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一百零六章

清和 第一百零六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9:07 来源:笔趣阁

朱棣是个固执的人,认准的事轻易不会更改。

例如他认为老爹选定的继承人不合格,二话不说起兵抢夺皇位,结果成功了。

又如他始终看残元不顺眼,各种打压,各种欺负,最后也把对方打灭火了。

虽然后代子孙不争气,搞出个土木堡之变,将大明几十万精锐葬送得一干二净。但在明宣宗之前,明朝对残元诸部一直占据着战略优势,压着残元诸部打,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洪武帝奠定了基础,永乐帝将之发扬光大。

如果让草原部落评选最不好相处的邻居,洪武帝和永乐帝绝对名列前茅。

可惜明仁宗没继承老爹的光荣传统,明宣宗也没能多活几年,明英宗……不提也罢,土木堡之变就是这位的手笔,如果永乐帝能活过来,绝对会大巴掌拍死这个曾孙子。

现如今,明英宗还没影子,明宣宗还是个小屁孩,未来的明仁宗连太子都没当上,刚登基的永乐帝正磨刀霍霍向四邻。

朱棣是个为战争而生的皇帝,战场厮杀贯-穿了他整个人生。

可以说,是战场拼杀造就了大明的成祖皇帝,也是成祖皇帝的长刀砍出了一个万邦来朝的大明。

没人能够否认,成祖时期的大明,无论军事实力还是科技水品绝对是遥遥领先于世界。

美洲还在刀耕火种,欧洲正抓着中世纪的尾巴。勉强算得上发展中-国家的英法还在打生打死,提起大明,绝对是一句“oh,传说中的神话!”

在同朱高煦和朱高燧侃大山的过程中,孟清和一点一点将世界地图描绘出来,使两人对“外边的世界”越来越感兴趣。

实际上,孟清和对当今世界各国也是一知半解,除了应试教育留下的深刻记忆,许多知识都来源于不太靠谱的影视剧。

但朱高煦和朱高燧却听得津津有味,尤其听到某国皇太后一辈子没洗澡,却被封为“圣女”之后,兄弟俩的表情着实难以形容。

一辈子不洗澡?发生在皇室,还是皇太后?

就算是街头的乞丐,没事也要抓抓虱子,清理一下,一辈子不洗澡……不行,不能再想了,否则今天甭想继续到舅舅家蹭饭,蹭了也吃不下去。

“兴宁伯,你说的都是真的?”比起朱高煦,朱高燧的适应能力更强些,至少对摆在一边的点心还能下得去手,“这些都是那位前宋遗民告诉你的?”

“回郡王,臣当初也不相信,总想着有机会能亲眼看看。”孟清和一副遗憾的表情,摊开手,“不过,臣听说前元的军队曾到过这些地方,也有海船从外邦前来,想来应不是虚构。”

朱高燧点点头,眼睛越来越亮。

孟清和话中提到的国家和大6都万分的吸引他。虽然不洗澡的皇太后有点那什么,不过是听后便罢。

说到底,他有兴趣的还是孟清和嘴里的作物和各种趣闻。

海洋对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未开化之地?

还是更加广袤的领土?

如果有机会,他也很想亲眼看一看。

临到饭点,朱高煦和朱高燧起身告辞,孟清和作势挽留,兄弟两个一起摇头,去舅舅家蹭饭是母后的命令,必须严格执行。按照兴宁伯的话来说,就是以亲情为纽带,修复舅舅和老爹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

老爹是个死硬派,大舅也不是能轻易低头的,朱高炽和老爹舅舅都说不到一起去,只能朱高煦和朱高燧多跑几趟。

起初,兄弟俩还有些别扭,日子长了,发现这也没什么不好。

比起皇宫,明显呆在魏国公府更自在。

有大舅四舅一起研讨兵法切磋武艺,还有对门的兴宁伯可以侃大山,朱高煦和朱高燧从被徐皇后催着出宫,到一天三趟往外边跑,转变之迅速连朱棣都感到吃惊。

闻听两个弟弟同魏国公府越走越近,还经常到兴宁伯府串门,朱高炽在房间中静坐良久,最终也只能摇头,他同两个弟弟的性格不同,人生追求或许类似,处事方法终究有所区别。

朱高煦和朱高燧能做的事,他未必能做到。相反,他能做到的事,交给两个弟弟也未必可行。

父皇已经让他听政了,朝中的一班文臣明里暗里的向他表达出善意。

此时的朱高炽,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谦恭谨慎。

嫡长子,又是洪武帝亲封的世子,遵照传统,只要朱高炽不发抽,太子之位定然是他的。

九成以上的文臣都是这般想,尤以解缙等人为首。

虽然从北平一路跟随朱棣进京的朱能等人与朱高煦朱高燧更有阶级情感,朱棣也表现得更喜欢次子和三子,一个立嫡立长的大帽子压下来,朱棣也不得不认真考虑现实问题。

朱棣登基不到半年,文臣武将就隐隐分出了派别。

在这种情况下,文臣使阴招打压武将,武将撸袖子想揍文臣,并不是件多奇怪的事。

双方都在找机会,以段位来看,明显文臣棋高一着。

解缙等人未必是真看沈瑄各种不顺眼,一定要把阴招往他身上使,谁让沈瑄恰好撞到了枪口上?

天子义子,靖难武将中能列入前五,据说还救过高阳郡王的命,这点属于以讹传讹,不过救人的孟清和是沈瑄麾下,算在他头上也不为过。

再加上前定远侯是个孤儿,连家庙都没有,留下沈瑄一根独苗,根本没有家族帮衬,简直是最好的下手目标!

于是,趁着皇后挑媳妇的机会,许多人都开始活动。

他们必须让天子看到,一旦武将的影响力在在朝中不断扩大,带来的后果会多么严重。就算是陛下的义子,随陛下起兵的心腹,也不是百分百可以信任。

武能兴邦不假,但真正能帮助天子治理国家安抚万民的,永远都是文臣!

在这一点上,建文帝就做得很好,虽然人生际遇倒霉了些,不便提及,可还有喜好读书个性仁厚的世子,堪当样板。

朝中大臣们的心思,朱棣了解得一清二楚,正是因为了解,他才愈加的愤怒。

这种愤怒在沈瑄“自污”的时候达到了顶点。

多好的孩子!多忠心的臣子!

体恤上意,不欲让他为难,不吝用如此借口推拒婚事,从源头上掐灭了还没燃起的火苗。

朱棣对背地里耍手段的人有多愤怒,对沈瑄的所作所为就有多感动。

无论沈瑄解释多少次,朱棣就是认准了心中所想,扒皮马也拉不回来。一边拍着沈瑄的肩膀,一边捏着鼻根四十五角流泪。

“放心,父皇绝不能让你委屈了!”

沈瑄没辙了,彻底没辙了。

只能沉默的退出大殿,离开皇宫,回到定远侯府,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

到底哪个环节不对?

事情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

他哪句话哪个动作让天子产生了误会?

关键是,继续这样下去,他还要爬多久的墙才算到头?

沈瑄想了许久,始终不不得其解。

隔壁的孟清和一直没等到爬墙的沈侯爷,不免觉得奇怪。

往日里是风雨无阻,今天这是怎么了?

侯府和伯府的护卫也感到奇怪,伯府的护卫巡逻到沈瑄经常出没的墙头,架上梯子探头,朝着侯府的护卫招手,今儿个定远侯不在府里?还是身体不适?

侯府护卫表示,人在,也没见请大夫。

伯府护卫还想再问,突然下边有人拉他,扭头刚想瞪眼,看到下边站着的是谁,吓得差点从梯子上滑下来。

“伯、伯爷?”

孟清和一身蓝色常服,下摆提起,掖在腰带上,朝着梯子上护卫勾勾手指,“下来,换我上。”

护卫闭上嘴巴,麻溜的下了梯子,看着孟清和利落爬上去,一撑墙头,消失在对面,半晌没能发出一点声音。

保持着对月望天的姿势,到底发出一声感叹,原来,伯爷的身手也是如此了得!

难怪传言一战斩首五级,绝对的铁血真汉子!

墙对面,孟清和站起身,拍拍常服上沾到的尘土,对着目瞪口呆中的侯府护卫一咧嘴,“正院在哪?前边带路。”

他本想自己去的,无奈侯府面积太大,这里又靠近后园,假山石路,亭台垂柳,各种花卉,白天看着漂亮,晚上却像在走迷宫。

护卫不敢耽搁,以最快的速度将孟清和带到正院。

“伯爷,侯爷就在里面正数第一间,您请。”

说完,又觉得这话不太对,抓抓下巴,想多了吧?

院门没锁,孟清和没沈瑄那么好的身手,也没有有门不走偏爬墙的爱好。

推开院门,走到房门前站定,朝身后看一眼,没人。

回头咳嗽一声,敲了三下房门,“侯爷,在不在,在就应一声?”

门内没有声音。

孟清和又敲了几下,还是没声音。

再举手,房门开了。

一身大红麒麟服的沈瑄站在门内,腰间佩玉带,梁冠已除,发间只有一根玉簪。

黑色的眼眸望过来,孟清和张张嘴,挠挠下巴,他刚才想说什么来着?

没等想起,有力的手臂已揽在他的腰间,轻松将人捞进了房内。

关门,落锁。

当夜,兴宁伯宿在了定远侯府内。

侯府与伯府的护卫都见怪不怪。侯爷同伯爷交情好,经常秉烛夜谈。不过是不走大门,都喜欢爬墙而已。

接下来的几天,爬墙的又换成了定远侯,随后,几则流言开始在京中流传。

据说,定远侯不爱红颜爱蓝颜,所以才迟迟没有定亲。

还据说,定远侯已有了意中人,苦苦追求未果,那个愁啊,整天在侯府里舞刀弄枪,喊打喊杀,枪杆都折断了不知多少。

再据说,定远侯害了相思病,得了梦游的毛病,一到半夜,准时准点的翻墙,只为见意中人一面。

翻墙?见意中人?

这么说,定远侯的意中人就住在附近?

众人凑到一起,将定远侯府附近的建筑物一一罗列,看着列出的名单,表情越来越精彩。

魏国公府,武阳侯府,长兴侯府,曹国公府……

拿着笔的手有点抖,胡子都拽掉了一把。

定远侯的意中人在这其中?

不抖不成,委实太过惊悚。

与定远侯府只有一墙之隔的兴宁伯府被彻底忽略了,甚至没被一个人提起。

没什么好奇怪的,有个词叫灯下黑。还有句话,叫级别不够。

国公侯爷排排站,一个二等伯……的确容易被忽略。

传言愈演愈烈,宫中特地将沈瑄召去询问,众人满心期待天子会作何反应,毕竟定远侯是皇帝义子,被传出这样的话,总该有个说法。

这样的事发生在一般人身上,至多一句年少风流。搁在定远侯身上,就不得不从多方面考虑。

是不是政治对手的污蔑,还是建文余党的活动?

结果却让等着看戏的人万分失望,定远侯在宫里走了一圈,什么都没有发生。反而是在定远侯出宫之后,天子发了一通火气。

“瑄儿如此忠孝,朕倒要看看,到底是哪个在算计瑄儿,算计朕!”

道衍清修的佛寺内,孟清和突然打了个喷嚏,揉揉鼻子,对闭目养神中的道衍说道:“大师,该你了。”

两人面前摆着一张棋盘,上面黑白两色棋子正在厮杀,白子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得知孟清和不善围棋,道衍便时常拉着他对弈。

按照大和尚的说法,他的徒弟怎么能有短板。君子六医,琴棋书画,必须样样拿得出手。

孟清和头疼一阵,也就照着大和尚的意思做了。

大和尚是真心教他,对弈不过是个引子。

就像他假托前宋遗民讲给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海外风土人情,道衍也是通过棋局,教给他更多的道理。

孟清和很感激道衍,即使仍没开口叫一声师父,仍不妨碍他对大和尚的感激。

近日里京城不太平,道衍经常叫他叫来,倒也帮他躲开了不少是非。

哪怕推动这股暗潮是自己,孟清和也不愿意现在就被卷进去。

他准备等到最好的时机,一击以达到目的。

孟清和已非吴下阿蒙,也不是四年前为了活下去拼死挣扎的小虾米。为自己打算,也为顺便再坑某些不顺眼的人一把,才同沈瑄商量出了这副棋局。

虽说要冒一定的风险,若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也是值得的。

道衍捻起一粒棋子,思索两秒,落在棋盘之上。

必须承认,孟清和聪明,有灵气,但在道衍面前仍是不太够看。

岁月催人老,流失的时光也是人生的沉淀。

道衍的阅历和人生经历不是孟清和能比,至少不是现在的他能比。

“该回去了。”棋子落下,胜负未定,道衍却单手捻着佛珠,笑道,“好徒儿,下月此时,为师同你再下完此局。”

孟清和没说话,起身向道衍行礼。

大和尚是在告诉他,棋局还有疏漏之处?

但事已至此,九十九步迈出去,不差最后一步。

不抓住这个机会,他肯定会后悔。

“大师,晚辈告辞。”

“去吧。”道衍微合双目,“为师穷尽一生为天下寻得明主。徒儿尽得为师真传,定能达成心愿。”

孟清和:“……”

能把撺掇永乐造反说得如此正义凛然,冠冕堂皇,除了道衍,再找不出第二个了吧?

说他能够达成心愿,顺便拐着弯的自夸一把?

这样的师父能认吗?

孟清和磨牙,坚决不能。

下山时,不出意外遇到了来接他的沈瑄。

冬雨连绵,习惯了北方的天气,南方的湿冷着实让孟清和很不适应。

一条斗篷披在肩上,沈瑄骑马,给孟清和准备的却是马车。

车里备了手炉和热水点心。看着样式有些奇怪,固定在矮桌上的大肚水壶,孟清和缓缓的笑了。

捧起手炉,掀开车帘,沈瑄恰好转头,四目相对,并未持续几秒,看入对方眼中的面容却似永久。

靠在车壁上,孟清和闭上双眼。

决定了,就不能后悔。

为了家人,他拼了一次,赢了。

为了自己,他要再拼一次。

无论输赢,他都不后悔。

洪武三十五年,冬十一月朔,大朝。

随着奉天殿响起的礼乐声,身着朝服的文武大臣分作两班,步入大殿。

“跪!”

伏地拜见天子之后,殿中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一股紧张的气氛不断凝聚。

再宣奏事之后,一名礼科给事中步出文臣行列,朗声道:“臣有奏!臣参定远侯沈瑄立身不正,肆行不修,结交朝臣,图谋不轨,欺君罔上!”

此言一出,右班武将纷纷怒目而视,尤其是朱能张辅等人,握着朝芴的手都暴起了青筋。若非在大殿之上,顾忌不小心闹出人命,对天子不好交代,百分百会冲出去给他一顿老拳,

立身不正,图谋不轨,欺君罔上?

文臣言官的一张嘴,上嘴皮碰下嘴皮,红口白牙的泼脏水,如此肆意污蔑,也不怕天打雷劈?!

龙椅之上,朱棣的脸色也变得阴沉。

冕冠垂下的旒紞遮住了他的面容,却遮不住他周身蔓出的杀气。

或许是龙椅位置太高,也或许是言官们的抗压能力非同一般,六科都给事中有四人出列,左右给事中也呼啦啦的站出来一大半,异口同声参奏定远侯。

从生活作风问题到独特的兴趣爱好,再到京城流言,巨细靡遗,每条都能说出花来。这还不算,宅基地多占,在院子里私搭乱建,不遵太-祖高皇帝诏令,在花园里挖水塘都要说上一句。

说到激动处,连前定远侯沈良都被拉出来增加说服力。

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亲的立身不正,曾被高皇帝数次斥责,还牵涉进蓝玉谋反案,做儿子的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更有甚者,当庭痛哭,痛心疾首道:定远侯好杀成性,生活作风不正,京中百官人人自危。此等人怎配为侯爵?怎堪称一等功臣?

必须除爵,罢官,抄没家产,流放!

和他有关系的,例如张辅等人,也要加以追查,以正朝纲!

“请陛下明察!”

“此无耻之徒,臣等不愿与他同朝为官!”

言官越说越激动,有武官站出来为沈瑄说话,很快被文臣给顶了回去。

朱棣的脸色已经不能用黑来形容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要杀人的前兆。御台旁的郑和后背发冷,恨不能冲下去一拳一个,把唱作俱佳的文官统统锤死。

你们找死,也别带累旁人!

被骂得狗血喷头的沈瑄始终没有发言,在朱棣将目光转向他时,出列,跪在地上,背脊停止,面容刚毅。

什么话都没说,却也是什么都说了。

武官们全都握紧了拳头,不说朱能张辅,便是后投朱棣的陈瑄等人也是双目赤红。

跪在大殿中的定远侯,让他们想起了建文朝无辜被参的同僚。

守国,卫疆,在战场上拼死,却要被这群言官攻讦!

何辜!

皇帝迟迟不肯表态,言官们以为得计,战斗的-激-情越来越高。

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刚要出列,趁机加一把柴,却听身后传来一声咳嗽。转过头,眉头一皱,杨士奇?

迟疑之时,右班武将中已站出一人,手持朝芴,腰悬金牌,相貌俊秀,不似武将,倒似文臣。

正是兴宁伯孟清和。

“陛下,臣有话说。”

见兴宁伯出列,文臣大多露出轻蔑之色,只有同孟清和打过交道的解缙等人面露深思,隐隐觉得,今日之事,怕是会另起波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