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清和 第一百四十四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永乐二年十一己酉,冬至

天还未亮,大宁城中便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 平南文学网)

守城门的卫卒用力拍了拍脸,打起精神,举着火把,急步走下城墙,拦住了策马奔向城门的十余名骑士。

“锦衣卫奉旨回京!”

为首的骑士举起腰牌,明晃晃的银牌,在火光照耀下十分醒目。

卫卒不为所动,仍横起长枪,镇守有令,不到时辰,绝不能开城门!

临近年关,必须比平时更加小心。大宁城中聚集有不少往来于南北的商队,携带的皮货,盐巴,粮食,茶叶,哪一样都是草原上急需的。

没仔细查验过腰牌,万一是鞑子的探子假冒,出了事,上头责罚暂且不论,单是卫卒自己心中都过意不去。

卫卒见领队的是百户,抱拳道路,“卑下也是奉命行事,还请百户体谅。”

城门不开,锦衣卫也不能硬闯。

好在不需等多久,卯时正,卫卒准时开了城门,一队骑士才快马出城,向南奔去。

待马蹄踏起的碎雪消失不见,才有一个卫卒开口询问,“小旗,拦了锦衣卫,当真无碍?”

之前横枪查验腰牌的卫卒哼了一声,“这是哪?大宁城,边塞要地!上月还抓了两个鞑靼探子,就是冒充的泰宁卫百户,你们几个都忘了?”

开口询问的卫卒缩了缩脖子,似想起了什么,不由得打了激灵。

“锦衣卫又怎么着?到了大宁,就要守大宁的规矩。到了天子驾前,咱们也有理!”小旗顿了顿,“这可是丁千户说的,丁千户是谁?兴宁伯的把兄弟!兴宁伯是何等人物,还用得着多说?没有兴宁伯在此镇守,咱们能过上今天的日子?眼睛都给老子放亮点,甭管锦衣卫泰宁卫,全照规矩来!”

“是!”

天-色--渐-亮,出入城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卫卒不再多言,开始认真盘查,务求不放过任何可疑之人。

自兴宁伯镇守大宁,大宁城再不见早年间的荒凉。临街的客栈食铺,往来的商队,赶着马匹和羊群的鞑靼,扛着山货托着雄鹰和海东青的女真,各--色--人-等在城中往来不息,城南开辟出的商市更是一日比一日热闹。

兴宁伯仁义,体念边军苦劳,入城收取的铜板,逢单月取出一成,分给守城的卫卒。

善战的边军不论,伤卒和勾补来的余丁贴户,都得了在城内维护治安的差事。

按照大宁都司贴出的告示,凡边军,除屯田戍卫所得军饷余粮,若有功,除了朝廷恩赏,都司另有钱粮发放。尤以同鞑子作战,斩首擒敌所得最高。抓获鞑靼和瓦剌的探子,首功者,单粮食就能分得一石两斗,宝钞不稀罕,布匹和盐巴也时常会出现在奖励的单子上。贴户边民有功者,同样依例重赏。

赏赐均以天子名义发下,实行之前,已经北京行部上报朝廷。

消息传开,朝中多有非议,尤以兵科给事中言辞最为激烈,认为大宁都司此举有收买人心之嫌,定是图谋不轨。

朱棣当殿驳斥了弹劾孟清和及大宁都司的奏疏,扫视过满朝文武,沉声道:“朕在藩邸时,数因围猎过田家,见农人所食皆粟米荞麦,甚粗粝。问后才知,北地苦寒,雨雪无常,田中所出麦稻需缴冬税夏粮。一年辛苦却未必能够饱腹,方知其苦。”

朝堂之上,群臣皆无言以对。

寒窗苦读,不闻窗外事,毕竟只是少数。如杨士奇等自少时颠沛流离,遍尝穷困之苦者,更能体会永乐帝话中所含深意,神情中多了几许沉思。

“朕既知民苦,偶下乡里,临军屯,亲劳问,无不感悦。”朱棣顿了顿,似在回忆北平岁月,又似在叹息,满朝文武,竟只有兴宁伯一人,言行皆体圣意。幸得贤臣之际,不免又感到失望。朝堂诸公,国之栋梁,饱读诗书,研习先圣之学,竟无一人有兴宁伯之贤。

朝廷养士,不能为国为民,还有何用?

“边塞之地多军屯。军卒有戍卫之责,亦有屯田之劳,其苦更甚农人。若镇守指挥能知其情,时时劳问所苦,加以奖赏,谁不感奋勤力?”

兵科给事中还想争辩,天子之意在恤民爱军,但大宁都司所行实有谮越之嫌。更重要的是,大宁边军军饷优渥,奖励颇多,长此以往,其他边卫守将当如何自处?

“臣非不体边军之苦,然大宁之举,实是遗祸无穷。”

此言一出,永乐帝也不免默然。

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事,还真是个问题。

刑部有言,自永乐二年,汉王赵王就藩,定国公镇北京,兴宁伯镇大宁,诸边卫渐粮丰饷足。互市一开,大宁,广宁,开平等地坊市愈发繁荣,远超北疆诸地。因犯流罪卫军多发开平,宣府,兴州,遵化,广宁等地,被谪官军反不以为苦。甚至有贫瘠之地的军户故意犯罪,以期发往边塞。

此言绝非杜撰,有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张翥上疏为证。

十月中,朝廷下令,以一万山西之民充北京。洪武年间,哪次徙民不是怨声载道,发给宝钞耕牛,承诺给田分房子,也多不情愿。

这次倒好,得知是前往北京,并有少部分人有可能分往大宁,不用再三动员,一些靠近大漠的民户军户匠户,自己就收拾好包袱,清点家当,随时准备出发。

给多少宝钞,不计较。

用朝廷的耕牛要交税,没关系。

只要给北京和大宁户口,农户有田,军户待遇提升,匠户有机会到杂造局里干活,一切都好商量。

商户更是积极,笑容满面的套驴拉车,如今谁不晓得,到北京大宁有钱赚?

负责移民工作的山西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都有些发懵,是他们贴告示的方式不对?还是几地出了贪官酷吏,民不聊生,以致于迫不及待搬家走人?

迁移告示贴出,两司却迟迟未有下一步行动,有被推举出的里中老人求见县中大令,直接开口询问,朝廷移民的告示都贴出来了,是不是该选个好日子动身了?大家包袱都收拾好了,全都等着这一天哪!早点走,早点到地方,说不得还能赶种一季粮食。

听闻此言,大令半天没出声,完全不晓得该如何接话。

乡民如此配合,本该感到高兴,为何却想抱头撞柱痛哭一场?

不是说故土难离吗?

是他这个父母官做得太失败,以致乡民都宁愿背井离乡,改北京户口?

乡民不愿走,大令急,完不成任务,朝廷定会追究。

乡民乐意走,大令也急,时刻忧心被御史弹劾为官不仁,否则治下百姓为何要拖家带口远走边塞?

思来想去,怎么样都得不着好,这叫什么事!

无独有偶,移民当地的官-员,或多或少都遇上了类似的情形,不免对自己的做官水平和人格魅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好歹也是科举出身,最次也是举人,为政能力应该没问题。

经过了铨选的严格考验,不敢言独一无二的英俊潇洒,至少也是浓眉大眼,相貌堂堂。

治下百姓却如此迫不及待的想离开……果真还是应该找块豆腐撞一撞吗?

实行-军-管-的卫所倒是好些,毕竟军队的管理不同于里中乡民。但得到调令的官军,还是控制不住的嘴角往耳根咧。

撞大运了啊!

现如今,边军中正流行几句话,到了大宁,有肉吃,到了宣府,有田种,到了开原,有钱花,到了北京,有战功。

话糙点,其中却饱含着军汉们最朴实的愿望。

就藩山西的晋王得知消息,很不是滋味。

王府护卫都交公了,皇帝怎么还惦记着他地盘上的人口?

盘算一下小金库里的存款,晋王咬咬牙,人给了,绝迹要不回来,但也不能吃亏!

思定之后,立刻派王府长史进京朝见永乐帝。献上嘉禾,趁着皇帝高兴,提出派人到汉王和赵王的属地取取经,回头繁荣一下晋地的经济。

晋王长史说话很有水平,一再表明,晋王本意只为学习两地的先进经验,提高一下属地的gdp,绝无同皇子私自结交的意图。

“还请陛下恩准。”

有独到眼光的不只是晋王,周王也派人前来朝贺,提出了一样的请求。

作为朱棣的同母兄弟,朱橚比侄子更了解天子,进献嘉禾是必须的,一同献上的,还有传说中的仁兽驺虞。

仁兽现世,证明今上是仁德之君!

各种上表溜须,龙心定然大悦,请求派遣两支学习队伍,应该不成问题。

鉴于有长颈鹿被误做麒麟的历史记载,驺虞到底是何种动物,还有待考证。

至少在孟清和看来,根据种种描述,周王进献的这头仁兽,要么是头雪豹,要么就是头难得一见的白老虎。

只可惜,他人在大宁,不能亲眼见证。

不过,即便被召回京城,围观一下的机会也不大。

皇家动物园,概不对外售票,伸长了脖子也未必能到此一游。

自见到天子出行,拉辂的不是骏马,而是实打实的大象时,孟清和就对史官的实事求是精神产生了怀疑。

正德皇帝建个豹房,被史官骂成了昏君中的昏君。但比起用大象拉车,带着豹子打猎,还从非洲弄回了长颈鹿的永乐帝,朱厚照那点兴趣爱好,当真是不够看。

据孟清和所知,不少勋贵都有豢养猛兽的爱好,他在武阳侯家里就见过两头三月大的虎崽子。

由此可见,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不过只是史官手中的一支笔。

晋王和周王的表疏一上,原本对北京大宁等地诸多非议的声音一下降低许多。

趁此良机,永乐帝召见群臣,将大宁一地上缴的粮税和布匹金银铜钱摆出来,大殿里顿时一片寂静。

朱棣表示,朕是讲理的。诸位要摆事实讲道理,把大宁都司打倒,可以。前提是,由诸卿推举贤能继任,并立下保证,一年之后上缴朝廷的粮食布帛要与当下平齐。

朕给诸位机会了,想抓住就趁早,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群臣低头,有志一同的沉默了。

如果不是数据造假,只能证明一点,兴宁伯和大宁都司上下实非常人。

一地的税收加起来,快赶上江浙一省膏腴之地。

边塞苦寒,人所共知。便是宁王朱权也不敢保证,可以将大宁经营到今日这个局面。

推举贤能?

上山下海也未必能再找出一个兴宁伯。即便找出来,没有定国公的支持,没有汉王和赵王的大开绿灯,想在大宁有所作为也不是件容易事。

坐在龙椅上,永乐帝一下一下敲着手指,眯着眼,抖着胡子,说啊。怎么不说了?奏疏上引经据典,要见真本事的时候就蔫了?

大宁都司上下串通一气,图谋不轨?

简直是笑话!当锦衣卫北镇抚司是摆设?

开互市,办儒学,提高边军待遇,招抚化外边民,一件件,一条条,早已写成奏疏和锦衣卫的条子摆在御案之上。

信不过兴宁伯,还信不过自己的儿子?

洪武帝能将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出去,给他们军队,令其镇守一方,就是因为在老子跟前,做儿子的永远翻不出多大的浪花。如朱棣这样的猛人,不也是等老爹大行之后才敢造侄子的反?

以朱高煦和朱高燧,更不敢轻易在朱棣面前玩心思,何况还要再加上一个沈瑄?

给儒学和边军的奖励,都是大宁都司发的,名义上,却是天子的恩赏。

学子和边军感激大宁都司不假,忠诚的却仍是他这个天子。

从锦衣卫送回的密保可以看出,兴宁伯清正廉洁,朝廷发给他的宝钞,多以天子之名又发了出去,这让永乐帝十分感动。

不想着搂钱,却为国散财,这得有多高的思想觉悟!

至于孟清和派人随郑和船队下东洋,计划同东洋各国互通有无一事,被永乐帝直接无视了。

“用人之道在得其心。体其情,恤其弱,人有感恩之心,如此,再图其功,未有不得其力者。”

这番话是朱棣讲给儿子听的,如今看来,却是要再提点朝臣一番。

能不能体会其中深意,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有造化的,必将得到重用。

脑子转不过弯来的,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就只能一路后腿,彻底被同僚甩在身后。

暂时压下朝堂上的声音,朱棣再次召见杨铎,随即,锦衣卫北镇抚司做出了一番调动,随同孟清和北上的锦衣卫回京述职,其后再前往山西,云南,福建等地公干。

杨铎亲自带人前往北京,再往大宁,开原,宣府,传达天子敕令。

朱棣挂心的,不是孟清和等人的忠诚问题,而是要清查某些不安定因素,揪出一些背后势力安--插--在几地的探子。

部分机密之事,北京巡按御史都未上报,朝中的一些人是如何得知?

李景隆和邱福被弹劾的风波尚未过去,朱棣始终有个猜测,却一直没能得到证实。

他需要确认,即便有丁点的蛛丝马迹,也不能放过。

朱允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本该死去的人,不应该再活过来。朝堂之上,怀有异心的人也必须尽早处置,下狱的下狱,罢官的罢官。

他已经杀了不少人,如果硬要和他作对,妄图动摇他的江山,他不介意再次举起屠刀。

既然早已血流成河,多掉几颗人头又有何妨。

永乐二年十一庚戌,孟清和再得天子厚赏。

同日,定国公以巡视边塞的名义到访大宁,同兴宁伯就戍卫和屯田等多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隔日,定国公出发继续向北,兴宁伯再次告假。

大宁都指挥使司上下深感兴宁伯为国之心,彻夜--操--劳,实乃吾辈楷模。

面对属下敬仰的目光,孟十二郎的心情很是难以形容。

该不该解释?

考虑半晌,最终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还是继续误会下去吧。

十一月丙辰,郑和船队送回消息,郑和以明使的身份见到了日本将军源道义,宣读了天子的诏令。

源道义跪接诏书,并已下令缉拿倭寇,保证严查边民入寇大明一事,还表示,他本人十分敬仰大明,将派遣使臣到大明朝贡。

信使到京时,日本的使臣团队已经在前来大明的路上。除了供上的方物,队伍中还有二十多名倭寇,将押送到南京,交由大明处置。

得知消息,朱棣很高兴,令礼部赐源道义金印,宝钞,彩币,以示奖赏。

好事似乎是一桩连着一桩。

十一月丁巳,翰林学士解缙等四十七人,献上奉皇命修撰的书籍初稿。永乐帝大喜,赐书名为《文献大成》,重赏了参与修书的解缙等人,并赐宴于礼部,对解缙等大加表扬。

负责监督工作的道衍和尚对这部初稿很不看好,提醒过解缙,无奈解缙不听,还是将书献了上去。

道衍无法,只能在赐宴之后觐见了永乐帝,甭管怎么说,监督的责任他是尽到了,那帮清贵的翰林不听话,真不是他的问题。

果然,道衍的预料没有错。

在大致翻阅过这部《文献大成》的内容之后,永乐帝脸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