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四十章 杀无赦(八千字大章)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四十章 杀无赦(八千字大章)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7:19 来源:笔趣阁

帖木儿帝国是西察哈台汗国后裔,在蒙元人的铁蹄下,突厥人屈服了很长一段时期,但是蒙元的势力衰退,给了他迅速发展的机会。

帖木儿从洪武十二年开始,先后夺取了波斯和阿富汗,进而攻占两河流域。洪武二十年征服花剌子模,洪武二十一年之后,多次进攻钦察汗国,毁其首都萨莱伯克尔等城市,统治亚美尼亚和南高加索。

洪武三十年,他攻下了德里苏丹国首都德里,屠杀战俘超过十万人,占领印度北部。

如今的德里苏丹国已经完全成为了他的附庸,在帖木儿国混的不如意的贵族们,到了德里苏丹国,就能变成太上皇。

蒙元人,突厥人,大食人,雅利安人,还有印度人,就这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或许不能说是食物链,而是生态链。

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六百年的世界生态意识。

欧洲人自从有了文明意识,其实一直都是处于一直封建领主的平等意识下,他们哪怕打的再狠,也一直守着他们的一套规则。

只要敌人认输,就不会赶尽杀绝,用联姻在上层社会之中形成亲属关系,失败的敌人可以用赎金来买回自己的性命。

但是蒙元人让他们认识到了敌人的凶残,他们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著他们亲属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强奸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这种文明的倒退和残暴直接影响了欧洲人以后对异族的态度,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对非洲和亚洲人的屠杀,都是他们从蒙元人那里学来的。

他们对欧洲自己人是套准则,对其他人是一套准则,就是从蒙元人这里学到的。

看到这些德里人,朱瞻基忍不住走神了,心里想着该如何纠正这种意识形态。

他不认为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一套好的规则,像大唐时期,汉族对异族的融合,对异族的思想控制,才是真正好的规则。

在汉人与异族之间建立鲜明的等级,却不完全阻断底层人向上层奋斗的渠道,这种社会规则更文明,也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大唐时期,汉族比其他民族的人更高贵,但是汉族并不拒绝其他民族人的上升通道,在那个时期,许多异族也能在大唐为官,只是比汉族更难一些。

对待邻国,只要你承认我的这一套规则,我就认可你,并且接纳你。

所以那个时期,不管是朝鲜,东瀛,还是吐蕃,都承认唐朝的正统,自认属国。

但是唐朝时期有两个方面的政策错误,导致了这一规则的失败。

一是唐朝并没有重视技术和经济的控制,不管什么先进的技术,都无所谓地送给异族,导致了异族的迅速发展。

那个时候的朝鲜,东瀛,吐蕃,包括阿拉伯人,都是靠着大唐的先进文化和技术,迅速发展了起来。

二是大唐中央政权赋予了节度使太大的军权,重武轻文,导致了支强干弱,中央政权的控制力衰落太快,短短的一百年时间,朝廷就几乎失去了对基层的控制。

论武力对比的悬殊,唐朝远远比不上汉朝,但是为什么不管古今中外,都认为唐朝是汉族最鼎盛的时期呢?

这不是指国力鼎盛,而主要是文明的鼎盛!

明朝如今的基础比唐朝更好,因为唐朝初期的突厥和吐蕃都非常强盛,有心腹大患。

可是如今的大明几乎没有了任何敌人,连草原民族现在都被大明收拾了。

现在唯一比不上的是人口……

朱瞻基查了皇宫里面的记载,北宋宣和四年,全国人口普查是九千多万人,但是到了元朝至元十一年,全国人口仅剩下不到九百万人。

明朝建国初期,当时的全国人口盘查是不到两百万户,不过当时隐户太多。到了洪武十四年,因为明朝大肆发放土地,藏在山里的百姓纷纷出山,这个时候的人口普查是一千一百万户。

而永乐五年,大明重新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大明的户数增加不到一千万,但是人口将近六千万。

这里面,江西的人口最多,达到了一千多万,占了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这主要是因为北方的战争,导致了百姓都逃到了南方的江西。

这也是明朝初期,为什么大明的进士,状元大多都来自江西的原因,人口基数在那里啊!

北方的人口大量减少,主要都在山西一地,因为那里山多,便于百姓藏匿。

朱元璋还怕北方的百姓与异族勾结,将山西的百姓移居湖广。

相比后世的十几亿人,如今的六千万人只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大明的土地都抛荒了许多,也是大明不愿意发展海洋政策的主要原因。

“殿下……,殿下……”

朱瞻基抬起头,马欢才低声说道:“使节脱不花花向殿下献上西域美女两人,汗血宝马两匹。”

望着高台下的一众使节,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我大明与德里历史渊源甚久,大唐时期,玄奘法师就曾到德里那烂陀寺游学译经,两国民间往来频繁。如今两国虽然山高地远,缺少往来,但两国贸易却能互补,今后当大力拓展。今我大明在柯枝设置西洋行宫,今后每年都当运送大批大明货物至此。你国所需我大明特产,都可报与我监官员。”

那脱不花花是个蒙元人后裔,一口流利的汉话,交流不成障碍。他抱拳说道:“殿下,我德里虽不如大明繁华,却也盛产黄金,民间不缺食粮,不管布料,丝绸,瓷器,茶叶,我国都大量需求。但,外臣听闻大明如今有一种火器,可以隔空伤人,不知可否售于我国?”

还真敢想啊!朱瞻基笑了笑,摇了摇头说道:“我大明与德里虽无利益之争,但火枪乃是我大明立身之本,概不外售。若是民间之易货,什么都好说,国之重器,不在民间易货之列。”

如今不管南洋也好,西洋也好,都知道了火枪的厉害。他们当然想要得到这种武器,但是朱瞻基是绝对不会出售了枪支,然后让他们有机会对付自己的。

除非等大明以后的武器升级了,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才会有选择性地售卖一些低级武器,让他们自相残杀。

对方不论怎么说,朱瞻基都不理睬他们,直到天色已黑,他们才只得怏怏离去。

“殿下,德里人所送美女如何处置?”

“带过来我看看,合我心意就留下,不合心意就赏赐给军中将士吧!”

女人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享受,只是负担了。

不管怎么说,他都做不到像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把女人只是当货物一般,不当人看。

如果收了那个女人,就必须对她的人生负责。只是收集到后宫里,睡一觉,然后就让她一辈子在后宫里寂寞老去,死去,他不忍心。

这两个女人都是波斯女人,容颜娇美,也符合朱瞻基对女人的审美,身材苗条,而没有粗壮感。

不过她们的容貌对朱瞻基来说缺少震撼力,他也就没有了太大的兴趣。“将她们一人赏给刘安,一人赏给赵永亮。嘱咐他们,军事机密不可泄露。”

刘安和赵永亮都是中级将领,他们不像薛禄,朱真这样的主官,每到一地就会有藩王贡献美女。

赏给薛禄他们,他们也不会在乎,赏给更下级的将领,他们并没有在舰队里携带女眷的权力,也不一定能保住这些美女的能力。

朱瞻基可不想因为女人,闹的下面将士之间起矛盾。

回到了后宫这里,朱瞻基就闻到一股浓郁的中药味,他心里紧了一下,问道:“谁生病了?”

领路的李亮说道:“禀殿下,只是最近春燥,马良媛她们上火,喉咙痛,并无大碍。”

朱瞻基点了点头,放下心来。水土不服的问题,是每个人的体质问题。这在后世都避免不了,这个时代更是寻常。

这次出海,军中消耗最多的就是治疗皮肤起疹子的药和消火的药。抵达印度后还稍微好一点,在南洲期间,超过一半士兵都出现过水土不服和上火症状。

不过朱瞻基如今的体质不同,几乎没有出现过任何不适,这一点让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惊诧。

晚上安顿下来,朱瞻基一晚上都没有睡好,一直在想着如何应对印度这个地区。

以后加强对这里的控制是一定的,但是干预到什么样的程度,如何实施,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

郑和他们忙碌了一夜,第二日一早就把西亚各国的位置,简介,都抄录整齐,在地图上也标注下了各国的位置。

虽然这个地图比较粗略,但是最少朱瞻基一看,就能知道每个国家大约在什么位置。

虽然知道国家的位置所在,但是对于当地的特产,大明掌握的并不多。

印度也盛产钢铁,煤炭,黄金,还有世界上不多的天然硝石矿。

这里的硝石矿比大明江油那里的储量要大的多,大航海时代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欧洲侵略全世界,所生产的火药,绝大多数硝石都是来自印度。

可惜的是,朱瞻基并不知道这硝石矿在什么地方,而当地人对硝石矿的认识更不多。

今日登神山祭拜,众人先是坐船,然后坐车,最后还要步行登山。

今日没有用龙辇,这个车跟个大房子大小,一般的道路都还没有这个车子宽。

朱瞻基今日骑马,一帮女眷坐车,祭拜神山之后,会直接到柯枝王宫做客。

沿途无数的印度百姓争相膜拜朱瞻基这天朝上国的皇孙,看到大明皇室出行的仪仗,一个个都面露向往之色。

如今的印度各地咖喱还没有彻底流行,但是不讲卫生这一点,一直没变。

这里人们,不管大小便当街就来,就是有厕所,也只是划一块地方,根本没有遮挡。

以至于一进他们的城镇,就是一股屎尿味,让人反胃。

许多人在电影上面,看到印度女人的脸蛋轮廓漂亮,就意味印度人很美,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印度的五大人种,除了雅利安人种与白人有些相像之外,几乎都是黑色人种。他们的肤色由深到浅,只有雅利安人种和东亚人种能够入朱瞻基的眼。

其余的三个人种,要么是颧骨高的让人觉得五官变形,要么是黑的让人恐惧。

因为他们的黑不像是非洲黑人,是一种单纯的黑。他们皮肤的颜色,跟黄色人种死亡之后的肤色几乎一样,所以格外渗人。

即便是在后世,朱瞻基也欣赏不来南部印度人的美,柯枝位于印度南部,这里的人就更入不了朱瞻基的眼。

绕过他们的国都埃尔纳古勒姆,来到了位于东南方的神山。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间,朱棣命工部吏员随行,在此刻下了一座巨大石碑,并刻下了中文碑文,供当地土人膜拜。

工匠耗费了数月时间,完成了这座足足二十米的石碑。这座石碑利用山石就地雕刻,除了文字,还雕刻了东方的龙,自刻成之日,就成为当地的圣物。

登上了三百多级的台阶,朱瞻基登上了山腰。礼部官员摆下香火,文武百官在朱瞻基带领下,共同敬奉香火。

然后,朱瞻基才仔细浏览了这座巨大石碑。

王化与天地流通,凡覆载之内、举纳于甄陶者,体造化之仁也。

盖天下无二理,生民无二心,忧戚喜乐之同情,安逸饱暖之同欲,奚有间于遐迩哉。

任君民之寄者,当尽子民之道。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书》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

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恐后也。

看到这碑文的内容,朱瞻基的心里感慨万千。这碑文充分显示了大明天朝上国的气势,也表现了对印度各国的笼络之意。

如今的印度南部和沿海,都臣服于大明,可是在后世,这里根本没有任何人记得。

哪怕他见多识广,也没有听说过这座圣碑,恐怕是早就被当地人摧毁了。

大明如果不放弃交趾,不退出南洋地区,一直对印度地区进行干预和控制,恐怕就没有人敢这么做。

如今的大明已经在这里修建了行宫,今后准备加强对南洋的控制。朱瞻基相信,大明只要不重蹈覆辙,这座圣碑就会一直流传下去,供后人瞻仰。

如今已经是二月末,按照阳历,都四月份了,如今的印度已经非常炎热。

众人在山上并没有耽搁太久,就原途下山,前往柯枝王宫。

朱瞻基特意召了解缙随行马后,问他:“如果在这柯枝推行汉话,解师以为可行否?”

解缙虽然是文士,但是骑马也不在话下,他沉吟了一番说道:“若只是以加大贸易份额为由,开设汉话学塾,当地土人怕不是要争先恐后。但是若想全面推行,恐困难重重。”

朱瞻基明白他的意思。如今大明境内的文人数量不多,而此地地域辽阔,人口繁多,想全面推行汉话肯定不容易。

但是如果是以贸易为借口,在这里设立一所汉语学校,这里的土王们恐怕都会派子弟来学习。

他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先办一个学塾,让这天竺一地各国,都以会说汉话为荣。解师可在文人间联络众人,能有十几个文人留在此地教授汉话,暂时就够了。孤承诺,凡是愿意留在此地授课的秀才,举人,满三年后,回去大明可按同进士授官。”

解缙答应了下来,愿意帮助说服一些文人留在此地授课。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对想要长期在印度实施影响力的大明来说,却非常重要。

不管大明如何强盛,印度各小国如何落后,如果相互之间民间的的沟通不够,一切控制都无从谈起。

抵达柯枝皇宫,这里的皇宫建设的倒也颇有规模,大理石的建筑城堡,还有几分气势,就是稍微小了一点。

柯枝国主率领家人和文武官员在城堡外迎接了朱瞻基一行,诸多女眷也直接被接进了后宫。

接下来的十天,朱瞻基一直在各种应酬中度过,每天接见各国使节,安排各种琐事。

在这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委派了八十余个羽林卫学的士兵,与监的人员一起,前往印度各国进行贸易摸底。

大明与各国的贸易,需要了解各国的情况,所以这件事是印度各国都认可的。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每个队伍之中,都有几个羽林卫学里面孤儿出身的士兵,他们任务是绘制印度半岛的详细地图,还有道路。

在朱瞻基的计划里,不仅要开通大明到印度的海上线路,还要勘测一条大明到印度的陆地线路。

几千年来,从印度前往大明,都是要先绕到阿富汗一带,然后从西域进入中原,这条路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当然不合适。

最合适的道路应该是从云南到缅甸,经密支那抵达阿萨姆。

印度东部区域是除了中国以外,最适合茶叶生长的地区,这个地区是一定要控制在大明手里的。

因为只要控制住了这里,全世界就没有其他地区适合种茶叶了,而茶叶就成为了大明的特产,完全垄断。

只有完全垄断的商品,才能暴利。

而密支那地区虽然偏僻,道路险阻,但是那里是世界唯一的翡翠产区。控制住了那里,以后也等于控制住了华人最喜欢的奢侈品之一。

最大的好处是,大明打通了这条通道,就等于是有了一个印度洋的出海口,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事。

但是最少在朱棣征讨帖木儿国之前,朱瞻基不会暴露这个计划。真要修这条路,需要耗费的精力不会小,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现在的大明承受不起的。

三月中,就在朱瞻基准备出发的时候,两艘来自南洋的战舰追了过来。

他们不是来自大明的传令船,而是张辅派过来的人,船上装满了两船草药,还有一个已经满七十四岁的老人中和子。

得知中和子前来,朱瞻基都吃了大惊,得知他带来了各种防治瘴气的草药,更是大喜,随即亲自到码头迎接了中和子一行。

一见朱瞻基,他就长揖笑道:“老道惭愧,耗费一整年,才算勉强不负殿下所托。”

朱瞻基笑道:“得知道长终于研制出治疗瘴气的特效药,孤不胜惊喜,道长这是造福万民之举。”

中和子固然是世外高人,但是这个时候也忍不住有些自得,笑道:“不敢当,老道也只是尽些本分。”

他自去年二月抵达交趾后,在交趾一带现场研究各种瘴气。有了显微镜的帮助,他能观测到不同瘴气里面的病菌组成。

虽然不通原理,但是东方古代的研究学者们绝不缺少试验精神。

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具体的药理,都是通过一次次的试验,才汇聚起来,然后经过历史的淘汰,留存下来的。

各种药理从何而来?每种植物的特性是如何形成?不都是通过一代代的中医们,通过各种试验证实下来的。

现在知道了不同的病菌,就通过不同的药物,不同的药方配比来针对它们,这样的药效就比以前的防治瘴气的药物要有效的多。

到了秋冬的时候,他委托张辅从各地购买了无数的药材,进行研究。经过多次试验,确定下来了七种常见瘴气的特效药,现在带上药材追了上来。

朱瞻基之所以不敢去勃固,也不敢去榜葛刺等地,主要原因就是怕当地的瘴气。

如果早有这些药方,他绝对不怕去那些地方。

不过现在也不晚,回程的时候,他就能把勃固,也就是后世的缅甸给收服了。

他来柯枝,说是给朱瞻基送药方和药材,但是更主要是自己想要去西洋看看。

朱瞻基虽然怕他年纪大,身体受不了,但是见他坚持,也不忍赶他回去了。

朱瞻基将中和子留在了自己的旗舰上,让他在船首的二层,与黄渊作伴。

整个舰队,只有少数船上有小厨房,还有御厨专门做菜,而此后朱瞻基的人也是最多的,所以在这里吃的最好。

他不需要女人伺候,但是朱瞻基依旧派了四个宫女,专门伺候他们师徒二人。

他们的到来,刘承徽是最开心的,每日晨提夕命,伺候在旁。

朱瞻基的嫔妃之中,刘承徽的作用是最大的,她精通医术,每次后宫妃子有个感冒发烧,上火,不需要太医,她就能直接开药。

而且,她还负责整个后宫的管理,帮朱瞻基管理的井井有条。

因为朱瞻基的重视,刘承徽的尊重,后宫的几个妃子对这个老人也是尊崇有加。

虽然中和子已经七十四岁了,但是身体依旧很好,他对西洋各处的异国景致很有兴趣。每次跟朱瞻基谈到这次几万里的旅程,他都以不负此生来回答朱瞻基,坚持不肯回去。

借着东南来的季风,船队只用了七日,就行驶了超过三千里路,抵达了忽鲁谟斯,也就是后世的波斯湾入海口,霍尔木兹海峡的这个名字,就是从这个国家的名字而来。

忽鲁谟斯是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最远处,是大明的最后一个贸易点,也是最大的一处贸易点。

这个国家在后世早就没有了,变成了伊朗的一部分,这个时代,他们也是帖木儿国和大明的双重属国。

帖木儿国虽然忌讳大明,但是他们同样需要一个贸易渠道跟大明做生意,得到大明的瓷器,茶叶,丝绸。

可是这次还没有进入海湾,前军回传,帖木儿国的舰队封锁了海湾,严禁大明舰队进入。

朱瞻基本来陪着中和子在甲板上吹着海风,讨论他身上出现的状况对身体有无妨碍,听到传来的消息,登时精神大振。

“升战旗,先打了再说!”他向中和子抱拳说道:“既有战事发生,孤先去去,回头再与道长畅谈。”

“殿下身体已经修炼有成,无需担忧。殿下请便,老道静候佳音。”

朱瞻基转身就走,问道:“为何不让我军舰队进入?”

报信的传令指挥还没说话,就听见监们的禀报声:“滇国公郑和请见……”

“阳武侯薛禄请见……”

“定海候朱真请见……”

“……”

“……”

一声接一声的禀报,都是得到消息的高级将领们前来拜见朱瞻基了。

“宣……”

来到了三层的指挥舱,朱瞻基反而不急着问话了,一直等到所有人到齐,他才开口问道:“以往我大明舰队来贸易,帖木儿国都没有干涉,为何这次阻拦我等?”

“对方送来国书一封,请殿下裁决。”

“念!”

这一封国书洋洋洒洒数千言,主要意思就是以前的舰队不过两百多艘船,两万多人,但是这次八万多人,九百条船,忽鲁谟斯没有接待能力。所以希望大明舰队只派商船进入海湾贸易,他们不会做阻拦。

李亮念完,朱瞻基冷笑了一下,开口说道:“诸位以为如何?”

郑和说道:“我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是帖木儿国不可或缺之物。他们每次采购我大明的货物,除了自用,还有不少都是跟奥斯曼国进行贸易,赚取大额利润,所以他们不会放过这个财路。”

朱瞻基又说:“我知道他们会跟我们贸易,我只是问,我大明该如何应对?”

郑和知道这是朱瞻基逼他表态,以前他每次还给朱瞻基提一些意见或者是建议,但是后来每次都跟朱瞻基的本意不符,所以种建议提多了会怕朱瞻基反感。

但是身为副官,他不能不表态,随即说道:“他们帖木儿国既然知道这次我大明来了近九万人,八百多艘船,当然也会知道殿下一同前来了。他们既然故作不知,显然是轻视殿下。我大明不受他们的安排,当以殿下意见为重。”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既然对方敢拦,那就先打了再说。我大明四海畅行无阻,谁敢拦,就要有被击沉的准备。朱真……”

“末将在!”

“令前军升起出战旗,我要所有人将前面不属于我大明的战舰全部击沉!”

“是!”

郑和松了口气,这次说的话总算不会违逆殿下的心意了。

薛禄有些激动地说道:“殿下,我幼军当可为殿下攻打下忽鲁谟斯,将他们的金库抢来献给殿下!”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帖木儿国与忽鲁谟斯不可同日而语,忽鲁谟斯是肉在案上,不得不从,所以在不知道他们参与多深的时候,先不攻城。不过,幼军做好准备,等候命令攻城。”

帖木儿国在帖木儿时期,首都是撒马尔罕。但是在他死后,因为没有立下继承人,儿子孙子互相争王,两个侄子也起兵造反。

永乐七年,帖木尔之孙哈里勒被叛将拘系,四子沙哈鲁趁机进军中亚,驱逐叛将,夺取撒马尔罕,平服内争,将撒马尔罕封予其子兀鲁伯。

从此,原帖木尔帝国所辖地区,除波斯西部、伊拉克和叙利亚以外,波斯东部和河中地区均由沙哈鲁统一。

他将国都南迁到哈烈也就是后世的阿富汗赫拉特,便于控制波斯一带,故明朝称“哈烈国”。

如今的巴格达一带也是属于帖木儿帝国,但是却不属于沙哈鲁,而是由他的侄子统治,只是向他臣服。

忽鲁谟斯的统治者是原本西波斯的黑羊部落,因为位于沙哈鲁与他侄子库马斯统治的分界线处,所以得以生存,目前忽鲁谟斯也成为了他们对外的一个贸易口岸。

他们的国主赛夫丁是个苦逼的老实人,夹在两大势力中间,谁也不敢得罪,向大明称属,也是为了通过贸易得到一些物资。

朱瞻基早就跟郑和详细了解了这里的局势,绝不认为赛夫丁敢跟大明作对,现在作对的不只是是沙哈鲁还是库马斯。

要是库马斯,朱瞻基不介意去巴格达劫掠一番,但是要是沙哈鲁,就难办了。

因为他们的首都远在河中的撒马尔罕,距离忽鲁谟斯四千多里,即便是新首都哈烈,也距这里三千多里,除非专门讨伐,否则他根本没有时间在这里跟他们周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