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二百二十七章

清和 第二百二十七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三千余鞑靼骑兵,穿过瓦剌边界,逼近大明边境。

甘肃,宁夏,宣府,开平卫,全宁卫,接连燃起狼烟。

边塞各镇守将立即训饬兵马,整治城池,烟墩,屯寨,地堡。冲要之地,更在城下设置拒马,挖掘陷马坑。大将军炮和-巨-弩-推上城头上,炮口张开,弓弦张紧。

北疆之地,烽烟骤起。

游骑回报,经探明,鞑靼骑兵主力,是自明军手中逃脱的阿苏特部。率领这支骑兵的,正是之前不见踪迹的前鞑靼太师阿鲁台。

确定情报属实,边塞诸将顿时兴奋了。

阿苏特部,阿鲁台,从魏国公和定国公手下逃跑的猛人。

想当初,定国公亲自出马也没能抓住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躲藏本领太高,寻人不着。现如今,不用费劲去找,自己出现,简直是送上门的战功!

若能一举拿下这三千鞑靼骑兵,生擒阿鲁台,晋官升爵,封妻荫子,荣耀三代,都不在话下。

各镇守下令,游骑斥候日夜巡逻,边民分发或自备枪矛棍棒,屯田放牧时,加强警戒,一旦发现鞑子踪迹,立刻吹响木哨。遇有紧急,各烟墩地堡立即烽火示警。

宣府城,朱高煦亲自披甲执锐,走上城头。举起千里眼,瞭望塞北草原。

正值春耕时节,翻耕农地,开垦荒田,挖深垄沟,选播粮种,都需要大量的壮丁人力。

钦天监观星,顺天八府官员上奏,均言,今岁恐有大旱之忧。

北京工部派遣官员探访各地,令府州县官员组织民众开深井,在河边建造水车,开挖沟渠。凡开井挖渠,可抵当年徭役。

有御史弹劾此举不妥,北京巡按御史失责,理应严惩。

奏疏经通政使司封存送上,当即被永乐帝驳斥回去。天灾将发,不思为朕解忧,为民脱困,还想着排除异己?

撞上-皇帝-枪-口,御史必然悲剧。

一道敕令,乌纱帽摘掉,下放边塞劳动-改造,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挖井抗旱。

大旱之后,往往伴随蝗灾。

一旦旱蝗连发,又将有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饥馁而死。

永乐帝为何急令皇庄种植番粮?频发的水旱蝗灾,就是最重要原因。

宣府屯田数年,旱蝗对农田的摧毁力度,朱高煦十分清楚。不惜冒着被御史弹劾,召集民力,开垦荒田,播种番粮,只为将天灾的破坏力减少到最低。

自回到宣府,他几乎要睡在农田边上。一天十二个时辰,恨不能当做二十四个时辰来用。不想,偏偏这个时候,当了几个月老鼠的阿鲁台,突然冒出来找他不自在。

想找死也不挑个好时候!

朱高煦憋足一肚子火气,随时可能喷发。

眼见开垦荒田的进度无限期滞后,很可能要错过从春耕。心头的郁闷无处发-泄,抽—出腰刀,狠狠砍在城墙之上。

“阿鲁台!孤与汝势不两立!”

几日后,鞑靼骑兵没有如预期发起进攻,情况却未见好转,反而愈发糟糕。游骑送回新消息,在鞑靼骑兵身后,发现瓦剌骑兵踪迹。

“瓦剌人?人数多少?”

“回殿下,至少两千之数,均单人双马,着皮甲佩长刀。领兵者,很像是陛下敕封的客列亦惕部首领,贤义王太平。”

“是他?!”

朱高煦沉下脸色,攥紧拳头。

瓦剌人是跟着阿鲁台来的?还是说,阿鲁台和瓦剌人暗中-串-谋,联合-犯-边?

如果是前者,问题不大。大可同瓦剌人联手,里应外合,灭掉三千鞑靼骑兵。假如是后者,必须快马飞报应天。与阿鲁台合谋,瓦剌人所图定然非小!

“阿鲁台,马哈木,太平,”冷视远处腾起的沙尘,朱高煦愤然道,“终有一天,孤要亲手砍掉汝等项上人头!”

边塞军情很快飞报入京。

朱棣北巡刚归,短期不宜再离南京。只能下旨,敕汉王朱高煦,魏国公徐辉祖,甘肃总兵官左都督何福,镇守宁夏宁阳侯陈懋,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谨慎备边,遇有小股鞑子,派骑兵驱散,不宜穷追,谨防有诈。若鞑子大举来犯,联合诸卫所兵力出塞,一举剿灭。

敕令辽东总兵官孟善,兀良哈三卫听汉王调遣。兀良哈三卫严守驻地,无军令不可轻动。

朱棣怀疑,阿鲁台逃到漠北,是如何穿过马哈木和马儿哈咱的重重防锁,突然出现在大明边境。最好是意外,否则,他不介意集合长江以北所有卫所官军,亲自领兵出塞,给鞑子一个教训!

因情况有变,沈瑄和孟清和北还日期不得不提前。

临行之前,朱瞻壑造访伯府,虽然没流泪,也没说“少保不要走”一类的话,但大眼睛雾蒙蒙,小嘴扁着,着实看得人揪心。

“世子,臣为大宁镇守,边塞有变,定要北上。夏尚书学问优于臣,世子同夏尚书学习,定能收获更多。”

孟清和不是铁石心肠,却说不出自留下的话,只能拐弯抹角进行安慰。

皇命不可违,再者说,他终归属于“地方-官-员-系统”,长期留在京城很不合适。除非摘掉“大宁镇守”的官衔,可真到那一天,他也离倒霉不远了。

“少保,我很快会长大。”

孟清和脑袋上冒出数个问号。

“等我长大,能和父王一同镇守边塞,皇祖父就会答应让我离开京城。“朱瞻壑严肃着小脸,挺胸昂首,“到那时,少保再授我学问。”

孟清和语塞,当真不晓得该说什么才好。眼角发酸,心中难免怅然。不晓得,等汉王世子真正长大,是否还会记得今日之言?

怅然之后,变得释然。记不记得又有什么关系?

人总会长大,保留住今日这种感动,对他已是弥足珍贵。

朱瞻壑在伯府留饭,孟清和让膳房准备的烤箱发挥出巨大用途,松软的糕点,酥脆的饼干,奶香味十足的软饼,瞬间驱散了小世子的离愁。

孟清和不知该高兴还是忧郁。

最后,只能将各种情绪抛到一边,找出府内最大的两个食盒,每个三层,装满糕点,交给跟着朱高煦的宦官。

“饼干可以存上数日,糕点和软饼存放不了几天。”

话不用多讲,黄少监已经明白孟清和的意思,连忙笑道:“咱家跟着世子,也有口福了。”

“黄少监客气。”

朱瞻壑回宫之后,孟清和开始整理近段时间写下的计划和手记。

厚厚两摞纸,大部分都很潦草。纸上内容多是灵机一动,或偶然间闪过模糊的念头。匆忙间记录下来,回头再看,后世常见的东西,在当下却是异想天开,惊世骇俗,基本不可能实现。

唯一有试验价值的,大概只有改进版的遂发抢和-卵--形手榴弹。但那也要找到合适的工匠。更重要的是,必须协调好兵仗局和军器局的关系,不能利益均沾,也最好别得罪谁。

大宁杂造局?

孟清和摇摇头,自朝廷设立大宁布政使司,他就做好将权利交出的准备。冷兵器还罢,今日的大宁杂造局,几乎成为另一个火器局。哪怕为耳朵清净,他也必须把权利交出去。

铁券都舍得上交,还在乎一个杂造局?

虽然有点不甘心……叹息一声,将几张纸对折,在烛火上引燃,看着白纸边缘被橘红的火焰吞噬,变得焦黑、破碎,最终化作火盆中的几片灰烬,情绪慢慢开始沉淀。

伴君如伴虎。

九十九步已经迈出,不差最后一步。

比起托病不上朝,只为后辈铺路的成国公,他还有什么不甘?与其在原地伤春悲秋,不如抬头向前看。

有舍才有得。

孟清和始终相信,只要努力、豁达,得到的永远比失去的要多得多、

灰烬积了一个盆底,手记只余下三张。

实在舍不得烧掉,翻出一只匣子,折起收好。刚要放到百宝架上,动作突然停住。眼珠子一转,他对某些事情没辙,不代表旁人无法解决,例如国公爷。

咳嗽一声,孟清和坚信,自己绝无投机取巧的想法。但谁让国公爷是自己人,是家人。所以,能者多劳一回,也算说得过去?

下定决心,孟清和抓起匣子,大步走出书房。

门外的亲卫听到声响,见孟伯爷一副要外出的样子,上前行礼道:“伯爷可要备马?”

“不必,我去隔壁。”

兴宁伯府的隔壁,定国公府。

亲卫了解,不再多问,一路“护送”孟伯爷走到墙边,目送伯爷翻墙而过。转过头来,全当自己什么也没看见。

按理来说,两府之间相聚不远,走大门也耽误不了不久,可孟伯爷仍选择爬墙……只能说,非同寻常的人才,总有些不一般的爱好。

要不然,怎么会有“天才与xx只是一线之隔”这句话?

虽然,这句话也是从孟伯爷口中流传开来……

见到孟清和从墙头下来,国公府的护卫家人没有半点惊讶,淡定行礼。

“国公爷不在?”

“回伯爷,国公爷奉召进-宫,尚未归来。”

“哦。”孟清和点头,“我到东厢,国公爷回来,劳烦告知一声。”

“是。”

孟清和摆手,示意众人不必多礼,径直穿过回廊,走到三堂东厢。

推开房门,走到桌旁,放下匣子,抻了个懒腰。

四处看看,翻出一本有些年头的游记,歪在榻上,一边看,一边等着沈瑄回来。

日头西斜,孟清和有些困倦,打了个哈欠,游记盖在脸上,迷迷糊糊竟睡了过去。

不知过去多久,孟伯爷好梦正酣,在金砖上打滚,笑得无比得意。突然感到脸上一凉,被从梦中强-拉出来。

睁开眼,对上一双漆黑的眸子,不用想,国公爷回来了。

“怎么睡得这么熟?”

“……”这是扰人好梦之后该说的话?

“已近戌时末。听家人说,十二郎没用晚膳?”

“我不饿……”

起床气没发出来,直接在沈瑄的注视下消音。

不得不感叹,美人无敌。武力值强悍的美人,更是天下无敌。

孟伯爷很快败下阵来,溃不成军。只能乖乖离开-睡—榻,洗脸擦手,坐到桌边,吃下几块点心,又陪国公爷用了小半碗粥,才算过关。

此事,孟清和已然睡意全消,干脆打开匣子,将三张计划书和图纸递到沈瑄面前。

“国公爷,你看看,这些是否可行?”

“此为十二郎所想?”

“算是吧。”孟清和捏了捏手指,“不过是大致想法,尤其是改进火铳,还要让工匠看过,才能确定是否可行。”

“就这样?”

“啊。”

沈瑄放下图纸,“十二郎没有其他话想说?”

“这个……”

沈瑄挑眉,似笑非笑。

孟清和强撑,却硬是没能撑过十秒。

“那个,一旦确定可行,军器局和兵仗局那里,还要国公爷帮帮忙。”

事情上报,永乐帝必欣然应允。军器局和兵仗局却难免扯皮。

郑和,王景弘和侯显三人要再下西洋,白彦回不能离开朱棣身边,兵仗局新任首领太监未必会给他太大面子。

不是一起扛过枪的交情,没有更大的好处,说穿了,他不过是个得圣心的武将罢了。而兵仗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天子掌控下的武-器-制造局和武-器-仓库。真心给他找不自在,大麻烦不会有,小麻烦却也闹心。

军器局更不用说,工部掌管。北京工部还好,南京工部……想套交情?不给他下绊子就该谢天谢地。

“所以,十二郎希望瑄如何帮忙?”

“这个……”孟清和挠挠下巴,还需要明讲?

“十二郎不讲,瑄如何知晓?”

不知不觉间,孟清和整个人被沈瑄-圈-到-怀-中,背抵着桌沿,耳际一阵麻,心跳瞬间飙升。

“瑄曾言,欲-与十二郎秉烛夜谈,十二郎可还记得?”

啥?!

孟清和瞪眼,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还记得?

“既然十二郎有事托请,不如……”

沈瑄俯身,擦过孟清和的脸颊,在他耳边低声道出一句话。声音中似含着笑意,听在孟清和耳中,带着无尽的-蛊-惑,片刻间失神。

不如,不如什么?

思绪飘飞,没能捕捉到最后几个字。孟清和的表情,很好的诠释出“迷糊”二字。

沈瑄没有重复,眼中笑意更甚。

“国公爷?”

话音刚落,整个人被扛上肩头,视线颠倒,下一刻,陷入-榻-中。

“漫漫长夜,孤-枕-难-眠。”

束发的玉簪--抽—出,黑发散落。

修长手指穿梭在发间,挑起一缕,送至唇边。

极致的黑,重彩的红,纠缠一处,似要灼伤人眼。

“十二郎,可愿同瑄共枕?”

“……”不是说长谈吗?

沈瑄将孟清和的“疑问”看在眼中,却不出言解释。

单手撑在孟清和颊边,唇角微弯,指尖一下下滑过孟清和的额际,鼻尖,唇角。眼中带着笑意和-纵-容,好似在说,十二郎可自行选择。

孟清和咬牙,运气。

再咬牙,再运气。

咬到后槽牙……终于爆发了。

xx的,这叫给他选择?!

怎么选?!

国公爷设下陷阱,孟伯爷果断踩坑,毅然决然往下跳。

理智?

通通去死!

何谓--色--字头上一把刀,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秉烛夜谈”的结果,两日后启程北上,孟清和没骑马,改乘车。

朱瞻基和朱瞻壑一同前来送行,朱高燧不在,他已同郑和出发前往太仓。十日后,船队将在太仓启程,再下西洋。

此刻的边塞,烽火再次燃起,杀声震天。

严阵以待的边军很快发现,情况有点不对。

瓦剌骑兵和鞑靼骑兵拼死-互-冲,鞑靼骑兵貌似还在内讧。

边军们面面相觑,鞑子不是来打谷草的吗?怎么自己反倒打起来了?

分配不均多少说得故去,还没抢,这是为哪般?

混战中,小股鞑靼骑兵突然脱离战场,冒死冲到一处地堡之前。在边军准备好-枪-炮-弓-弩,正要开轰时,为首一名鞑靼千夫长突然高声喊道:“奉鞑靼太师之命,求见大明汉王殿下,阿苏特部愿意内附,请求明朝庇护!”

千夫长的官话并不流利,嗓门却着实的高。

“别开炮!”

地堡里一名百户当机立断,遣人飞驰内城送信。

朱高煦得知情况,再次登上城头,望向远处混-战-的几支队伍,有些拿不准。

这是阿鲁台的计策,还是真被赶到穷途末路,不得不向大明低头?

看眼下的情形,似乎后一种可能更大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