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七十一章

清和 第七十一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9:07 来源:笔趣阁

建文二年,二月底,燕王回到北平,比预期迟了十日有余。

拿下居庸关,燕王原本心情不错,想着快点回家,派人到草原上去探探情况,解决朵颜三卫闹饷的问题,不想途中接到徐忠送出的消息,“安6侯吴杰袭真定。”

一旦真定有失,必为南军所趁。

徐忠野战一流,防守同样不弱。一边派人送出消息,一边加快修筑城防。耿炳文留下的工事被完全利用起来,该加固的加固,该重修的重修,真定城不说固若金汤也差不多少。

当初燕军围城,火炮轰了几日都拿不下城池,换成吴杰照样不行。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何其爽也。

徐忠站在城头,对着城下的南军冷笑,吴杰,有能耐你就攻城!人再多某家也不惧!

城外,安6侯吴杰浓眉深锁。

几个月前,耿炳文被燕王围困真定城中,他曾带兵驰援,不想城砖都没见着,就被朱能率领的骑兵打了回去。

吴杰吃了败仗,被朱能揍得鼻青脸肿,下令向永平退却。

打不起总躲得起吧?结果这也不行,朱能紧追不放,一路追到永平城下。

想据城防守?朱能一撇嘴,你以为自己是耿炳文?长刀一举,兄弟们跟某家一起上,先砍了再说!

朱能是敢率三十骑兵冲击十几万大军的猛人,吴杰如何能抵挡得住?

手下士兵又毫无战意,吴杰拼尽全力,也被砍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撵回了南京。

吴杰回到南京不久,耿炳文也被皇帝撤换,李景隆走马上任。

安6侯顿时仰天长叹,真定保不住了!

但凡稍微了解李景隆此人,都不会把号令几十万大军的帅印交给他。无论多少军队,都得让这小子赔进去!奈何皇帝的心腹都是空谈的腐儒,没有知兵之人,这不是明摆着给燕王送菜吗?

愤懑之余,吴杰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对着齐泰黄子澄等人一顿臭骂。

“竖儒误国,该杀!”

始作俑者黄子澄的确该骂,齐泰却着实有点冤。他的确曾经蹦高反对黄子澄的馊主意,无奈皇帝不听他的。

战况果如吴杰所料,北平没打下来的,郑村坝战役也输了,五十万大军几乎都赔了进去。李景隆丢下大军,带着帅印连夜奔逃,还串通黄子澄隐瞒朝廷,临阵脱逃没丢了脑袋,更是加官进爵,得了太子太师的荣誉头衔。

安6侯同武定侯等老将凑到一起,谈及如今战场局势,无不摇头。

“陛下偏听误信,罢免齐黄等人官职,仍留在京城,迟早是个祸害!”

按照吴杰和郭英等人的看法,就该把齐泰黄子澄等人一刀宰了,再领大军北上讨燕。

燕王不是打着朝中有奸臣,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吗?

如今奸臣都给杀了,他还有什么借口?不罢兵就是实打实的造反,皇帝一道诏令,天下镇兵均可讨之!

皇帝对付起叔叔干脆利落,偏偏在这件事上心慈手软,犹豫不定,死活不肯落下杀大臣的声名。殊不知,经过削藩一事,皇帝仁慈的名声早就打了个折扣。

更让吴杰郭英等人担忧的是,朝中勋贵对皇帝日渐冷淡的态度愈发不满。都是从洪武朝挺过来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却比不上一群只会清谈的腐儒?

只要皇帝多少有点脑子,就该明白,比起那些腐儒,这些荣耀和身家性命都系于皇权的勋贵才更值得重用。可惜皇帝一心只捧着那些腐儒,把朝中勋贵全都踹到墙角,一脚不够再补一脚,全都画圈圈玩去吧!

勋贵对建文帝不满已久,以左都督徐增寿为代表的燕王派私下里活动频频。除了勋贵,还经常到谷王家中蹭饭,连关押齐王的地方偶尔也会转上两圈。

一股暗流开始在南京涌动,许多人摇摆不定。

跟着建文帝注定没办法出头,投靠燕王,就一定可行吗?

徐增寿也曾想拜访一下安6侯,却被吴杰以各种借口推脱了。饶是如此,吴杰心中仍有一丝不确定。

皇帝为了面子,硬是不把李景隆的帅印收回去,还继续加大赏赐,任由他留在军中。

有这样一个主帅,战败永远比取胜容易。

即便李景隆闭上嘴,不再乱指挥,只要再带着帅印跑一次,军队再多也是白搭。

武定侯和安6侯先后抵达德州,两人分别见过李景隆,又碰头商量了一次,决定找人看着这个不靠谱的主帅,如果李景隆临战再逃,人走可以,帅印必须留下!

都督平安赶到后,立刻加入吴杰郭英的小团体,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平安认为,紧迫盯人还不够,不如趁天黑把李景隆的座船凿沉了,没了船,他跑得再快也能想法子追回来!

吴杰和郭英同时拊掌,“大善!”

三人动手时,得到了都督瞿能和盛庸等人的鼎力相助。确保船沉入江底,捞上来也是一堆碎木板。

领兵大将抵达前线,首先考虑的不是制定作战计划,而是该怎么对付己方主帅,防止他逃跑,任谁看来,都是一种悲哀。

众人如此绞尽脑汁,为的就是郑村坝和北平城外的一幕不再上演。

可让吴杰平安等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为了战争胜利宁愿背负骂名,南京的皇帝却给他们拆台!

先后赏赐李景隆斧钺、旌旄不算,听到李景隆的座船在江边不翼而飞,特地赏赐给他一条大船,绝对的豪华客轮。

这叫什么事?

吴杰平安等人彻底无语,觉得自己傻冒烟了。

他们累死累活是为了谁?皇帝就这样拆他们台?还赏赐一条大船,是暗示李景隆这次应该跑出山东,直奔南京吗?

再不甘心,吴杰等人也不能把建文帝赐下的大船凿沉,否则就是藐视皇帝,大不敬的罪名。只能加大在李景隆帐外的盯梢力度,一旦他想跑,必须第一时间抓住!

同时,几人商定了作战计划。

北方天寒,朝廷大军尚未完全集结,此时发起决战万万不可,领兵攻占几处战略要地却是上策。即便不能彻底拿下,也能调动燕王兵力,探一探对方的虚实。

河间是燕王手下大将张玉驻守,暂时不能去碰。守真定的是原开平卫指挥使徐忠,勇猛之名不比张玉,倒是可以试一试。

商定兵袭真定,吴杰一拍桌子,都别和某家争!

郭英平安等人也清楚,之前吴杰驰援耿炳文,地方都没到就被打回来了,真定城绝对是吴杰心头的一颗朱砂痣,必须想办法抹平。

安6侯带兵出了德州,李景隆才得知消息。呆坐在军帐之中,李景隆恨得咬牙,敢无视他这个主帅?咱们走着瞧!

由于物资充足,吴杰的大军很快抵达真定城外,扎下营盘,就地制造攻城器械,大有不攻下真定不罢休的架势。

徐忠不敢托大,一边修筑城防,一边派人给燕王送信。

援军来得极快,沈瑄率领的前锋部队,几乎在吴杰下令攻城的同时抵达。

看到包围在城下的南军,沈指挥二话不说,也不用整队,抽—出长刀,一夹马腹,如猛虎下山一般带头冲锋,其余的燕军也紧跟着冲了过去。

攻城的南军有点懵了,这也来得太快了吧?城门都没撞几下呢!

燕军却不管那么多,除了燕山后卫,前锋中还有朵颜三卫的骑兵,这些南军都是送上门的战功,一个都不能放过!

城头开始擂鼓,真定城门大开,城中的燕军在徐忠率领下冲杀而出,吴杰的军队顿时陷入了前后夹攻。

想跑?留下脑袋再说!

吴杰也是久经战阵,面对如此凶悍的进攻,还是有些慌神,沈瑄的凶悍让他想起了朱能,忍不住的背后发寒。

现实容不得他多想,以骑兵为主的燕军已将攻城的南军切成几块,挥舞着长刀和长矛,在军阵中大肆砍杀。

南军奋力抵抗,仍是一点一点败下阵来。

鲜血染红了大地,却无一人投降。

战死也不投降!

沈瑄和徐忠合兵一处,发起了更加猛烈的冲锋。

吴杰被亲兵保护着向外冲杀,南军纷纷护在他的周围,用手中的武器,甚至用自己的胸膛抵挡进攻的燕军,为他杀出一条血路。

“侯爷,快走!”

又一名亲兵被-刺-穿了胸膛,鲜血从口中涌出,双手牢牢抓住扎进体内的长矛,大喝一声,竟将马上的燕军拽了下来。

“侯爷,走啊!”

声音在风中撕扯,濒死的惨呼被湮灭在了喊杀声中。

吴杰的头盔已不知去向,一身的狼狈,回头看向倒在地上的亲兵,虎目含泪。

一把推开架着自己的亲兵,挥舞着长矛,挑飞一名燕军,抢过战马,跃身上马,竟无人可挡。

马蹄溅起碎雪,吴杰终于冲出了重围。

几万南军却仅仅逃出千人。

余下的要么战死,要么被燕军困住,再无逃出生天的可能。

“沈指挥,南军的主将逃了,追不追?”

“不用。”沈瑄甩了一下长刀,血珠砸落在雪地上,红得刺目。

“可……”

“王爷有令,解真定之围即可。擒下这些南军也是大功。”

“遵令!”

燕王率大军赶到,被困住的南军终于崩溃。败局已定,再抵抗也无非是死路一条。

“是安6侯?”

燕王没有进城,只在城外听徐忠和沈瑄汇报战况,听闻这支南军作战骁勇,拼死护卫主将杀出重围时,不免叹息一声。

“昔日黔国公勇武,今安6侯亦然。”

老子英雄儿好汉,即使战败,仍勇气可嘉。

徐达的儿子比不过,还被吴复的儿子甩了八条街。如果能从棺材里出来,李文忠绝对会一刀砍死李景隆,省得继续给他丢人。

清理过战场,燕王令徐忠继续驻守真定,并派杨铎为其副将。

在大同城外投降燕军的滕聚及手下一万人马,则被带回北平。

看过战场上厮杀的惨状,滕聚深吸一口气,燕军勇猛,果然名不虚传。

北平城中,朱高炽听城头守军来报,燕王大军已到城外,立即整理衣冠,亲自前往迎接。

孟清和也被通知出城迎驾,燕山后卫指挥佥事,身负守卫王府之责,能出城迎接大军归来,是不小的面子。很多人想要这个露脸的机会都捞不着,例如被留在城中的何寿。

走到中途,孟清和突然眼珠子一转,停下脚步,转身朝关押高巍的厢房走去。

这样的场面,高老先生不露一下脸,实在是可惜。

“丁总旗脚程快,快去禀报世子,也好有个准备。”

“卑下遵命!”

燕王走到城下,见到亲自出迎的世子,很是高兴,再见世子身后的高巍,差点没认出来。

现在的高巍,哪里还有清癯文人的影子?

整个人像是发面馒头一样,胖得眼睛挤成了一条缝,公服穿在身上,腰带都系不上。手指上的伤口已好,喉咙却一直哑着,见到燕王很是激动,哑着嗓子“你”了几声,被某人从身后下了黑脚,对着燕王大礼参拜。

“咳!”

孟清和咳嗽一声,朱高炽立刻回神,在众人惊讶的目光注视下,硬着头皮说道:“高老先生感念父王恩德,坚决要求出城迎接,儿子想拦都拦不住……”

“咳!”

这次咳嗽的换成了燕王。

高老匹夫感念他的恩德?感念自己没一刀砍了他吗?

顶着燕王震惊的目光,朱高炽继续说道:“高老先生深明大义,朝中确有奸臣,父王起兵靖难乃正义之举,他已写好奏疏,不日将送往朝廷,痛陈奸臣之害,父王之忠!”

燕王没说话,众人看向高巍的表情十分微妙。

这是被坑了?绝对的。

谁想出的主意?着实是……损了点。

过了今日,跳进黄河,高巍也洗不清“燕王同党”的嫌疑。

说他效忠朝廷?没人会信。

哭诉他在王府惨遭虐待?更没人相信。

高巍想争辩,嗓子却万分的不给力,顿时泪流满面。

朱高炽脸皮还没厚到家,实在是说不下去了。如此颠倒黑白,还是当着苦主的面,着实同他牢记的圣人学说背道而驰。

孟清和却没那么多的顾虑,世子不出声,戏还要演下去,证明高巍这样的死硬分子都被燕王感化,世上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禀王爷,因高老先生日日抒发情感,赞扬王爷的仁慈大义,激动时更会吟诵诗篇对月长嚎,不慎损伤了嗓子。见到王爷又过于激动,无法出声,只能用眼泪表达,可见他对王爷的拥护与爱戴。”

燕王;“……”

世子:“……”

众将:“……”

高巍不哭了,以头抢地。

孟清和顿时提高了声音,“高老先生不必如此,你的心意王爷必定知晓。”

众人继续无语,燕王再咳嗽一声,尽量控制着面部表情,上前扶起高巍,笑得十分亲切,“先生之意,孤已知晓,必不负先生所托,荡平宇内,匡扶社稷!”

高巍白眼一翻,差点晕过去。

沈瑄默默转头,手抵在唇边,肩膀抖了两下。

朱高煦先朱高炽一步出声道:“父王英雄盖世,必定扫除奸臣,匡扶社稷!儿愿追随父王,清君侧!”

跟在燕王身边,听了无数场演说,这样的话,朱高煦几乎是张口就来。

朱高炽慢了一步,只能随着众人一起高呼“王爷千岁!”

孟清和退后一步,台子架好了,戏演完了,该找个没人的地方呆着了。

北平城外,三军高呼“王爷千岁”。

大军进城,路边也站满了百姓,顶着北风,冒着大雪,齐声高呼“王爷千岁!”

这样的场景,自建文帝登基以来,在南京城中从未出现过。

被迫走在燕王身边的高巍,脸上现出一阵惊疑。

若说士卒盲从,眼前的百姓又如何解释?人群中不乏穿着儒衫的读书人,同样脸红脖子粗的大声呐喊。

燕王竟如此得人心?

“高巍。”燕王脸上带笑,看向高巍,眼中再无一丝火气和杀意,“孤比之建文小儿,如何?”

民心至此,天下当取!

朱棣骑在马上,向高呼的百姓挥手。

他是太-祖高皇帝的儿子,胸怀天下,身负大才,这个天下,该是他的!

比起燕王的志得意满,逃回德州的安6侯则惊魂未定。几万军队丢在真定城下,不是几句话就能揭过的。武定侯郭英和都督平安均是眉头深锁,若是李景隆以此为借口发难,上疏朝廷,吴杰必将被问罪。

出乎预料的是,李景隆一声未出,奏疏也没写,态度很明确,他不会追究此事。

吴杰安心之余,感觉却很复杂,郭英和平安也是半天没说话。对李景隆,他们始终不能放心。

中军大帐中,李景隆放下笔,冷笑一声。他承认自己打不过朱棣,论军事谋略也要差上一筹,但比起朝堂上的手段,这几个人捏在一起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现在还要用他们打仗,等到战争结束,才是算总账的时候。

“来人!”

帐外一名亲兵走入,“总戎有何吩咐?”

“升帐,召集众将。”

“遵令!”

南京

北边战事紧张,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南京城。

春闱已过,取中的贡士正全力备战三月初一的殿试,是否能鱼跃龙门就看这一遭了。

朝中的周礼派和太--祖派仍是见面就掐,一团乌烟瘴气。

奉天殿暖阁内,身着布衣的齐泰和黄子澄痛哭流涕,声声都在自我检讨,捶着胸口大哭,对不起皇帝的重视,辜负了皇帝的栽培。

齐泰比较实心眼,光顾着哭,捶胸的力度又大,砰砰作响。

黄子澄则是一边哭一边观察建文帝的表情,不时哭诉几句,为自己和齐泰开脱,希望皇帝能再起用他们。

换成往日,黄子澄绝对不会这么做,可是现在,他和齐泰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想要官复原职再得重用,必须共同进退。

“两位卿家,快起来。”

建文帝被感动了,当初罢免两人的官位,是被形势所逼,实在是没办法。

如今朝廷大军在德州集结,即将与燕王决战,继续掩耳盗铃根本没必要。

北平又传来消息,高巍已经跳槽到燕王麾下,燕王回师时亲自出城迎接,哭得万分激动。

朱允炆不愿相信,信誓旦旦发誓用生命捍卫朝廷尊严的高巍,怎么会突然改换门庭,心甘情愿的为朱棣张目?

如果高巍这样的人都成了骑墙派,还有谁可以相信?

被齐泰黄子澄感染,建文帝也忍不住红了眼圈。

臣子能到他的面前哭,他又该找谁哭去?

哭太--祖高皇帝去吗?

心中的酸楚无处发泄,建文帝比齐泰黄子澄哭得更加伤心。

齐泰哭一句:“陛下,臣苦啊!”

建文帝接一句,“卿家,朕也苦啊!”

黄子澄哭道:“陛下,臣不能为陛下分忧,还误了陛下的大事,臣万死!”

建文帝擦擦眼泪,点头,“朕同意。”

黄子澄:“……”这让他怎么接?一样都是哭,差别怎么就这么大?

哭过之后,建文帝舒服了,对齐泰和黄子澄的自我批评表示满意,却压根不提两人所求的官位一事。

齐、黄两人走出暖阁,互相看看,摇头叹息,君心难测,想要再得重用,难啊!

与此同时,孟清和正收拾包袱,准备再休一次探亲假。

燕王回师,孟清江与孟虎在德州和大同城下立功,孟清江已升任总旗,孟虎军职未变,却得了不少赏赐。两人主动来找孟清和,族中的事情最好尽快解决,不如趁着近日回去一趟,以免除后患。

几次战场拼杀,死里求生,孟清江和孟虎的心都硬了起来。

孟清江举起少了两根手指的左手,“爹娘若是继续护着他,也怪不得我不孝了!”

孟清海捅出的篓子,他们是用命给补了回来,这一次燕王放过了孟氏一族,若再有下次……他们也只有一条命!

三人打定了主意,孟清和求见世子,解决了高巍,又送出了两份功劳,好歹该给点好处吧?

朱高炽答应得很痛快,还赏赐下不少粮食和宝钞。

看着这叠宝钞,孟十二郎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他告假时,世子未免答应得太快,态度也太热情了。

总觉得,像是有点心虚?良心受到谴责的那一种。

是他想多了?

一阵敲门声传来,孟清和放下收拾到一半的包袱,绕过屏风,打开了房门,抬起头,正对上一双漆黑的眼睛,熟悉的冷香涌入鼻端。

“沈指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