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七十六章

清和 第七十六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一夜大雨,清晨时分,河水上涨,两岸弥漫着着淡淡的雾气。

天色未亮,燕军大营擂鼓声起,士卒列阵鱼贯而出。

战马打着响鼻,铠甲摩擦发出慑人的金铁之声。比起昨日,今日的燕军很沉默,却沉默得让人害怕。

未临战场,杀意已在队伍中弥漫。

百战之师,王者之师,令北元闻风丧胆的燕军,今日将继续同南军血战。是生是死,是荣耀子孙还是去阎罗殿,全看这一遭了。

黎明时分,燕军已全部渡河,锋矢向南。

河对岸,朝廷大军也列好了阵势,都督平安率领的军队仍为先锋,瞿能随后,武定侯郭英,安6侯吴杰,以及不久前抵达的越巂侯俞通渊分率大军翼其左右。李景隆的中军留在最后,一为督阵,二来,众将担忧这位不靠谱的主帅临战胆怯,胡乱指挥,不如让他在后边老实呆着。

越巂侯俞通渊是洪武朝的老将,明朝的开国功臣,没被洪武帝大杀功臣的浪头打倒,却因牵涉进蓝玉谋反案丢官除爵。洪武帝难得善心大发,没要了俞通渊的性命,也没让他全家流放,只令他归乡终老。比起洪武朝的其他大将,俞通渊当真不是一般的幸运。

可惜安生日子没过多久,建文帝削藩,燕王扯旗造反,朝廷一道敕令,俞通渊又被启用。老先生种田日子没过多久,又得披甲上阵和燕军血战。

原本,俞通渊不愿意接这差事。都这么大岁数了,胡子一大把,还要领兵厮杀,实在是没那个力气。

可再愿意也不行,建文帝在满朝武将中拨拉过来,拨拉过去,能带兵的不多,如李景隆一般的样子货不少。耿炳文是不成了,郭英吴杰等人都被派出去了,如俞通渊这样的老将成为了建文帝眼中的救火队。

爵位没了?没关系,复爵!

没有官职?更没问题,授官!

火烧眉毛了,俞老先生是不同意也得同意。

在南京走了一回,俞通渊被赶鸭子上架,领兵出征。回首遥望城门,他当真不明白,武功盖世的太—祖高皇帝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继承人。

难怪藩王要造反了。

俞通渊的这种想法堪称是大逆不道,但老先生都被硬拉上战场了,心中怎能没有怨气。别说背后念叨,就是当面喷几句,建文帝擦掉唾沫星子,还会夸赞老将军耿直。

面对这样的皇帝,俞通渊当真是没辙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不择手段倒是与洪武帝有几分相似。当年洪武帝拉起造反队伍,除了主动投奔的李善长,大部分谋臣都是被用各种方法“请”来的,待遇还比不上俞通渊,至少他有个侯爵位,代表的是朝廷。他们呢?只有一个造反者的大戳。

如俞通渊一样被赶鸭子上架的老将并不多,原因是洪武帝发善心的时候太少。大部分时间,朱元璋都是奉行斩草除根这一最高行为准则。朱允炆瞪圆了眼睛,雷达似的扫描,能找出来的老将也只有那么三两个。

幸好还有徐辉祖和瞿能等人,如果全都是李景隆这样的酒囊饭袋,仗也不用打了,他直接除去冠带,走下龙椅,请叔叔进南京算了。

白沟河畔,雾气渐散,对战双方阵势已开,悠长的号角声拉开了大战的序幕。

都督平安再次一马当先,冲锋在前。郭英吴杰率军队从侧翼迎敌,俞通渊擅长骑兵作战,领南军骑兵摆出锥形阵,猛冲陈亨率领的右军。

燕军不甘示弱,全军压上。

沈瑄领前锋骑兵对上了平安的队伍,两队骑兵如两支锋利的长矛,狠狠的撞击在了一起。

一瞬间,仿佛能听到金铁交鸣,矛戈断裂之声。

孟清和也是一身铠甲,持刀上阵。燕军全军上阵,连提调官都抓着长刀冲锋,新官上任的孟同知不能继续守在大营里不动,硬着头皮也得往前冲!

被砍几刀不要紧,再躺几个月也没关系,只要能保住命就成。

不用沈瑄吩咐,高福等人就护在了孟清和周围,确保没人能伤到孟同知的性命。孟虎和孟清江也想出把力,却临时编入了徐忠的前军,军令如山,只能再三叮嘱孟清和,随军冲锋没关系,千万别脑袋发热,这里不是开平卫,也没有地堡给他挡箭。

孟清和咧嘴点头,心中却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要跟紧沈瑄,如昨日一般的情形绝对不能再发生!

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胶着,交战双方都清楚对方的实力,任何的试探和保留都毫无用处。想要获胜,从第一刀开始就必须使出了浑身的力气。

战场上没有喊杀声,连咒骂都少见,只有刀枪穿透铠甲,撕开皮肉,鲜血飞溅时的惨呼。

所有人都在厮杀,举起腰刀,挥起长矛,尽全力杀死面前的敌人。

往往刚将对手砍倒,身后就会被下黑手。

战场之上没有“光明正大”可讲,偷袭的若是步卒,尚有一战之力,若是骑兵,不好意思,只能和美好的人生说再见。

平安与沈瑄战了几个回合,不相上下,彼此都杀红了眼。

两军士卒和将领试着上前帮忙,不想对战中的两人毫发未损,凑上去的却是非死即伤。按照孟十二郎的话来说,这两位就是台风眼,胆敢靠近的都得被卷进去,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不信邪的徐忠两根手指没了,不服老的陈亨差点被平安一刀了结性命。南军大将也做过尝试,结果不比徐忠和陈亨好多少。

将官好歹还能格挡几下,小兵只有被炮灰了命。

几番下来,沈瑄和平安打得昏天暗地,飞沙走石,却再没人敢上前帮忙。两人周围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无论燕军还是南军都在圈外厮杀,一步也不踏进圈内。

只差立一块告示牌,上书:此处危险,内有凶兽两头,慎入!

厮杀中的两军士兵,看到对手踏进圈内,还会提醒一下,越界了啊!

被提醒的连忙把脚缩回来,擦擦冷汗,谢了!

提醒人的手一挥,没事,不用谢。然后刀一举,再战!

面对此情此景,平安和沈瑄也很无奈。

沈瑄肩上带伤,平安也是浑身肌肉酸疼,能有个帮忙的,两人都不会拒绝,可纵观四周,无论同袍还是敌--军,都好像忘了他们一样,自顾自打得热闹,死活也不靠近一步。

所以说,有的时候,战斗力太彪悍也不是件好事,找不到朋友啊!

孟清和倒是有心帮忙,可自己的战斗力摆在那里,上去就是送菜。让高福射箭?误中沈指挥怎么办?

无奈,只能看着沈瑄与平安力战,等到一方露出颓势再做打算。

孟十二郎审时度势,发现沈瑄和平安周围的真空地带之后,一直守在边沿,有南军冲上来,他就踏进去,趁对方迟疑,一刀砍过去,不死也伤。

“阴险,无耻!”

掏掏耳朵,孟十二郎又补了一刀,听了七八次,能不能换个新词?

借用此法,孟同知超水平发挥,斩首五级,砍伤敌军七八人,“善战”之名很快传开。提起孟同知,燕山后卫的军汉立刻现身说法,汉子,绝对的汉子!

正午时分,无论士卒还是将领,肚子都开始咕噜噜叫。

打着仗,不可能临时叫停,先去吃饭回来再战,只能硬撑着,多砍几个说不准就能早点收兵回营。

在饥饿的驱使下,双方士兵猛然间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让将领和主帅都始料未及。

李景隆还在疑惑,朱棣却找准了战机。

“进攻李九江的中军!”

拿下中军,不愁南军不下。

原本,朱棣想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张玉,不想张玉正带兵前去为后军解围。不知何时,瞿能绕过燕军的前锋杀进了后军,房宽压根不是对手,只能求救。

张玉没时间,朱能也行。

无奈战场一片混乱,朱能在哪?不知道。

徐忠断指,陈亨昏迷,李彬早就被平安砍了。

几位主将都不行,那就沈瑄!

随军的郑和遥指战场某个人为的真空地带,沈瑄正与平安杀得难解难分。

朱棣没辙,看向眼巴巴瞅着自己的邱福,咂咂嘴,实在找不出人来,就他吧。

邱福得令,立刻带领骑兵向李景隆的中军猛烈进攻,攻了半天就是冲不进去,还被南军为数不多的弩箭射伤不少人马。

得到战报,朱棣捂脸,他就知道!

没关系,邱福不行,他自己上!

燕王点兵,亲自率领数千蒙古骑兵从南军的左掖突入。高阳郡王朱高煦领麾下骑兵紧随父亲的脚步,冲进阵中大肆砍杀。燕王麾下将领熟知他的用兵习惯,见燕王亲自带兵冲阵,纷纷向他靠拢,试图从左侧将南军的阵型彻底打乱。

后军之危暂解,张玉一拍房宽的肩膀,兄弟自己撑住,某家要去为王爷助战!

张玉拍马走人,房宽收拢军队,却被瞿能带着更多的南军杀了个回马枪。房宽被打得叫苦不迭,一边苦战一边唾骂,瞿能这厮竟如此的阴险!

燕王率领蒙古骑兵左冲右突,冲着冲着发觉不太对劲,回首一看,傻眼了。

南军竟抄了他的后路,还将他与冲锋的骑兵层层包围,分段隔开,意图十分明显,一股股的吃掉。

朱高煦的情况不比老爹好多少,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朱能已赶来与他汇合,两人合力,拼死向燕王所在的方向冲杀,无论如何也要把燕王救出来。

平安十分了解朱棣,料定他一定会领骑兵从大军左侧突入,于战前制定了这条诱敌深入,以优势兵力围剿的计策。朱棣的武力值再高,蚁吞大象,耗也能耗死他!

此计本应由平安亲自执行,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刚一开战,他就就沈瑄困住了。

郭英吴杰等人深陷乱战,无暇-分--身,盛庸资格不够,李景隆……没人敢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老将俞通渊只能接过指挥棒,指挥将兵等待最佳时机。

如平安所料,燕王很快落入陷阱,可要抓住他却不是那么容易。

建文帝有言在先,燕王绝对不能杀!即便皇帝因为自己的一时脑抽后悔得想去撞墙,旨意已下,轻易不能推翻。

再下一道旨意说他反悔了,谁能把朱棣宰了就会升官加薪?

朝中言官的口水就能淹死他。

建文帝给朝中将领下了紧箍咒,相当于给朱棣罩上一层防护罩。耿炳文和李景隆不敢下令要朱棣的命,俞通渊更加不会“以身试法”。

经历过洪武朝的勋贵官员,执行起皇帝的命令总是不遗余力。皇帝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

透过表面看本质,揣测一下圣意?坚决不干!都是姓朱的,谁知道皇帝到底是真仁厚还是假慈悲,万一是后者,黑锅背上找谁说理去?

于是,战场中出现了一幕奇景。

燕王朱棣被南军团团包围,只要一通乱箭就能把他射成筛子。担心射箭水平不好误伤了同袍,直接用刀砍也不是问题。

可无论弓箭还是刀枪,自始至终没人敢往朱棣身上招呼,把跟着他的骑兵杀光了,只能对着他-胯-下的战马使力。

常言道射将先射马,此举也是有理论基础的。

不料燕王常年同骑兵打交道,马术和他杀人的功夫一样高超。一匹马倒下再换一匹,不管是己方的还是敌人的,抢过来就是他的!

南军不敢伤燕王的性命,朱棣却没这个顾忌。

马背上的弓箭射完了,手中的长刀卷刃了,抢过来的长枪和长矛也接连折断,连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的随身宝剑都用上了,仍是没能杀出重围。

朱高煦和朱能快急疯了,张玉和负伤的徐忠先后赶到,曾随燕王为大军殿后的郑和与狗儿表现格外勇猛,救了郑亨一命的千户华聚也是冲杀在前,中途投靠燕王的陈晖与滕聚等人更是拼了死力。

燕军也不管什么阵型了,全军冲锋,先把燕王救出来再说。

交战中的平安和沈瑄察觉到战场中的变化,两人都想冲过去,也同时想把对方拦住。

瞅准一个空隙,沈瑄虚晃一枪,平安拉马后退两步,正待上前,几支箭矢迎面飞来,平安停下用枪格挡,借着这个时间,沈瑄纵马回身,向战斗最激烈的方向冲了过去。

沈瑄一走,孟清和立刻令一直护在他周围的高福等人对着平安射箭,“射不死他也要拖住他!”

高福等人领命,虽然没能困住平安,也为沈瑄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杀入南军阵中,仅凭一人就开出了一条血路。

“同知,是否跟上去?”

孟清和摇头,跟上去也是拖累,高福倒是能帮忙,可他擅长的是弓箭,论起马上作战也是一般。

“先解决了眼前的敌人再说!”

打了一天仗,孟清和又累又饿,心里积了一团火气,脑袋一热,举刀就冲了上去。

这还了得!

高福等人被吓了一跳,不知底细的燕军却被孟同知感染,再次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几乎将两倍于己的南军压着打。

孟同知的汉子之名,又一次获得了铁证。

经过沈瑄张玉等人的拼死相救,燕王总算冲出了重围,气-喘-吁吁之时,看到李景隆的中军大旗,顿生一计。

不顾自身安危,纵马跑上河堤最高处,扬起马鞭,用力挥舞。换个人,敢当着几十万南军的面这么做,简直就是找死,多好的箭靶子!

可偏偏是朱棣,没人敢射他,只能任由他在河堤最高处挥舞马鞭,高声呼喊。

李景隆被朱棣误导了,以为燕军在河堤处肯定还有埋伏,下令大军后撤。

此时,南军众将都在战场中厮杀,李景隆身边只有杜平一类的文职人员,没人能阻止他下这道命令。

听到传令的平安瞿能等人差点被气死。

燕王手下三十万军队,除了防守北平和边塞,全部都在这里,哪里来的伏兵?

撒豆成兵,捏土造人吗?!

命令已下,撤回是不可能的了。

借助李景隆的胆小和愚蠢,燕王再次率领骑兵冲锋,大砍大杀。反正只有他砍别人的份,没人敢砍他,一个人他也照样敢冲。

沈瑄紧随燕王身侧,张玉徐忠等将领也豁出去了,死了算运气不好,不死,能砍一个算一个。

平安领骑兵冲向朱棣,却被朱能拦住。朱高煦领麾下缠住平安的部下,彻底断绝了这支队伍向燕王靠拢的可能。

两军陷入苦战,日暮时分仍未分出胜负,总体而言是南军占据优势,毕竟人多。

战斗持续一整天,战场上还活着的士兵都是全身染血,如地狱爬出的恶鬼一般。双反都没了力气,燕军更有了油尽灯枯之相。

鸣金收兵明日再战?平安等人不会给燕王这个机会。

南军的都督瞿能一刀斩杀对战的滕聚,收拢起数百士兵,高举长枪,高呼着向燕王冲去。

“灭燕!”口号一出,瞬间激发了朝廷军队的士气。

瞿能的战机抓得很准,燕王率领的骑兵力战多时,这次冲锋,不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差不了多少。

有了带头的瞿能,越巂侯俞通渊,武定侯郭英,安6侯吴杰纷纷引兵前来,中军也派出了队伍,众人高呼“灭燕”之声,似滚滚洪流奔腾而来,令人心惊。

燕王脸色骤变,燕军诸将也是手心冒汗。

似乎……挡不住了。

就在瞿能等人纵马冲进战阵,给予燕军最后一击时,天空中突然聚集起团团乌云,云层中隐有雷声闷响,闪电爬过。

平地骤起一阵大风,卷着砂石泥土,咔嚓一声,李景隆中军的大将旞竟然断了。旞上的五色羽毛被风吹散,飘啊飘,飘出了很远。

南军惊呆了,燕军也愕然了。

大将旞,竟然断了?

朝廷大军中可没有道衍和孟清和这样的人物,能把屋顶落瓦和被雷劈忽悠成吉兆。何况,大将旞乃是中军大旗,皇帝所赐,象征意义非同一般,被风一吹就折断了?从古至今还没出现过这等奇事。

莫非是上天示警?

不吉利,太不吉利了!

封-建-迷-信在燕军中很有市场,在朝廷大军中也是一样。

趁着朝廷军队陷入混乱,燕王领兵发起了反攻。

风水轮流转,趁你病要你命!

朝廷大军人心惶惶,想要反冲锋是做梦,组织起有效的防守都很难。

燕王同高阳郡王合兵,张玉朱能联手,先斩瞿能,再砍俞通渊,都督平安没被砍死却负伤后撤。

沈瑄率领燕山后卫直袭李景隆中军,邱福攻打不下的营盘,在沈瑄面前如纸糊泥塑一般土崩瓦解。

孟清和确定风向,见大雨一时半刻落不下来,立刻纵马跟上沈瑄,大声喊道:“指挥,大风日放火天啊!”

此言一出,燕军和南军同时脸色一变。

燕军:好主意!必须大拇指!

南军:卑鄙,阴险,小人!该遭雷劈!

阴险也好,小人也罢,战场从来不是讲究仁义道德的地方。

沈瑄下令集中全部火箭,朝南军队最密集的地方射击。随着接连的爆-炸声,刺鼻的烟雾腾起,很快被风吹散,零星的火苗却势成燎原,熊熊燃起。

得知火是沈瑄放的,燕王拊掌大笑,“好!”

大火令中军溃散,燕军趁机发起了总攻,南军彻底丧失了战意,纷纷溃退。

士卒无意再战,将领独木难支。

安6侯吴杰受伤被俘,平安随大军向南败走,武定侯郭英独自向西,不知是没找准方向还是另有打算。

李景隆跑得最快,一路向南,直奔山东。

燕军一路追击,捡获溃军丢弃掉落的器械辎重无数。朵颜三卫和新投的蒙古骑兵冲在最前面,壮汉们表示对这些辎重不感兴趣,只有能换牛羊的人头和俘虏才是他们最高的追求。

溃军一路跑,燕军一路追,追到月漾桥附近,南军已尸横百里,投降者无数。

追击的燕军被一支突然出现的队伍挡住了去路,领兵者正是一直没有露面的徐辉祖。蒙古壮汉试着冲锋,却被打了回来,等再摆开架势,大部分溃军已经跑远。

燕王赶到时,徐辉祖已经打退了蒙古骑兵的三次冲锋。

燕王知道徐辉祖的厉害,考虑到己方士兵已疲,追一追溃军没关系,和徐辉祖手下几万人打一场胜算并不大。不如暂时退兵,再做打算。反正六十万大军都败在他手里,几万人又能掀起什么风浪。

先退一步,等到大军休整完毕,直接打出河北,打进山东!

见燕王收拢军队不再追击,徐辉祖也撤回了山东。他的任务只是殿后,六十万大军都打不过朱棣,他手下这几万人也没戏。

至此,白沟河战役结束,占据优势的六十万南军被打得大败,瞿能俞通渊战死,郭英平安败退,吴杰被俘虏,盛庸卷在溃军中离开河北,魏国公率兵殿后,总算为溃军取得了一条生路。

主帅李景隆发挥了他最擅长的本领,撇下大军,建文帝赏赐的斧钺、旌旄也扔了,单人匹马奔赴德州。

不可思议的是,一路行来,他毫发未损,堪称奇迹。

六十万大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南京,建文帝失手打碎了茶盏,不可置信的瞪大双眼。

竟然又输了?!

喉头一甜,他不相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