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九十九章

清和 第九十九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4:45 来源:笔趣阁

庆成郡主是蒙城王的女儿,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

洪武年间曾受封公主。

时礼部官员上言,皇侄女封公主不和规矩,应改封郡主。

洪武帝冷哼,这是朕的家事!又不是朝廷授官,朕乐意怎么封就怎么封,管得着吗你?

礼部官员还想摆事实讲道理,尽量争取一下,却被同僚硬拉了回去。脑袋被驴踢了?万一不小心激怒了皇帝,吃不了兜着走。

发热的脑袋冷静下来,礼部右侍郎猛然打了个哆嗦。

明朝立国,奉行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发展到明中期以后,皇帝与内阁时常处于对立姿态。朝廷官员以斥责皇帝,各种直言,顺便挨几记廷杖为最高荣耀。

能被打廷杖,证明是好官,清官,诤臣,光荣啊!

很多文官,尤其是言官,有事没事就要刺皇帝几句。皇帝笑呵呵的挨骂,承认错误,是听得进谏言,有明君之相。皇帝发火,就是昏-君暴-君的表现,必须接着骂,用力的骂!

大明朝的皇帝,尤其是仁宗以后,几乎没有不被指着鼻子过的。无数文官踩着皇帝的脸皮,扇着皇帝的巴掌,头顶“诤臣”光环,青史留名。

洪武帝和永乐帝是唯二的例外,敢当面骂这两位?脖子挨一刀是基本,情况严重的必定要拉上家人一起挨刀。

可惜猛人的子孙未必都是猛人。

朱棣之后的皇帝,唯有嘉靖能同文官抗争一下,其他的,包括明仁宗和深受朱棣喜爱的明宣宗都不行。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皇帝,同样深谙一个道理,和文人吵架是没法吵赢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刀来讲理了。

脖子和砍刀,孰硬?

明显是后者。

洪武年间,庆成郡主被朱元璋的光环笼罩,礼部官员想找她麻烦也不可能。

洪武帝大行,建文帝登基,读书人一抖起来,关于庆成郡主的封号问题就被摆上了台面,重新提起。

建文帝是个仁厚的皇帝,善于采纳臣子的意见。

礼部官员奏疏一上,皇帝立刻表示,公主封号的确不合适,应当改为郡主。

洪武帝亲封的公主,还是建文帝的长辈,没犯任何错误,却被刚登基的皇帝降为郡主。连带着府邸,仪仗,禄米全都降了等级。

这算怎么回事?

严重点说,不孝两个字都能甩到建文帝的脸上。

庆成郡主是四十多近五十的人了,被建文帝如此对待,气得手直哆嗦。这不单是地位和财产问题,更是面子问题!

因为腐儒的几句话,太-祖高皇帝赏的封号说改就改,说撤就撤?

分得清亲疏远近吗?

气归气,庆成郡主很快发现,比起洪武年间就藩的堂弟们,自己算是幸运的了。

不过,郡主也发现,皇帝狠心有了,却太急,也过于天真,以为靠着一群只会清谈的书生就能把藩王全都拿下? 读书读傻了吧?

周王代王被流放,湘王一家自杀之后,庆成郡主就感到事情要坏。

果然,建文帝捏完几个软柿子,打算朝硬茬动手时,踢到钢板了。

朱棣是谁?让北元闻风丧胆的猛人。

坐以待毙?乖乖交出领地财产?简直白日做梦!

于是,建文元年,燕王扯着老爹遗诏的大旗公开造反了。

庆成郡主料到朱棣会反,却没想到他能在建文四年打到京城。

天子再糊涂也是富有天下。朱棣一介藩王能把朝廷逼到这个份上,该说做皇帝的侄子太蠢还是做叔叔的藩王太厉害?

朱棣朱允炆掐架原本不关庆成郡主的事,不料皇帝为使计拖延燕王争取时间,找说客竟找到了她的头上。

庆成郡主不乐意,皇帝不想担上逼迫堂姑的罪名,干脆请邓太后出面,采用泪水攻势,搬出已逝的孝康皇帝,庆成郡主不答应也得答应。

若是不过江,太后的眼泪能把她淹死,朝中的竖儒更会给她扣上一顶冷酷无情的帽子。

到底谁冷酷谁无情?是谁上疏让皇帝摘掉她公主的封号?庆成郡主咬牙,难怪高皇帝看读书人不顺眼,一个个的不办人事,全都该杀!

庆成郡主乘坐的船行到江中,已能看到对岸的人影。

燕王提前得知消息,列出仪仗,早已等在岸边。

船只停靠,庆成郡主登岸,朱棣上前一步,先行礼道:“堂姐安好?高皇帝大行四年,孤也已四年未见堂姐了。”

这手感情牌打得正是时候,见燕王神情不似作伪,思及这几年的不顺,庆成郡主也是眼圈发红。

姐弟俩执手相看,泪洒风中,这就是亲情啊!

燕王身后的队伍中,孟十二郎默默转头,坚决不承认自己被庆成郡主的身高打击到了。这身材,这长相,真该让后世诋毁朱元璋是张马脸的人看看,老朱家的基因绝对是超一流水准。

简短寒暄之后,燕王迎庆成郡主入营。摆出的仪仗,给出的待遇,全都是公主级别。庆成郡主十分感动,身为建文帝的说客,心却早已偏向了燕王一边。

“瑄儿,高煦,高燧,来见过堂姑。”燕王将庆成郡主扶坐到上首,道,“堂姐可记得定远侯?”

“可是高皇帝义子沈良?”

“正是。瑄儿乃定远侯独子,一直跟在孤的身边,已被孤收为义子。回想当年,着实是……唉!”

朱棣叹气,庆成郡主也是心头发沉,受了沈瑄和朱高煦兄弟的礼,以长辈的身份温言几句,重又转向朱棣。

不管偏向谁,该说的话总是要说。

“天子已下罪己诏,愿同殿下割地,划南北而治,只请殿下退兵。”

燕王沉默良久,叹息一声:“自天子登基,奸臣当道。孤起兵是奉高皇帝遗诏靖难清君侧,何为割地!”

庆成郡主沉默了。

燕王起兵真正目的为何,天下人都清楚,可他硬要拿靖难说事,也没法反驳。

论演技,燕王炉火纯青。揣着明白装糊涂,更是驾轻就熟。

南京城里的天子……那属于脑袋上有坑的,整日同竖儒为伍,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是真糊涂。

正不知该如何接话,燕王又道:“堂姐可知周、齐二王今何在?”

庆成郡主道:“天子已召周王还京,但未复爵,齐王已释囚。”

听闻此言,燕王愣了几秒,突然一拍大腿,嚎啕大哭。

庆成郡主愕然,这是什么情况?怎么突然就哭了?

“殿下?”

“天子如此,亲亲之情何在?吾悲矣!”

皇帝不念亲情,必须大哭!

燕王越哭越起劲,庆成郡主急得出了汗。一个中年大汉在她眼前哭成这样,燕王脸皮厚不觉得尴尬,她别扭啊。

想让沈瑄和朱高煦兄弟劝一劝,却发现朱棣的两个亲儿子正跟着一起掉眼泪,一边哭一边喊“父王,王叔”。朱棣的干儿子双手握拳,眼露杀气,比燕王嚎啕更渗人。

庆成郡主苦劝无果,干脆不劝了,跟着一起哭。搅合叔侄俩的这点破事,她才该哭!

一时间,王帐中哭声震天,无比的惨烈。

帐外的士兵丈二和尚摸不到脑袋,怎么回事?

硬是加入巡营队伍的孟清和咂咂嘴,看起来,朱家人的演技和哭功都是非同一般。只是不晓得沈指挥有没有加入其中。

幻想一下某个场景,孟十二郎搓搓胳膊,不行,想象不能,太可怕了。

哭声持续了小半个时辰才渐渐停息。

帐外的士兵松了口气,帐里的燕王和庆成郡主再一次话归正题。

燕王擦掉眼泪,沉痛表示,天子被奸臣迷惑,劝说没用,只能兵谏。

郡主忙道:喊打喊杀的多伤感情,有事可以商量。

燕王摇头,只有扫除奸臣,请天子恢复高皇帝典章,赦免诸王,返还封地,大家才能有事好商量。

郡主瞪眼,这还“好”商量?

“天子许臣所请,臣即还师北平,再无他望。”

“天子已许地求和,殿下是否过了些?”

“求和?”朱棣冷哼一声,取出北平送来的书信,递给庆成郡主,“堂姐自观。”

信是朱高炽所写,内容是朝廷征发辽东戍边之军南下。河北诸将闻听消息,纷纷出击,沿途阻截,总算将大部队拦了下来。燕王妃做主派北平守军戍卫辽东,又征调守御千户所的部分蒙古骑兵,才没让辽东出乱子。要防备的可不只是北元,还有野人女真等部。

“天子求和,盖因奸臣欲缓我师,候各地兵至耳!残元环伺却征发辽东边军,可曾想过后果?”

捏着信纸,庆成郡主脸色变得很难看。

紧接着,燕王取出侍中黄观、修撰王叔英、都御史练子宁在广德等地募兵的证据。方孝孺撰写的勤王诏书也被摆在了郡主面前。

燕王流了两滴眼泪,又添了一把火,“明知孤会察觉,仍派堂姐前来,可念堂姐安危?堂姐为天子奔走,天子却是如何待堂姐的?”

庆成郡主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昔日,吾能送三子进京,若天子真心求和,为何不遣吴王衡王前来?天子不肯令亲弟为使,诚意何在?”

一番话落,庆成郡主彻底沉默了,脸阴得能嫡出水来。

朱棣话锋一转,“天子虽不仁,吾却不能不义。吾念亲亲之情,期天子能驱逐奸臣,拜谒孝陵,复太-祖高皇帝之法,不然……”

“不然如何?”

“堂姐当语天子,待吾兵进南京,相见有日矣。”

庆成郡主无言。

皇帝不答应要求,就要开打?

“刀枪无眼,也请堂姐告知诸弟妹,大军进南京时,当安守宅邸,方能无恙。”

也就是说,不要乱跑,也别想四下串-联,否则别怪他不认亲情?

庆成郡主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

朱允炆的那点手段算什么,朱棣才是真正的凶狠。

明白不可能劝服朱棣,郡主不再多言,也没心思在燕王大营逗留,当天便乘船返回了对岸。

朱棣态度很好,亲自相送。

庆成郡主心情复杂,几番欲言,最终只化为一声长叹。

“殿下之言必定带到。只愿殿下信守承诺,待到那日,留吾等一条性命。”

“吾自当一言九鼎。只是堂姐答应的事还请做到。”

若非场合不对,庆成郡主当真很想翻白眼。说再也没用,事到如今,只能期望朱棣良心发现,别让自己白信他一回。

船行到江中,想起藏在袖中的燕王手书,庆成郡主叫来心腹,“回城后找人给魏国公府送信,再去曹国公府……记着,人一定要可靠。”

“奴婢遵令。”

站在江边,看着郡主的船在江中走远,燕王手按腰间宝剑,高声道:“明日拔营,自瓜州渡过江!”

众将齐声道:“遵令!”

建文四年六月癸丑,燕军集高邮、江都、通州、泰州战船于瓜州,令都指挥华聚,内官白狗儿为前锋,陈兵铺子口,领舟师过江。

被亲兵护送回到南京的盛庸恰好在此处布防,率领宁波永清等地新募的士兵,同燕军展开大战。

燕军惯于6战,骑兵所向披靡,却不善水战,会水的不多,一旦被南军掀进江中,扑腾几下就会沉底。

南军瞅准了这点,不和燕军近战,平举着仗长的长杆,一排排把燕军扫落水中。

被燕军抓着长杆一起拽下江?

没关系,咱会水,游上来还能继续战斗。

对于南军的战法,孟清和总觉得熟悉。

一拍脑袋,燕军破盛庸的乌龟阵用的就是这招。

他借用了铁铉的神牌,盛庸就借鉴他的长杆?

这算风水轮流转,出来混总是要还?

孟清和退后一步,躲开扫过来的长杆,脸色发白,对南军怒目而视,还有没有点公德心了,他可是伤员!

高福等人护在孟清和四周,脸比孟清和还白,明显有晕船的征兆。

他们还算好的,船舷一侧的郑和已是吐得昏天暗地。但郑和到底是郑和,一边哇哇猛吐,一边不忘挥刀砍人。如此勇猛敬业,不愧是未来的三保太监!

沈瑄是极少数不受影响的燕军大将,下马登船,仍是步态沉稳,煞气凛然。

江面上,两军激战正酣,炮声隆隆,不时有战船相撞,开始近战。独有一艘战船例外,沈指挥持枪立在船头,眼睁睁看着一艘又一艘战船掉头跑开,就是不和他照面,脸色黑如锅底。

黑到最后,放下长枪,拉弓射箭,一箭一个。

不近战,照样能杀人!

如沈瑄一般的非人类到底是少数,包括朱能在内的燕军习惯了6上冲锋,换到江上作战就差了一筹。脚下站不稳,又要防备南军不时探过来的长杆,当真是叫苦不迭。

南军在江上如鱼得水,燕军很快陷入了不利,若非新投的陈瑄率舟师拼死作战,怕是连燕王都要掉到江底喂鱼。

建文帝有令在先,南军士兵不敢直接操-刀子砍死朱棣。若是他自己掉进江里,那就属于意外事件,不关任何人的事了。

燕王逐渐意识到情况不妙,身上的防护罩好像不管用了,顿时大惊。

见到燕王险状,沈瑄立刻下令船只靠近,为王爷解围要紧。

就在南军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燕王和沈瑄身上时,朱高煦和朱高燧乘坐的几艘战船不声不响的脱离战圈,在南军的眼皮底下强渡成功,登上了对岸。

燕军一旦上了岸,便如猛虎出柙,野猪下山,吔,这个比喻似乎不太恰当?

孟清和摸摸鼻子,不再胡思乱想,一把抓起腰刀,紧随高福等人一同下船。

燕军登岸后架起火炮,对岸上与江中的南军一顿猛轰。

新募士兵的缺点再次显露无疑,顺风仗能打,一旦战场局势倾斜,溃退就成了必然。

盛庸无奈,只能下令后退。手中兵力就这么多,全赔了,根本没地方补充。

燕军又一次反败为胜,大军登岸之后,燕王勉励了出计的孟清和,又用大手拍着朱高煦的背,说出了历史上相当有名的一句话:“勉之!世子多疾。”

朱高煦兴奋了,亢奋了,无比激动了。

这是什么?这是要传位给他的信号!

亢奋中的高阳郡王压根没想过老爹会给他开一张空头支票,大喜之下,战斗力瞬间飙升,率领麾下士兵追在盛庸军身后,嗷嗷叫着咬死不放。

打不死也要打残,能一路打进南京更好!

目送朱高煦远去,孟清和仰头望天,有永乐帝这样的老爹,被当羊肉涮也只能认命。

六月戊午,燕军抵达镇江。

燕王采纳谋士意见,令战船悬燕军旗帜往来江中,又派人到城下喊话,要求守军投降。

燕山后卫千户高福接受了这一光荣使命,到城下站定,举起喇叭,按照孟清和拟好的草稿,大声喊道:“城里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快放下武器出来投降!燕王殿下仁慈,尔等性命无忧!若不投降,后果自负!见到江上的战船没有?舟师都已归附燕王殿下,继续顽固不化只有死路一条!燕王殿下起兵靖难是为天下!尔等不快些弃暗投明还等什么?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啊!”

这番话有点不伦不类,效果却很不错。

城内守军纷纷惊呼:“舟师已降,吾有何可为?”

长江都没能挡住燕军,凭自己手里这几杆枪还想挡住燕王?简直是笑话。

守将童俊召心腹商议对策,众人举手表决,有超过一半的人愿意投靠燕王。

镇江是护卫京师的咽喉之地,朝廷就会厚待此处武将?

恰恰相反,因为靠近南京,这里的武将更容易成为言官们的攻击目标。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要被参上一本。想想江都守将陈瑄的遭遇,童俊一拍桌子,朝廷对他们不仁,何必继续为一群竖儒卖命?

“开城门,迎燕王殿下入城!”

镇江一下,南京再无屏障。

六月庚申,燕军次龙潭。

从京城遥望,已经能看到燕王的帅旗在风中飘扬。

建文帝再召群臣问计,有大臣建议皇帝离京南下,暂避燕军锋芒,待天下勤王兵起再反戈一击。

“燕逆口称靖难,却迫天子离京,天下有识之士必当征讨,届时,陛下登高一呼即可灭之。”

听起来有些理想主义,却也是为建文帝考虑。

长江天险已破,盛庸被燕王所擒,长兴侯耿炳文卧病,魏国公徐辉祖守在祠堂闭门不出,如李景隆之辈都是酒囊饭袋,草包一个。朝中再无领兵之将,还有谁能同燕王对抗?不如暂时退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建文帝是正统,只要建文帝还活着,燕王永远是个逆贼!天下共讨!

建文帝有些犹豫,走还是不走?

方孝孺却坚决不同意天子南下,怒火一起,对着出计的大臣一顿痛骂,骂不过瘾,又是一顿痛殴。

可怜胡子花白的宗人令颤颤巍巍鼻孔流血,还要被骂一句:“贼也!定为燕逆收买,坏陛下圣明!”

圣明?

去x的圣明!

勋贵出身的宗人令被气得面色涨红,眼皮一翻,直接昏倒在地。

方孝孺鄙夷的看了一眼被抬下去的宗人令,对建文帝说道:“京师尚有劲兵二十万,墙高池深,如何不守?可趋城内外百姓伐木运石加固城防,通燕者以造反论。燕逆连战,大军已疲,岂能久驻?粮尽必生内乱!守军可出城击之,定可一战而胜!”

建文帝又一次采纳了方孝孺的意见,将最后一条光明正大“逃生”的道路彻底关闭。

京中百姓被强征伐木运石,昼夜不得休息,病累之下,死者枕籍。

得知是方孝孺给皇帝出主意强征劳役,百姓不敢对皇帝不敬,一边干活一边问候方孝孺的祖宗却没有任何问题。

方孝孺同锦衣卫关系匪浅的流言再度传得沸沸扬扬,不只百姓唾骂,在读书人中的名声也是一落千丈。

方孝孺犹不觉,更联合邹公瑾等文臣,进言建文帝诛杀李景隆,言其同燕王必有联系。且左都督徐增寿,谷王齐王等亦该杀,连庆成郡主也不能放过。

建文帝不听,方孝孺等人干脆自己动手,当殿群殴,差点活活打死李景隆。

被送出宫时,李景隆双目充血,怨恨之情再无法掩饰。

回府之后,立即怕人联系徐增寿和谷王齐王,不能再犹豫了,不把皇帝拉下宝座,整死方孝孺一群人,死的早晚会是他们!

取出庆成郡主带回的密信,李景隆冷笑,不慎扯动了脸上的伤口,笑容瞬间变得扭曲。

别怪他不仁义,只能怪天子听信竖儒,不给勋贵和武将生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