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一百九十二章

清和 第一百九十二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宫宴翌日,授兴宁伯太子少保的旨意正式下达。

兴宁伯府正门大开,孟清和身着大红麒麟服,在府内跪接圣旨。

传旨的依旧是中官侯显。

在郑和下西洋的时期内,侯显不只成了朱棣身边第一得用的中官,同孟清和的“友情”也是直线攀升。

但凡下达给兴宁伯府的旨意,基本都是侯显出面。旁人想抢,统统踹飞。

“劳烦侯公公。”

捧过圣旨,孟清和笑着递过红封。侯显接过来,看也没看,顺手塞进了袖子里。

“不敢言劳烦,亏得伯爷,咱家每次都能沾一沾喜气。”

话说得很有水准。

语气真诚,态度更加诚恳,好似每个字都出自肺腑。孟清和如果不相信,就是辜负了侯公公的一番心意。

咧咧嘴,孟伯爷发现,同侯显比起来,自己的演技和台词功底仍需大幅度提升。

大明的宦官彪悍,永乐朝的宦官绝对是彪悍中的彪悍,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对比,能出其左右者,基本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

梁启超赞誉,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孟清和认为,这句话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完全可以将侯显和王景弘等人囊括进去。

上马能砍人,下马能谍-战,登船能远航,比爷们还爷们,这样的的宦官集体,除了永乐朝,基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郑和侯显而被盖上“宦官之友”的大戳,孟清和认了!

随着侯显的到来,兴宁伯府内一片欢腾。护卫长随都是一脸的喜气洋洋。

伯爷又封官了,好事啊!

太子少傅,教导汉王世子读书,天大的好事啊!

送走了侯显,孟伯爷大手一挥,“发钱,三餐加菜!”

“谢伯爷!”

孟伯爷不差钱,说要发钱,绝不会用宝钞充数。金银不能随便发,铜钱布帛完全没问题。再不济,胡椒香料堆到院子里,一人扛一袋子回家。

自从西南和海外番邦组团前来朝贡,大明朝的香料市场变得极大丰富,市场价格也呈阶段性跌落。不然的话,御膳房也不会不要钱似的往菜里加胡椒。

一盘菜,能吃出十几粒胡椒。

想起来,舌头仍是一个劲的发麻。

兴宁伯府内张灯结彩,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同时接到圣旨的另外几位朝官却是乌云罩顶,脸色惨白。

宣旨的宦官也是各个拉长了脸,一丝笑容也欠奉。与宦官同行的锦衣卫却是面带笑容,落在旁人眼中,怎么看,都带着几许狰狞的意味。

在宫宴上据理力争的王给谏已经下了锦衣狱,有幸省略了这一步骤。

胆敢给平王世子泼脏水的兵科给事中冯贵,“荣升”交趾布政使司右参议,即日启程上任。

交趾即是安南。

在柳生代表征讨安南大军献俘之后,安南百余耆老军民再次陈情,希望能归入明朝,复华夏衣冠。

永乐帝顺应民心,改安南为交趾,归入大明版图。先后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沈瑄和张辅等临时设立的行都指挥使司旋即罢除。

交趾三司设立之后,立刻重新勘定规划安南土地,设府州县各衙门及军民卫所和守御千户所,绘制交趾地图,呈送南京。堪舆期间,顺便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例如安南和占城相邻之处的宅基地纠纷,安南和老挝等番邦的边境划分,土人部落归属等。

最终勘定的交趾实土,东西相距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相聚两千八百里。同占城及老挝等番邦边界重新做了划分,原本游离在边境的土人部落大多归入交趾境内。

交趾正在土地大开发,伐木,恳田,修路,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朝廷接管了交趾的盐井,设立交趾盐课,命户部院外郎黄通理等监闸。随着同老挝等番邦恢复大批量的井盐交易,需要的劳力也是越来越多。

中原地区,官盐的交易多以铜钱布帛和白银进行。

西南之地,老挝等国想要买盐,必须使用金子!

这不是交趾盐课为难邻居,实是陈氏王朝便有的规矩。

“茶叶,盐巴,香料。尤以盐为最。”

黄澄澄的金块堆在眼前,因得罪了上官,相当于流放交趾的黄通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人都说兴宁伯是财神,据说拿下交趾全部盐井的主意,就是他出的。

以井盐作为壮丁的“工钱”,恢复同周边番邦的交易,也是兴宁伯回京前提出,经征讨安南大军总兵官沈瑄和副将张辅等议定,最终上报朝廷。

来交趾之前,黄员外郎以为自己的前途一片黯淡。

不承想,却是坐到了金山上。

这么多金子,眼晕啊!

留在安南一年多的李参军走过来,好心拍了拍黄通理的肩膀,“淡定,习惯就好。”忽而又压低了声音,“看看就成了,千万别动旁的心思,盐课衙门里可有锦衣卫常驻。”

翻译过来,金子再好,诱-惑再大,也千万别伸手。敢昧下一丁点,人生将变得很不美好。

不相信?

李参军示意黄员外郎朝院子里看,他的前任,就是在那棵树下被锦衣卫结果的。

“人死了,家也被抄了。”

锦衣卫可不管抄出来的金银是不是从交趾贪污回去的,总之,和工资对不上号,就是妥妥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自己死了不算晚,家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钱没收,全家流放充军,戍边种田!

“该怎么做,心里得有个准。”

抵挡不住-诱-惑,向皇帝的钱袋子和国库伸手,不砍手,直接砍头!

黄通理不由得打了个哆嗦。

半晌,再看堆成小山的金子,仿佛是在看着一群洪水猛兽。

早知今日,打死他也不得罪自己的上司。到这地方来,一个不小心,当真是要命啊!

比起黄通理,冯给谏被调入交趾布政使司,倒是和金银搭不上关系。可鉴于调动工作的理由,布政使以下,左参议以上,绝对不会给他好脸。

交趾多瘴疠,说不准,哪天冯给谏就要被上报“病卒”。不病卒,和当地土人发生争执,一样会危急性命。至于是真土人还是假土人,能不能抓到凶手,不过交趾三司一句话的事。

相比之下,还不如发到北疆戍边的生存机会更大。

接到调令,冯给谏脸色惨白,脑子里转过无数念头,后悔恐惧全部涌上心头,却不得不全都压下,叩谢圣恩。

雷霆雨露都是君恩。

敢表示不满,交趾都不用去了,直接到诏狱里度过余生吧。

“臣叩谢天子隆恩。”

宣旨的宦官没要红封,完成任务,转身就走。留下锦衣卫和冯给谏商讨何时上路的问题。早走晚走都是走,早动身早好。

冯给谏之后,解缙也接到了圣旨。

以往,永乐帝对解缙再不满,也没想把他赶出京城。

《永乐大典》还在修撰,身为总编官,解缙的工作十分重要。为保证修书工作顺利进行,隔三差五,朱棣还要发下赏赐,慰问一下。

但这一次,解缙踩到了朱棣的底线,碰到了他的逆鳞。

在杨铎将解学士的某些行为记在条子上,送入宫中之后,朱棣不打算再姑息他,直接下旨,将解缙撵出了京城。

“升翰林院学士解缙为广西布政使司右参议。”

同冯给谏一样,敕令下达,解缙也必须马上收拾行李,准备启程。

看着手中的圣旨,解缙的表情好似凝固一般。

从翰林学士到广西布政使司右参议,从入值文渊阁的天子近臣到西南边陲的地方官员,品级升了,地位却是一落千丈。

“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经历过洪武朝的起落,建文朝的动-荡,永乐朝的辉煌,解缙太明白这道敕令代表着什么。

他惊恐的发现,自己私下里的动作终究没能瞒过天子,天子不会再姑息他了。

从永乐三年至今,修书的工作进入了尾声,大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解缙的工作不再那么重要,有没有他,都不会影响到《永乐大典》的完成。

同姚广孝确认之后,永乐帝大笔一挥,解缙顿时成为了昨日黄花。

和朕玩心眼,以为朕不知道?

几次宽宥,不代表会一忍再忍。

朱棣怒了,解大才子直接由京城调到广西,为当地的政-治-工作和文化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解缙应该庆幸,朱棣没想要了他的命。否则,他的工作单位就不是广西,而是和冯给谏成为同事,扎根交趾,艰苦奋斗。

解缙之后,黄淮,胡广等翰林侍读侍讲家中也迎来了天使。只不过,天使带来的不是调令,而是天子发下的赏赐。

两匹绢,五锭宝钞。

“臣谢陛下恩赏。”

谢恩的同时,黄淮等人心中发苦。

从今日开始,他们就算同解缙划清了界线,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想要继续留在京中,任职翰林院,入值文渊阁,甚至更进一步,就必须这么做。

有舍有得,舍了,才能得。

杨士奇为人低调,锦衣卫始终没能在他身上查出证据,因此,调动工作和恩赏都没他的份。

杨荣和解缙私下里有联络,被锦衣卫拿住了证据,可他到底是聪明人,先一步上了奏疏,言家中父亲病重,请归乡侍疾。

“臣乞陛下恩准。”

杨荣的封奏疏上得很及时,稍晚一点,他有七成以上的可能,会和解大学士结伴南下。

永乐帝批准了杨荣回乡,考虑到他在靖难中迎驾的功劳,没摘了他的乌纱,俸禄却不能再领,算是大明朝版的“停薪留职”。

皇帝的一系列动作,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多数朝臣都在为孟少保的任命和汉王世子将来的定位苦苦思索,被调动工作的解缙等人已经收拾好包裹,在锦衣卫的护送下离开了京城。

冯贵走得很快,解缙比他更快,杨荣尤其快上加快,好似身后有猛虎追赶。

消息传出,群臣无不愕然。

早朝之上,出现了诡-异的沉默。

群臣都在忐忑,尤其是拥护平王的文臣,喘气都不敢大声。

今上并没像高皇帝一样,想起来就砍几颗脑袋。可一点预兆没有,说流放就流放,不比掉脑袋好多少。

升职?这话也只能骗骗傻子。

广西,交趾,实打实的蛮荒之地。

就算有三司,有军民卫所,有发财的途径又怎么样?

苦读十余载,一朝登科,位列朝堂,执天下牛耳,才是士大夫们的最高最求。

到地方做个土财主?还不如抱着脑袋撞墙。

即便是甘心做个土财主,广西交趾那片地界,明显是武官更有发言权,以解缙和冯贵同武将的关系,无论政-治-前途还是经济钱途,都相当的渺茫。

同文官相比,以成国公为首,包括定国公一系,支持汉王和赵王的武将们则轻松许多。不论其他,有个被授太子少保的兴宁伯,大家都是脸上有光。

被立为标杆,推到风口浪尖,孟某人也有些无奈。

壮着胆子朝丹陛上看一眼,又立刻低头。既然大家都不说话,他也保持沉默比较好。

于是,朝会就在沉默中开始,又在沉默中结束。除了户部尚书夏元吉上奏,应天十八府辖下又有州县发生了自然灾害,需要减免税收,没有第二个人出列发言。

殿外的大汉将军和锦衣卫互相瞅瞅,都感到奇怪。

今天这是怎么了?不提六部,六科都察院都这么安静,太不符合常理!

群臣不说话,永乐帝不耐烦继续浪费时间,袖子一甩,“无事退朝。”

四个字,犹如天籁。

刚刚还萎靡不振的朝官,立刻以竞走般的速度退出了奉天殿。

孟清和留了下来。

按照皇命,今天是他为汉王世子讲学的第一天。具体的教学地点在哪里,上课时间有多长,教授的课程需不需要审-核,都要上报永乐帝才能最终决定。

被皇帝夸一句有才就飘飘然,忘记自己姓什么,绝对是掉脑袋的节奏。

“兴宁伯随朕来。”

朱棣也很干脆,穿着一身皮弁服,直接带着孟清和去了文华殿。

文华殿曾是平王的居所,平王就藩西南,被改用作了为皇孙的就学之地。

文华殿啊……

不出声的跟在朱棣身后,思及文华殿的象征意义,孟清和的嘴角弯了一下,又很快隐去。

学生只有一个,正殿过于空旷,自然不能在这里设下桌案,也不和规矩。

正殿旁的暖阁自然被利用起来。

暖阁的门开着,朱棣走到门边,暖阁里的人立刻起身。

“见过父皇!”

“孙儿拜见皇祖父!”

三道声音先后响起,孟清和顺着声音看过去,顿时牙酸。

暖阁里摆着三张红木桌案,两大一小。

桌案上笔墨纸砚齐备,桌案后坐着两位亲王,一位亲王世子,都是大红的常服加身,镶金的幞头,齐刷刷的站起身,就算是末座的三头身,也是抬头挺胸,相当有气势。

朱棣免了儿子和孙子的礼,孟清和上前,行礼道:“臣见过两位殿下,见过王世子。”

“少保请起。”

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是异常的客气,客气得让孟清和有些不习惯。

眨眨眼,今儿这是怎么了?

朱高煦和朱高燧表示,他们也不想这样,可老爹发话了,在南京期间,兄弟俩都得给朱瞻壑当陪读。不从?鞭子伺候!

“陛下,两位殿下这是?”

孟清和隐约能猜到是怎么回事,可该走的程序仍旧不能省略。

“尔博学有才,高煦高燧在京也无事可做。汉王府和赵王府纪善教授的上疏都在朕的案头摆着。尔只管授课,朕就坐在这里,敢不老实,朕正好活动一下筋骨。”

孟清和:“……”虎爸,绝对的虎爸!

朱高煦&朱高燧:“……”亲爹?!

朱瞻壑睁着大眼睛,似懂非懂,干脆端正坐好,反正听皇祖父的话就对了!

定定神,孟清和也知道,永乐帝决定的事轻易不会更改,考虑两秒,开口道:“臣遵陛下旨意。”

一个也是教,三个也是赶……既然是永乐帝的吩咐,照做就是!

不过,永乐帝在身边,当真是压力山大。

多了两个“学生”,预定的课程定然要更改。

斟酌片刻,让暖阁内伺候笔墨的宦官取来一张宣纸,铺在桌案之上,拿起笔,饱蘸墨汁,落在纸上,似觉得不太满意,再取一支,重新落笔,才点了点头。

孟清和不说话,只一心动笔泼墨,三个“学生”都老实坐着,朱棣起身走到桌案旁,看到纸上逐渐成形的轮廓,神情立时一变。

“侯显。”

“奴婢在。”

“让人都退下去。”

“是。”

朱棣的表现让朱高煦和朱高燧心里发-痒,兄弟俩互看一眼,终于冒着被老爹-抽-鞭子的风险,凑了过来。

看到纸上的东西,兄弟俩的眼睛也瞬间直了。

随着孟清和起手落笔,父子三人的目光愈发-炽-热,毫不夸张的形容,三双眼睛,几乎要在纸上烧出六个窟窿。

最后一笔落下,孟清和抬起头,顿时被吓了一跳。

于此同时,经历几番波折,郑和率领的船队终于安全回航,抵达了福建海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