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一百五十五章

清和 第一百五十五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9:07 来源:笔趣阁

永乐三年七月壬申,南京郊外突然传来数声巨响。

城内的居民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朝着巨响传来的方向看了几眼,见有黑色烟雾腾起,久久不散,便知是军器局和兵仗局又在试炮,心中了然,依旧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丝毫不受影响。

自永乐二年,兵仗局和军器局经常在城外试射火器,众人早已是习惯了。哪个月听不到这样的巨响,才会觉得奇怪。

不过,今天的炮声貌似比往日大了些,也密集了些。要么是多门连发,要么就是造出了比大将军更威武的火炮,也算不得奇怪。

会同馆内的番邦使臣听到巨响,纷纷聚集到院中,望着巨响传来的风向,一阵心惊肉跳。

明朝军队有多厉害,使用的兵器有多犀利,使臣们或多或少都见识过。尤其是同镇守云南的沐英沐晟父子打过交道的,更是对明朝的火铳和火炮忌惮三分。

威力十足的火铳,能砸断巨木的铁球,是不少番邦勇士心中的噩梦。

听着震耳欲聋的炮响,陈王子和占城使臣满心的激动。有如此威力的火炮,大明的军队之强不用多言。抱紧明朝天子的大腿,果真是明智之举。

安南胡氏族派遣的软景真等人,脸色却不是那么好看。

不久之前,大明天子下诏,以胡氏-篡-权,安南军队侵扰明朝边境,欺压邻邦为由,对胡氏国王大加斥责。用词相当不客气,字里行间都带着杀气。只差明说,如果胡氏不主动退位,迎陈氏归国,也不从占领的土地上退兵,大明不介意代劳。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都由安南负责。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安南却是大气不敢出,只能派遣使臣带上方物和胡氏请罪的书信,到大明朝贡,请求永乐帝网开一面,手下留情。

是真心服软还是借此拖延时间,只有胡氏自己知道。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朱棣都不在乎。

实力摆在面前,胡氏服软自然是皆大欢喜,不服,自然有办法让他服。

城外的炮响不绝,阮景真的心越来越沉。难怪之前出使大明的使团成员回国后就纷纷称病辞官,要么躲到自己的寨子里,任凭国王怎么下令都是置若罔闻,死也不出来。这是明摆着同胡氏划清界限,以求自保。

如此看来,假如不主动迎回陈王子,退还占领的城邦,明朝果真会出兵?

对比双方视力,设想一下战后结果,安南使臣不由得脸色发白,浮现出惊悸慌乱之色。

聚集到城内的商贾,起初也被骤然响起的炮声吓了一跳。待从京城居民口中得知详情,惊吓顿时变作了惊喜。

“好!”

一名商贾大笑着拊掌,盛赞大明之威。周围之人纷纷附和,也是大声叫好。

路过的应天府衙役顺着声音瞅两眼,铁尺在掌心里拍了两下,倒也没上前斥责这些人声音太大,影响市容市貌。倒是说话的人见着一身皂服的衙役,自觉降低了声音,可脸上的激动和兴奋之色却怎么也消不下去。

隔着两桌的几名兀良哈部落勇士在靖难中,亲身体验过大明的巨炮,邻桌的女真人也在辽东见过边军使用火炮的情形,听到声响,都是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战。

能震聋耳朵的巨响,呛人的黑烟,将人和战马砸成-肉-泥-的巨大铁球。

只是想想,都是手脚发凉。

兀良哈归附大明已久,压下心头的恐惧,很快恢复常态。

女真人则是互相看看,认为部落头领的谋划,简直是异想天开。如此强盛王朝,归附尚且来不及,还想打其他念头,完全是摸不清东南西北,不知山有多高海有多深。

城外,大宁进献的两门火炮不再嘶吼,边军打开炮膛,将子炮取出。

几百米外,黑烟散去,几个被铁球砸出的深坑和破碎得不成样子的木人赫然在目。

朱棣策马上前,看着足有三百斤的火炮,问道:“这便是夷人的火炮?如此威力,当真是了得。”

护送火炮进京的周荣跪地,口称万岁,在朱棣叫起后,才道:“回陛下,此炮确依夷人图纸所造。然制炮期间,工匠多有改进,威力更盛,且不易炸膛,实已大有区别。”

“善!”朱棣抚过颌下短髭,得知火炮尚未命名,当即赐以“佛郎机炮”之名。即是夷人献上图纸,自当以此命名。

历史上的佛郎机炮,就此被孟清和和永乐帝联手蝴蝶一把,提早一百年出现在大明的军队中。

此后又被大明的工匠们不断改进,成为了举世闻名,让海盗威风丧胆,欧洲人争相效仿的“大明版佛郎机火炮”。

将火炮图纸带到东方的迪亚士,因为在史书上留下了重重一笔。

虽然发现好望角一事被某人蝴蝶了,迪亚士的后人却并未因此没落。相反,为同大明缔结友谊,获得丝绸和瓷器的贸易权,这个盛产冒险者与航海家的家族被欧洲各国的国王和贵族追捧,获得的财富和荣耀更是难以计数。

除火炮之外,大宁还献上了高产的作物良种。随火炮良种一同进上的,是研发制造火炮及改进粮种的工匠和军汉名单。名单之后,才是督造火炮并参与此事的兵仗局和大宁都司官员。

各人所司,皆有注明,不瞒报也不贪功。

永乐帝看后,不由得感叹,这才是做实事的人!

心情大好之余,大笔一挥,大宁都司,北京兵仗局和大宁杂造局都被予以重赏。定国公和兴宁伯更是遭到了点名表扬。兵仗局总领太监白彦回没被点名,却得天子赐服,换上新衣服,来回踱着方步,笑得见牙不见眼。

孟清和的奏疏上,提及夷人火炮可再加改进,不只能用于6战,更可用于海上战船,永乐帝对此愈发重视。

郑和船队即将起航,临时加装火炮肯定是来不及了,干脆下令浙江等都司集合工匠熟手,建造船厂,大批制造海船。船造出来,火炮自然是想怎么装,就怎么装。

造船的经费不是问题,户部没有,直接从内库出。

造船的材料也不是问题,辽东和西南实行水土保护,不能随意伐木,完全可以向安南占城和暹罗等番邦购进。木头和绳子可以卖钱,竹子和铁矿石也能换得粮食,就算番邦的国王大臣不上钩,下边的土司头人和寨民也会主动和明朝交易。

不过是砍几棵树拉去卖掉,换些布帛粮食,国王管得着吗?

要治罪?土司头人可以带领大家一起归化大明。成了大明的人,自然受大明军队保护,需要大明天子发下诏书才享有合法继承权的番邦国王,自然更管不着了。

皇帝给钱,官员选才,再到各地购买材料,海运漕运一起繁荣,驿站也接连设置。在南北户部和工部联名上疏之后,各地船工役夫和驿丞驿卒的待遇都有所提升,但也提前出现了各种民间组织,例如漕帮。

从成立最初,漕帮就被锦衣卫各种摸底,已然完全透明化。有不断详化的《大明律》为基础,永乐朝的官员又比较给力,此时的漕帮和x社会相距较远,随着经济和漕运发展,越来越类似于维护船工役夫权利的工-会-组织。

对此,孟清和也只能摸摸下巴,四十五度角望向房梁,感叹一声,历史真奇妙。

依照皇令,浙江等地船厂造出的海船,除了官用,商贾也可以购买,获取的利润。朝廷占大头,地方占小头,督造海船的官员也可分得红利。

这是天子许可的,比私下里伸手要安全得多。

只不过,领到造船任务的浙江等地官员却有些挠头,天子不差钱,手笔自然大,初定制造海舟一千一百八十艘,就算钱和材料不是问题,需要的工匠都到哪里去找?

工匠找来了,杂役又该怎么办?

农户不可能,朝廷有了高产的粮种,大家都忙着种地,除了遭灾的流民,没人会到船厂里找工作。强征?锦衣卫的驾帖会立刻上门。

匠户倒是有,可还是僧多粥少。

军户更是不要想。北边有鞑子,沿海有倭寇,西南还准备对安南用兵,除此之外,还要跟着船队下西洋,军汉们有一个算一个,都巴望着借此获得战功,各种摩拳擦掌。

随着待遇提升,军户,尤其是北边的军户,不再以从军为苦,想从贴户余丁中拨拉出人手,愈发的艰难。

领到造船任务的各地都司都在发愁。

这就像从天而降一个聚宝盆,哐当砸在自己面前,眼睁睁的看着,口水横流,就是够不着,闹心不闹心?

缺人的不只是沿海各府州县,北疆各地也6续闹起了饥荒。

朝廷许可从归附的鞑靼部落垛集军丁,军户有了,匠户仍是不够。

辽东有女真部落可以填补,北京有山西的移民,甘肃和宁夏等地不停吸引着草原上的部落,多少都可以缓解一下。

只有大宁,出去的永远比进来的多。不只工匠紧缺,连发来的朝廷犯官和戍边军汉都开始大量分流。

看着被调往顺天的人员名单,孟清和的心在淌血。

好不容易培养出几个人才,他容易吗?

永乐帝压榨他,朱高煦和朱高燧剥削他,怎么连沈瑄也来凑热闹?

就算是薅羊毛,也不能只在一头羊身上薅吧?

公理何在,道义何在,正义何在!

无奈形势比人强,北京行部来要人,硬是不给,孟清和之前从行部挖人的动作就被当成了谈判的筹码。不用费事,伯府内的赵通译就是实证!

之前的挖墙脚行为获得了天子许可?

好办,下官手里也有天子的敕令,兴宁伯可详阅。

孟清和头疼,需要这样吗?

行部来人表示,很需要。

兴宁伯掀桌了。

可惜掀桌也没用,人照样拉走。即便有天子补发的金银宝钞绮罗若干,也无法弥补人才的损失。

捧着胸口,孟十二郎欲哭无泪。

急红了眼,恶向胆边声,干脆打起了海外番邦人士的主意。

八个倭人工匠给了他灵感,一衣带水的邻居就在身边,不抢白不抢!

何况源道义写了保证书,倭寇之患仍不见杜绝,既然如此“仰慕”上国,不如就到上国来工作学习吧。

过程或许会-暴--力-点,但情况所需,也没办法。

孟清和知道这主意会被士大夫骂到臭头,记录在史书上,更会坐实奸佞名头。

他不在乎。

不在最强盛的时候努力,要等到走下坡路的时候后悔?

这不是孟十二郎的作风。

不过,孟清和不惧和言官干架,却也不想在事情未成前惹太多麻烦。同沈瑄讨论之后,计划通过,给天子的上疏却不能走正规渠道。

留在大宁的锦衣卫再次充当起了信使,接到条子的锦衣卫指挥使杨铎无奈的捏了捏眉心,锦衣卫除了刺探情报,担任天子仪仗队,还兼职城管,监理城市管道疏通工作,已是一专多能,忙得不可开交,莫非还要添上刻期一项?

为天子服务,可以通融。但活干得多了,工资是不是也该涨一涨?至少来回的路费总要给报销吧?

放下条子,一身大红锦衣的杨指挥使坐在北镇抚司大堂中,神情莫测。

路过门外的校尉和力士大气不敢出,都以为杨指挥使又在考虑该请哪位朝中大员到诏狱住上几天。

若说杨铎在琢磨给天子上疏,申请加薪,百分百没人相信。

杨指挥使会想这些?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永乐三年七月乙亥,几骑快马从大宁城中飞驰而出,带着兴宁伯的秘奏奔往南京。

同月乙卯,集结三百五十多艘海船,人员数量达三万余的大明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升帆远航。

船队中携带有永乐帝赐给西番诸国国王的金印袭衣,还装在有大量的瓷器,丝绸以及大明出产的货物。除给各番邦的赏赐,多用来同当地交易,换取金银宝石和香料。

船队中心是两艘宝船,正使郑和同副使王景弘立在船首,挺拔威严。战船呈现品字形护卫在宝船四周,同行的马船,粮船和商船紧随之后。

岸边和海船之上,同时响起了鼓声,宝船上立起数面大旗,十二张船帆6续升起,从空中俯瞰,仿如鼓起鳞甲的巨兽,盘踞海上。

有了下东洋的经验,船队的各项安排都井井有条。卫军,藩王代表及文武行员皆听命行事。

值得一提的是,自见了武官排队领钱的一幕,朝中文官也纷纷解囊,为下西洋之行做贡献。户部尚书夏元吉不用抱着石头跳河,小册子上记录的钱钞数量也是节节攀升。

除以上人员,另有兀良哈,鞑靼和女真的队伍6续登船。站在船头,见到仿佛望不见尽头的船队和遮天蔽日的风帆,勇士们心中的震撼简直无法形容。

或许是震撼太过,有晕船症状的人竟是少之又少。这让宝船上的郑公公和王公公无比羡慕嫉妒恨。

一样是旱鸭子出身,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远处海平面上,跃起了未曾见过的大鱼,金色的阳光洒下,海鸟在空中翱翔。

郑和领船队成员向南京方向再拜,起身,昂首而立,下令起航。

船队宛如一条-巨-龙,沿着水罗盘的指引,向远方行去。

为首的船只已经走远,最后的商船才刚刚起航。

云帆蔽日,海龙咆哮。

再次随船队出航的丁千户,站在船首,握紧了船舷。

七年之前,他因罪谪北疆充军。

七年之后,他因功随大明使臣出航。

往昔,他是兵部的武库司郎中,犹如井底之蛙,狭于方寸之地,与同僚争权夺利。如今,他为大宁镇守麾下千户,战功赫赫,扬帆海外,昔日同僚,无一敢小看于他。

一切的改变,都是从七年前开始,从他遇到还是少年,文弱得连腰刀都提不起来的兴宁伯开始。

雪白的海鸟从半空滑过,海面留下一团模糊的影子,很快在波光中破碎。

不知名的大鱼尾随在船后,或是越过船头,互相追逐,时而跃起,似在船头劈开的海浪之间嬉戏。

船员和边军们看得稀奇,发出一声声惊叹,丁千户朗然一笑,向更遥远的地方望去。

他相信,一切的改变都只是开始,跟随兴宁伯,他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只不过,这次出航究竟会遇到什么,还未可知。是否会像上次一样,从海里再捞几个夷人回去,丁千户很是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