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万历1592 > 三百八十八 缅甸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

万历1592 三百八十八 缅甸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

作者:御炎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2:18 来源:笔趣阁

最近这些时日,纳瑞宣有点烦恼。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倒不是说什么太大的烦恼,太大的烦恼现在已经不会有了,毕竟烦恼的根源已经完蛋了,但是小烦恼还是有不少的,除了国家内部的一些问题,还有彭世洛府的重建问题之外,纳瑞宣最大的烦恼来源于麾下汉人臣子和汉人士兵还有汉人百姓不断离开他的事实。

原因就是缅甸镇的建立和萧如薰对缅甸镇绝对掌控权的确立,在此之后,萧如薰在整个东南亚的范围内,向各个小国家的汉人移民发布宣告,希望他们可以回归华夏的怀抱,加入一穷二白除了土地什么都没有的缅甸镇,他会按照人口和户口数,以超过中原之地数倍的数目给大家授田,以此换取大家的回归。

从南宋被蒙元灭亡开始,就出现了一部分不愿意做异族铁蹄下的亡国之民的人们下南洋求取生存的事情,整个蒙元期间,这样的事情也不少,明前期这样的事情几乎消失,而伴随着明后期土地兼并的剧烈和商业活动的繁盛,就有大量失地农民出身的商人开始下南洋定居南洋各地,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沿海省份出身。

应该说要不是失去了土地走投无路,他们也不愿意离开家乡去往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但是为生计所迫不得已,只能前往异国他乡,有些人运气好,在异国他乡发了财,可更多的还是干着血汗工厂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资苟且度日,生活相当的差劲,这些人占据了海外华人的大多数,他们所期待的,或许依然是家乡耕种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只是他们的家乡已经没有他们的土地了,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这是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的写照,为了生存,只能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在海外发财的概率多少比国内发财的概率要多一些。

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的愿望,乡土情结浓厚的当下,能够回归神州过上过往安逸富足的日子,才是他们的期待。

而萧如薰的一纸宣告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再派人迎接各地流民的同时,萧如薰也派出船只到东南亚各个有华人居住的小国里发布大明的宣召,号召华人们前往缅甸镇定居,宣布缅甸已属神州,属于华夏,需要开发,需要建设,大家只要过去,就能得到土地。

这是非常吸引人的条件,多于大多数正在海外从事血汗劳作的华人们来说,更是如此。

小国虽然有所不满……废话,当然不满,这些华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都算得上是精壮劳动力,人口缺乏的他们,需要这些华人帮着他们干活,更别说还有一些华人富商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税收,带来更先进的生产力,你现在一纸诏书把他们都给喊走了,我们怎么办?

然而萧如薰并不在意这些,在刚刚灭掉缅甸,占领缅甸的档口,没有谁敢对风头正盛的大明呲牙裂嘴,虽然不满,但是只能打掉牙齿和着血往肚子里咽,笑眯眯的目送华人们一船一船的跟着大明士兵离开。

自然,不是所有人都离开的,有些人不太相信,明军也不解释,把愿意相信的带走了,不愿意相信的就留下来继续干苦力好了。

相对于这些苦力,华人富商则有自己的条件和渠道去了解真正的缅甸镇的实际情况,尽管萧如薰也欢迎他们回到华夏的领土上定居,而他们无疑有着更多的思考和实际问题。

这种问题在暹罗就更加明显了,这也就成为了纳瑞宣的烦恼来源。

纳瑞宣是东南亚君王里面任用华人最多的君王,从官员到军队将军到地下的百姓,基本上都有汉人存在,汉人臣子甚至是他的文臣体系里面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们帮着纳瑞宣建立了暹罗的行政基础,所以纳瑞宣很需要他们,但是纳瑞宣终究不是汉人君王,而是夷狄君王,背井离乡的华人们愿意跟随他是为了生存,但是更多意义上,他们还是愿意跟随大明自己的人。

缅甸镇设立,萧如薰世镇缅甸,几乎是割据一方的态势确立之后,萧如薰的宣告昭示也抵达了暹罗,因为距离很近,暹罗华人没有怀疑的,于是,汹涌的移民浪潮就开始了。

汉人臣子和汉人士兵受到纳瑞宣的照顾,多少有些眷顾他的恩德而不舍得离开他的人,大约只有六成左右的人选择离开,但是普通汉人农民工匠基本上全走了,一时间,暹罗的数万华人里,只剩下一千多人还留在纳瑞宣的身边。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直接前往缅甸了,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反正是去看看,如果缅甸镇真的如同萧如薰所说的,有田地,生活的好,那么我们就留下来,也算是认祖归宗,要是不好,逃回来就是了。

不过等他们到了缅甸镇,真的按照户口和人丁数分到了数倍于华夏本土的土地的时候,并且得到了地契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提起要回去的事情了。

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心里,土地永远是最重要的立身之本,比钱还重要。

暹罗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得到了满足之后,消息很快传扬开了,不只是暹罗,其余各小国的汉人们也蠢蠢欲动了,纷纷开始拖家带口的向缅甸镇迁徙,这个消息不知怎的,居然还向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等边境省份传播出去,这些地方也有些苦于赋税和豪族压迫的百姓偷偷的拖家带口往缅甸镇迁徙。

当然,萧如薰的召回移民计划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吕宋,也就是菲律宾当地,遇到了西班牙殖民当局的阻碍,大明的几条海船抵达了吕宋岛屿开始向当地华人宣扬消息的时候,西班牙人强势介入,认为大明未经允许进入他们的领土范围之内,是侵犯了他们的领土权益,他们要求大明士兵和船只立刻离开。

明军军官当然不会认怂,不理不睬,继续宣读诏书,西班牙的菲律宾总督府在当时得知了大明的强悍战斗力之后,对大明抱有畏惧的情绪,眼看着明军肆无忌惮旁若无人的宣读诏书,但是只敢在旁边干瞪眼,一动也不敢动,愣是不敢阻止。

萧如薰的宣召得到了当地采矿和干苦力的华人的极大拥护和支持,在西班牙人的压迫下干苦力的华人们当下就有数千人响应号召,愿意跟着大明船只前往吕宋,按照萧如薰的要求,首先将光棍一条的男性带走,其次是青壮有家室的男人,三条海船塞了一千多人以后塞不下了,只能等下一批再来。

这样往返三次之后,菲律宾总督府坐不住了。

西班牙人和其余的东南亚的小国不同,他们和大明没有臣属关系,甚至没有贸易往来,而是相互戒备相互敌视,华人移民在吕宋有数万的规模,数量很大,对于西班牙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资源,这些华人非常勤劳,而且会做生意的也不少,每年都给西班牙当局带来很大的税收,他们很欢迎华人的定居。

西班牙人在当时的征服计划里面还有征服中国的篇章,里面认为中国是除了他们之外唯一有文明的国度,将会成为帝国的优质臣民,所以要区分对待,不能像对待其余土著那样对待中国人。

但是所谓的区分对待也就是稍微好一点点而已,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真正得到区分对待的是大富豪,大商人,普通人是无法得到区分对待的。

是以大富豪对萧如薰的昭示持观望态度,不像干苦力的普通百姓那样趋之若鹜。

他们还配合西班牙殖民当局把一些华人移民迁到其他的岛屿上,不让明军找到,明军找不到,那就无可奈何了,西班牙人不敢对明军动武,但是藏人他们还是会干的,明军船只找不到汉民,虽然知道西班牙人在搞鬼,但是萧如薰也告诫他们,现在不是和西班牙人摊牌的时候,不要过度刺激他们,于是,明军船只只能转而向其他地方前进。

事实上,的确没关系,萧如薰不在乎这些大商人来不来,他所在意的就是这些勤劳肯干的普通百姓。

朝廷召回了其余地方的军队,萧如薰反而觉得轻松一些,因为这样,他就能排除地方体系对他未来军队的干扰,从零开始,招募训练一支完完全全属于他本人的,深深刻上了他的印记的强大军队。

朝廷不给钱?无所谓,萧如薰早就做好了准备,父亲在京城经营数年得到的大量财富,他自己在京城几个月得到的大量财富,这些财富都在萧文奎告老还乡之前,换成了银票,古玩,字画,玉器,珠宝,土地,房屋,全部换成了银票,随着杨彩云和杨兆南下南京,秘密储藏。

然后,在萧如薰得到了世镇缅甸的资格之后,在杨兆、杨彩云和萧如芷的安排之下,在叶梦熊的庇护之下,萧如薰派遣亲卫队士兵秘密潜回当地,以亲将王辉为总指挥,将这笔数量巨大的银票分几批,在浙江、南直隶、福建等地的银号里,换出了大笔银子,通过海船,一艘一艘的随着购买的粮食种子和必要的器械,一起运回缅甸。

萧如薰早就开始了缅甸全面发展的计划,同时,也觉得有点悲哀,一个武将贪污所得的钱财,还有互相赠送礼品所得,其价值居然有数百万两银子,古玩玉器字画,件件价值不菲,朝廷一年财政收入不过三四百万两银子,居然和贪官污吏一人的家产持平,大明的银子都到哪儿去了?

就在这儿。

派王辉回到内地,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搞银子,还有就是要搞到茶叶,招募茶农和蚕农等手艺人,萧如薰打算在缅甸引种茶叶,茶叶丝绸和瓷器是古代中国面对西方无解的三大畅销品,就凭这三样东西,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几百年里面,完成了对西方全面的贸易压制,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手工业才被西方机器打败。

但是此时此刻,这些东西依然是无解的,如果萧如薰能在缅甸完成对茶叶丝绸和瓷器的复制,那么,自然就能把缅甸打造成真正的东西方贸易中心,能够吸引大量西洋商人到缅甸来消费,他们来的话,也能带来西方产品,萧如薰就能吸引东南亚各国的商人,甚至是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的富商,一起到缅甸来做生意。

把缅甸的几个港口城市搞起来,就能坐收商税,大明内地始终无解的商税,萧如薰在缅甸可以完全的把握在手里,没有人可以插手他的商税,京城的官员大老爷们以为缅甸是个烂摊子,毫无油水可榨,把制定规则的权力都丢给了萧如薰,可是等到他们意识到缅甸价值所在的时候,这里已经被萧如薰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萧如薰知道缅甸北部的掸邦地区适合种植茶叶,所以希望在内地招募茶农,将茶树引种到这个地区,另外也招募会养蚕的人,引种桑树,缅甸的自然条件非常好,适合桑树的栽培和蚕的养殖,要是能在这样福建这些地方招募到一批会养蚕会种桑的人,不用几年就能把丝绸也给发展起来,萧如薰就能自主生产丝绸。

丝绸和茶叶好弄,在叶梦熊的配合之下,搞这些并不难,但是瓷器就有点麻烦了,民窑瓷器质量上不能和官窑瓷器相比,官窑瓷器又多是供给皇室,少部分出口到国外赚外汇,萧如薰要想插一手,难度还是很大的。

当然,一些民用瓷器如果生产起来,也不难,也有市场,只是要想搞高端艺术瓷器的生产,就要从官窑搞老技师,那可就算是挖皇室的墙角了,萧如薰思来想去,还是不搞了,免得刺激到那些大老爷,就搞搞民用瓷器,就不搞艺术品了。

与此同时,萧如薰在浙江福建等地秘密的玩人才移民,用高收入高待遇,吸引那些民间的手艺人前往缅甸定居,不管是木匠铁匠还是厨子酿酒师,甚至是会煮盐的,只要有一门手艺,萧如薰就会派人和他接洽,吸引他前往缅甸。

缅甸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