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二百三十二章

清和 第二百三十二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9:07 来源:笔趣阁

事实证明,大白鲨的猎物,不死也要掉块肉。

朱高燧盯上的海盗船,逃脱几率无限趋近于零。自刘家港出航至今,同样的场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演。

次数多的时候,一月之内,有大半月都在追剿海盗。

看到落在身后的木船接连沉入海底,速度最快的一艘海盗船开始陷入绝望。船上的海盗可以预见,一旦被战船追上,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实心铁球不断砸进海里,瞬间腾起巨大的水柱。

还算结实的木船在海浪间颠簸。

沉没的海船卷起巨大水涡,血腥味引来海中的鲨鱼,看着划过海面的三角鳍,海盗们几近崩溃。

朱高燧和战船上的明军愈发兴奋,跟在战船后的商船都在跃跃欲试。

比起规规矩矩做生意,抢劫海盗,明显来钱更快。

一次尝到甜头,再下手就变得十分容易。最后发展到,看到眼熟的骷髅旗,船员们的激-动-兴-奋不亚于发现陌生海岛。

令海商闻风丧胆的强盗,在船队成员眼中,活脱脱成为会下金蛋的母-鸡。

在抢劫过程中,船上通译的外语水平飞速飙升。很快能用八国语言说出“交钱不杀”。

作为“领队”,郑和总要象征性的劝说一下。

朱高燧不听劝,郑公公尽到职责,就算完成本职工作。很快卸下包袱,和王景弘侯显一起加入赵王组织的抢劫队伍。

“难怪鞑子喜欢打谷草。”

侯显感叹一声,擦干腰刀上的血迹,这种感觉委实是刺-激,让人-欲-罢-不-能。

侯公公的认知明显偏离正常轨道,有三观崩毁的迹象。无奈船队领队和赵王殿下都没有纠正的意思。

于是乎,公元十五世纪,在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过程中,由赵王殿下带头,船队中大部分成员发展出独特的兴趣爱好,并向着更独特的方向一去不回头。

经过半个时辰的追击,被盯上的海盗船全部沉入海底。

少部分是被炮弹砸沉或被战船撞沉,余下多是被明军接舷跳帮,抢劫一空之后凿沉。被凿沉的海盗船,很多都是三帆,比不上大食商船,却比欧洲探险家的木船好上一截。

可惜朱高燧看不上眼,船队成员,包括同行的商人,一样看不上。

习惯乘坐豪华客轮,谁还会将冒黑烟的小火轮看在眼里?

侥幸未死的海盗,眼睁睁看着木船消失在海面上,安身立命的依仗就此消失,欲哭无泪。

这并不意味着结束,

“藏宝地点,停泊港口,交易黑市,有没有同伙,说!”

海盗被绑在柱子上,锦衣卫挥舞着刀鞘,通译站在一旁,轮换多种语言同海盗交流。完成任务,顺便练习口语,一举两得。

北京行部出身的文官文吏,总是能合理利用时间。

“说!”

刀鞘换成皮鞭,海盗发出惨叫,惊骇欲绝。

这是一群魔鬼!

早已丢掉信仰的海盗扯着嗓子痛哭。可惜神听不到他的祈祷哀泣,就像被他们砸断手脚,活着丢到海里的商人和水手。

朱高燧回到船舱里,提起茶壶,咕咚咕咚灌下半壶茶水。

长期的海上生活,不只晒黑了他的面容,也让他的行事作风产生不小变化。好似出闸猛虎,走出领地的狮子。突然间发现,外边的世界如此广阔,未知的前路如此令人-兴-奋。

回忆往昔,朱高燧时常会想起同孟清和的谈话。如今细细品味,看似荒谬的想法,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奥妙。

海上航行,注定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也比不得王府中的锦衣玉食。但朱高燧喜欢,该死的喜欢。

寻找新大6,追剿海盗船的生活是如此令人着迷。这种感觉更甚于在草原上策马奔腾,挥刀砍杀。

面对一望无际的蔚蓝,恨不能大吼几声。

仰望广阔天际,海风鼓起长袍,好似肋生双翼,下一刻便要腾空而起。

咚咚。

船舱的门被敲响。

朱高燧放下茶壶,舱门外,站着负责-审-讯-海盗的锦衣卫。

“殿下,海盗藏宝地已问明。是否前往?”

“当然要去!”朱高燧笑道,“母后喜欢红宝石,大食商人手里的那些,孤看不上。倒是海盗手里有不少好货。还有刻着头像的金币,融了,正好做父皇的万寿节贺礼。”

锦衣卫应诺。

很快,船队分成两路,一路继续前行,到海图上标注的岛屿停泊。另一路前往海盗藏宝的港湾,距离海岛并不远,两个时辰左右即能往返。

朱高燧沿着缆绳下到小舟,登上前往寻宝的战船。

郑和王景弘留在宝船上,侯显随行。

十余战船,近二十艘马船,浩浩荡荡开往藏宝地点。

指路的海盗缩着脖子,被提上战船,没有起半点反抗的念头。敢反抗的海盗都被丢进海里,唯一的下场就是葬身鱼腹。

越是穷凶极恶,杀人无数,越是惜命怕死。

剿灭十余股海盗,明军早有心得。

海盗藏宝的地点算不上隐蔽,却难驶入大船。

小舟再被放下,朱高燧同侯显一并上岸。

岛上林木稀疏,多是被海水冲刷过的岩石和洞窟。

海盗领众人来到一块形状奇异的岩石前,挖开半米厚的土层,掀起几块挡板,一处隐于地下的洞窟赫然展现在众人眼前。

几十只木箱堆在一起,箱盖几乎合不拢,缝隙中隐约透出耀眼金光。

打开箱盖,立刻有皮袋落出。

捆绑袋子的皮绳崩断,浑--圆-的珍珠滚落在地,白黑两色,竟有龙眼大小。

木箱一只只打开,惊叹一声连着一声。

造型奇异的金像,三尺高的珊瑚,精美的金壶,镶嵌各色宝石的弯刀……各种形状的金币银币,很多没有装进箱子,直接散落在地,火把照过,满目金光。

饶是见惯皇宫珍宝的朱高燧,也愣了两秒。

弯腰捡起一柄弯刀,擦过刀柄上一块花纹,朱高燧目光微沉,这不是一般商人能有。这支海盗很可能抢劫了某个海岛上的“王室”,或者是朝贡的船队。

不过,事到如今,已经没有追究的必要。

收刀回鞘,朱高燧下令,将岩洞里的财宝全部抬走。随后走到瑟缩的海盗跟前,缓缓--抽—出长刀,在海盗惊惧的目光中,手起刀落。

鲜血喷涌,人头滚落在地。

如此,也算是为弯刀的主人报了仇。

离开海盗藏宝处,战船驶往预定海岛,同船队汇合。

此座海岛是船队第二次下西洋时发现。

岛的东面是天然深水良港,岛上有淡水,没有大型的食肉猛兽。除了海鸟,多是一些奇怪的石像。

朱高燧对此毫不在意。

天家贵胄,凤子龙孙。

遇上他,管他哪路神仙,是鲛盘着,是虎蜷着。敢不从命,架上火炮全部轰掉。

“殿下,照此速度,再有一月既可抵达新地。”

“好。”朱高燧用匕首划开面饼,夹入烤过的干肉咸菜,一大口咬去小半个,“这些孤是外行,你安排即可。”

“是。”

庞大的船队继续前行,沿途遇上海盗,不管三七二十一,通通灭掉。不过,总有两三个漏网之鱼,见势不妙提前逃跑,侥幸活得一命。

事后传出消息,航行在海上的大明船队,陡然间披上一层恐-怖的外衣。

“那是一群可怕的魔鬼。”

“魔鬼穿着用鲜血染红的长袍,袍子上有金色的怪兽!”

“被船上的魔鬼盯上,没有人能活着逃走。”

“太可怕了,如果不是提前得到消息,我会和暴风号的船长一样葬身海底。”

流言越传越广,发展到后来,单是听到“大明船队”四个字,就能让海盗们鸡飞狗跳,惶惶不安。无论多凶狠的海盗,听说大明船队要从自家门前经过,第一反应都是收拾行李搬家跑路。

东西太多,搬不走?不要了!

财宝没了可以再抢,命没了,死抱住金币有什么用!

在大明船队下西洋期间,海商们惊奇发现,往日里肆虐逞凶的海盗突然不见了踪影。

时常有海盗聚集的“黑市”也变得冷冷清清。摊主空闲得直打瞌睡。

“海盗?没有海盗!”

“对,我们这里没有海盗!”

“快走!再问东问西,小心老子揍你!”

海商们面面相觑,有门路的私下打听,才得知“真相”。

自此,众多海商开始视大明船队为“保护神”。有倒霉商船遇上海盗,见躲不过去,船主硬着脖子吼一句“我在明朝有人!”

海盗握刀的手当即就会哆嗦两下。

本打算杀人劫货,最后也只抢劫两箱香料,硬着头皮也不敢杀人。可见“大明”两字威力之巨。

大明船队行经之处,遇上海商船队,不用招呼,立刻有成船的货物送上。

给钱?

不要,坚决不要!若能随船队航行一段路程,熟悉几句大明官话。一船货物算什么,再送一船!

沿途停靠岛屿,道出身份,热情款待,开展贸易不必说,有的岛上,国王一家早早收拾好包袱,只等随船启程,到大明朝贡。

暂时不回大明?

没关系。船队到哪里,咱们跟到哪里。

总之一句话,一颗红心向大明!

次数多了,朱高燧产生出和老爹一样的烦恼,国家强盛,人太出名,有时也愁人。

大明船队在海上宣扬国威时,明朝迎来了番邦使臣朝贡的高峰期。

自永乐九年五月,南京城门前,朝贡的使臣队伍便排成长列。

北方的鞑靼,瓦剌,兀良哈,女真。

南方的暹罗,占城,真腊,老挝。

隔了一座喜马拉雅山的古里,锡兰,柯枝,小葛蓝,加异勒。

乘船前来的旧港,南巫里,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

一波又一波朝贡队伍抵达应天府,鸿胪寺和光禄寺忙得脚不沾地,会同馆再次-爆-满。

随着朝贡队伍抵达,闻讯赶来的商人也是络绎不绝,客栈房间不够,许多掌柜都挤大通铺,伙计只能在客栈里打地铺。

人一多,问题就多,治安问题频发,五城兵马司指挥和应天府府尹愁得嘴角起泡。

没办法,朱棣下令北京会同馆提前“开张”。女真,朝鲜,白帐汗国,以及立陶宛和莫斯科大公国的使臣,不必进京,直接由北京会同馆接待安排。

“敕汉王驰北京,设宴款待朝贡使节。”

一道敕令,结束了朱高煦的屯田生涯。

朱高煦打心里不想离开宣府,忙活两年,眼看要出成绩,丢开手不管?

舍不得啊!

无奈老爹有令,不走也得走。

换上亲王常服,乘上象辂,望着渐远的玉米地和土豆田,满眼不舍。

沈瑄忙着练兵,徐辉祖卧床养病,压根不理会朝贡的使节。北京行部官员找上门,一句“留待汉王殿下抵达”就被打发。

孟清和也变得忙碌。

永乐八年,皇庄和勋贵庄田播种的玉米土豆已有收获。产量不如想象中喜人,抗旱抗寒的特点却显露无疑。

船队带回的几名“红人”都被留在大明,帮助解决番粮种植期间产生的问题。

通过翻译,孟清和了解到,这些人来自“库斯科王国”。

“库斯科?”

孟伯爷敲敲脑袋,没一点印象。

他对美洲历史并不了解,压根不知道,二十年后,这个还不起眼的国家将会征服整个南美洲西部,统治延续几个世纪,成为美洲三大文明之一,印加帝国。

如果他知道……大概也不会改变什么。顶多露出个吃惊的表情,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

他想要的是美洲的农产品,对生活在那里的人并不感兴趣。至于土地,这是上位者该操-心的事。

自被国公爷开导之后,孟清和清楚知道,很多时候,该糊涂就不能聪明。操心太过,劳心劳力太多,未必是好事。

他现在该想的,是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收成问题。从九哥送来的消息看,今年的收成应该相当不错。

七月之后,孟清和留在军屯的时间越来越长。时常蹲守寻人的换成了定国公。

进入秋收时节,田里的麦稻高粱6续开始成熟,荒田中种植的玉米也结出手掌长的-棒-穗。

孟清和试着掰下一穗,拨-开,玉米粒算不上饱满,清香的味道却让他笑咧了嘴。

“伯爷?!”

见孟清和生吃玉米,亲卫来不及阻止,脸色骤变,差点上手去抢。

番粮能吃,却也是煮熟下口。没听说可以生吃。

万一吃出问题怎么办?

“没事,我只是尝尝味道,没打算吃。”

孟清和笑笑,将咬过一口的玉米递给亲卫,“我再掰两-棒,回府煮了,大家都尝尝。”

“谢伯爷。”

这片荒田是孟清和的“军田”,上一年开垦,今年方才开始种植。他不愁粮食,干脆全部用来种植玉米。

回城时,恰好遇上从宣府赶来的朱高煦。

见到亲王象辂,孟清和当即下马,上前行礼。半天没声音,抬起头,只见朱高煦目光灼灼,盯着他身后,眼睛眨也不眨。

回头看一眼,明白了。

“高福。”

“卑职在。”

“把你手里的番麦呈给王爷。”

“是。”

接过玉米,朱高煦满意了。

跃身上马,孟清和暗中嘀咕,爱好种粮的汉王,出海抢劫的赵王,没事找邻居打一架的永乐帝……大明果真是个神奇的朝代。

孟伯爷尚且不知,城中还有一个惊喜等着他。

成功从三头身增高为四头身的朱瞻壑,站在城门口,翘首以待。

看到朱高煦的象辂,大眼睛一亮,见到跟在象辂旁的孟清和,小脸顿时笑成一朵花。

“父王!”

朱高煦见到朱瞻壑,疲惫一扫而空。见儿子“扑”过来,笑容满面张开双臂。

不料朱瞻壑行礼之后,中途转向,“少保,我长个了,能拉开铁弓。皇祖父许我到顺天,继续跟着少保读书!”

话落,两个人脸绿了。

一个是被儿子扔在一边的朱高煦,另一个,就是与朱瞻壑一同北上的户部尚书夏元吉。

南京

迁都之议尚未过去多久,各番邦使臣尚未离京,早朝之上,永乐帝又抛出一个大雷。

“为国家社稷,朕-欲-立皇太子。”

立皇太子?

朝堂上静默许久。

早些年,谁提这事都要挨板子,遇上天子心情不好,下锦衣狱,全家流放。这两年大家都学乖了,天子反倒主动提起?

曾支持平王的文臣难免有些不是滋味,可也知道,如今的平王,无论如何担负不起太子重任。

从哪个方面考虑,最合适的人选都是汉王。

大势所驱,天子之意。再坚持已毫无意义。

奉天殿中,群臣跪拜,齐声道:“陛下圣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