东侧,开办了大明第一家工匠学校。不仅大力推广了这些只是,还直接将这些理论知识,进入到应用阶段。

在朱瞻基的心里,本来已经给解家的几个人都钉上了只能研究理论,不能担任职官的符号。但是解祯期现在的选择,让他对解祯期的期望更高了。

“今日新晋进士的日程安排是什么?”

“上午去吏部进行报备,下午去孔庙祭祀。晚间在翰林院举办恩荣宴。”

恩荣宴也就是琼林宴,因为元代改名叫恩荣宴,所以明代大臣也沿用了这个称呼。

“传解祯期进宫见驾,孤今日中午就想见见他。”

解家是朱瞻基在士林中间立的典型,对解家,朱瞻基自认也是仁至义尽。

所以,他不愿意出任何差错,这解祯期如果可靠,那他就重用,要是因此对自己有了怨恨,那就把他打发到吕宋,让他自生自灭了。

今日是传胪唱名的第二日,这几日,为了人新晋进士们享受一番,每日的行程安排的并不紧凑。

解祯期作为状元,在吏部第一个进行了登记。这种登记就相当于后世的人事档案,将个人的户籍,家族人口,个人特长等记录在档。

因为没有照片,档案里面还有不少关于个人外表,甚至是身体**的记录。

比如身上哪里有胎记,少一颗牙,或者六指等,都要记载的清清楚楚。

这也是预防有人假冒身份。

解祯期第一个登记完,当面见蹇义接见的时候,向这位负责大明人事安排的大佬提出了不愿入翰林,而想外放的请求。

蹇义当然是惊讶无比的,他没有想到解祯期傲气如此大,因为朱瞻基的一句话,就想去海外来证明自己。

他当然是劝了又劝,解缙虽然有些不通人情世故,但是正因为如此,他跟朝廷的几个堂官之间并无太大矛盾。

蹇义也愿意解缙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待在内阁里,并且占据内阁首辅的位置。这样的话,内阁根本没有直接影响六部的能力。

当知道解缙已经同意了解祯期的计划,蹇义也无话可说了。

出了蹇义的公房,解祯期忍不住叹了口气。他当然知道自己的选择有些冒险,如果能做出成绩还好,三年,最多六年,他就能回到京城。

但是要做不出成绩,他这一辈子就别想再进翰林院了。

不进翰林,做堂官还有机会,但是想要进内阁,反而没有了机会。

但是,他不后悔。

因为入翰林这条路,他已经能看到终点了。如今朝廷政局稳定,最少在他的叔父没有告老还乡之前,他是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的。

最多在翰林院修史书,或者担任侍讲,讲读,在经筵上表现一番,或者去给太孙殿下的孩子启蒙。

在翰林院待个一二十年,等叔父解缙告老还乡,他也才四十多岁,那个时候,也会成为学士,刚好进入内阁,担任殿下的言官。

因为性格上面的缺陷,他不认为自己能有执掌一部的机会,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就像自己的叔叔,哪怕身为殿下的老师,也根本没有掌握实权的机会,始终是个言官。

想要改变,就要从进入官场的一开始改变,走一条艰难一点的道路,从一开始纠正自己已经定型的性格。

更主要的是,让殿下知道自己的决心。

解祯期是聪明的,他的思路清晰,为自己构划的发展路线也非常可行。

但是在面临这种巨大变化的时候,他的心里难免有些惴惴不安。

“中平兄,见过尚书大人了?”

说话的是同期进士陈安,陈安也是今次科考的二甲头名,与解祯期在去年就已经相识,今日午间还约好了一同到府前街聚餐。

下午要拜祭孔庙,不能饮酒,琼林宴被安排在了晚间,但是,同期进士一同小聚,只要不喝酒,倒也无妨。

解祯期面向几个同科,长揖到底道:“在下已经先行见过尚书大人,就先行一步,到府前街醉仙楼恭候大驾光临。”

这里是吏部,自然不是闲叙的地方,除了像解祯期这样早期就曾入仕,并且对京城了解之人,大部分进士都没有见过太多世面,在这个权力中枢里面战战兢兢。

几人相约好,就此拜别,解祯期率先出了吏部。

承天门广场上,处处人满为患,特别是火车站台处,那里排队的人拥挤不堪。

解祯期倒是不用去挤火车,他们解家在京城定居多年,自家也有马车。找到了自家的马车,旋即就前往府前街醉仙楼。

而当他离开吏部之时,关于他自请下南洋的消息,就被吏部的吏员们给传了出来,让无数人震惊不已。

刘万来到吏部,当然是扑了一个孔,听说他去了醉仙楼,刘万也就不在自己去找了,吩咐身边的小黄门。“咱家先回谨身殿,你们去醉仙楼宣解祯期进宫,不可耽搁太久。”

解祯期在醉仙楼与几个先期到达的同科还在畅聊,就接到了两个小黄门传来的朱瞻基口谕。

聚餐再重要,也比不上朱瞻基的召见。在其他人羡慕的眼神中,解祯期连连告罪,随小黄门上了马车,沿着西华门进了皇宫。

在此时已经是午时二刻,也恰好是要准备吃午饭的时间,而解祯期自请外放的消息,也已经传开。

谨身殿内,朱瞻基的身边这个时候就只留下了解缙一人。解祯期行过礼后,直起身来,朱瞻基面对台下长身而立的解祯期就问道:“有明一代,从来没有状元自请外放的先例,中平可是对我心有怨愤?”

刚站起身的解祯期连忙又跪下,俯首道:“殿下明鉴,小臣非是对殿下有怨,只是在殿下指出小臣不足之后,勇于面对,尽力改正。”

“起身说话吧!”

朱瞻基使了一个眼色,刘万上前扶起了解祯期,请他在旁边的座位上坐下。

解祯期还有些不安,看到自己叔父轻轻点头,心才稍定。如果让朱瞻基误会了他的心意,造成了隔阂,那他这样做就得不偿失了。

在这个时代,失了圣心,那仕途基本也就划上了句号。

等解祯期坐定,朱瞻基才又说道:“自十三年到现在,我认识你也已经六年了。这六年间,中平你在大部分时候,还是很让孤满意的。不过,在处事方面,因你经历太少,经验不足,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

因为没有其他人在,解缙插话说道:“殿下,中平心高气傲,少不经事,实乃老臣教导无方。”

朱瞻基回头看了他一眼,忍不住哈哈笑道:“还不如说是家学渊源吧!”

这一下轮到解缙大了,说实话,解祯期在很多方面,比他这个叔叔其实还做的好一些。

论书生意气,没有谁能比得上解缙。他幸运在给朱瞻基当了老师,要不然,早就被埋在雪堆里冻死了。

朱瞻基也不忍见解缙发窘,又说道:“在孤的计划里,你解祯期才高绝伦,是做学问的人才。今后的大明将会进入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期,不能让百姓生活好过了,物质文明起来了,精神文明却落后了。”

第二期的报纸,就刊登了朱瞻基让解缙撰写的《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还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大明在精神文明方面,现在绝对是走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前面。甚至可以这样说,如今的世界,也就只有大明这个国家,是真正的文明国家。

所以,朱瞻基要求现在的大明,要尽力发展物质文明,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过起来。

也是因为这一点,现在的儒家才积极起来,改良儒家,让儒家思想跟上现在大明发展的步伐。

解祯期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分别,是非常清楚的。他自认在如今的大明,也没有多少人能比他对这些理论更加熟悉。

从永乐十三年,解缙被贬谛,解缙就一直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在进行各种理论研究。

解祯期作为解缙的侄儿,总是能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些。朱瞻基交给他的推广学问的任务,他既然要推广,当然也需要自己先研究透彻。

他自傲,是因为他有自傲的基础。但是,这次正春风得意的时候,听到朱瞻基对他的评语,他才突然之间醒悟过来,自己一直有些重理论,轻处政。

理论知识固然别人比不上他,但是在实际处事的经验上,他远远不足。

听到朱瞻基的话,他沉吟了一下说道:“殿下,你说过,大明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精神文明,一条是物质文明。小臣自认如今理论已略有所得,却因为始终不曾下到民间,所以对处事略有不足。故此,才想着能下到民间,切切实实地做一些事,增加自己的经验。”

“你的想法是好的,唐宋之时,进士都需要先去县治历练一番,到了大明,因为人才短缺,所以进士基本上都是直接授官,贡士经过吏部培训,也直接当官了。

但是许多官员,连麦子,韭菜都分不清楚,如何能当好官?他们只能依靠小吏,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而且,大部分官员崇尚清贵虚职,轻视职官,认为能做事的官员是粗俗的。这是孤一定要改变过来的。

不过,身为状元,却自请外放海外,这是在有些惊世骇俗了。孤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是吕宋?”

解祯期正容说道:“这也是小臣经过深思熟虑过的,才选了吕宋。首先,吕宋没有世家大族的干扰,除了土人,就是福建一带迁徙过去的百姓。没有世家大族牵绊,政令得以畅通。

许柴佬现在被提拔为布政使,但是因为他不过是从一商贩跃迁布政使,许多官员并不愿意前往吕宋任职。小臣前几年与许柴佬相识,知道此人虽然出身微末,却是想做一番事业的。

去年小臣也见过许柴佬几次,在京城他备受冷落,颇不得志。他对小臣颇为重视。小臣前往,自然能受他重用。

跟在他的身边,小臣也能向他这种草根崛起的豪杰后面学习到小臣身上缺乏的东西。”

朱瞻基这才满意地说道:“不过,能看清别人容易,能看清自己却很难。你什么都好,就是缺了一些磨难,如果沉下心来,融入到百姓之间,不出三年,孤就能得一良臣。”

只要解祯期对他没有怨愤,这就足够了,解家这面士林的大旗,暂时不能倒。

相比之下,解祯期到底能不能当一个好官,反倒不重要,看他造化。

解祯期惊喜道:“殿下同意了?”

朱瞻基笑道:“如今的翰林被称作储相,可选出来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不知民间疾苦之人。孤早就有心改变,只是时机还没有成熟,你也算是走在其他人前面了。”

朱瞻基还是太孙,不是皇帝,所以一些政策性的改变,还不能由着性子来。

等他上位以后,肯定会进行朝廷各部门的改组,还有官员提拔程序。

今后的大明,不管是言官,事官,职官,没有具体的处政经验,一律不得提拔。那些依靠师爷,幕僚做事的官员,今后都要一一黜落。

翰林虽然做学问的地方,但是想要升职,要不给我出使各国去,要不到基层好好历练一番。

不开阔眼界,不能具体做事,别想升官发财。

虽然暂时不能改变,但是朱瞻基也不急,因为朱棣当了二十二年皇帝,也就说,最多三年,他就能直接上位了。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现在还在西征,等他回来,最多也就是一年的时间,他就能当皇帝。

解缙叔侄二人当然也明白朱瞻基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的心里还有一个顾虑,那就是如今在句容温泉别院的朱高炽。

不管怎么说,那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也是朱瞻基的父亲。

朱棣现在还在,能压制住朱高炽,让朱瞻基监国。

但是一旦朱棣归天,他身为朱瞻基的父亲,帝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即便是朱瞻基也不能直接与他相争。

这历朝历代,还没有一个皇帝是太子还在,却让太孙直接接位的先例啊!

不过这是后患,最少在目前来说,并不重要。如今朱瞻基赞同解祯期的自请外放,对他们解家来说,才是重要的。

朱瞻基留他们叔侄一起进膳,席间,也开解了解祯期一番。

临走跟他说道:“孤虽然说你优柔,却是因为对你期望甚高。在孤看来,年青一代文臣中,唯有黄渊能与你一时瑜亮。而黄渊偏武,你偏文,正好是一文一武。所以,你不要以为孤说你优柔,就是轻视于你。”

“小臣不敢,只将殿下所言当做勉励。”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去吧,好好享受这几日的风光,以后,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了。”

解家叔侄离去,朱瞻基让人拿来了吕宋地图,仔细查看了起来。

解祯期这个状元按例是要授正六品翰林院修撰,如果要外放,按例还要升半级。

如今吕宋虽然被升级成为了布政司,但是因为官员缺乏,人口稀少,只是被分成了四个大区。

除了北明街一带是最早成立的吕宋府,其他三个大区都低了半级,划分成了知州。

去年许柴佬来京,朱瞻基虽然同意了将吕宋升级成为布政司,但是划分还没有确定好,官员也还没有配齐,所以,解祯期这个时候申请去吕宋,其实是也很占便宜的。

以他的级别,在大明境内,最多只能担任一府的同知,通判。但是如果去吕宋,就是将他提拔成权知州,也无可挑剔。

想着状元郎光着裤腿,指导当地的土人种植水稻,甘蔗,朱瞻基的脸上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趁着大明的官场还没有形成升官定例,现在就改变这一切,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吵闹声,朱瞻基皱了一下眉头,还没有等他发话,王彦带着何纯就闯了进来。

王彦脸色平静,但是何纯如丧考妣,一进门就跪了下来。“殿下,太子殿下病重!”

朱瞻基的心里无喜无悲,不过表面上还是装作震惊与担忧地站了起来。“到底怎么回事,给孤好好说清楚。”

如今气候转暖,春暖花开,朱高炽压抑了许久的**随着春天的到来也压抑不住了。

昨日蒙蒙细雨,他却雅兴大发,携一众妻妾登汤山游玩。在山上画了一幅画,又在细雨之间与一众妻妾行不伦之事。

昨日还好,今日却发起高烧,如今昏迷不醒。

朱瞻基望向了大殿之外,心里飘忽不已。

明知道身体不好,还玩的如此出格,这算不算是自作孽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