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九十二章

清和 第九十二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9:07 来源:笔趣阁

费解归费解,北平被围,必须派兵救援。

沈瑄与朱能正率军断南军粮道,轻易不能调动。徐忠守真定,也不能动。房宽和吴杰等随军进兵山东,调回去,手头的人怕是不够用。

邱福、何寿……燕王默默转头,直接把这两人的名字拍飞。两人最近表现算得上不错,可驰援北平不是小事,万一突然掉链子,问题就大了。

刨除五军主将和不靠谱的老资格,燕王只能另外寻找人才。最终,在白沟河一战中有良好表现的刘江和中军副将张辅脱颖而出。两人都在沈瑄麾下听命,受沈瑄影响,作战勇猛,脑子也不缺。张辅是张玉的儿子,有父亲的香火情在,应该可以服众。

彼时,燕军进驻定州,两人被召至大帐,燕王正与军中谋士商量驰援北平的计策。

刘江,张辅单膝跪地,口称“见过王爷。”

燕王抬手,“不必多礼,孤有要事托付二位。”

“卑职惶恐。”

得知燕王令两人率骑兵驰援北平,张辅立刻出言,愿为先锋。

话音未落,同在帐中的高阳郡王朱高煦上前一步,申请老爹批准与援军同往,解北平之围。

燕王没说话,目光落在刘江身上。

刘江没让朱棣失望,斟酌片刻,道:“卑职有一策,可解北平之围。”

“何计?”

刘江道:“回王爷,大军调动不易,卑职愿同张将军领千骑尽速赶至北平。以火炮架于平安军营外,乘夜炮击敌营。炮声不绝,令敌以为大军回援。平保儿领兵不到十万,疑大军回师,必骇然。其麾下亦恐,必四散而逃跑。届时,城内守军杀出,里应外合之下,北平之危可解,大胜可期。”

燕王大喜,夸奖刘江为智将。

遭到上司,刘江赧颜,抱拳道;“此计非卑职独想,乃燕山后卫孟同知提点。”

“哦?”燕王看向刘江,“果真如此?”

“回王爷,卑职不敢隐瞒。”刘江是个老实人,虽然孟清和只是随意提了一句,计策多由他想出,却不愿独占功劳。

“善!”

燕王喜欢厚道人,没有多问,当即令刘江张辅驰援北平,朱高煦还想跟着,再次被老爹无情拒绝。

闹腾什么?北平不许去,给老子去河间守城 !

无奈,朱高煦只能领命,乖乖带兵前往河间驻防。

燕王已经猜到了平安出现在北平城外的原因,就两个字,绕路!

不是山西就是辽东,要么就是河间等地的守将有了二心。朱棣眉头紧拧,平安此举让他担忧,也给了他启发。想起久攻不下的济南,脑袋里似有念头飞快闪过,却没能马上抓住。

他是否忽略了什么?

此时的北平城,内外一片肃杀之气。

城外,平安的几万大军搭建营盘,立起木质高架,与城头守军遥望,每日钻研问候对方祖宗的语言艺术。隔三差五还要比试一下射箭水平,射不中,引来一阵哄笑。射中了,只能算受伤的倒霉。偶尔,箭上还会绑有平安和世子的书信,内容大同小异,主题思想只有一个:劝降。

彼此心知肚明,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该走的程序该是要走的。

朱高炽已非吴下阿蒙,见平安令南军每天在城门处袭扰,遇到燕军出击,马上掉头就跑,一点也不恋战,不得不深思平安的真实意图。

攻城?几万南军就想打下北平城,根本是个笑话。

不攻城,每天在城门前溜达算怎么回事?证明到此一游?还是示弱以敌,打算等城内放松警惕再伺机而动?

想不明白,朱高炽跑去请教燕王妃。在亲娘跟前露怯不丢人,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结果燕王妃却不怎么给儿子面子,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求教道衍大师去。

求教道衍大师?

朱高炽背着手在承运殿暖阁内踱步,牙疼,胃也有点疼。

不只是孟清和对道衍发憷,朱高炽三兄弟见着这位也是头皮发麻。在和尚面前以晚辈自居,毕恭必敬,世子郡王的派头统统丢到墙角,这是从老爹鞭子下得出的惨痛教训。

闻听世子来意,道衍睁开双眼,厢房里的木鱼声停下了。

“世子心中可有计较?”

“实在无法,还请大师教我。”

道衍微微一笑,“有句话,贫僧曾同燕王殿下说过,如今不妨再同世子说一次。”

“大师请说。”

在朱高炽期待的目光中,道衍很是高深的说道:“平都督是个聪明人。”

啥?

朱高炽抬头,脑袋上全是问号。

道衍却不再多说,重新敲起了木鱼,继续念经。送客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无奈,朱高炽只能走人。

来时一头雾水,回去时添了更多疑惑。如果不是理智尚存,朱高炽当真很想抓着道衍的衣领吼一句,把话说明白能死吗?!整天玩深沉有意思吗?!北平城出了问题,咱们一起玩完!

可惜这些话只能在心中想想,说出口?除非朱高炽想再尝尝老爹的鞭子。

随着年纪渐长,朱高炽越来越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思,对外总是一副谦和面容,在燕王面前也是一样。

燕王没说什么,倒是燕王妃一反常态,几次出言教导,言辞越来越锋利。不教训不行,和旁人外心眼没问题,和他老爹玩心眼,嫌命太长了是吧?天家无父子,以为只是一句空话吗?

有一双慧眼的不只是燕王妃。

道衍身负朱棣重托,除了撺掇燕王造反,充当谋臣,偶尔也会提点一下燕王的三个儿子。

老子英雄儿好汉,这是洪武帝和永乐帝共同的追求。

洪武帝成功了,二十多个亲生的,十多个挂名的,不是武功盖世也是文采非凡。朱老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英雄到把侄子的江山给抢了。

永乐帝在儿子的基数上比不上老爹,质量也是差强人意,可人生总要有所追求。老爹这么多儿子,他只有三个,不说出类拔萃总要能过得去吧?

朱高煦和朱高燧打仗一流,脑袋不笨,玩心眼却差了些。

朱高炽心眼不少,骑马打仗却只有跟在队伍后边吃灰的份。

朱棣不只一次感慨,感慨到燕王妃面前,险些被饱以一顿老拳。

怎么着,嫌弃她生得不好?

连睡了三天偏殿,燕王痛定思痛,一边对发妻陪着笑脸,一边表示,老婆生的孩子他都喜欢!绝对没有任何嫌弃的意思。所以,他能搬回来了吧?

燕王应该庆幸,燕王妃是巾帼英雄,也十分的通情达理,否则,神-器-搓衣板必定会成为王妃殿中的标配。

不能继续向燕王妃吐苦水,燕王只能换了一个抱怨的对象,道衍。

对于以忽悠人起家的大和尚来说,燕王这点烦恼不算什么。道衍表示,路是人走出来的,儿子是老子教育出来的。子不教父之过,燕王想要合心意的儿子,教育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嘛。

燕王茅塞顿开,心领神会,郑重点头,明白了。

同道衍长谈之后,朱高炽三兄弟挨老爹鞭子的次数直线上升。

朱棣完美诠释出什么叫做硬汉的教育。当初老爹就是这么教育他的,虽然没抽鞭子,军中的棍子却没少挨。

见识过一次朱棣教育儿子的方法,道衍双手合十,宣了一声佛号。

手段有点简单粗暴,大方向上还是没问题的。至于细枝末节,揍孩子什么的……大和尚表示,这是燕王的家务事,自己还是不要参与为好。在看好的徒弟屡次被世子抓壮丁之后,大和尚更认为没有提醒的必要。

所以,朱高炽三兄弟的硬汉式教育之路,仍要继续走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孟清和的确适合做道衍的徒弟。论起坑人的本事,这两位当真是一脉相承,不相上下。

北平城外,南军一天照三遍的骚扰,守军已经懒得理他们了,来了直接放箭撵走,根本不用派人出城。

双方形成了默契,不像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倒像是在联手演一场戏,戏的导演和主角就是平安。

平导正用实际行动向朝廷证明,将士们一直在努力,从未曾懈怠,虽然没有硬攻,却也是每日三游,足以“震慑”燕军。

不论实际情况如何,战报上的确是这么写的。

从拼死作战到出工不出力,平安也经历过一番心理挣扎。奈何朝廷不办实事,一群竖儒成天之乎者也,对武将各种打压。皇帝的态度也着实令人寒心。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平安没有公开背叛朝廷,可他的不作为却给南军埋下了隐患。绕路深入河北腹地,围困北平的行动,也给燕王提了醒,南下之路就只有济南一条吗?

哪怕现在还没有想到,有道衍这个高人指点,朱棣早晚也会明白。就算道衍不提醒,闯进了历史的孟清和也不会继续置身事外。

结果已经摆在面前,轻轻动几颗螺丝钉,加快一下齿轮运行的速度,应该没关系吧?

坐在帐中,孟十二郎四十五度角望天,一边对着星星感叹,一边对着帐篷上的破洞叹气。

都能看到星星了,不补不成了。

仗打了三年,燕王的家底怕是快被掏空了,连沈瑄这个中军大将,侯二代的帐篷都打了不少的补丁,能早一日结束战争,进入南京,总是好的吧?

在历史面前,孟清和很渺小。但在知道历史走向的前提下努力一把,应该问题不大。

沈瑄走进帐篷,见孟清和支着下巴发呆,顺着视线望过去,看到破得很有艺术感的帐顶,表情十分微妙。

“指挥?”

“恩,用过饭了?”

“用过了。”孟清和站起身,笑眯眯的接过沈瑄的头盔,“估计半夜还会下雨。”

解下佩刀,沈瑄挑起一边的眉毛,“所以?”

饱满的额前,几缕黑发垂落,黑色的双眼益发深邃。

“所以,为了半夜不淋雨,这帐篷得补一补。”

看到孟清和摆出从后勤部门翻来的针线,沈瑄眼中带着疑问。

孟清和笑笑,“勤俭节约,从主将做起。指挥帮把手?”

“你来补?”

“啊。”孟清和点头,“不用麻烦别人,指挥把我托起来就行。”

托起来?

沈瑄单手托着下巴,似想到了什么,当下弯腰,一把将孟清和抱起,扛到了肩膀上。

视线颠倒,孟十二郎有点晕,腹部被硌了一下,嘶一声,拍拍沈瑄的背,“指挥,反了。”大头朝下。补什么帐篷?

“好。”

扣在腰上的大手再用力,姿势正过来了,却是整个人在对方怀里躺着。

孟清和磨牙,故意的?肯定是故意的!

沈瑄笑得得意,突然将孟清和抛了起来。

孟十二郎彻底麻爪,当他是几岁娃娃?再轻,他也是男人!落下时,下意识抱住了沈瑄的脖颈,心头狂跳,气-喘-得有些急,瞪着眼睛刚要开口,眼前一暗,唇被压住了。

气息交融,耳边流淌过低沉的笑声,“别生气。”

孟清和眯眼,头向后仰,却被一只大手扣住,对上一双含笑的眸子。

这是道歉?未免太没诚意。

眼珠子转了转,头一低,不气就不气,先亲个够本再说。

帐篷里的火烛熄灭,传出了一声钝响,似矮桌被踢翻,又似有重物跌落。

巡营士兵走过,停下了脚步,奇怪的互相看看,听这声响,莫非沈指挥与孟同知正在抹黑切磋武艺?

想起沈指挥非人的战斗指数,军汉们顿生崇敬之情,具有如此不惧艰险,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孟同知果然是纯爷们,真汉子!

圣人都说人不可貌相,传言孟同知临战斩首五级,肯定没有夸大,更没有掺假!

偶像啊!

军汉们满眼冒星星,在错误的认知上越走越远。

帐中,孟十二郎拢了拢衣领,一呲牙,这次留牙印的的绝不只是他。

沈瑄单臂撑起,手指梳过被孟清和拆开的发,倾身啄了一下孟清和的发鬓,“帐篷还补吗?”

孟清和磨牙,补!必须补!否则他白被咬了!

“这次不许胡闹。”他发现,眼前这位侯二代不只表里不一,偶尔还会孩子气得让人牙疼。

二十出头,本就是大男孩,可孟清和却时常会忘记沈瑄的年龄。

仔细想想,这并不奇怪。无论是战场还是朝堂,沈瑄所处的位置,注定他轻易不能放松自己。

这种样子是不是只有自己看过?

想到这里,孟清和心中涌起了一股奇妙的满足感,好像打开了旁人无法开启的宝箱,捧起了无价的宝物一般。

或许是孟十二郎的表情太过梦幻,沈瑄不得不拍了他一下,“怎么了?”

“子玉,”孟清和勾勾手指,“弯腰,低头。”

沈瑄照做。

帐篷何时修补?再议。

建文三年八月底,张辅与刘江的援军过滹沱河,直奔北平。

由于携带大量火炮,拖慢了行军的速度,但从北平方向传来的消息看,平安并未下令攻城。虽然不知原因,却着实为大军争取了时间。

张辅令前锋探路,遇到南军的斥候一概擒杀,绝不能让平安提前得到消息,探得援军虚实。此举果然奏效,援军到时,平安军并无觉察,刘江同张辅商定,乘夜举火把袭营。

炮声响起,张辅领骑兵冲营,南军乱中有序,挡住了张辅的进攻。张辅不得不领兵退后,援军本就不多,硬碰硬没有胜算。

“平保儿果真厉害!”

双方是敌人不假,却不妨碍张辅对平安治军的佩服。要是换成李景隆,南军的大营早就乱成一片。

刘江见张辅不敌退回,马上下令开炮。

黑夜中,炮声震耳欲聋,即使没有对南军造成多少实质性的损伤,却不断在碾压他们的神经。黑灯瞎火看不到敌人,只能看到成片的火把,听到隆隆的炮声。南军变得心神不定,莫非是燕王亲自率大军回援?

炮声同喊杀声惊动了城内的守军,朱高炽登上城头,遥望平安大军扎营的方向,眉心微皱,是父王回师了?

几匹快马从王府方向驰来,为首者竟是一名女官。

女官身负燕王妃亲命,请世子配合援军一同炮轰平安军大营,天明时分派骑兵出城袭营。

“天明出城?”

“回世子,正是。”女官道,“道衍大师也赞同王妃的意见。”

“好,孤知道了。”

朱高炽没有迟疑,母妃在兵事上的谋略以及对战机的把握,自己望尘莫及。道衍大师也赞同,那就更没错。

之前,他正为固守还是出城迎敌不定,怀疑这是平安的计策,设下埋伏诱守军出城。回头想想,平安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手笔,一定是父王的援军。

城头很快响起炮声,守城的威武大将军在黑夜中发出怒吼,威力自然不是张辅刘江带来的火炮可比。

两面炮火接连响起,喊杀声包围在四周,南军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再无战意,纷纷逃散。

本是孤军深入,再被炮这么一轰,仗真没法打了!

大营不要了,辎重也扔了,先保住性命再说吧。

平安没办法,只能尽量收拢溃军,亲自带头向真定方向奔逃。他担忧的不只是燕军,还有麾下的南军,如果炸营,几万人都得撂在北平城下。不想士兵互杀,只能带头跑。 就算成为燕军的靶子,帅旗和火把也得举着,无头苍蝇似得乱窜,下场如何可想而知。

拉紧缰绳,平安心中的郁闷无法言喻。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还没这么憋屈过。

朱老四不厚道,朱老四的儿子也一样!明明戏演得好好的,说翻脸就翻脸,太不讲道义了!

平安率军一路南逃,张辅领骑兵紧追。追到真定时,城内的徐忠领兵阻截,前后夹击,却没能拦住。

事实证明,一旦平安小宇宙爆发,除了沈瑄朱能少数几人,真没人能挡住他。

燕王接到消息时,平安已跑出了河北,大军剩下不到一万人,却连续经历了几番血战,各个凶猛无比。

经过慎重考虑,与部将商议之后,朱棣下令让开道路,放平安离开。

守卫济南的盛庸闻听平安败退,立刻派兵前去接应,密令大同守将房昭引兵入紫荆关,占据易州西水寨,引开燕军的注意,助平安脱险。

盛庸压根没想到朱棣已决定放平安离开,人没接到,反而彻底暴-露-了朝廷埋在朱棣盟友内部的钉子。

燕王很淡定,晋王却是火冒三仗,调集护卫,亲自上阵助燕王作战。同时派人去抓房昭一家老小,不想白跑一趟,房昭的家人投缳的投缳,跳井的跳井,一个没留。

晋王冷笑,家人没了,不是还有族人吗?

轻飘飘一句话,决定了房氏一族的命运。为了消除燕王的疑心,晋王必须下狠手。

获悉结果,燕王对朱能沈瑄等人笑道;“善,酷类吾兄。”

虽没明言,却也让晋王松了一口气。

南京城中,随着战报不断送回,建文帝越来越暴躁。

东昌大捷昙花一现,祭告太庙成了一场笑话。

平安战败,盛庸龟缩济南,河北,山西,辽东诸地尽失,山东大部分州县也为燕王占据。燕军的炮口随时会指向南京,建文帝的脖子上似悬挂了一把大刀,随时可能落下,握刀的人正是他的亲叔叔。

皇帝犹如一头困兽,文武百官继续装鹌鹑,只有言官还精力十足的蹦跶,北平战败的消息传来,马上一蹦三尺高,立谏撤去平安都督一职,解除他手中的军权,将他拿回京城查办。刑科给事中言之凿凿,平安几番作战不利,有投燕之嫌,必须查办!

拿下平安,谁能代替他指挥军队?

这是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事,与他何干?他是言官,讽谏皇帝,纠察百官,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即可。

武将们气得眼睛发红,希望皇帝能办了这个挑事的祸头,哪怕斥责几句也好。可建文帝再次让他们失望了,他没把平安拿下,却也没斥责挑事的言官,只是无力的挥了挥手,宣布退朝。

六科给事中和御史们嘲讽的看着朝堂上的武将,蔑视着这群只会喊打喊杀的莽夫,昂首挺胸的走出奉天殿,活似一只只骄傲的斗鸡。

武官们咬牙切齿,殿外执勤的大汉将军也是绷紧了脸颊。

为这样的皇帝卖命,当真值得吗?

回到乾清宫,一身疲惫的建文帝令人召来方孝孺,不为问计,只为找人说说话。这个书呆子已经坑了他一次,朱允炆不想再被坑第二次。

不想方孝孺却固执得很,坚决要为皇帝分忧,不顾建文帝的阻止和殿中宦官哀怨的目光,慷慨言道:“臣有一计,可令燕逆无暇南顾,父子相疑!”

此言一出,捂脸的建文帝慢慢转头,看着信心十足的方大学士,心中慢慢浮起一丝期待,要不要再信这个书呆子一次?

殊不知,方大学士的计策的确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却不属于建文帝,而是燕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