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二百二十四章

清和 第二百二十四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朝廷船队归来,在南京引发的热潮久久不息。

两年远航,郑和王景弘与侯显率领的船队,分别造访西洋诸多岛屿,并沿福建南下,途经占城暹罗,首次自海上造访加异勒,锡兰,柯枝,古里等国,完善海图同时,与十五世纪的印度西南诸邦国建立友谊,开展贸易。

大多数时候,双方可以互惠友好,各取所需。船队获得香料宝石,粮种木材。番邦君主和平民得到大明物产,皆大欢喜。

少数极个别人士,如锡兰山王亚列苦奈尔,贪心不足,妄图以卵击石,挑战大明威严,占船队便宜,郑和自然不会客气。其下场只有一句话可形容,偷鸡不着蚀把米。

遇上郑公公心情不好,或是护卫船队的官军气不顺,如亚列苦奈尔之辈,米都拾不着,直接命留下,家抄掉,充作船队“损失”。

永乐六年春,郑和船队离开古里,再次扬帆远航。船员通过星图和司南辨识方向,寻找孟清和所言的海外大6。

船行途中,几次遇到海上-风-暴,折损数艘商船,好在人员伤亡不大。

风-暴-停歇,巧遇大食商船,借机寻到两处无人岛屿,一处可充作天然海港,宝船亦可停靠。因无法确定岛上情况,且此行另有目的,郑和令书吏在海图上一一标记,与同船官员商议,决定暂不遣人上岛。是否在岛上驻军设立海港,可留待回京之后,由天子圣决。

经陈祖义一事,郑和对海盗深恶痛绝。

下令船队经过处,遇有海盗出没,奉行一个原则:犯天威者,灭掉。望风而逃者,追上灭掉。

通过审讯俘虏,船队寻到多处海盗藏宝地。因海湾狭窄,宝船福船都无法通过,两马船往来三四次,方才将海盗藏宝搬运一空。

换成原来历史上的郑公公,十有八--九不会做出抢劫海盗这档子事。

无奈,永乐朝空降一个兴宁伯,大明的历史,郑和船队的历史,终将被蝴蝶翅膀扇到另一条轨道。

“赔本的买卖不能做,利润不高的买卖挑着做。”

“没利润,务必压榨出利润!”

“送到门口的金银财宝,不要白不要。”

“海盗非善类,吾等所为实乃替天行道。”

书吏下笔如飞,记录下郑公公种种壮举,不忘运用春秋笔法,尽量加以美化。

上呈御览,总要润色一下。

郑公公改变观念,广播恩德变成恩威并施,送钱变成捞钱,谁对船队不客气,船队就对他更不客气。再遇到爪哇岛-杀-人-抢-劫-事件,送钱赎命的机会都不会再有。

六万两黄金?

六十万两一样灭掉!

大明船队如一头海上-巨-兽,一路乘风破浪,彻底打响海上名头。

甭管西洋诸岛还是大食海商,无论是横跨欧亚大6的奥斯曼帝国,还是正吊在中世纪尾巴上的欧罗巴诸国,都必须接受一个现实,马可波罗游击描述的黄金之都,已经换了新主人。强大的皇帝统领着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

匈奴人早成为历史,蒙古铁骑也不复上世纪声威。

瘸子帖木儿死去之后,他创建的-帝-国日益衰落。金帐汗国四分五裂,正统地位逐渐被白帐汗国取代。

庞大的明-帝-国屹立在东方,广阔富饶。那里有精美的瓷器丝绸,食物更是美味无比。那里的人文明高雅,熟知礼仪。在这个伟大的国度面前,欧罗巴的国王和皇后活像是乡下种地的土财主。

不,比起明-帝-国的财富,向商人借债的国王王后,连土财主都称不上。

随着郑和船队的两次远行,关于明朝的各种传说愈来愈多。

即使郑和船队未曾造访欧洲,即使只是极少数水手口述,描述中不乏夸张成分,却连王室贵族都深信不疑。

大明的富饶神奇令人无比向往,甚至提前引发欧洲人寻找新航路的热-潮。先行者依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这一点,恐怕连孟清和都没有料到。

只不过,无论提前多久,优势都在大明一边。

大明的财富,足以支持船队完成多次远洋航行。永乐帝的支持,为船队发现新航路提供了必要条件。

论造船和火器技术,目前的欧罗巴更是拍马不及。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还不能赶西超葡,将欧洲探险家们碾成渣,不用孟清和鄙视,郑公公会拉着王、侯两位公公一起纵身大海。

无他,没脸见人。

船队在福建抵岸时,部分商船便已自行离去。

行到宁波海港,朝中文武和宗室掺了分子的海船6续卸载货物,等候各府安排车辆人力拉载。

一幕排队取钱盛景,再次上演。

十去五六,船队的规模仍十分庞大。

只因随行的海外使臣队伍实在太多,专用来装载贡物的海船就不下二十余艘。

另有大批金银香料奇珍异兽,从海外拉回的木料,以及孟清和特地交代的药材农作物,单是队伍进城就足足耗费两日。

日-暮-关闭城门,落下吊桥时,尚未进城的队伍,只能集体在城门下扎帐篷过夜。

十二月的南京冬雨夹着雪花落下,湿冷之气浸入骨髓,万分考验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

天子仍在行驾途中,南京六部和鸿胪寺官员不敢破坏规矩,擅自在夜间开城门。可如果把人冻出个好歹,尤其还有不少外国使臣,传出去,实在有碍大明的对外形象。

经连夜商讨,鸿胪寺和光禄寺加班加点,通过城头喊话,随后放下吊篮,给城外的人送下热水饭食,方才平安过去一夜。

次日,队伍继续进城。

人员数量过多,南京会同馆实在住不下,只能安排到城内客栈。饶是如此,也有不下十余名番邦人士大声赞叹,“这样的房子,比国王的王宫还要精美!”

因大批番邦使臣到来,整个十二月,南京城再次掀起购物狂潮。

朱棣还在回应天的路上,使臣们拜不到正主,整天在会同馆和客栈里无事可做,吃饱了睡,睡醒了吃,唯一的娱乐活动只有逛街买东西。

瓷器,买!

丝绸,买!

纱帛,买!

茶叶,必须买!限购?没关系,一两也买!

甚至有使臣看上临街一栋官宅前的镇宅兽,整日琢磨着买下来带回国,作为礼物献给国王。

可镇宅兽是能卖的吗?

双方谈不拢,火气上涌,撸胳膊挽袖子,差点引起一场国际纠纷。

最后是应天府和鸿胪寺一起派人调解,给使臣介绍了两名匠人,专门为他雕刻镇宅兽,又好生安慰了被找上门的官员,事情才得以解决。

各番邦使臣中,尤以肤色棕红,头插羽毛者最为财大气粗。

买两个包子都扔金子,他不土豪谁土豪?

城中流传小道消息,这些番人生活在海外,其处山高林密,毒虫异兽遍布。民不识教化,男子只在腰间围一条麻布几片树叶-遮-羞。

“我大舅的把兄弟是船上伙夫,看得真真,这些人脸上身上的花纹,不是画的,是用刀子生生划出来的。还有,他们祭祀神明祖先,可不是六牲稻谷,都是活生生的人!”

“喝!”众人倒吸一口凉气,“此言当真?”

“我还能诓诸位?我大舅的把兄弟能做一手好汤饼,得了王公公青眼,又和船上的通译是同乡,碰巧连了远宗。说是通译告诉他,这些番人活祭,不是一个两个,都是成百上千!拜太阳神,说是人头越多,就越虔诚……”

“此等蛮夷,怎可入我朝国都!”一名三十左右,着儒衫的男子愤然而起,高声道,“阉竖误国!”

“我说这位,”传消息的伙计掏掏耳朵,吹飞小指尖一点耳垢,“不懂别瞎说,也别瞎扯。你这嘴痛快了,惹来事,白带累旁人!”

“对!不想听就走!”

儒生脸色发青,手指颤抖的指着众人,“好,好!竖子不足与谋!“

“呸!”伙计啐了一声,“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小爷没做过学问,也听过说书,这话用在这里,你觉得合适?劝你一句,有这-功-夫不如多读书,说不准还能考上个秀才,吃上朝廷禄米。不对,我记着,您可连府试都没过?。这都几回了?”

轰!

众人哄然大笑,儒生脸色涨红,以袖掩面,转身疾走,再没脸呆下去。同桌数人满脸尴尬,会帐之后也匆匆离开。

而立之年,将近不惑,却连童生都没考中,难怪受人嘲笑。

读书人如何?

屡试不第,四体不勤,空会掉书袋,在寻常人眼中,和个-废-物也无甚区别。

天子脚下,读书人还少?

读书不成,效仿朝中兴宁伯,弃笔从戎,一样闯出一番天地!

自己不求上进,还想旁人当佛-爷敬着,纯属白日做梦!

茶楼角落,一名着蓝色圆领袍,束乌角腰带的男子起身,招伙计会帐。

离开茶楼,又到临街买了一匣点心。家中妻子有孕,时时想着这家的点心。

站在街口,男人抚过额角伤疤,不免触动。

想当初,他不过一介无用书生,同刚才掩面之人无多大区别。后因面容有损,断绝科举之路,到六科充了文吏。感念兴宁伯的救命之恩,暗中传递一次消息。

本以为事情做得还算机密,因果便已了结。不想,前些时日,吏部竟下文书,除了他的吏籍,选他为官,年后即可到应天府嘉兴县任典史。

典礼不入流,于文吏而言,却无异于鱼跃龙门。自此,他便是官身。

为何会有这份机遇,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可能,兴宁伯。若无兴宁伯暗中相助,嘉兴县典史一职,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的头上。

“以因结果。”

他没有递拜帖登门,只在心中记下,来日,必要让子孙后代记下伯爷大恩。

若无伯爷,便无他们一家。

“李家持正,向善爱人,莫为非德之事。”

这是他立下的家训,日后记在族训之内,成就了继孟氏之后,大明又一耕读积善之家,延续数百年。

南京的雨,整整下个了一个月。

十二月底,又是一个雨天。

天空乌云聚集,阴沉沉不见半丝光亮。

雨声密集,偶尔还有几点冰雹砸落,城头守军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仍被浇个透心凉。好在冰雹个头不大,不然的话,哪怕挨军棍也要暂时躲一躲。

大雨中,突然闯出三骑快马。

马上骑士用力挥鞭,斗笠被风掀飞,蓑衣下摆扬起,露-出湿透的朱红袢袄与黑色厚底皂靴。

距城下十余米,骑士忽然拉住缰绳,取出号角。

低沉的号角声划开雨幕,惊动了玄武门守军。

一名千户到城头查看,只见三名骑兵径直来到城门前,却不入城,而是高声道:“圣驾已在十五里外,城中百官迎驾!”

天子回銮?

千户不敢怠慢,匆匆下了城墙,亲自查验骑兵的腰牌和文书,确认无误,立即高声道:“快,遣人禀告告宫内,再与当值各衙门送信,圣驾回京,就在途中,距城十五里!”

“遵令!”

接下令牌,数名守军翻身上马,飞驰而去。

三名送信骑士这才下马,接过守军送上的热汤,大口饮进。冻得青白的脸颊,总算有了些血色。

五城兵马司指挥和应天府堂官最先赶到。

军汉和衙役冒雨清路。

各部官员得知消息,无论是否当值,第一时间换上公服,弃车乘马,飞驰到玄武门外。

宫中闻听飞报,徐皇后大妆,乘安车至城外迎驾。

会同馆里的各番邦使臣,听鸿胪寺序班告知圣驾回京,马上盛装,冒雨赶往玄武门。

听到动静,南京百姓纷纷披上蓑衣,撑起纸伞,走出家门。

自玄武门到内城门,直至宫门,街道两旁站满了候驾百姓。

衙役挥舞的铁尺和军汉手中的水火棍,完全不被百姓看在眼中。再冷的雨水也浇不灭众人心头火热。

先平安南,再胜鞑靼。

开疆拓土,威仪海内,万邦来朝。非武功盖世何以为?

朝廷船队带回大量海外作物粮种,盖因天子忧民无粮裹腹。天子执意迁都,更是为万千百姓守卫国门。

煌煌大明,圣德天子。

生于此土,当逢盛世,是民之幸,家之幸,国之幸!

皇后安车自奉天门出,车亭五彩花板被雨水击打,发出一阵阵脆声。

徐皇后一身大红衣裙,戴双凤翊龙冠,正襟而坐。端庄优雅却不乏英气,于百姓眼中,彷如九天玄女。

雨渐渐小了。

待皇后安车出城,百官序列站定,各国使臣也被鸿胪寺官员安排妥当,一阵嘹亮的象鸣突然自远处传来。

地平线处,旗手卫圣盛京卫开道,仪容卫分行两旁。

天子旗,五行旗,太长旗,鲜艳的色彩,在细雨中格外醒目。

两头罕有的白象,甩动象鼻,迈开阔步,牵引天子玉辂,缓缓出现在众人面前。

当此时,雨骤停,乌云散去,冬日晴空,洒下一片五彩霞光。

辂亭前,二柱贴金升龙似-欲-腾空。

奇景乍现,众人无不惊憾动。一时之间,竟似失去语言。

朱棣推开亭门,眉头微皱。

身后车队中,突然传来山呼万岁之声。城门前迎驾众人方才回神,顾不得地上未干,纳头便拜。

“吾皇万岁!”

如海啸一般的声音传开,最蛮悍的海外番邦使臣也不由得脚软。待恍然明悟,已随他人一同叩拜,高呼万岁之声。

朱棣满意了,面露笑容。

“平身!”

在他身后,孟清和垂首,表情很难以形容。

声音很洪亮,没错。

可堂堂天子,当着群臣和番邦使臣,举着个喇叭喊话?

好吧,往好处想,这也能证明大明科技进步,领先于时代。

不过,若有哪位国手以此为蓝本,绘出一副“天子回銮图”,流传后世……孟伯爷默默起身,告诉自己别多想,太伤脑细胞。

天子仪仗入城,又是一阵山呼万岁之声。

孟清和跟在圣驾后,目光扫过使臣队伍,突然定在某一处,瞬间眼睛亮了。

棕红色皮肤,黑发,健壮强悍,头-插—羽毛,印第安人?

莫不是,郑和船队找到了美洲大6?

砰——啪!

鞭炮声声,礼花绽放。

孟伯爷嘴角咧到耳根,三保太监,果真威武霸气!必须大拇指!

达伽马,哥伦布,都可以哪凉快哪歇着去了。

这个时代的海洋,注定属于大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