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振南明 > 第七十五章 两虎相争,坐收其利

振南明 第七十五章 两虎相争,坐收其利

作者:一袖乾坤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6:03 来源:笔趣阁

(第二更,求推荐票。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书友公子忘语的100币打赏!)

文安之微微颔首道:“东虏势大,以两家之力合而击之方为上策。”

朱慈皱了皱眉,默然不语。

历史上永历帝就曾经联合张献忠、李自成抗清,文安之也曾参与其中,积极协调各部关系,也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惜功败垂成。

历史穿越小说中的主角除了外带金手指的,也基本是依靠吸收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与满清周旋。

可问题是天下人都能这么做,唯独他朱慈不行。

张献忠所部还好些,李自成可是带着大军攻破北京,逼死了崇祯的。

身为人子,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朱慈怎么可能公然与李自成合作?

若如此做,朝野上下必定一片哗然。

文安之显然看出了朱慈所想,微微笑道:“陛下当然不能与闯逆达成同盟,但可以坐收其利。”

朱慈眼前一亮道:“怎讲?”

文安之点了点关中的位置道:“李闯据关中,山西,直接威胁京畿。东虏势必视其为心腹大患。如果臣没有料错的话,过不了多久东虏便会对李闯大举用兵。”

朱慈追问道:“可山东也很重要,难道东虏不想打吗?”

“山东富庶,东虏自然垂涎。可山东不比山西对京畿的威胁大。德州一战东虏已经意识到山东守军并非像其想象的毫无招架之力。如此情况下东虏势必先平关中,再取山东。”

朱慈细细品着文安之的这番话,觉得确实有些道理。

起初朱慈担心因为德州大捷引发蝴蝶效应,改变多尔衮的战略决策,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

只要李自成一天不灭,满清就不可能投送主力攻打山东。

毕竟山东毗邻的是河南,还有战略缓冲。而山西可以直接威胁到畿辅,威胁性完全不同。

而且历史上一般都是老大先灭老二再灭老三,很少有先灭老三再灭老二的。

曹魏实际上一开始也是奉行先灭吴再灭蜀的策略。只不过晋代魏后,才改变了策略,改为先伐蜀再灭吴。当然,这是因为钟会的建议以及一再伐吴无果后做出的战略调整。

“对大明来说,最理想的情况便是两虎相争,陛下坐山观虎斗。”

“哦?铁俺公继续说。”

朱慈越来越感兴趣了。他甚至觉得文安之赋闲在老家这些年一直在学孔明韬光养晦。

“陛下请看,山西之险在大同。大同破,则整个山西北部会陷入敌手。若是东虏先取大同,便可以毫无顾忌的围攻太原。”

“铁俺公为何认为东虏会先打大同,大同是雄关,未必那么好打下吧?”

朱慈当然知道历史上姜降清导致大同瞬间易帜。可问题是满清不知道啊。

按照正常的逻辑,多尔衮不会去主动碰这么个硬钉子。

朱慈这么问就是想看看文安之的判断是以何为依据。

“原因无二,在于大同总兵姜。”

文安之十分坚定的说道:“此人脑后有反骨,必定降清!”

嘶!

听到这里朱慈不仅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个文安之不会也是一个穿越者吧?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姜会降清?

见朱慈一副惊诧的模样,文安之叹息道:“陛下,姜此人深受皇恩,领大同总兵要职。结果闯逆挥师山西,他毫不犹豫就投降了。连闯逆都看不起他,只叫他做个副手。这样的人毫无品性可言,是典型的墙头草。闯逆强则侍闯逆,东虏强则侍东虏。若是有朝一日皇明北伐,他也必是第一个反正的。”

这一番分析鞭辟入里,朱慈听的频频点头。

从历史上来看,姜确实是个反复无常的人。

先是降顺,继而反正扶持明宗室,再之后降清,最后因为不满清朝给出的待遇,又反清......

这样的人给他一个脑后有反骨的评价一点都不冤枉。

“照这么看,山西易手是迟早的事。铁俺公所说坐收其利又怎么实现呢?”

朱慈十分谨慎的问道。

“陛下,闯逆若不失山西,朝廷又如何坐收其利?”

“此话怎讲?”朱慈有些懵了。李自成丢掉山西和大明坐收其利之间有何关联?

“陛下,闯逆一直是想定都西安的,关中是他的根基啊。他可以不守山西,但不能不守关中。他可以撤离京师,但不可能撤离西安。”

文安之十分激动的说道,下颌胡须都跟着乱颤。

朱慈听到这儿,在心中默默叹了一声。这件事文安之判断错了。

潼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自觉不能守住西安,再次带领部众来了次大撤离,一路溃逃至湖广。就连襄阳等地的守军也一并带走。

看来文安之不是穿越者啊。

“朕不这么认为。”朱慈徐徐说道:“闯逆毕竟是流寇,对于根基一事并不十分看重。陕西虽然是他的发迹地,但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土地又多贫瘠,朕看不出他有什么必守的理由。”

“陛下?”

文安之有些发懵。

为什么圣天子这么确信李自成会舍弃陕西?

“若是这般,那火候就需要好好把握了。”

文安之复又思忖了片刻,这才接道:“原本臣以为闯逆会死守关中。这样陛下派出一只大军偷袭北京,则有七八分的胜算。可若是闯逆为了保存实力主动退出关中,那东虏便可以随时调兵力回援。”

文安之关注的是战略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北京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能够光复神京,天下人都会欢欣鼓舞认为驱逐鞑虏指日可待。

可若是李自成打了一仗后自己怂了,满清就不会在陕西方面牵扯太大的精力,随时可以掉转过来回援北京。

对皇明来说,精锐军队是最珍贵的资源,绝不能轻易的损耗。

所以若真要出兵,时机就非常重要,必须卡在李闯和东虏大战焦灼的那一刻。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