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五章 碰撞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五章 碰撞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7:19 来源:笔趣阁

在古往今来的皇帝当中,朱棣已经是一个将帝王意志执行的非常彻底的皇帝。

不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够像明朝的前两个皇帝一样,能够将自我意志强加于人,并得到彻底的贯彻。

秦皇手握军权,但是内政不得不托付于人,汉武时期外戚当政,用了几十年才将权力收回来。

唐宗得位不正,不得不重用文臣,一个魏征能喷他满脸口水。

至于宋祖,说的好听是黄袍加身,说的难听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

唯独从朱元璋开始,驱逐鞑虏,恢复汉室,登基之后军政,内政大权集于一身。

不到一百年的蒙元统治,彻底摧毁了几千年汉室的传统。朱元璋登基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阶层还有底蕴能抗衡皇权。

等到朱允登基,朱棣造反,将刚露出头的儒家又杀的人头滚滚,统治力度虽然比不上朱元璋这个杀神,但也不遑多让。

但是,朱瞻基通过两天的朝会,已经看出来了。

现在不是哪个人不听话,谁都听话,也不是哪个人想违命,谁都不会违了朱棣的命令。

而是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根本不给朱棣插手细节的机会。

朱瞻基出海三年,第一年就将南洲的情况大致了解清楚了,永乐十六年,关于南洲多座金矿的消息,就在大明传开。

但是朱棣一直不曾有一个明确的主张,关于南洲如何管理,关于金矿如何开发,他一直都没有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这就导致了不管那个阶层,都想在这件事上分一杯羹。并且在近两年的筹划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方案。

勋贵阶层,武将阶层,文官阶层,内侍阶层他们都有各自的诉求,也能在这种方案中形成互补成为天然的盟友。

勋贵与军中的底层将领能形成有力的开发势力,他们更多的看重矿山利益,这就跟宦官阶层是对立的。

文官想要掌控整个南洲的发展控制权,将整个南洲的开发与金矿的开发联系在一起,不愿意在大明之外形成一股不受控制的势力。

他们反倒不太看重矿山的利益,因为最大的利益肯定是属于皇室的,他们重视的是管理权。

他们与勋贵,武将形成了对立,但是与宦官的利益没有冲突,所以也形成了天然的同盟。

宦官阶层对权力的追求不高,他们更看重个人的利益,或者说,重视矿山在开发过程中的经营。

毕竟,整个大明的经济现在都是他们控制,他们可不愿这块肥肉被勋贵们吞了。

朱瞻基现在回到了大明,也就让这件事完全爆发了出来。

所有人都为了这件事已经筹划了近两年,现在可不是朱棣想压就能压的下的。

因为这可不是一笔利益,更涉及到了今后朝廷的势力瓜分。

文官,宦官高举大义之旗,将皇权推到最前面,在竞争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他们有一个天然短板,那就是南洲的开发,一开始绝对离不开军队的出力。

现在可没有树挪死,人挪活的说法。

所有老百姓,只要还有一口饭吃,绝对不愿意背井离乡。

大明想要往南洲大肆移民,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

看着所有人在朝会上争的不可开交,朱棣也无可奈何,朱瞻基除了感觉非常热闹,更能感觉到如今的各个阶层其实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勋贵被朱元璋杀了一大批,现在的这些人虽然有一些小心思,但是依旧忠诚皇室。

底层武将们依靠勋贵代言,想要获取利益,但是也都是在河里范围之内。

文官们如今也没有形成固化的阶层,他们虽然一直想要争取更大的国家管理权力,遏制兵权,但是目前紧紧依附皇权,才能压制兵权,目前并没有异心。

至于宦官们,他们是皇室最亲信的私人势力,不可能脱离皇权这棵大树生存,更不用怀疑他们的忠诚。

虽然有争执,有斗争,但是这些都在可控的范畴之内。看到这一幕,朱瞻基的心里其实非常欣慰。

这是蒸蒸日上的大明,这是万众一心的大明,这是最好的大明。

这一日的争吵到了最后依旧还是没有一个定论,但是看到朱棣也拿不定主意,所有人都非常满意这个结果。

朱棣的左右为难,正说明了朱棣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朱瞻基在这样的场合其实是没有发言权的,不要说他这个太孙,就连朱高炽这个太子,不是朱棣让他发言,他也没有议事的权力。

他也乐的清闲,看了两天热闹,主动要求退出了朝会,因为他要清点这次出海的收获了。

这次大明的下西洋,是最大规模的一次,从大明出发的时候,货船就达到了近五百艘。

在南洋进行了一部分的交易,又到了印度那边进行了贸易,最后跟着舰队抵达欧洲的货船,还有两百二十一艘。

在南洋和印度的贸易,获利就超过了五百万两,并且收获的都是黄金和原材料。

朱棣为了西征厉兵秣马,除了人力,并没有损耗大明的力量,靠的就是与南洋的贸易。

这次朱瞻基直接去了欧洲,虽然贸易的船只不到一半,但是……获利远远超过了跟南洋的贸易。

因为跟南洋的贸易,获利很难超过一半,许多贸易的商品,为了扶持那些国家,甚至是薄利,白送。

但是,远航几万里,抛开了中间商,大明直接到欧洲贸易,这所有的利润都是几倍,几十倍的翻,赚的自然是盆满钵满。

朱瞻基在此前的书信汇报中,一直只是说获利不少于南洋贸易,但实际上的收益高的多。

只是粗略计算,这次大明光是运载金银的货船就用了十二艘,,运载羊毛,马匹的货船一百多艘,折价白银超过两千万两。

当然,如此暴利只此一次,不是大明的货物他们不需要,而是欧洲太穷,根本没有更多的金银。

这两千万两金银,差不多就是他们所有国家加起来的流通金银的十分之一左右。大明就是再运货过去,他们也买不起,以后只能是细水长流。

如此多的金银,还是金多银少,让朝廷上下欣喜若狂,朱棣更是差点被吓晕。

这么多的收获也让朝廷上下都更加重视海外贸易和海外利益,这也是如今各个阶层为了南洲争执不休的重要原因。

利益的驱动,远远要比喊一万句口号更有用。

朱棣也被吵的烦了,下令南洲开发之事年后再议。小年之后,朝廷的重心全部转移到清点收获,利益分配上面来。

这个决议没有任何人反对,因为利益分配比现在为了未来的利益争吵更重要。

对所有人来说,现在的烦恼,都只是幸福的烦恼。

从奉天殿出来,一股寒风让朱瞻基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朱棣年老体弱,风湿越发严重,受不得寒气,大殿里面被放了十几个炭盆。

加上朝会人多,几百个人在一个大殿里,也感觉不到寒冷。但是毕竟是寒冬腊月,虽然没下雪,但是气温也在零度一下了。

刚出大殿,除了李亮和孙林他们,还有张氏身边的郭良也在等他。李亮为朱瞻基披上了大氅,郭良上拜见道:“殿下,太子妃为殿下炖了参汤,让殿下下朝后直接回兴庆宫。”

“知道了。”朱瞻基转向孙林说道:“你让杨章德明日到监夹江银库见我,先把奏折收下,我夜里要看。”

孙林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午后彭城伯二少爷就到了东华门递帖子,却赖在咨情司不走,恐怕是有急事见殿下。”

“递给我的还是递给母妃的?算了,让他来兴庆宫吧,母妃昨日还提了他们两兄弟。”

杨章德是外臣,不方便进宫,张武是亲戚,只要不是经常进宫,倒也没有那么多讲究。

一行人回到了兴庆宫,朱瞻基就闻到了一股浓郁的清香味。

回来了几天,张氏每日都用火炉在朱瞻基的书房炖上一锅乌鸡人参汤。宫中饮食自有条例,一般是不会允许每日重复某菜,谨防下毒。

张氏从打水,放料,全部一手操办,不让他人接触。参汤在朱瞻基的书房炖,她在旁边看着,一直到朱瞻基喝进肚子里。

虽然朱瞻基觉得没必要,但这是张氏一片心意,朱瞻基也就装作很享受这种照顾,不屈了她的心意。

不管朱瞻基在没在家,她现在基本都拿朱瞻基的兴庆宫当家了。除了有时候接待贵妇女眷,她才会在文华殿办公。

有她控制大局,孙娴管着人事,薛尚宫管着杂事,朱瞻基的女人虽然多,但是兴庆宫并没有多少是非。

朱瞻基一进门,张氏就起身迎了过来,捏了捏朱瞻基身上的衣服,说道:“来了才听蓝良娣说你穿了单衣就去朝会,寒冬腊月的,哪能不加一件袄子。”

朱瞻基陪着笑说道:“孩儿自幼习武,寒暑不侵。你摸摸看我的手,热乎着呢!”

张氏嗔怪地白了他一眼,扭身去给他盛汤。“别仗着年轻不爱惜身体,你看你皇祖父,就是年轻时候落下的病根。汤已经炖好了,快点喝了,也让我松泛一会儿。”

“明日母妃不要炖了,你在书房这里一守就是几个时辰,孩儿心疼母妃,这汤喝的也不香了。”

她登时黯然说道:“你自小就被你皇祖母放在身边,我想亲近都不能,等你皇祖母去了,你又大了,有主见了。我这当母亲的别的帮不上你,就想亲手照顾你一番,却还惹你嫌弃……”

朱瞻基连忙投降,赔礼道:“我喝,我喝。孩儿只是心疼母亲,怎会嫌弃。”

薛尚宫忍不住抿嘴轻笑,被朱瞻基白了一眼。“你再去拿个碗来,等下张武会过来。”

张氏的手顿了一下,抬头问道:“我前日还让郭大使让他们明日进宫过小年,他今日怎么就过来了?”

朱瞻基笑道:“肯定是想你这个姑姑了……”

张氏却叹了一口气,吩咐薛尚宫说道:“你亲自去小厨房拿个碗来,不要经了别人的手。”

身为皇家媳妇,张氏承受的压力要比常人大的多。皇家的规矩多,进了宫,跟娘家的来往少的多。

张威,张武都比朱瞻基小,是她进了宫以后才出生的。她这个当姑姑的,虽然给家族带来了荣耀,但是跟小辈的感情,却有些生疏。

不一会儿,已经变的身强力壮的张武就在内侍的带领下来到了朱瞻基的书房。

张氏看见他,楞了一下才认出了这个侄儿。在她的印象里,张武还是那个身材麻细的小孩子,但是三年不见,已经变成了壮汉。

难怪母亲和弟妹开始忙着给他说亲,他今年已经虚十九,要不是出海了三年,早该说亲了。

朱瞻基对张威张武两兄弟的印象很好,他们虽然不是那种才华出众的人,但是都很本分,不是那种纨绔子弟。

在羽林卫学里,他们虽然不算出色,但是也从来不会拖后腿,布置给他们的任务,都能顺利完成

现在事情太多,还顾不上犒赏百官,等过了年,这次出海的有功之臣,都会依例嘉奖。

而张武这样的已经成才的,也都该分配到各军去了。

三年不见,张武规规矩矩地跟张氏行了跪拜之礼,被张氏扶了起来,问了他一些家长里短的话,这才问道:“明日就要进宫,为何今日独自前来?”

张武喜欢索菲亚,但是这事却不敢跟张氏说,一时之间期期艾艾,只是用求救的眼神看向了朱瞻基。

朱瞻基自己都要在张氏面前彩衣娱亲,这个时候怎会替他说话。“男子汉大丈夫,事无不可对人言,有什么是不好意思说的?”

张武心一横,面向朱瞻基长揖说道:“武今日来,是想请表兄为我提亲……”

张氏奇道:“你奶奶和母亲一直在为你操心,何况这事就是求我,也比求瞻基强吧?”

已经开口了,张武也就没有了顾虑,说道:“实乃侄儿已经有了意中人,却怕姑姑你们不同意,所以才想来求表兄代为做主。”

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张武看起来木讷,却也是玲珑心啊。如今不谈身份,只拉亲戚关系,一口一个表兄,这是想以亲戚关系来打动他。

不过朱瞻基怎么也想不到,竟然还会有人来找他提亲,这倒是个新鲜事。

张氏还待再问,朱瞻基开口问道:“女方是何人?可是身份不能入了长辈的眼?”

这一下,张氏也有些明白了过来,不悦地哼了一声。“刚才还说你长大了,却没想养了一个白眼狼,翅膀硬了,就不在乎我们的苦心了?”

“侄儿怎敢……只是……”张武大汗,只能用求救的目光看向朱瞻基。

既然张武把自己当救星,朱瞻基这个时候自然也顺手帮他一把。“母妃,还是让张武先把事情说清楚,你这事还没说,就给他定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方面张武有自己的想法,也是正常的。毕竟是他自己娶媳妇……”

张氏依旧有些生气,回身坐到了旁边的软榻上,摆起了太子妃的架子。“参汤就不要给他喝了,连个屋内人都没有,太补了反而发燥。”

薛尚宫刚盛了一碗鸡汤,不知道该端给谁了。张氏伸手道:“给我端过来。”

朱瞻基只觉得好笑,说道:“你既然求上门来了,就老老实实招供。娶妻乃是人生大事,我就是想帮你,也要看具体情况。坐吧……”

张武倒没在乎一碗参汤,等朱瞻基绕过了他的巨大书桌,坐在了桌子后面,才在书桌前面的太师椅上坐了一边屁股。

“小弟在苏伊士的时候,相中了博洛尼亚卡尔索利子爵的千金,想娶她为妻。”

“西夷女子……”张氏手里的参汤碗一下子没端住,掉在了木地板上,碗虽然没破,汤却四处溅的都是。

薛尚宫连忙上前扶着张氏换了一个位置,让两个小宫女拿抹布来将地板擦干净。

不仅张氏,就连朱瞻基也一下子愣住了。他可没有想到自己这个表弟还是个情种,不仅自由恋爱,还喜欢一个意大利女子。

“这卡尔索利子爵是何人?”

张武老老实实回答:“他原本是博洛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被表哥招来大明,现在住在下马桥农庄。”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说道:“父亲是子爵,又是教授,身份上倒是差不了多远。不过人我还没见过,不能现在就答应了你。改日我见过之后,再做决定。”

张武急了,说道:“别改日啊,表哥若是不给我做主,怕是明日我奶奶与母亲进宫,就会跟姑姑把我的婚事定下来,刻不容缓啊!”

张氏在儿子面前从来不会插手公事,更不会在有外人的场合随便插话,不过眼前这个人是自己的亲侄儿,她也就顾不得了。“这如何使得,娶个西夷女子当正妻,怎么会管家?这人情往来的,她一个西夷女子懂什么?”

朱瞻基笑道:“母妃,既然是张武自己喜欢,就给他一个机会。待我查清楚对方身份,见过了本人是否为良配,再做决定可好?”

“娶西夷女子为正妻,这张家会被人笑话的。”

张武哀求道:“姑姑,我是次子。彭城伯的爵位是大哥的,我以后肯定会分家别居。你就让我找个自己喜欢的当媳妇,行吗?”

张氏依旧受不了。“就是继承不了彭城伯的爵位,岂会少了你一个爵位?你既喜欢她,纳回来当小妾也是好的,为何一定要娶为正妻?”

朱瞻基笑道:“母妃,这西洋各国,就连国王也都是只娶一个。如果是小家小户,纳回来当妾当然好办,但是对方既然是个子爵,又是个教授,怕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当小妾。”

张武连连点头。“是啊,我已经了解过了。这个卡尔索利爱女如命,就是因为有大贵族想要娶索菲亚,索菲亚不同意,他们才会离开博洛尼亚避难到罗马。在罗马,又有贵族想要娶索菲亚,他们被逼无奈,才来的大明。”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卡尔索利当得上刚正不阿。好了,你不用担心,我明日要去夹江,午后返回的时候,就去帮你相看一番。”

张氏站起身来,说道:“你一个太孙,岂能因为这样的事费心。你让人调查一番就好了,我明日一早,亲自去相看一番。”

说完,她还瞪了张武一眼,让张武不敢抬头。不过,姑姑的态度让他很开心,因为她似乎对一个西夷女子并无偏见。

当天晚上,卡尔索利一家的资料就被送到了朱瞻基的面前,他看了一遍之后,对卡尔索利这个人还有了一些好感。

一个为了自己的女儿的幸福从不妥协的男人,是个正直,有担当的男人。

他把资料递给了李亮,让他送到文华殿去给张氏。“你就跟母妃说,这个卡尔索利我是要重用的……”

“是……”李亮走到门口,忍不住回头问道:“殿下,一个夷人,值得重用吗?”

朱瞻基笑骂道:“不要瞧不起夷人,人家一千多年前就用砖头修了一个能坐九万人的斗兽场,你修的起来吗?我要在应天府修一个十万人的竞技场,这个卡尔索利有大用。”

李亮跟着朱瞻基一起去已经倒塌了一半的罗马斗兽场参观过,自然知道朱瞻基所言不虚。

想到大明要是修建一个十万人的竞技场,那以后蹴鞠比赛,就能有更多人去看了。

不过,要花不少银子,好像有点浪费啊!

张氏一听李亮带的话,心里就有些明白了。虽然对侄儿娶一个西夷女子她有些不乐意,但是既然朱瞻基支持,她也不想跟儿子对着来。

最起码,她明天去相看,不会以挑剔的目光去相看,而会尽量用一种公正的目光去相看。

能做到这一点,对朱瞻基来说就足够了。

有张武开一个头,对大明以后融合其他民族的人,会有很大的促进。

(先去睡觉了,睡醒了,时间早的话,就加更一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