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一百七十一章

清和 第一百七十一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永乐四年七月辛卯,朝廷发讨逆诏,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统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

定国公沈瑄独领前军八万,先入广西。兴宁伯孟清和为参将,并率火器营,于定国公帐下听宣。丰城侯李彬,云阳伯陈旭同为参将,率师征讨安南。

武将外,以兵部尚书刘俊赞军事,随大军出征。

令五军都督府及各边卫坐事将官暂复官职,从大军南整,以罪立功。

任命下到伯府,孟清和捧着敕令,送走宣旨的中官,看看沈瑄,半天没说话。

“怎么?”

沈瑄不解,孟清和仍是不语。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该如何说起。

参将是实打实的武职,仅位于副将之下。按照常理,理应率众冲锋。

可自家人知自家事,让他跟着大军捡漏尚可,带队向前冲?可行性非一般的低。

不给他官做,他烦恼。

给他官做,依旧烦恼。

孟清和垂首,捂脸。如果可以,他宁愿负责后勤,也比这样被架上高梯,上不去也下不来的强。

话说,永乐大帝下达这份敕令时,脑袋是清醒的吗?即便是想给他立功的机会,也得综合考虑一下本人的动手能力吧?

“国公爷,你认为这事成吗?”

孟清和苦着脸,直挠头。

沈瑄眉毛一挑,嘴角一弯,笑得月朗风清。很显然,这道敕令,他早已知情。

美人展颜,本该是悦人的画面,孟清和却是愣了两秒,莫名的牙痒痒,很想扑上去咬两口。

从侯爷到国公爷,侯二代的厚黑程度直线攀升,作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孟伯爷深有体会。

无奈实力悬殊,想找回场子,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十二郎不必担忧。”或许是孟伯爷的磨牙声着实有些渗人,定国公拍拍他的肩膀,顺势捏了一下耳垂,安慰道,“瑄自有安排。”

“……”

“十二郎不信瑄?”

“……我……信!”

美人再次展颜,“那便好。”

温热的掌心覆上孟清和的后颈,孟清和默默无语,一脸面条泪。

谁说有压迫就反抗?有反抗就有胜利?

在定国公面前,再反抗也是被碾成渣的命。

事实上,孟清和的沉默以对算不得什么,正在奉天殿西暖阁里打滚,为随军南征做最后挣扎的朱高燧才是真的豁出去了。

看着撒泼耍赖的小儿子,朱棣深呼吸,再深呼吸,忍耐指数仍是直线下降,无限趋近于零。

这是他儿子?

xx的,真想一巴掌怕死!

“朕说不行,就是不行!”

“父皇……”

“三日后,你就给朕回开原!”

“父皇,儿臣一心为国效力,求父皇给儿臣这个机会!”

“不行!”

“父皇……”

话说不通,朱高燧作势又要打滚,可他高估了老爹的忍耐度,这一次,回给他的不是“不行”两个字,而是破空而来的鞭声。

朱棣耐心归零,终于爆了。

咻——啪!

绞着金丝的皮鞭凌空飞来。朱高燧一个鲤鱼打挺,本能的扑向最近的一根柱子。一边利落向上爬一边纳闷,西暖阁里哪来的鞭子,总不是老爹随身带着的吧?莫非,老爹早就酝酿着要-抽-他一顿?

若真如此,事情大有不妙!

咻——啪!

鞭声再至,朱高燧无暇七想八想,加快了攀爬的速度。

爬到高处,小心侧头看看,顿时吓得小心肝颤悠。

老爹的脸色,沉似锅底。

“下来!”

朱高燧摇头,傻子才下去。

“朕再说一次,下来!”

继续摇头,开玩笑,没有两个兄长分担压力,下去等着被收拾吗?

朱棣举着鞭子,虎目圆瞪,呼-呼-喘—粗-气。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老虎不发威,当他改吃素。

熊孩子,欠收拾!抽一顿才会老实!

“给朕老实听着,不必三日后,明日你就回开原!听清楚没有?”

“……”

“说话!”

“……听清楚了……”

形势比人强,朱高燧再不甘,也只能老实点头。老爹的鞭子可不是吃素的,无数次的挨揍经验告诉他,不听话,下场一定不会好,百分百被老爹收拾得金光灿烂,瑞气千条。

朱高燧老实爬下朱棣,低头认错,麻溜出宫,准备归藩。

朱棣活动了筋骨,神清气爽。收起鞭子,走回案后,翻开通政使司送上的奏疏,重新开始办公。

之前,通政使司只拣要事封存送到御前,一些被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概直接发往六科。偶然得知情况,永乐帝立即将通政使司参议贺银召到御前,一顿痛骂。

人是他越级-提-拔-的,就这么给他办事?

“朕主天下,当知民情,虽微细不敢忽。盖上知民情则泰,不知则否。自古以昏君不知民而亡国者少乎?民饥馁,却言何不食肉糜!尔-欲-朕效之乎?民无小事,尔以何判,竟直送六科,不报于朕?”

话音未落,贺银已出了一身冷汗,跪地请罪不止。

“臣有罪,定当改过!”

永乐帝斥责了贺银,并未罢免他的官职。自此,通政使司封存各地奏疏时,再不敢擅做评判,妄自徇私。

先是司礼监换了掌印太监,紧接着是贺参议吃了挂落,朝臣很快意识到,天子分明是借此敲打六部六科和文渊阁!讲人情走关系,私底下如何,天子不计较,敢在国家大事上玩这套,休怪朕不讲情面!

建文旧臣不必说,洪武老臣,靖难功臣,全无例外,一旦坐事,照贬不误。

北边正缺人,朝廷发兵攻打安南也缺少运力伙夫,想上山下乡,体验一下军中生活,尽可以-徇-私-枉-法,违-法-乱-纪。

通政使司一改往日做风,从掌印官到文书小吏,全部铁面无私,两袖清风,不收-贿-赂,不讲人情。

内廷司礼监也是如履薄冰,上一任首领太监,只因换了奏疏的次序,就被发落进了诏狱,燕王府的老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提-拔-上来的新人。

小心驶得万年船,认真干活才是正道。

六部六科绷紧了神经,自保尚且来不及,谁还有闲心去找别人的麻烦。

由此,在南京期间,孟清和过到还算清闲,除了仍对大宁不死心的一干人等偶尔找点麻烦,只有宁王世子朱盘烒让他提心。不过,朝廷大军马上就要出发南下,朱盘烒想找他麻烦也没多少机会。

至于想对大宁伸手的,他相信,哪怕为了钱袋子着想,永乐帝也不会坐视不理。

换下他,由另一个人主掌大宁,钱袋子是否会缩水,大宁的局面是否能够维持下去,都是未知数。

以朱棣的为人,百分百不会冒这样大的风险,做亏本生意。

唯一让他担忧的,只剩下参将肩负的职责。

担忧归担忧,船到桥头自然直,又有沈瑄的保证,这次南下,生命安全应当无虞。有战功当然好,没战功,随大军走一趟也能捞到相当的政-治-资-本,将来朝廷设立大宁布政使司,他依旧会有最高的发言权。

永乐四年七月癸卯,征讨安南总兵官成国公朱能率师启行。

大军结兵二十余万,战车在前,马步卒及火器营齐备,并有北疆兀良哈,野人女真等鞑官率众同行。

朱能与沈瑄,张辅等共登点将台。

银甲大氅,头盔上的角旗赫然醒目。

由于资格不够,孟清和只能同陈旭等站在台下,随三军一同振臂高呼。

永乐帝着衮冕,举酒注,临江祭祀,亲送大军南下。

战鼓声起,恰逢云开日朗,顺风扬帆,舟师及岸上军旗皆随鼓角之声烈烈作响。

阳光映于中军大纛,泛五彩,晴日响雷,有偌大江豚跃出水面,逐舟师而行,并徘徊不去,众人皆异,不知为何。

孟清和第一个回神,下意识想提醒沈瑄,无奈距离过远,声音过大很容易引起旁人注意。扔腰牌也不是好主意,万一砸到朱能张辅怎么办?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容不得多想,干脆拽了一□边站着的陈旭,硬是拉起对方的胳膊,大呼:“此乃天降吉兆!大军南下,安南必平!”

陈旭起初有些莫名,听到孟清和这一嗓子,顿悟,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着一起喊,“吉兆!安南必平!”

两人的声音随风声传出,朱能沈瑄等人立刻会意,纷纷举起佩刀,“天降吉兆,我军必胜!安南必平!”

被气氛所感染,三军齐声高呼:“我军必胜,安南必平!”

战马嘶鸣,刀鞘击打着盾牌,长枪和长矛用力击打着地面,盔甲摩擦声,刀剑撞击声,军汉们锤击胸膛的声音,伴随着-炽-烈-的战意,激-荡-着江面,撕-扯-开江风。

“好!”朱棣大喜,高声道,“朕为尔等壮行!”

“天子-龙-威,武皇万岁万万岁!”

万岁声中,大军开始登舟。

沈瑄率领的前军以骑兵为和火器营为主,携有百余改装后的武刚战车,以驮马拉动,专为运送火炮及火器营布阵所用。

边军不习惯坐船,登上晃动的江舟,都有些眼晕。

好在孟清和请教过道衍,用治疗疟疾的药材同赵院判交换了大量的药丸。实在不够分,有太医告知,可以生姜贴在-脐-下--穴-位暂缓症状。

“大军南征不比船队出海,无需过多用药,一贴生姜即可。”

孟清和没听过这样的土方,不晓得是否管用,但太医言之凿凿,秉持宁可信其有的原则,出发前大量购买生姜。

治不了晕船,火头军也能用来煮菜。

广西云南正值多雨时节,安南的气候,边军更不适应,白日闷热多雨,夜间气温骤降,定要水土不服。喝一碗姜汤,总能驱驱潮气和寒气。

孟清和大批收购生姜的举动,很快引来了户部和兵部的注意。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误会,也有很多不愉快,孟清和仍未藏私,将实情全部告知。

很快,负责大军后勤的部门也开始大量收购生姜,生姜不够,蒜也可以。

一时间,应天十八府,姜蒜价格飞涨,经户部一番运作,各地布政司调控,又有各地商人运送药品和生姜入京,才将价格稳定下来。饶是如此,消息灵通的商户也是大赚了一笔。

经此一事,孟清和意外同户部尚书夏元吉交上了朋友。听闻孟清和关于税收的一番理论之后,夏尚书更将兴宁伯引为知己,直言,“兴宁伯弃文从武,着实是可惜了。”

对夏尚书的厚赞,孟清和淡然道:“夏司徒过誉。”

回到伯府,一个人坐在厢房里,控制不住的嘴角上翘,连连蹦高。

人品好,当真没办法啊!

正蹦高时,定国公推门而入。

四目相对,沉默半晌,沈瑄果断关上房门,捞人,堵嘴。

寻上这样一位,即便是脑袋发昏,他也认了!

定国公昏不昏暂且不论,太医给孟清和出的主意当真有效。

一身生姜味的边军壮汉们,大部分没有晕船。少数对生姜免疫的,服了药丸,也平安登船。

目送大军远去,永乐帝才起驾回宫。想起祭江时的情形,连声感叹,“到底是大师的徒弟。”

当年,道衍能将屋顶落瓦忽悠成吉兆,如今,孟清和承其衣钵,借言天兆以壮军心,理应厚赏!

回到宫内,永乐帝召人拟旨,以靖难功,赐北疆镇守,都指挥,指挥妻诰命并封赠父母。父母已封赠者,封赠其祖父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单独封赏孟清和目标太大,永乐帝大笔一挥,全面撒网,有一个算一个,恩赏均分。

此举也多少平息了北疆镇守和都指挥使不能南征的憾意。

之前奏请入京参拜的甘肃镇守宋晟,宁夏镇守何福立刻上疏,天子英明,定为国戍卫边境,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赏赐的旨意送达孟家屯,孟王氏接旨,族人顿时开了锅。

“万岁爷的意思是追赠十二郎的祖父母?”

族老们向孟王氏确认,得到肯定的答案,都是一脸的激动。

“即是追赠十二郎的祖父母,四郎那里也要遣人知会一声。开祠堂时,务必要回来一趟。”

孟广智追赠伯爵,孟王氏封伯太夫人,荣耀的只是孟清和一支。但追赠孟广智的父母,孟清和的祖父母,就不是一家之事。

孟广孝,孟广顺,孟广发等,都要一同到祠堂祭拜。

孟清海犯下大错,被族人厌恶,孟清江却同孟清和关系莫逆。单是看在孟清江的面子上,也不能把孟广孝一家拦在祠堂之外。

“听说四郎又做官了。”

“这事我清楚,北京司牧局新划了牧场,四郎任了大使,品级比不上军中,却是在光禄寺下任职,比做个百户还强。”

“要我说,多亏了十二郎。”

“是这个理。不说顺天八府,独是北京城里,多少伤卒不能再上战场,能到行太仆寺就是了不得了。四郎有今日,不知羡煞多少人。”

“四郎还没成亲吧?”

“可是。”有族老讶然道,“你不提,我倒是忘了,十二郎也没定亲。”

“十二郎可是被天子赐姓,哪里是咱们能巴望的。要我说,还是四郎要紧些。就算脸上落了疤,破了相,也是一等一的好儿郎。也不知广孝两口子想些什么,至今也没给四郎定下。实在不成,族里可不能坐视”

“是啊。”

话到这里,有人顺口提了一句,“五郎那里……“

话到一半,立刻被旁边的人推了一下,示意他看看场合,孟重九的两个儿子可都在哪,提五郎不是认真找不自在?

说话的族老脸上闪过一抹尴尬之色,好在孟平孟根都是厚道人,只当没听到,免去了说话人的尴尬。

族人喜气洋洋的商量着开祠堂的吉日,孟王氏却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朝廷调兵远征安南,十二郎再次随军出征,孟王氏得了信,整个心都提了起来。恩赏诰命都是身外物,她只希望儿子能平安的去,平安的回来。便是减了自己的寿,也甘愿。

永乐四年八月丁亥,孟氏开祠堂,祭祀先祖,供奉圣旨。

同月辛巳,远征安南的大军-进-入广西境内。

如历史上一般,到广西之后,因雨水不停,水土不适,边军6续病倒,总兵官朱能也未能幸免。

随军的医官试过多种草药,状况略有缓解,仍无法根治、

孟清和不是医生,却知道救人如救火,同沈瑄商量,给病倒的军卒试用新药。

“长此下去不是办法,总要试试看。”

沈瑄请来张辅等将领商议,最终决定,试用新药。

有随军良医反对,“番邦之物,未经验证,焉知无害!当以汤药调理为主,徐徐图之,方为完全之策。”

良医的话不无道理,但军情紧急,若是一个两个还好,大军病倒上千人,岂容慢慢调理,徐徐图之?

病中的成国公也同意试用新药。

“我已病重,无力带兵,帅印交由定国公,三军听其号令,不得有误!”

朱能于军中下令,并由参军李俊代笔奏疏,递送南京。

至此,沈瑄以前军副将暂代总兵官之职,征讨安南的大军继续前行,于八月下旬抵达了广西同安南的交界处,凭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