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一百七十五章

清和 第一百七十五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抵达凭祥隔日,杨铎即启程前往安南。

孟清和特地从李大令手中-抽-调三名熟悉路况的衙役,并请两名土官帮忙,送杨铎等人沿大军前进的方向追去。

“大军有讯,多邦城已克。”

都指挥蔡福运送伤兵和战利品的队伍仍在路上,报讯的哨骑先一步抵达广西。李县令闻听消息,立刻赶往孟清和处,恰好朱能被请来商量筹集军粮一事,见到风风火火赶来的李庆青,孟清和双眼瞬进一亮。

李氏一族能扎根于此,同周边藩国相处“融洽”,与邻近土官同样结下深厚友谊,且对大军征讨安南的路线和情报工作多有帮助,定然对占城,暹罗,老挝等番邦也不陌生。如此,想要成事,少不得请他帮忙。

时间紧迫,孟清和没心思多绕弯子,同李县令问好之后,立刻抛出一个炸雷。

“本官听闻,李大令同行走于番邦的商人颇有交情,可是实情?”

商人-出-入-国-境,路引盘查十分严格,如果没有李家这样的大族庇佑,沿途的土官和关卡就够他们喝上一壶,再惨点,血本无归,把命丢掉都有可能。

自锦衣卫带来天子手谕,李庆青对孟清和已是心服口服。

能将“私-活”过了明路,还得到天子许诺“可便宜行事”,不是寻常人能够做到,完全可以证明兴宁伯-皇-宠-之深。

朝中有人好办事。

作为凭祥土豪,一县之令,李庆青十分想同孟清和做朋友。

孟清和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抱住天子大腿,丝毫没有察觉到,在地方官员眼中,他的金字招牌已是闪闪发亮,荣登可抱大腿前十名。

如李县令这般土豪,自然首当其冲。挚交不敢奢望,酒肉朋友就很不错。

兴宁伯到凭祥几月,思明府上下都跟着发财。李氏族长同当地有势力的土官-豪-族无不感叹,比起兴宁伯,自己当真是白长了一对招子。整日对着金山,从没想过挖一铲子。

四处可见的林木也能赚大钱,拎着斧子到邻居家砍几下就能换回盐巴和铜钱,完全是天上掉馅饼,直接砸脑门上,抹了一脸的油。

本以为是私下里发财,做一票大的就算完。不料兴宁伯本领通天,将此事奏到天子面前,收购的木材价值再翻倍,上等木料还将直接运送到北京,充营造宫殿之用。

老天!

确定消息属实,参与此事的豪族土官都是倍感荣幸。有不少年富力强的土官,扛起斧子,带着儿子,亲自跑到安南的地界砍树伐木。

下斧子之前,务必要请有经验的老人观测一下树龄和树貌,说不准,自己砍的这棵树就能用到皇城的哪座宫室。可以同族人炫耀不说,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也是家族的资本。

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商人终于坐不住了。

之前,这事是兴宁伯同凭祥县令的私人行为,虽有成国公的支持,终究不是百分百安全。而今锦衣卫驾临,传达天子手谕,兴宁伯无过有功,这笔生意定然是稳赚不赔,不趁早行动,黄花菜都凉了。

兴宁伯太高大上,轻易搭不上关系。

李大令是凭祥本地土豪,托一托关系,走走门路,拉-拉-交情,毫无压力。

一时之间,李家宾客盈门,李庆青几次被热情的商人堵在门里。

明朝商人还算好,番邦行商不识礼仪,连送礼都送出不少笑话。

架不住族长要求,李庆青只能到孟清和处探探口风。不保证人人吃肉,给两碗汤,几根带点肉的骨头,也是一笔小财,多少能还了人情。

不曾想,没等他开口,孟清和先扔出一个惊雷。

成国公坐在一旁,笑得高深莫测,很有成竹在胸,老子什么都清楚,你小子要倒血霉的感觉。

稳定了一下心神,李县令小心问了一句,“兴宁伯此言,下官不甚明了。”

是对李氏收礼的行为不满?

仔细想想,李氏一族的态度和行为的确有些不妥,很有拉着虎皮扯大旗的嫌疑。

兴宁伯和成国公就是扯起的两面大旗,而李家人撑着旗杆,站在大旗下,大摇大摆收钱,一点不知道收敛。惹得这二位冒出火气,不是不可能。

想到这里,李庆青头皮发紧,冒出一脑门的冷汗。张开嘴却出不了声。别说族长的要求,连申辩的话都说不出来。

人心不足蛇吞象,连日来的风光,让李家人渐渐变得肆意张扬,忘记了立身之本。如此下去,别说赚钱,一族都会招惹祸事。

李氏一族在凭祥势力很大,但在兴宁伯眼里,也不过是个随时可以碾死的蚂蚁。

安南胡氏嚣不嚣张?分分钟灭掉。

缅甸老挝的土司蛮不蛮横?一样被拍扁。

李家能有今日,是受朝廷的荫庇,失去了朝廷的信任,还做什么县令,当什么土豪!

兴宁伯无需亲自动手,只要在皇帝面前递个话,表明一下态度,李家就会自云端跌落,最糟糕的结果,从凭祥彻底消失。

见李庆青脸色发白,不停的冒冷汗,孟清和眯眼,弯了一下嘴角。

他还没说什么,不过简单提了一句,李县令就被吓成了在这样,权力的确是个好东西。

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倒过来也很实用。

李氏在木材交易中尝到了甜头,借着出面收购木料的关系,与当地土官-豪族都拉上了关系,隐隐有了走出凭祥,成为思明府领头羊的迹象。

短时间的实力膨胀,导致心理上的膨胀,进而行事变得肆无忌惮,不服管,并不稀奇。

孟清和要做的,是在李氏迈上岔路之前,狠狠下一棒子。

皇帝将筹集军粮的事情摊派到他头上,容不得半点迟疑,时间成为了最紧要的东西。放弃李氏,再扶植一个当地豪族,不是不可以,却太浪费时间。他还要用到李庆青,打一棒子,让李氏清醒一下,是最简单的途径。

李庆青仍在冒汗,孟清和笑道:“李大令不必紧张,本官并没有追究之意。”

“伯爷的意思是?”

“除木材外,本官还有一笔大生意,单以凭祥本地是吃不下的,便是整个思明府也差了些。”孟清和顿了顿,见李庆青发白的脸渐渐有了血色,才继续说道,“本官的意思是,希望能请这些行走番邦的商人前来一晤。最好是熟悉暹罗及老挝等国的商人。”

暹罗,老挝?

李庆青知道木材的事过了明路,并不知晓天子将三十万大军的军粮也顺手扔给了孟清和。

历史上,进攻安南中途,永乐帝的确下令停止征调广西粮饷,但那是在大军攻占安南东都之后。

现在的情况却是,刚打下多邦,皇帝就不给粮食了。

被-剥-削-压-榨-的兴宁伯也得到了深刻教训,赚钱可以,翅膀不能乱扇。不小心刮起龙卷风, 被卷入风-暴-中心的很有可能会是自己。

“伯爷要做什么生意,可否透露一二?”李庆青小心解释道,“下官绝无他意,只是在召集商人时,得有个说法。”

孟清和点点头,的确,红口白牙,一点消息不透就把人叫来,十有-八--九会被当成以另类方式开口要钱。

造成误会是次要,影响不好,很不利于筹粮计划的实施。

斟酌片刻,孟清和低声同朱能商量了一番,在获得朱能同意后,告诉李庆青,他要做的是粮食生意。

“伯爷要换购粮食?”

“对,本官能告诉你的只有这么多。”孟清和道,“此事关系重大,李大令应当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召集商人时最好先做一下甄别。身家背景模糊的,就不要带到本官面前了。”

“是。”李县令拱手道,“下官明白伯爷的意思。若无他事吩咐,下官这就回去着手安排,最迟十日即可给伯爷消息。”

“十日太慢。”孟清和道,“最迟五日,人多少没关系,重要的,是常年行走于暹罗等地,消息灵通,更要信得过。”

“是,下官一定照办。”

李庆青比往日恭敬十倍,说话也多了几分谨慎。

待他离开后,朱能从圈椅上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手脚,“贤弟说好的,今日为贤弟压阵,他日再有赚钱的好事,定要算上为兄一份。”

“国公爷不说,下官也不敢忘。”

“贤弟就是太客气。”朱能性格直率,未及不惑之年,同沈瑄的交情相当不错,自然也会多照顾孟清和几分。见识过孟清和的手段,照顾之余,更起了同他相交的心思。

从朱能身上,孟清和学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厚道,交友需谨慎。同永乐帝及其手下做朋友,就要做好被-剥-削-压-迫-的准备。实诚二字,委实不可取。

“李庆青倒是可信。”朱能大病一场,体力不比从前,抻了抻胳膊,便有些冒汗,“他找来的人未必可信。”

“此事,下官也知晓。”孟清和倒了一杯茶,送到朱能面前,“但事急从权,况且商人逐利,一倍不行,便两倍三倍,五倍乃至十倍,利益至此,聪明人都会考虑一下逆行的后果。”

“实话是实话。”朱能还是有些不放心,“如此一来,咱们不是吃亏?”

“不然。”孟清和笑道,“近些时日,登门拜访李家的没有一百也有五十。只要不是一家的生意,便有压价的空间。再者说,这是笔无本买卖。出钱的是黎氏逆贼。”

朱能仍是皱眉,“陛下虽许便宜从事,但大军-缴获太少,总是不好。”

“国公爷多虑。”

“哦?”

孟清和回身取出令人绘制的安南暹罗等国舆图,线条略有些简陋,连国都都没有标注,只有各国相邻的轮廓,以及部分被重点划出的边境土地。

“国公爷请看这里。”孟清和点着占城和安南相邻的一片地区,“据闻,这些土地本为占城所有,后为安南出兵占领。此次占城国王请随大军出征,报仇为其次,夺回这些土地才是根本。”

“你是说?”

“我朝天子以诚推人,为救安南百姓于水火,才派出仁义之师。占城向我朝称臣,岁岁纳贡,自当为其主持正义。占城国王为显诚意必有所表示。一行十效,有占城先例,安南临封自然纷起效仿。”

朱能的眉头渐渐舒展,“继续说。”

“另外,朝廷定下逆贼之名,黎季牦父子为首恶,其下有从恶者,亦有无辜被牵累者,当做甄别。”

甄别的活自然不能白做,给点表示是为应当。否则,一个不小心,就是美好未来和直奔天堂的区别。

“另有同黎氏及其从逆血仇者,定愿手刃仇人。陈氏复位之后,臣属安排也当有所考量。”

孟清和的话都是说一半留一半,朱能却听得十分明白。

和安南有仇的,想亲手报仇,定要意思一下。

投向明朝,想在黎氏灭亡后官复原位甚至更进一步,同样要有所表示。

这些都是不能摆上台面的外财,上交朝廷,御史言官一定会蹦高。用来换购粮饷,充实大军,却是相当不错的主意。

只不过,全部需要预付。

风险越高,收获越大。

等到战争结束,安南全境平定,再走关系,谁理你?朝廷的敕命下达就是板上钉钉,想送钱都找不到门,窗户也没有,烟囱更要堵上。

当然,不是所有人的“心意”都照单全收。必须甄别出哪些是真心投诚,哪些是两面三刀。朝廷费劲巴拉的把安南打下来,扶持一个会同自己作对的政权?脑袋进水了!

从国主到朝臣,新的安南政权必然会同明朝维持相当友好的关系。虽然孟清和知道在永乐朝,安南归入了大明版图,可存在他这个变数,历史会如何发展,会不会再有一个“陈王子”冒出来,着实难以预测。

毕竟朱能都活下来了,还有什么不可能?

本质上,朱能是个武将,却不乏政治头脑,否则也不会跟着朱棣一起造-反,并在张玉死后成为朱棣麾下第一大将。

听完孟清和的一番话,沉思许久,想透其中所有关窍,不由得叹息一声,“后生可畏。”

孟清和撇嘴,刚才还叫“贤弟”,转眼就“后生”了

朱能却道:“贤弟将个中缘由全盘托出,如此信任,为兄着实感动。”

孟清和继续撇嘴,装,继续装!当他没看到这位盯着舆图,恶狼一般的眼神?

换做成国公主持筹集军粮一事,被盯上的番邦,绝不是扒层皮那么简单。

可见,自己果真是个善良的人!

曾被孟十二郎坑过或即将被坑者,获悉这番自我评价,不知会作何感想。大概会找个地方哭一场,顺便抓起鞋底狂拍小人。

兴宁伯善良?这世界上还有奸佞之徒吗?

孟清和计划筹粮,朱能大力支持,李庆青全力跑腿,广西云南各地商人闻风而动,一条遍布暹罗占城老挝等国的交易网,即将铺开。而这张无形-巨-网在未来所起的作用,连织网的人都没有预先想到。

与此同时,进攻安南的明朝大军正沿富良江南下,直捣安南东都。

有了进攻多邦城的经验,大军仍是火炮开轰,火铳弓-弩-列阵,小股骑兵冲锋,步卒发起最后进攻。

在多邦城缴获的十二头大象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投降明军的安南人和随军出征的象奴,驱赶着大象,拉动滚木,直冲东都城下。

城内守军没有犀利的火炮,也没有立功心切的敢死队,只能眼睁睁看着城墙被大铁球砸出一个又一个豁口,紧接着被冲上来的大象撞倒。

抵抗?

抵抗个x!

逃命要紧!

明军冲锋的鼓角声中,安南守军弃城逃跑。

城中守将见势不妙,跑得比麾下更快。将城内的上百万石粮食和大量军械全都留给了明军。

安南人的武器,明军看不上。堆积如山的粮食却是好东西。

明军在东都以北发起进攻,粮草多储存在城东南。

攻下东都之后,大军直接在城东南扎营,确保所得粮草安全。不牢固的城墙全部-推-倒,免得阻碍了视野。有武刚车和木楼,不到三米的城墙就成了-鸡-肋,不如-推-倒,也便于日后的重建工作。

沈瑄带兵进入城内,除了残垣瓦砾和安南军的尸体,只有跪倒在路旁的安南庶人。

“周荣。”

“卑下在 !”

“率人到城东清点军粮。”

“是!”

“高福。”

“卑下在!”

“率人去城南,切忌扰民。”

“遵命!”

“令随军通译张贴榜文并遣降卒驰谕各处,言天子仁德,只究首恶,凡降附来归者,经查无犯官军,可官复原职,民复原籍,为军将者另作安排。”

“总戎,是否上报朝廷再行招抚?”

沈瑄拉住马缰,不及开口,有兵卒来报,朝廷天使抵达。

“朝廷来人?”

沈瑄策马回营,在营前见到了一身大红锦衣,单手按刀而立的锦衣卫指挥使杨铎。

杨铎抱拳,“定国公,久违。”

“杨指挥使缘何在此?”

“本官身负天子手谕。”杨铎笑了笑,笑容里却没有一丝温度,“能此时赶上大军,还要亏得兴宁伯帮忙。”

沈瑄翻身下马,玄色铠甲,背对夕阳,如玉的面容仿佛结了一层寒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