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二百一十章

清和 第二百一十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永乐六年十月,天子御驾驻跸河间府,命兀良哈三卫出边巡弋的敕令飞送大宁。

大宁都指挥使遣人通知兀良哈大小头目,天子有旨,鞑靼新败瓦剌,北行之路不通,转而向东奔窜,极有可能犯边。

“遇有敌来犯,可出塞击之。”

简言之,不来则罢,敢来,通通拍死。

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头领接到敕令,均大喜过望。

阿鲁台是不是真犯了失心疯,他们管不着。天子这道命令,当真合了他们的心意。

外出交易的商队被抢,壮汉们早憋了一肚子火气。无奈朝廷大军集结边卫,魏国公治军极严,无令不敢擅动。否则就是违抗皇命,掉脑袋的罪名、不违抗皇命,违抗军令的帽子压下来,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打个比方,兀良哈壮汉们一见定国公就发憷,像是兔子见了老虎。换成魏国公,也好不到哪里去。

今上靖难时,朵颜三卫同魏国公交过手,战后得出结论,皇帝大舅子手黑程度直逼定国公。非必要,绝对不能惹。

天子令三卫出边迎敌,无异于解开了壮汉们头上的紧箍咒。

当真是大喜啊!

“本雅失里不足为惧,还比不上鬼力赤。”朵颜卫同知哈儿歹同鬼力赤阿鲁台都交过手,对鞑靼十分了解,“阿鲁台倒是难对付。”

“不然。”乞列该到京城一趟,长了见识,又得了孟清和青眼,在泰宁卫大小头目中,地位直线上升,说话也相当有底气,“现在的阿鲁台早没了往日风光,否则也不会轻易被马哈木打败。”

“你是说?”

“阿鲁台是狡猾,却要看和谁比。杀了鬼力赤,拥立本雅失里,如果继续向大明称臣,还有转圜余地。杀了大明使节,惹怒了大明天子,才是自绝前路。”

乞列该一边说,一边伸出拳头,攥紧,松开,再攥紧。

关节发出咔吧咔吧的声响,让帐篷里的壮汉们控制不住的热血冲头。

“鞑靼新败,仓皇逃窜,我等以逸待劳,若无一场大胜,难免让那群女真人看扁!”

乞列该的话,触动了壮汉们最敏-感的神经。

身为大明金牌打手,最强外援,哪怕为了丰厚的赏赐,也不容许有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归附大明,同样精于骑射的辽东女真各部,自然成了壮汉们的眼中钉。

女真想崛起,势必要让大明朝廷看到自身价值。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只有上马打仗的本事还能拿得出手,即使总体实力比不上兀良哈,为了部落的发展,也必须硬着头皮竞争。

虽然女真部落的人口是个硬伤,但论凶狠悍勇,丝毫不弱于蒙古骑兵,足以引起朝廷重视。

建州卫,毛怜卫,虎儿文卫6续开始崭露头角。天子下令征沙漠,辽东总兵官特意举荐呵哈出等人,凭孟善的面子,魏国公徐辉祖也不会把人晾着。积极点,上下活动活动,进不了中军,得个前锋也不是不可能。

“对,不能让这群女真看遍了!”

拉出女真做靶子,乞列该的话马上得到共鸣。

朵颜卫都指挥同知哈儿歹当即下令,召集卫中官军,派出斥候,一旦发现鞑靼骑兵的踪迹,立刻出击。

“天子令我等出边迎敌,,我等必要取得一场大胜!”

福余卫都指挥使佥事安出-拔—出马刀,恶狠狠道:“鞑靼抢了我们的盐巴茶叶,杀了兀良哈的勇士,此仇必须要报!”

“报仇!”

“杀死本雅失里,生擒阿鲁台!”

群情激奋,头目们很快散去,迅速召集麾下勇士,做战前动员,布置作战任务。

送上门的人头,不砍白不砍!

按照兴宁伯的话来说,挖坑填土,落井下石,正当时!

兀良哈的举动很快传到朱棣耳中。

对壮汉们的表现,永乐帝十分满意,特意遣人前往北京,告知徐辉祖,必要时,可派步骑支援朵颜三卫的行动。

“若大胜,不问缴获,只以首级论封赏。”

宦官怀带天子手谕匆匆离去。

立在一旁的孟清和不免咂舌,这是无论抢多少,都不必上交朝廷,全部自己消化?

据悉,本雅失里脑袋缺根筋,抢劫手段却是一流。如果扰边的主力不是阿鲁台和马儿哈咱,而是他,兀良哈肯定要大发一笔。

这就是所谓财运来了,挡也挡不住?

挠挠下巴,着实是羡慕啊。

朱棣不知道孟清和正想什么,如果他知道,估计会相当无语。

以孟清和如今的身家,还需要羡慕本雅失里手中那点东西?

不怪朱棣眼光高,此时的大明,完全就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高富帅。在高富帅的朱老四眼中,鞑靼手里那三瓜两枣不值得惦记,掉到跟前都未必乐意弯腰捡。

所以说,孟伯爷身居高位仍然仇-富,不是没理由的。

给兀良哈下了命令,朱棣心情大好,转而向随扈官员问策,云南按察使陈敏言奏请增设学校一事,如何处置才最妥当。

随扈文官中,户部尚书夏元吉官职最高,也是典型的实干型人才,对陈御史所奏之事,早已有了腹案。朱棣视线看过来,当即开口道:“臣以为,陈御史所奏合乎民情,合朝廷教化之功,可从之。”

朱棣没有马上点头,又接连询问了胡广,杨士奇等人,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都认为在云南增设儒学是有益于社稷的大事,当准。

原本杨荣也该在随驾名单中,可惜运气不好,早前以父病为由从麻烦中脱身,开创永乐朝停薪留职的先例,不料想乌鸦嘴成真,小病成了大病,进而一病不起,杨侍读不得不上了丁忧的奏疏,为父结庐守孝。

但事有两面。

错过了随扈北巡的机会,却减弱了永乐帝对他的厌恶。他日起复,七成可能会升上两级。

胡广等人各抒己见时,孟清和一直保持沉默。不是他没有想法,恰恰是他想得更多,也更-深-入。

京城递送的奏疏中,永乐帝为何偏偏将陈敏言的奏请单提出来?若说没有其他意图,孟清和敢马上去和国公爷比武。

陈御史在奏疏中说,自洪武中,西南诸省设学校,教养生徒,令州县诸生习经义识教化。并令当地布政使司一如中原,逢三年开科取士。然西南之地远离京城,多以土人为官,创制学规隘陋,儒师校官学问肤浅,容止粗鄙,不称其职。能中举之人,凤毛麟角。

“臣请朝廷别选明礼仪,识经义,明行修之士入学授课,庶几教育有法。盖以宣扬教化,令土人识天子之明德。”

陈御史的上疏有理有据,合乎朝廷教化边民的基本政策,送到京城,未隔夜就发往行在处。

如果永乐帝不是刻意提出此事,孟清和还不会想太多。

想起杨铎提及西南事将了,再结合沈瑄的只言片语,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念头。

西南,儒学?

天子削减平王俸禄,貌似就和他在贵州私设学校有关。

永乐帝对士大夫们的不满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肯定要爆发出来。陈敏言的上疏,八成就是个引子。

孟清和顿时一个激灵。

瞄一眼永乐帝,难怪国公爷和他说,西南的事不必操心了。永乐帝想收拾谁,即使是亲生儿子,也只能乖乖洗净脖子等着挨刀。

如果没猜错,他该怎么做?继续保持沉默,还是适时的递把刀子?

在场众人,好像都没意识到天子的根本意图。还是说,心中有了猜测却故意装傻?

在场之人,明面上都是皇帝的铁杆。永乐帝要向士大夫开刀,基本不会朝他们下手,或许还能借机解决几个对头。以这几位平日里的作风,未必不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但似乎,夏元吉和杨士奇等人可以装糊涂,孟清和却不行。

比起明哲保身,不如爽快给皇帝递刀。

想继续立足朝堂,就必须有敌人。没有敌人,也要为自己树立起敌人。

满朝都是朋友,人人都说好话,是想作甚?

学习王莽?

再者言,他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已经是水火不容,多增加几条裂痕,更利于抱紧朱棣大腿。

想到这里,孟清和上前半步,道:“陛下,臣有言。”

“讲。”

“臣以为,学校者,人才之所出,必师范得人,而后学有仰赖。今四夷平定,八方来朝,仰慕我朝文明者不知凡几。西南边陲之地,虽士子有向学之心,然学规简陋,师资平庸,不副其所望,纵学有数载,亦难成才。徒耗费时光,辜负朝廷兴学教化之美意。”

话到此处,孟清和顿了顿,朱棣颔首,夏元吉杨士奇等人也面露赞同之色。无论对孟清和本人是什么看法,这番话都说到了众人心里,相当符合实际。

“继续讲。”永乐帝道。

“是。”孟清和清了清嗓子,“幸甚,陛下圣明,择英才巡察四方,上奏学校诸事。”

之前是摆事实将道理,这句话就是明晃晃的拍-龙-屁,还拍得相当自然。

朱棣被拍得很舒服、

夏元吉和杨士奇八风吹不动,胡广金幼孜却是嘴角-抽-动。

自永乐三年,翰林院一直忙着修书,对孟伯爷的种种壮举,多是耳闻,不得亲见。现如今亲眼目睹,不得不承认,单是这拍龙-屁-的功-夫,寻常人都要学上一段时间,还未必能得其精髓。

孟清和不在意旁人怎么想,宦官和锦衣卫之友的戳都盖了,佞臣?小意思!

“臣以为,学校之重,首重学官儒师。学有明师,纵陋室亦可成饱学之士,出翰墨之才。”

朱棣终于笑了,“以尔之见,儒师当如何择选?”

“回陛下,臣闻山水之间有名宿。”

“哦?”朱棣又习惯性的开始敲手指,“尔言以朝廷征兆?”

“臣以为,可布告天下,示民以朝廷增设儒学,广征儒师之事。”孟清和道,“布告当言学子求学之心,朝廷广宣教化之意,应征者,必为高雅清明之士。”

说者似不觉,听者的表情都有些微妙。

应征的就是高士,不应征的是什么?

“还可令民间推举,将宿儒德才之名列于布告之上。”是真的民-意-推-举,还是锦衣卫-暗-箱-操-作-,单看朱棣意向利。

夏元吉杨士奇等人倒吸一口凉气。

推举?还要列名?

黑,当真是黑!

朝廷征辟为官,不应召,还可说是淡泊名利。

民-意-推-举,广布天下,若是置之不理,沽名钓誉四个字百分百砸在头上。更会被人怀疑一身学问的真实性。

确有实才的话,为何不应召?又不是到朝廷做官,而是到儒学中教书育人,教化蛮夷。功在千秋的好事,却要推拒,除了才学不佳,怕漏了底子,还有什么解释?

黑成这样仍不算完,孟伯爷仍在继续挖坑。

“若仍有清高之士,其俸米可归于学中,以奖励聪慧勤奋之学子。”

清高?不沾染铜臭?

好,不给你发工资,改作学生的奖学金,保证两袖清风,还有什么话好说?

到儒学中不认真授课,无异于自毁长城。

抨击朱棣?百姓的口水就能把人淹死。这般为民着想的圣德之君还要抨击,简直没有良心!

“臣以为,西南之外,北疆亦需大量儒师。”

比不过士大夫们的清高,那就比挖坑埋人的手段。必要时,坑可以挖得深一些,再埋上几根竹刺。

用名声压着你,民意推着你,继续顽抗,一句“名不副实,沽名钓誉,假清高”,坑也坑能死你!

所以,乖乖响应天子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吧!

这是阳谋,明摆在台面上。

“儒学之外,还可设武学,算学,医学等。君子六艺,文武并修,不可荒废其一。太--祖高皇帝有言,日月重开大宋天。臣请陛下继往开来,复我汉唐雄风,威服海内,慑北虏南夷,创不世之伟业!”

无论文臣武将,听到孟清和最后一句话,都会不由自主的热血上涌,丝毫没有意识到,结束语有些跑题。

“好!”朱棣猛的一拍桌案,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即从卿之言。”

孟清和的话让朱棣十分满意,远远超过预期。

真如议中施行,不说天下人才皆入瓮中,也能将多数士大夫套牢。

看似有些荒谬,但在万事皆有可能的大明朝,孟伯爷递出这把叫做“名声”的长刀,不用磨,已足够锋利。

朱棣当即命杨士奇,胡广和金幼孜三人将孟清和所言归纳总结并加以润色。上阅无误,即刻送往京城,抄录下发各府州县,张贴衙门,令专人宣告乡里。

杨士奇三人接旨,嘴上感谢天子赋予“重任”,心中都在苦笑。

主意是兴宁伯出的,却经他三人归纳润色。消息传出,兴宁伯被口诛笔伐,他们一样脱不掉干系,受到的抨击甚至会更加强烈。

兴宁伯的名声众人皆知,再坏又能坏到哪里?他三人却是正经科班出身,不被口水淹死也好不了多少。

天子是故意的?

胡广金幼孜皱眉,不敢抱怨朱棣,只能瞪向罪魁祸首,以眼杀人。

杨士奇对孟清和拱手,“伯爷大才,下官佩服。”

能让谨慎的杨士奇说出这番话,孟清和都吃了一惊。不管有没有引申含义,都不打算计较。毕竟这三位也算是被他坑了一回。

虽说,他的确不是故意的。

永乐六年十月,天子北巡途中下旨兴办学校,令民间举荐贤才。

同月,流窜到克鲁伦河一带的鞑靼骑兵被兀良哈斥候发现。

兀良哈三卫大小头目一点也不含糊,确定不是疑兵,也不是埋伏,抄起刀子,带着集结的部落勇士就追了上去。

双方在克鲁伦河边展开大战。

被发现的鞑靼骑兵是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所部,马儿哈咱和脱火赤的队伍早同两人分道扬镳,沿哈密边境北行。

如果马儿哈咱和脱火赤没带着队伍离开,兀良哈三卫还要掂量一下,是不是先找机会偷袭,削弱一下对方的力量。现如今,根本不用这么麻烦。

大宁杂造局改进的虎蹲炮往马背上一架,连发-弓-弩-和手臂长的短铳在奔驰中-疾-射-而出。

壮汉们穿着皮甲,挥舞着马刀,呈冲锋队形,如锋利的凿子一般,狠狠凿入了阿鲁台的前锋队伍。

战马狠狠的撞击在一起,刀锋-擦-撞,激起阵阵刺耳的嗡鸣。

鲜血很快染红了河岸。

兀良哈骁勇,阿鲁台狡猾。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交战正酣时,两支千人的骑兵突然出现在战场-侧-翼。

一支是鞑靼预先埋伏的骑兵,另一支却是从开平卫赶来增援兀良哈的队伍。带队的,正是在羽林卫比武中大放异彩的泾国公嫡孙,陈纪。

另一处战场上,明军的大炮终于推到汉阳城前,朝鲜之战即将进入尾声。

与此同时,天子御驾从河间府出发,继续北上。目的地却不是北平,而是中途改道,直奔大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