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九十三章

清和 第九十三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短暂的皇帝生涯中,朱允炆犯下过无数的错误,宠信竖儒,向书呆子问计,无疑能排入前三位。

被坑一次,可以说是情商不高。

被坑了一次又一次,那就是智商有问题。

建文帝的智商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不然洪武帝也不会选他做继承人。无奈头型特殊,脑袋上有坑,没问题也成了有问题。

方孝孺是学问大家,是条硬汉,更是一颗红心向皇帝的忠臣。

可惜,他的能力全都用在了读书上,完全套用书上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是解决造反的问题,注定会撞个头破血流。不过,有仁慈的皇帝挡在面前,要撞,也是他先-上。

何谓好心办坏事,坑人于无形?方大学士将为世人呈现其中真髓。

燕王以武力逼迫,建文帝尚能坚-挺。

方大学士亲自挖坑,朱允炆彻底栽倒。

方孝孺不通实务,却辩才一流。

建文帝为方孝孺的口才折服,再次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对燕王父子实行离间之策。

周王被抓,就因儿子告发。

建文帝知道燕王不是周王,朱高炽三兄弟也不是为了爵位敢举报老爹的朱有爋,可总要试试看。燕王多疑,只要对朱高炽产生怀疑,目的就已经达到。

父子相疑,兄弟相争。

或许不用建文帝动手,燕王的军队就会从内部瓦解。

乾清宫内,方孝孺侃侃而谈,以一个学者的角度,用最严谨的态度,向建文帝列举了离间之计的种种好处。

“兵家贵间。臣以为,陛下可遣书于世子,令归朝廷,不究其责,并许以王位。时令人密报燕王,王必北归。天军可趁机夺回粮道,从容布置。再号令天下勤王之兵,大举北伐,事成矣。”

建文帝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偶尔还会拍一下桌案,称赞一声“先生大才!”

方孝孺表示,燕王不忠,乃大奸之人!为了皇帝的江山社稷,他必定竭尽忠智,肝脑涂地。

当真是忠臣啊!

建文帝被彻底感动了,执手泪眼,君臣相得。

情形似曾相识?

燕王起兵造反时,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翰林,君臣三人没少如此“相得”。

现如今,齐泰黄子澄外出募兵,方孝孺继续两人未尽的事业,在朱允炆的职业道路上挥汗如雨,不断挖坑。

建文帝摔得鼻青脸肿,爬起来,仍要赞一声“先生大才”,然后流着眼泪继续摔。

当真是命苦。

计策已定,方孝孺亲自动手执行。

北平是燕王的老巢,朝廷埋下的钉子基本都被清理干净,方孝孺却不然。身为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方大学士的崇拜者一抓一大把,或许他们对朝廷会有这样那样的非议,在建文帝身上也能挑出各种毛病,对方孝孺却从未说出个不字。

方大学士想了解燕王父子的关系?

没问题!资料整理好马上送到。

方大学士想对燕王父子用间?

更没问题!一切为了正义!

曾因公务进出燕王府的翰林编修林嘉猷,对燕王父子的关系十分清楚,对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燧之间的争锋也了解一二。方孝孺向皇帝提出用计离间燕王父子,林编修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书生也懂得柿子要用软的捏,下手要尽快。

为确保计划万无一失,方孝孺撇开成见,建议皇帝启用锦衣卫和宦官。

洪武年间的锦衣卫号称无孔不入,办事能力一流,大臣晚上多吃几块肉,洪武帝都一清二楚。即使荒废了几年,架子还在,应该能挑出可用之人。

宦官中一直流传燕王仁爱之名,连方孝孺都有耳闻,不知道的,或许只有身居皇宫,被宦官和宫人包围的朱允炆。如果派宦官报信,老谋深算的燕王应该也会中计。

“派遣锦衣卫入燕贻世子,令宦官至燕王处报信,此计可成。”

重新启用锦衣卫?

建文帝脸上浮现出几许迟疑之色。

暗地里他一直在用锦衣卫,同燕王有牵连的勋贵和武将家中都有锦衣卫的耳目。可大部分朝臣,尤其是文官们一直被蒙在鼓里。依方孝孺计划行事,无论事成与否,锦衣卫都会被摆到台面上,这同朱允炆一贯的形象完全不符。

宦官更让建文帝皱眉。

太-祖高皇帝亲自立下石碑,宦官敢干预政事,发现就砍头。剥皮充草是官员的待遇,宦官无权享受。

“爱卿,一定要用锦衣卫和宦官吗?朕……”建文帝很是犹豫,“或许可从勋贵中择选一二?”

“陛下,此计非锦衣卫同宦官不成。”

“果真不成?”

“果真不成。”

“……好吧。”

建文帝又一次被方孝孺说服了。当即命方孝孺起草诏书,召锦衣卫千户张安觐见。至于为燕王送信的宦官,建文帝选定了王景弘。

在皇帝看来,一直随侍在他身边的王太监,忠心应该没有问题。

旨意一出,连王景弘都不敢相信。

方孝孺挖了坑,建文帝仍觉得深度不够,自己又挖了两锹。

当真是天意弄人,点背不能怨社会。

“陛下,臣一定不辱使命!”

张千户是难得的忠心之人,虽然以敏锐的直觉察觉到此行定是有去无回,无论燕王中计与否,自己的项上人头都将不保,仍毫不迟疑的接受了任务。

不接受也不行。获悉如此机密,又蒙皇帝亲自召见,敢拒绝,同样是死路一条。

王景弘伏在地上,痛哭流涕,“奴婢此去,不能再侍奉陛下,陛下一定要保重龙体!”

建文帝难得给宦官一个好脸,温声安慰了王景弘几句,还给了他不少赏赐,自以为得到王景弘的忠心。殊不知,眼前这个泪流满面的宦官,正暗地中盘算将计就计,将朝廷兵力不足,京城空虚的消息一并告知燕王。

正愁消息送不出去,方大学士当真是及时雨啊!

一番谋划之后,建文帝三年十一月,锦衣卫千户张安和内侍监太监王景弘带着方孝孺拟定的诏书出发了。

出了南京,两人一路北上,进入山东之后,在济宁分手。

张千户快马加鞭赶往北平,王景弘奔向燕王驻军的定州。

彼时,河北境内大雪漫天,若非有坚强的意志力支撑,张千户怕会在中途壮烈,没见到朱高炽就被冻死在路旁。

距北平二十多里的孟家屯,角楼上的青壮发现了行迹可疑的张安和同行的几名护卫,当即报告了族老。孟重九做主,将这行人的踪迹告知里中巡检。

“亏了十二郎三个,咱们才有今天的日子。现今不比以往,大家可都要警醒些。但凡有一点不对,也要立刻报知巡检,或是入城上报大令。”

族人们点头纷纷称是。

十二郎带着两个堂兄在燕王麾下,官越做越大,孟氏一族都是水涨船高。

十二郎又仗义,哪次回来,族人不得了好处?就算帮不上大忙,也不能像孟广孝一家扯后腿。大郎做得叫人事吗?没有十二郎,孟氏一族都要被他带累遭殃。

里中巡检得到消息,两口吃完一条鸡腿,呸一声吐出骨头渣子,一把抓起腰刀,“这几个八成是朝廷来的探子,赵三,马上给大令送消息,李柱子几个跟老子一起走!抓住了,肯定是大功!”

北疆之地,民风剽悍。巡检和县衙的差役都有相当的战斗力。上阵拼杀稍逊一筹,砸棍子拍板砖却是熟手,寻常边军都比不上。

堂堂锦衣卫千户,被一个不入流的巡检敲了闷棍,张安头晕眼花,两眼冒星星,栽倒在地。众人一哄而上,跟着张安的校尉力士个个被五花大绑,动弹不得。

人被捆到宛平县衙,一顿水火棍抡下来,张千户咬牙坚持,硬是没开口。

咱是锦衣卫,不能掉了面子!

贺县令是谁?亲自抄家伙同南军对砍的猛人,政务水平甲等,搏击技术一流。

不开口?没关系,继续揍!

屁股不打烂不算完。

张安仍在咬牙硬扛,校尉和力士却撑不住了。一名校尉惨叫着开口,将几人的身份以及张安怀揣诏书的事一股脑说了出来。

有了第一个,其他人也接连招供,大致同校尉说的一样,都知道张安怀揣诏书,到北平为求见世子。至于方孝孺设下的离间计,除了张安没人知晓。

几棍子竟然敲出一群锦衣卫,贺县令当真没有想到。

抡棍子的衙役更没想到,竟然有幸揍了锦衣卫的屁股!

想想洪武年间令人闻风丧胆,能止小儿夜啼的锦衣卫北镇抚司,衙役们手心冒汗,精神却极其的亢奋。

职业生涯中能揍一次锦衣卫,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今日之后,完全可以对人吹嘘:“老子是硬汉,纯爷们!不相信?老子可是连锦衣卫都揍过!”

“有密诏?搜出来!”

贺银一声令下,衙役们一拥而上,连负责笔录的文吏都撸袖子上阵。

张千户奋起反抗,奈何双拳不敌四手,外套里衣,连靴子都没保住。

白条条的趴在地上,张安目眦皆烈,手握成拳,头顶冒烟。

奇耻大辱!

衣服撕开,腰带拆开,靴子底也被断开,仍没发现密诏的影子。一个衙役灵机一动,解开张安背着的包裹,露-出里面的信封,众人的动作齐刷刷的停住了。

这衣服,扒得太没有价值了。

贺县令看着摆在面前的信封,咳嗽一声,“今天的事必须保密,敢泄露半点,休怪本官不讲情面!”

锦衣卫,密诏,还有扒衣服,通通不许!

“遵命!”

十一月的北平,呼口气都能结冰。

张千户身上裹了一件旧棉袄,挂着两管鼻涕,一边念着奇耻大辱一边被抬进了王府。

密诏也被一起送到。

贺县令是个谨慎的人,密诏原封不动,连个边角都没折损。信封未拆开,自然无人知晓密诏里的内容。

朱高炽听完前因后果,沉吟良久,眉头越皱越紧。

“贺大令,此人真是锦衣卫?”

“回世子,正是。”

“密诏一事,除了县衙众人,可有其他人知晓?”

“回世子,臣已下令严守消息,务必不能传出县衙之外。若是走漏消息,在场的文吏衙役连罪。”

“恩。”

朱高炽满意的点头,当着贺银的面叫来王安,令他带人将关在县衙中的锦衣卫提出,连同眼前的张千户一起送到燕王驾前。

“这封密诏也带去,不能有一点破损。”朱高炽郑重说道,“父王问起,一五一十的说,不得隐瞒。”

“奴婢遵命。”

王安捧起密诏,退了出去。

送走贺银,朱高炽立刻去见了燕王妃。此事非同小可,一旦父王起疑,挨一顿鞭子是轻的,很可能彻底厌弃自己,必须未雨绸缪,把自己摘出来。

王安嘴巴很严,他身边的小宦官却没这个本事。架不住有心人询问,或多或少露出了一点口风。王府中官黄俨便是这样的有心人。

黄俨深知世子兄弟不睦,且早已站在高阳郡王一边,认为这是扳倒朱高炽的机会,秘密派人赶在王安之前赶往定州,密报世子与京中联系密切。

“切记,速度一定要快!”

“是!”

黄俨派人秘密出府,未到典宝处申领腰牌,直到隔日,朱高炽才得到消息。明知黄俨给他使绊子,却不能宰了他。若是被燕王得知,又是一个欲盖弥彰的罪名。再憋屈,也必须打落牙齿和血吞。

握紧拳头,朱高炽告诉自己不要着急,暂且忍耐,留待日后再算。

黄俨派出的人先一步抵达燕军大营,燕王果真起了疑心。

朱高炽曾同朱允炆一起读书,交情很是不错,又有周王的例子摆在面前,某非,世子真要反了自己?

此事不好大肆宣扬,朱棣召来朱高煦和几名心腹商议。孟清和有幸在列,心中却暗叫倒霉。

朱高炽不会同朱允炆联手,除非脑袋发抽。建文帝明摆着削藩,今天许给朱高炽王位,明天就能给他摘了。还要背上一个“不孝”的名声,打死朱高炽也不会干。

孟清和心中明白,话却不能说。

燕王明显对世子起了疑心,高阳郡王又在一旁,为朱高炽说好话,实在是得不偿失。

悄悄挪后两步,尽量躲在沈瑄和朱能高大的背影之后,还是当背景安全。

沈瑄等人也不傻,虽是武将,在政治嗅觉上却比孟清和敏锐百倍。

世子与京中联系密切?

看看燕王和高阳郡王的表情,朱能带头,沈瑄随后,众将一致保持沉默。

说到底,这件事要看燕王的态度。只要燕王不相信,建文帝和方孝孺派更多人也没用。一旦燕王起了疑心,便是密诏和人都被送到面前,也会认定朱高炽是做戏给他看。

沉默在大帐中蔓延,空气都好似冻结一般。

黄俨派来的人同王安一起跪在地上,两人都在发抖。

燕王一直没叫二人起来,撕开信封,看过密诏,突然开口问朱高煦,“你认为此事如何?”

朱高煦似有些犹豫,“父王,儿……”

“孤要听实话。”

话落,视线扫过帐内众人,在孟清和身上停留不过一秒,仍让他头皮发紧。

朱高煦的表情很是挣扎,艰难说道:“世子……固善太孙。可世子一心忠于父王,父王三思!”

火上浇油,背地里下刀子。

听着是为朱高炽开脱,实际却是不断加深燕王的疑心。

孟清和无声的吸了一口冷气,头垂得更低。不搅合进世子兄弟之间果然是对的。不然的话,任谁在背后给他一刀,进了阎罗殿都没处哭去。

朱能和沈瑄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对朱高煦有了新的认识。

都说世子精通儒学,心机颇深。现在看来,高阳郡王也不是善茬。

手段粗糙,却抓住了燕王的心态,这才是朱高煦的优势。

燕王面色发黑,正要开口,帐外亲兵回报,有几个南京来的宦官求见燕王,声称有要事禀报。

南京来的?

朱棣脸色一沉,“带进来。”

王景弘走进大帐,纳头便拜,“奴婢拜见殿下。”

燕王见过王景弘,对他有些印象。王景弘没料到燕王还记得自己,激动不已,再拜之后,道出建文帝同方孝孺使离间计,意图引燕王父子相疑。

“殿下,此乃竖儒奸计!”

在帐外见到不成人型的张安,王景弘料定燕王已得到消息,不再啰嗦,几句话就将建文帝和方孝孺卖得彻底。

朱棣一掌拍在桌案上,满脸怒气,“竖子可恶!几杀吾子!”

见燕王如此,高阳郡王暗道可惜,口中却道:“竖儒奸诈,险些误会了大哥!”

帐中将领不再沉默,跟着燕王父子一起大骂方孝孺为人奸诈,坏得流油,太不是东西!

为表功,王景弘借机又道:“殿下,奴婢另有重要情报,皇帝夺齐泰黄子澄官位,不过掩人耳目,实令两人外出募兵。”

“募兵?”

“朝廷兵力不足,京城十分空虚,若殿下能领兵直捣京师,大事可定!”

话落,未见众人大喜,也没遭到燕王表扬,反而被高阳郡王瞪了一眼。王景弘不知道自己哪句话没说对,也不清楚是哪里犯了忌讳,见燕王脸色不愉,心中难免惴惴不安。

郑和眯眼看着他,这人要是留在王爷身边,肯定是劲敌,必须注意!

帐中沉默许久,众将一起磨牙。

拼死拼活造了三年反,为的就是打到京师!

京城空虚,可一战而下?

也要能过去才行!

山东拦在当中,济南都打不下来,去南京?怎么去,飞过去?

孟清和借着遮挡,悄悄拉了一下沈瑄的袖子,“指挥,我有话说……”

沈瑄侧头,靠近了些,孟清和压低声音,“京城空虚的确是大好机会,平安可以绕路进攻北平,王爷何必一定要攻下济南?”

“绕开?”

“对。还有,朝廷派来的锦衣卫,也可以做做文章……”

两人在一边窃窃私语,旁人没注意,燕王却看得一清二楚。孟清和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济南给燕王的打击太大,让他钻了牛角尖,认为打不下济南就没法去京城。

只要帮燕王扫开迷雾,靖难之路将是一片坦途,路上有石头硌脚,踢开就行。

这份功劳不是孟清和自己能领的,必须找个“垫背”的,再没有比沈瑄更合适的人选。

原本,孟清和还在考虑献计的最佳时机,王景弘的突然出现,让他眼前一亮。

不过帐中的气氛太压抑,贸然开口不太妥当,不如想法让燕王主动询问,一切水到渠成。

“瑄儿,你二人在说什么?”

沈瑄看着孟清和,孟十二郎悄悄眨眼,退后一步,打定主意不开口。

“瑄儿?”

燕王又问了一句,沈瑄朗声答道:“回王爷,卑职在与孟同知商讨进兵京城一事。另外,帐外的锦衣卫也可一用。”

“哦?”

“不攻打济南,亦可入京。”顿了顿,见燕王和众将面现疑惑,沈瑄才接着说道,“可以效仿平安军,借道,绕路!”

“绕路?”燕王心头一动,豁然开朗,“大善!”

得知平安出现在北平城外,燕王脑子里也曾有念头闪过,却一直没能抓住。沈瑄此言一出,恰好给他提了醒。

又不是只有一条路通往南京,他在济南死磕,根本是进了死胡同。

绕过济南的确要承担腹背受敌的危险,可若是冒险成功,胜利可期,一切都值得!

兴奋之余,燕王又问道:“瑄儿说这几个锦衣卫也有大用?”

“回王爷,此为孟同知所言,卑职也不甚了解。”

众人视线扫过来,孟清和不得不开口,道:“卑职以为,天子宠信腐儒,重仁爱之名。锦衣卫的名声一向不怎么好,这一点,可以利用。”

如果被朝中文武得知皇帝用锦衣卫办事,刺探情报,挑唆藩王家庭关系,哪怕是为了“正义”,也够建文帝喝一壶的了。

注重名声?那就从名声下手。

如果把方孝孺也牵扯上,舆论的风向又会如何?读书人还会崇拜同“鹰犬”沆瀣一气的方大学士?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无论矛断了还是盾破了,于燕王都没有损失,说不定还能得到意外之喜。

建文帝亲自把人送来,不好好利用,委实对不起他的一番心意。

听完孟清和的话,众人都有些后背发凉。

黑,简直是太黑了!

不愧是道衍大师的徒弟,当真是坑死人不偿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