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一百一十五章

清和 第一百一十五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天子敕:兴宁伯仁孝诚厚,忠体国事,有功于社稷。赏银二百五十两,彩币十表,裹钞五百锭。赐麒麟服。”

“臣领旨,谢恩。”

孟清和面朝南京方向,跪拜,口称万岁。

起身,接过圣旨,再拜,程序才算走完。

圣旨是明-黄—色,上有盘龙,轴以犀。

品级不同,敕封所用的圣旨也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卷轴。

孟清和身为一等伯,二品都督佥事,只能用犀轴。到了沈瑄那个级别,才能用玉轴。向下则有鎏金和角,品级制式分得相当清楚。

五品以下,甭说是犀轴圣旨,连鎏金都没见过。

这种区别,自大明开国以来便以法典明令。哪怕是把麒麟服、斗牛服和飞鱼服当制服发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也不会把圣旨乱用。

衣服可以发,大不了改样式。

圣旨代表的是天家威严,绝对不能乱用,否则就是啪-啪-打脸。

皇帝敢随意发,大臣也不敢随便接,查出来就是大不敬的罪名。要是祖上有相应品级的官员还好,没有?等着砍头扒皮充军发配吧。

孟清和接过的敕令不下五道,角,鎏金,犀,三样集全了,就差一份玉轴。

一排数过去,就差最后一种,不免有些遗憾。

如果让朝堂上的文武得知孟十二郎有这种遗憾,绝对会抡起板砖拍死他,拍不死他就干脆拍死自己。

年不及弱冠就升到了正二品都督佥事,镇守一方,手握实权,得天子恩宠,他有什么可遗憾?

胡子一大把还在五品以下艰苦奋斗卧薪尝胆的,是不是都该自挂东南枝,省得丢人?

卷轴的材质不是孟清和关注的重点,赏银数目才让他真正无语。

二百三百都好,怎么偏偏就是个二百五?

“兴宁伯?”

见孟清和捧着圣旨,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郑和不免奇怪。有赏银还有御赐麒麟服,明摆着后边还会升官,不蹦高也用不着这样吧?

“郑公公见笑。”

孟清和收起心思,二百五就二百五,总归是银子。若发给他的全是宝钞,才真正该哭。

在铜钱为主,金银限制流通的明初,二百五十两白银绝对是一笔巨款。加上之前赏赐的一百两金子和双俸,孟清和算是半脚-跨-入了富豪级别。

同魏国公成国公不能比,与信安伯还是能掰掰腕子的。

“皇帝隆恩,臣只能鞠躬尽瘁,肝脑涂地,方能报得万一。”

话落,起身向南再拜,眼圈泛红,任郑和左看右看,愣是挑不出一丝破绽。

两月不见,兴宁伯“做官”的水平又蹿升一截啊。

郑和笑道:“兴宁伯的忠心,咱家定会转呈陛下。”

“多谢郑公公。”孟清和擦干泪水,将封好的银子递过去,“公公车马劳顿,一点心意,还请不要推辞。”

郑和接过,笑道:“想必兴宁伯还不知道,咱家有幸得了姚少师的指点,虽未正式拜师,也要称兴宁伯一声师兄。”

姚少师?

恍了一下神,孟清和才反应过来,郑和说的是道衍和尚。

这么说,郑和已经同大和尚搭上了线,开始为某不-良-门派添砖加瓦?

想到这里,孟清和又拿出一封银子,权当恭喜郑和入道衍门下。

有未来的三保太监挡在前边,大和尚应该不会隔三差五找他探讨佛学了吧?

郑和接过银封,笑着道谢,随后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孟清和,道:“这是姚少师交代咱家带给给兴宁伯的。”

看着信封上苍劲的字体,孟清和无奈叹气,好吧,摆脱-不-良-门-派什么的,纯属白日做梦。

以道衍的性格,能用十年时间鼓动朱棣造-反,他这点抗压能力算什么?随着大和尚功力不断加深,早晚有一天破防。

当着郑和的面拆开信封,展开信纸,如果郑和好奇,孟清和不介意当练嗓子念出来。

大和尚请郑和带信,本意应该就是让永乐帝知晓。

功高震主,四个字的分量可不轻。

不想天子疑心,藏着掖着绝对是最蠢的办法,一切摊开才是聪明人所为。

永乐帝以道衍为太子少师,想是希望道衍能把这样的道理教给世子。可惜世子不受教,让他不断失望。当朱棣不再对朱高炽发怒,采取漠视的态度冷处理时,才是消磨掉最后一丝父子情分的开始。

朱棣是天子,也是父亲。

如果朱高炽不能想明白这点,注定他将来的道路会走得无比艰辛。

原本,朱高煦朱高燧也活走上岔路,但出了孟清和这个变数,兄弟三人未来的命运,全都蒙上了一层薄雾。

道衍的信不长,除了关心徒弟,大多都是督促孟清和认真学习,好好钻研《易经》。关于朝政,则是一句没提。

原因只有一个,没必要。

立皇太子和迁都的事牵扯住朝臣的多数精力,余下时间还要处理公务,整日里忙得不可开交。若没有兀良哈上疏请天子主持公道,其间涉及到大宁是否出兵的问题,许多人都快忘记兴宁伯这号人物了。

当然,被孟清和狠下面子的六科给事中不会轻易忘了他,但在当下,有比找他麻烦更重要的事。因此,孟清和的“悠闲”日子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道衍了解孟清和,即使不明白写出来,孟清和也能猜出其中深意。

所以说,有个聪明徒弟就是好啊。

大和尚对此相当的自得。

他承认的徒弟,目前只有孟清和,郑和还需要靠边站。

如果不是永乐帝暗示,以道衍的行事风格,会主动和皇帝身边的内侍走动?根本不可能。

朱棣欲重用郑和,郑和就必须有能力为他所用。只会打仗和察言观色是绝对不行的,外廷的官员也不会指点一个宦官,道衍和尚成了最好的选择。

孟清和一边读信,一边同郑和聊上两句,将信上的内容透露给郑和知晓。

整封信读完,孟清和笑容依旧轻松,郑和的心却提了起来,不免再次慨叹,兴宁伯果真是不同了。自己与他交好绝对没错。

“郑公公此来大宁,单为天子恩赏一事?”收好信,孟清和示意亲卫退到门外,“关于北边,天子是否有旨意?”

郑和点点头,同样让跟随他的内官退下,待室内只剩他与孟清和两人,才开口说道:“陛下本意,朵颜三卫损失不小,总要安抚一下。”

“如何安抚,陛下可有吩咐?”

“兴宁伯附耳过来。”

示意孟清和靠近些,郑和压低声音,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转述一番。

越听,孟清和越是心惊。

这是安抚?确定不是挑拨,让朵颜三卫去和鞑靼打上一架?

“此乃天子口谕。”郑和肃然道,“咱家来时,侯显和王景弘已分别前往顺天府和开平。辽东那边,这会应也接到了旨意。天子的意思是,公道要讨,刀兵却不好轻动,先礼后兵,以和为贵嘛。”

孟清和:“……”

以和为贵?

这话要是旁人说的,他信。

可永乐帝?那就是个战-争-狂-人。他信奉的绝对是长刀和火炮,用拳头讲道理。

以理服人,以和为贵?和自己人倒是可以讲,和打了十几年仗的北元?绝对不可能。

“兴宁伯也不必多想,便是出兵,也是从开平卫和顺天府调遣。大宁一地仍以屯耕为主。”郑和说道,“陛下对兴宁献上的农犁很满意,在籍田时亲自使用,百官亦称颂。献上农犁的三皇子,另有恩赏。朝廷不日将令河北山东等地督造,发给边卫屯田。农户开垦荒地,或无地之民迁入他省,亦有给付。”

得知永乐帝未在旨意中提到他的名字,孟清和没有任何不满,反而松了口气。

风头出得太多,明摆着好日子不想过,请人来踩。

近期,大宁杂造局出了不少好东西,虽多是农具工具一类,却也惹人眼球。

与沈瑄通信时,孟清和特意提到这点,沈瑄给他的回复很快,将功劳送给朱高燧。朱高燧顶不住,开平卫还有高阳郡王。

功劳送出去,天子一家都会记得他的好处。

第一家庭身上的光环再多,也只会爆发内部矛盾。换做孟清和,只会成为整个朝廷的靶子。功劳越多,危险指数越高。

孟清和奏疏送上,沈瑄也递送了一封奏疏。永乐帝看过之后,再次感叹,瑄儿果真是朕的麒麟儿,兴宁伯也是一等一的忠臣。

官位还不能升,在彻底解决朵颜三卫的事情之前,单升孟清和和沈瑄的官太打眼。

不升官,就只能先给其他赏赐。

给钱给衣服,一个也不能少。

“臣感陛下天恩。”

孟清和又红了眼角,擦擦眼角,长此以往,不飙升演技也难。

“兴宁伯如此忠心,陛下定会知晓。”就算不知,郑和也会递话。

和皇帝身边的宦官交好,就是有这种好处。战场上一起拼杀出来的交情,旁人再羡慕嫉妒恨也没辙。

“多谢郑公公。”

“兴宁伯客气了。咱家还有一事要向兴宁伯讨教。”

“郑公公请说。”

“野人女真,是怎么回事?”

“这个,”孟清和苦笑,“说实话,本官也是没有料到。”计划中只有鞑靼,绝对没有野人女真什么事。只能说赶上寸劲,让对方捡了便宜。

领头抢劫朵颜三卫的怯烈帖木儿,哈剌脫欢李剌儿早已投靠明朝,有内附之意。孟清和尚未抵达大宁,怯烈帖木儿,哈剌脫欢李剌儿派遣的使者已到开平卫,见到了高阳郡王。

得知消息之后,孟清和连忙写信,请沈瑄与朱高煦通气,暂时压下消息,只以密报呈送天子。

沈瑄给他送来的木匣,终于派上了用场。

“想归附可以,牛羊草场都不是问题。但投名状必须有。”

孟清和将“抢劫朵颜三卫”以祸水东引的计划告知沈瑄,沈瑄又快马送信至开平卫,再由朱高煦呈报天子。

来回之间,耗费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段时间,怯烈帖木儿,哈剌脫欢李剌儿率领的部落一直在开平和全宁卫等处假扮游骑骚扰。孟清和趁机大规模改进工具,开垦农田,并在泰宁卫挑-衅时做出一幅隐忍姿态。

直到春耕结束,高阳郡王接到天子密令,泰宁卫愈发肆无忌惮,才向沈瑄和高阳郡王发出了行动的讯号。

多亏有朱高燧这个牌子,以三皇子名义送出的书信,自然没有被拦截的道理。

于是,在一个雨雪交加的日子,朵颜三卫接连被抢。

怯烈帖木儿,哈剌脫欢李剌儿严格遵照同高阳郡王的约定,在三卫骑兵被以各种名义调出之后,偷袭了他们的驻地。

杀人尽量避免,抢劫才是主要。

兀良哈归附已久,又有靖难封赏,生活自然要比草原上游牧的鞑靼瓦剌高上数个档次。

光是羊群的数量,就让来抢劫的怯烈帖木儿等人无比眼红。

于是乎,名为抢劫实为做戏,变成了名为做戏实为抢劫。

怯烈帖木儿等人甩开了膀子抢,牲畜粮食帐篷,通通不能放过。好歹还记着高阳郡王的警告,没敢大肆杀戮,也没有直接抢人。

饶是如此,朵颜三卫的损失仍是不小。

小康马上跌入赤贫,堪称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兴高采烈,满载而归的怯烈帖木儿等人回到驻地,瞬间清醒过来。

糟糕,抢得太投入,忘了是在做戏。但看着大批的畜群和材料做工更好的帐篷,没人愿意再还回去。

就这样跑回草原?

念头刚冒出来就被打消。

暂且不论大明会不会放过他们,回去了,手中的战利品就得送出一大半,实在是头疼。

最后,怯烈帖木儿等部落头领商量一番,再派使者前往开平卫,求见高阳郡王,各种陈情。

实在不是他们不守约定,只是抢到兴头上,委实控制不住。

错误已经犯了,只能到郡王面前负荆请罪,求得原谅。

只是抢走的牲畜和帐篷,绝对不会还回去。

使者是个蒙古壮汉,却能说一口流利的官话,见高阳郡王一直阴沉着脸,忙道:“小人来时,首领言,愿将一半的牛羊送给郡王。”

朱高煦额头暴起一排青筋。

他要那么多羊干什么?杀了吃肉他都嫌膻。

挥手让数羊中的壮汉先下去,一切等天子旨意下来再说。

就这样,使者在开平卫留了五天,怯烈帖木儿等部落首领也提心吊胆了五天。

到第六天,王景弘带着圣旨抵达边关。

高阳郡王领旨之后,即刻召见了使者,传达了天子的敕令。

天子仁慈,念怯烈帖木兒等人认错态度良好,且有功,既往不咎。

“许尔等归附,授怯烈帖木兒,哈剌脫欢李剌儿千戶之职,世袭,赐银钞文绮。麾下军官另有恩赏。”

敕令下达,怯烈帖木兒等人大喜过望,拜谢大明天子恩德。拍着胸脯发誓,一心一意为天子办事,天子让他们往东,绝对不会往西,让他们追狗,绝对不会撵鸡!

总之,有事只管吩咐,就算让他们领兵去打鬼力赤,也绝对没有二话!

抢劫的高兴了,被抢的朵颜三卫不干了。

天子说给他们讨个公道,就是这么讨的?

看来上疏没用了,得上-访!

听麾下报告朵颜三卫近期的动向,孟清和没有任何意外。

郑和把皇帝的密令告诉他时,他就料到会有这种结果。

朵颜三卫不是软柿子,不是随便一捏就裂的。可就算是石头,也架不住朱棣拎起电锯来一下狠的。

三卫首领敢闹腾,敢各种撒泼打滚,却绝不敢轻易和朱棣动刀子,那绝对是找死。

或许是上—访有效?

朱棣安抚了三卫首领,遣使赍玺书往谕鞑靼可汗鬼力赤,表示,不久前,可汗麾下的几个部落到大明边界实施了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给归附于大明的兀良哈诸部造成了严重损失。

如今犯人已被抓获,并被感化,愿意归附大明,同时供认此次抢劫活动是受“上头”指使。至于上头是哪头,大家做了这么多年邻居,彼此也算了解,话往深处说,委实伤感情。

但兀良哈求到跟前,哭天抹泪,撒泼打滚,作为天子,也不能不为下边的人出头。

所以,如果鞑靼愿意赔偿兀良哈的损失,并交出本次犯罪活动的主谋,大明可以既往不咎。

大家继续和平共处,友好生活。

如果不愿意,那就不好意思了。

不久前,鞑靼刚去辽东那片溜达过吧?他手下的步骑也想到草原上体验一下生活。若是不小心擦出了火药味,伤到了花花草草,可就别怪他了。

简单归结起来,也就是两句话:赔钱交人,你好我好大家好。顽固不化,管杀不管埋!

想死还是想活,自己掂量着办。

这是恐-吓,赤-裸-裸的恐-吓!

玺书送出前,特地将内容透露给了朵颜三卫大小头领。

头领们很满意,对于天子授官给怯烈帖木儿不再提出异议。

从怯烈帖木儿那里才能挖出多少油水?顶多把被抢走的牛羊再要回来。找鞑靼要求赔偿就不同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鬼力赤再穷,也是可汗级别,大帐里绝对有不少好东西。

朵颜三卫不闹腾了,主动返回驻地,秣马厉兵,一天磨刀三遍。鞑靼答应条件很好,不答应更好。

直接抄刀子去抢,油水才更多。

如果皇位上还是朱允炆,朵颜三卫绝对不会生出这样的想法。换成朱棣,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游牧民族敬奉甚至迷信强者。

在这些蒙古壮汉眼中,朱棣是最强的,只要是朱棣麾下的军队,绝对是战无不胜!

至此,孟清和设计并着手实施的计划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他只想将朵颜三卫的目光从草场上引开,然后再提出开互市,以利捆绑住他们。

有了永乐帝,高阳郡王和沈瑄的擦手,预期中一定范围内的边境摩擦,很可能会演变为一场大战。

边军积攒下的火气需要发泄口,朵颜三卫失去的财产也需要找补。永乐帝也可接机将朝中的矛盾再次转嫁。

马上就要和鞑靼打起老了,立皇太子和迁都,再不是满朝文武关注的重点。

武官不论,就算是喜欢在朝堂上群殴的文官,面对外敌,也是能暂时拧成一股绳的。

孟清和又一次见识到了永乐帝的利害,也刷新了对朝中文臣的认识。

偶尔不着调,喜欢找人掐架,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上疏弹劾,但在大事上,却不会拎不清,遇到外敌,绝不低头。

这就是大明的风骨,民族的气节。

孟清和曾一度看不上朝中的文臣,尤其是真实经历过靖难,见识过建文时期的朝臣之后。即使嘴上不承认,心中也不免产生一些想法。

但是,随着阅历的加深,他的这种想法却不断被打破。

深吸一口气,这就是大明。

矛盾,却又让人敬佩的历史朝代。

如果真和鞑靼打一架,那互市还开不开?如果抢下了鞑靼的草场,朵颜三卫是否会北迁?

孟清和心中有许多疑问,只能通过书信写给沈瑄。没等到沈瑄的回信,又接到宫中旨意,天子御驾离京城,不日将抵北平。过北平后,还将巡视开平诸卫。届时将驻跸大宁。

接到这份旨意,孟清和半天没说出话来。

永乐帝五出塞外,莫非要提前实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