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二十四章 诱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师加更)

“草民林三,宾鸿,董彦皋,唐氏,拜见殿下。”

被内侍调教了一天的林三他们,哪怕心跳如雷,头重脚轻。也还是按照内侍所教,一进门就跪拜了下去,根本不敢向上看一眼。

只有唐赛儿忍不住,偷偷抬头看了朱瞻基一眼,又连忙低下头去。

不知道是上面的人气势太盛,还是因为太孙殿下的身份所慑,天不怕地不怕的唐赛儿,这个时候也有些手脚发软。

这就是殿下?以后的皇上?就是他向山东运粮,救活了无数人?

在没有父母被逼双亡,丈夫也被打死的经历之前,唐赛儿也不是那个已经豁出去一切的女反贼。

面对这个大明帝国的皇太孙,她深刻地体会到天与地的差距,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她忍不住收了收脚,让布裙盖住了已经破了一个洞的棉鞋。

朱瞻基看着面前低眉顺眼的几人,心中也是一阵感叹。就是他们这几个看起来平凡之极的乡下百姓,却在大明最显赫的时候,在大明身上咬下了一大块血肉。

而且他们的反叛不仅仅是一场反叛,更是给今后的几百年民间叛乱都开了一个头。

白莲教的影响,就是从他们开始,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平身……”朱瞻基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仔细地打量着他们每个人,特别是自称的唐氏的唐赛儿。

不过他的目光并无淫邪,哪怕就是林三抬头看到他的眼神,也不会认为朱瞻基对他的老婆有什么企图。

有的只是好奇,林三暗想,这是殿下没有见过乡下婆娘吧。这次五块银元还没有花完,要是能省一点下来,回了山东,也给婆娘买一块布,做件好衣裳。

“果然一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但是武艺再高,面对不公也只能卑躬屈膝。林三,你读过书,说说这是为什么?”

林三抬头看了朱瞻基一眼,抱拳说道:“殿下,朝廷势大,我们草头百姓只能顺着。”

朱瞻基也没有说他对还是错,又问道:“据说你们在家乡结党成社,有数百健儿。那为何尊岳遭受不公,却不揭竿而起?”

林三吓的连忙又跪下叩首。“殿下明鉴,草民等人都曾与岳父处习武,这才有了联系,并不曾敢结党成社。即便岳父遭遇不公,草民也是想着到京城都转运使司告状,不敢有反意。”

“起身,坐下说话。”

林三还想说不敢坐,但是想到老太监教的。他不敢犟嘴,按照老太监的交代,四人坐在了右边一排椅子的最后四个位置。

朱瞻基这个时候却说道:“坐近一点,我可不愿说个话要用喊的。”

坐在朱瞻基左手首位的杨章德也说道:“往上坐,殿下仁义,又不是吃人的老虎。”

等他们坐好,朱瞻基这才说道:“你们的事我已经了解了一些,今日前来,也是将有些话跟你们说清楚。”

几人不敢接话,望着朱瞻基等他继续说。朱瞻基勾了一下手指,他身后的金阔手拿账本向前走了一步,翻开说道:“殿下自永乐十五年正月十六出海,去冬腊月十七回京,这三年并不在大明。但是殿下临走之时,曾经交代,山东河北粮路不停。南洋各地稻米一年三熟,粮食充裕。

仅仅是吕宋一地,如今每岁余粮就超二十万石,这点运粮的耗费,对我大明不算什么。我这里有自永乐十五年到十七年的运粮记录,每月都有运粮船抵达登州府,莱州府,也就是说,朝廷的粮食从来没有停过。”

朱瞻基这才说道:“事情还没有查出来,孤现在也不想跟你们说什么惩治贪官污吏。只是让你们知道,孤也被蒙蔽了,这是孤的失职,愧对山东百姓。”

幸亏朱瞻基还没有登上皇位,否则这种就属于罪己诏了。

唐赛儿三人还有些不懂这里面的弯弯道道,但是林三懂啊!他又跪了下来,额头顶地喊道:“殿下是被奸人蒙蔽,罪不在殿下。”

朱瞻基头摆了一下,李亮上前扶起了林三,看他额头已经磕肿,赞叹道:“倒是个忠心义胆的书生!殿下明察万里,这次既然知道了这件事,自然要还你们一个公道,也还山东百姓一个公道。”

这一下,其他三人都听懂了,也都起身跪了下来。“殿下明察秋毫,草民拜谢殿下。”

朱瞻基摆了摆手。“都坐下说话,不要跪来跪去。这跪拜是礼,你们敬我为尊,我自然要为你们主持公道。”

他话锋一转,又问道:“山东等地连年遭灾,这黄河不靖,就难以过上好日子,但是朝廷如今鼓励自由移民,为何你等空有一身武艺,却要留在山东受穷?”

这一下,四人却有些懵了。林三清醒一些,回答说道:“殿下,草民家乡等地倒是有移民通告,不过却只能移民西北。西北那里家岳去过几次,那里都是沙土,种不出来粮食,与其前往那里,还不如留在山东。只要不发洪水,山东各地还是能吃饱饭的。”

朱瞻基登时明白了过来,这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的旨意又被地方官员给故意歪曲了。

大明的移民只有一个限制,那就是普通百姓里面,长江以南的移民,只能向南,长江以北的移民,只能向北。

这是因为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寒冷。让南方人移民到北方,在没有暖气,连足够保暖衣物都不够的年代,他们恐怕都要冻死。

而北方现在本来就人少,为了防止所有人都向南跑,导致北方没人,所以北方的人也就只能向北移民。

但是除了这个限制,其他再无限制。

并且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物产特征,移民到不同的地区,发放的土地大小,粮食多少,都是有区别的。

比如现在鼓励汉人向北海,也就是贝加尔湖周边移民,只要肯移民到那里,大明土地都是几百亩的给。

除了土地,粮食,种子,也都有区别,都是适宜当地种植的作物,决不让人在哪里难以生存。

但是蒲台县这样故意圈定一个不如山东的地方让百姓移民,百姓自然是不愿意去了。

这种政策的歪曲,在后世都是屡禁不绝,更别说这个时代了。

有时候,一个字写错,整个政策的意思都变了,更何况有心违背上层的意思。

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如今这个时代,人口就是资源,人口就是税赋。当地的人变少了,缴税的时候不是也少了,而官员们都是要接受业绩考核的。

所以,哪怕让百姓受穷,也不远百姓离开,是大部分基层官员的想法。

除了像浙江,福建一带,人口密集,山多地少,宗族矛盾比较大,所以移民推行的比较快。

但是到了江西,两湖,乃至北方中原一带,官员们都是不支持移民政策的。

现在不是明末,那时候人口是现在的几倍,而大片土地被地主,被官员侵占,普通百姓的土地越来越少。

现在是明初,朱元璋分产到户,朱棣也是大力打击土地侵占。普通百姓再不济,家里也是有几亩地的,家家都是地主。

现在变成佃户的,大部分都是因为患病,才被迫卖地的。

另外,因为如今的大明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做工比种地挣钱更多,所以一些会一点手艺的百姓,也会把地卖了,然后搬到城里住。

男人只要有稳定的工作,女人再随便做点事,来钱比种地还多。

当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也怪朱瞻基,因为他从南洋大量运回粮食,导致了粮价一直很低,所以百姓种地的积极性也就不高了。

但是这也是必须面对的困难,总不能看着受灾地区的人饿死,总不能看着因为种地的收入高,官员,举人们一个个就开始侵占土地。

所以,打压粮价,对目前的大明来说,让百姓的日子不算好过,但是能维持更长时间的稳定。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政策都是需要随时调整的。当低粮价影响稳定的时候,提高粮食价格更好的时候,朱瞻基也会毫不犹豫地采取粮食保护收购价。

现在,面对山东等地出现的问题,朱瞻基有了抑制不住的杀气。

官员上下勾结侵占应该发给百姓的粮食,这是会引发民乱的大事。

而官员们阳奉阴违,曲解朝廷的政策,也是会耽误他的众多计划。

朱瞻基还想着让汉人们一直向西,去占领乌拉尔山,把未来的俄罗斯限制在欧洲。但是按照现在的速度,一百年恐怕都达不到朱瞻基的目的。

这些计划他当然没有必要跟林三他们说,但是不代表他现在就不能利用林三他们的力量。

他不知道唐赛儿这个时候有没有得到白莲教的传承,这股力量对许多统治者来说,是祸乱根源,但是朱瞻基来说,却敢放心利用。

因为白莲教源自于佛教,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又受到儒教和道教的影响,形成了一股特殊的泛信仰群体。

这就好比一个面具,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往自己的脸上戴。

但是,这个教派的核心还是儒释道的那一套,是维护汉人文化传统的教派。

所以他们虽然在内陆地区能形成祸乱,但是如果用他们来开疆拓土,他们绝对不会把那里变成化外之国。

他们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这一点是谁也改变不了他们的。

现在的白莲教是太分散,而且滥竽充数的人踏跺了,要不然,朱瞻基还想把白莲教扶持起来,到全世界去传教,对抗基督和绿教。

别人他不能确定,但是唐赛儿这个女人还是很有本事的。

她一个女人,能在父母丈夫都死了,还拉拢几千人跟她一起造反,并且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这种能力,大多数男人都比不上。

所以,朱瞻基就想让他们一路向北,一路向西去发展。

用他们开疆拓土,只要能在那里扎下脚跟,他就不怕那里还会被俄罗斯占领。

朱瞻基跟杨章德说道:“杨章德,你跟他们简单说一下朝廷的移民政策,李亮,去拿一份北疆的地图过来。”

李亮去拿地图的时间里,杨章德将朝廷去年颁布的新移民法规跟他们简单地说了一下。

当知道他们能够自由选择去哪里,不管去哪里,朝廷都会支持,他们一个个如梦初醒。要不是朱瞻基在座,他们恐怕会忍不住痛骂他们的父母官。

当李亮拿来了一张亚洲地图之后,朱瞻基先给林三指了他们住的青州位置,然后将手指指向了贝加尔湖的位置。“这里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如果你们愿意去,按照人口来算,一个人分几百亩的土地都没有问题,只怕你们种不了。

而这里虽然气候寒冷,但是却有无尽的森林,广袤的草原,还有各种动物。不管是粮食,还是肉,都不会缺,而那些皮毛,应天府这里有的达官贵人想要。”

但是朱瞻基的手指又一直向西移,最后落在了乌拉尔山脉东南部的一处地方。“但是,我想你们前往这个地方,如果你们愿意去这里,我不仅会派士兵们送你们过去,还愿意将那里的一座金矿交给你们开发,你们可以留下三成,只用上缴朝廷三成,另外三成充当军费。”

林三一听到金矿,精神一振,回头看了看唐赛儿,两个人都轻轻点了点头。

朱瞻基当然也不是只说好听的,指了指地图说道:“这地图看的近,但是这里已经距离我大明两万里,哪怕我给你们足够的马,你们路上也要走几个月。那里比山东也要冷的多,到了冬天,能下半年的雪。”

林三没有被朱瞻基的话诱惑,小心地问道:“殿下,为什么要对我们这么好?”

朱瞻基哈哈笑道:“最近一段时间,孤一直在考虑开发北地。但是那里可不好开发。冷就不说了,离我大明也太远。而且那里虽然没有原住民,但是蒙元人西征的时候,在那里留下的有他们的后代。

想要开发那里,首先是需要人手,其次是需要能打的人。我见诸位身体强壮,加上你们在家乡也有一帮乡亲,符合我对移民的需要,所以才想起这件事。

我就跟你们说说朝廷对你们的支持吧。你们去多少人,我就支援你多少匹蒙古马,这是其一。其二,我不仅会给你们每个人都发放兵器,还会支援你们五十支火铳。第三,当你们安顿下来以后,我会派兵士前往那里,帮你们筑城,给你们供应种子,让你们在那里没有后顾之忧。

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人越多越好,少于五百人,就不要提了。一个蒙元的小部落可能就一下子把你们给灭了。”

林三还能沉得住气,但是那个宾鸿已经迫不及待地问道:“殿下,我们能带着家人同去,也给提供马匹?”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但是第一年我不建议你们带着家人去,因为第一年是最难的,一切都要靠你们自己,最好全部是青壮。

你们在那里安顿下来了,派人回来报讯,朝廷会安排一批军户迁移到那里去,这个时候,再把家人全部安排过去,会安全一些。

而且朝廷已经派人准备前往西北,与那里各国进行联合,要是谈判顺利,以后你们也不会遭遇抢劫。”

林三问道:“殿下,草民有些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想让我们先去把地方占下来,然后军队才会过去。那军队过去了,我们是不是还归他们管?殿下承诺的金矿,又怎么还算我们的?”

朱瞻基一挥手,指了指地图说道:“你看看,这天下还有多少需要占领的地方?我大明的人再多,这个时候也嫌少了。派去驻守的人马,只会比你们的青壮数量少,不会比你们多。有朝廷的命令,他们的人数又更少,你还怕保不住金矿?”

朱瞻基指的位置是后世的俄罗斯第三大城市叶卡捷琳堡的位置,那里是亚欧分界线,也是俄罗斯中部的资源重镇。

如今那里还是一片森林,除了蒙元人征略欧洲的时候,在那里建设了一个补给点,现在那里根本没有人。

蒙元四分五裂之后,现在那里是金帐汗国的位置。但是金帐汗国的核心区是在后世的莫斯科,在俄罗斯南部和哈萨克斯坦一带区域。

大明想要在那里驻军,金帐汗国的态度未明,当然要预防他们进攻。

但是一个他们自己都不在乎的地方,加上大明要对帖木儿国用兵,如果他们真的要打,大名不介意也趁机教训他们一番。

唯一的难题就是那里距离大明太远,难以管控,建设也非常困难。如果不靠有心在那里发展的百姓,光靠朝廷,再多的资源也供应不到那里去。

除了火药和武器,其他任何东西从大明运过去都不划算,都要靠就地取材,所以蛊惑一批人过去当先锋,是很有必要的。

林山很清楚自己并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面对朱瞻基这个太孙,他也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热情。

这可是大明太孙,以后的皇上。不要说只是让他们去建设新的家园,哪怕是让他上刀山下火海,他也义不容辞。

所以他单膝跪地,抱拳说道:“殿下有心给林三安排一条飞黄腾达之路,林山要是再废话,那就太不识抬举了。为了大明,为了殿下,林三愿意去那里替我大明守国门。”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你姓林,你妻子姓唐,如果你们在那里建一座城起来,孤就将那里命名为林唐……这个名字不吉利,就将那里称之为唐林城,你林家子孙后代,都为城主!”

林三有点懵了,他回头看了看妻子,见唐赛儿屈身跪下,他才连忙拜谢道:“草民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瞻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替我大明开城戍边,待唐林城建城之日,我也不会吝啬一个世袭伯爵……”

这又是一个大饼,林三根本没有想到,朱瞻基会这么大方,激动的双眼红润,说不出话来。

反倒是唐赛儿一直比较冷静,跪在地上盈盈问道:“殿下,这蒙古马,兵器,草民该向谁索取,何时索取?草民一行又该何时启程,由谁带路?”

朱瞻基看了看杨章德,他立即会意说道:“今后当有我锦衣卫与诸位联络,当你们准备好之日,也由我锦衣卫为你等带路。”

朱瞻基又说:“兵器,军马在你们离开山东,抵达北明山铜矿的时候,向那里的镇守太监亦失哈索取,我会交待下去的。此外,锦衣卫将会护送你们返回山东,你们在山东遭遇的不平,孤一定会一查到底,还你们一个公道。”

让人将他们送了出去,朱瞻基却坐在那里叹了一口气。锦衣卫当初被剥夺了审案的权力,如今想从刑部,都察院要回来可就难了。

刑部那里昨日顾佐勉勉强强通过了廷议,接替吴中担任了刑部尚书,吴中回到了工部继续担任尚书,管建房子。

顾佐能担任刑部尚书,腾出来的应天府尹的职位却被文官推出来的赵担任。

朱瞻基对赵的印象还不错,他曾经担任过礼部尚书,却因为大汉主义思想,瞧不起外国人,在送朝鲜使臣回国离京的时候,无礼相待。

这让朱棣大怒,认为丢了大明的脸,把他降职,到兵部担任侍郎。

赵擅长的也是兵事,但是因为朱瞻基把黄福塞进了兵部当右尚书,还有一个资格也很老的方宾任左尚书,没有了位置,所以赵一直担任侍郎。

永乐十五年,其母去世,他回乡丁忧,也算去年冬季才回到京城。

这样一个资格够老。为人方正的人担任应天府尹,朱瞻基还可以接受。

但是不管是顾佐在刑部,还是赵在应天府尹的位置上,暂时都指望不上。

光靠锦衣卫想把山东的案子查清楚,难度不会小。

而且朱瞻基不想耽搁,想趁着朱棣还没有离京,就把这件事给办成铁案。

朱棣要是走了,他想处理哪个大臣,可就不容易了。

这个案子其实很容易查清楚,那么多的粮食总不会长腿跑了,不管是粮食交接,还是粮食的处理,都有迹可循。

而且,朱瞻基不打算走寻常路,他要把目标对准一个他早就看不过眼的人,那就是负责粮食调配的中官马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