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六十六章

清和 第六十六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9:07 来源:笔趣阁

孟清和的计策很简单,在善于用计的人看来,甚至有些儿戏,偏偏是这样的儿戏,却最容易让李景隆上当。

燕王了解李景隆,这个志大才疏,欺上瞒下谎报战功的表侄,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向建文帝证明他还有用,有大用!别看他现在掌着帅印对几十万人发号施令,一旦回到南京,下场不会比耿炳文好多少。

耿炳文还有开国功臣的头衔,李景隆有什么?

爵位世袭,亲戚关系也不牢靠,皇帝对亲叔叔都能下手,燕王公开起兵造侄子的反,一个表亲能有多少斤两?

能在朝中帮他的黄子澄被罢官了,即使仍在建文帝身边,也无法公开帮他说话。

很显然,皇帝已经发现李景隆撤到德州是怎么回事,否则,武定侯郭英,安6侯吴杰,都督平安,魏国公徐辉祖不会接连奉命北上讨燕。

帅印还佩着,手中的权利却已经被削弱了。顶着太子太师的头衔,奉皇命在德州秣马厉兵,看似威风,仍是惶惶不可终日。不久前传来皇帝罢免六科左右给事中,朝廷中吵成一团的消息,李景隆反倒是松了一口气。

无论如何,能暂时让皇帝的目光从他身上移开,总是好的。

但这只是暂时。

到明年春季还有三四个月,这期间,燕王肯定不会安分的呆在北平,必定是四处出兵,把家门口的障碍全部扫平。李景隆也不能什么都不做,不然就是将把柄送到别人手里。

皇帝叫他练兵,就当真老实的蜷缩在德州一动不动,任由燕军收拾了一个又一个,把河北辽东境内全部扫平?

李景隆再无能也晓得这其中的厉害。

据闻,晋王也在和燕王眉来眼去,燕王手下的军队已达到了三十万。

十万燕军李景隆都打不过,何况三十万!

派出的细作没一个能带回有用的消息,他想找个机会挽回一下面子都不成。

哪怕是做场戏,也得有人给他搭个台子啊。

李景隆愁眉不展,苦思无果。

武定侯和安6侯很快就要到山东了,继续这样枯坐营中,百分百会被这两位看扁了。他好歹是李文忠的儿子,不能一再的丢面子,坠了老爹的名头。

日复一日,身上的压力不断加大,李景隆眼中熬出了血丝。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眼前是个陷阱,他也会壮着胆子踩一下。

“这就是德州城?”

孟清和穿着南军的袢袄,提着一柄豁口的腰刀,站在城门前。

杨铎和孟清江跟在距他身后几步远的地方,其他同行的燕军也分散开,伪装成逃散的南军排队等着入城。

自古以来,德州就是山东北方的门户,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的鬲国。秦皇统一六国,废分封制设立鬲县,汉时改置安德县,隋时名为德州。后经诸朝历代,至元时属燕南河北道,洪武初罢元代行中书省,德州先后被划归济南府,东昌府以及京师河间府。

因朝廷大军的进驻,德州变成了一座大军营,几乎每日都有战败逃散的兵卒进城。孟清和等人便是混在这样的队伍里进-入了德州。

城门口的盘查并不严密,走进城内,四处可见穿着袢袄,被冻得直-抽-鼻子的南军。

与冰天雪地的北平相比,德州的天气实在好了太多。

饶是如此,习惯南方气候的卫军仍是很不适应。

见到此景,孟清和对即将开展的计划更是增添了几分信心。

沿途遇上一个落单的南军,杨铎立刻上前攀谈,一口道地的官话,很快打消了对方的戒心。

孟清和等人也装作打听消息的样子凑了上去,不着痕迹的将人围了起来。

欺负弱小很不厚道。

奈何重任在身,双方立场不同,想厚道也不行,那是对不起自己。

“麻烦弟兄帮忙了。”

杨铎笑得很是无害,其他人也是满脸阳光,却轻易不开口。

李景隆麾下军队大部分是从南方卫所带来的,除了杨铎,包括孟清和在内都是北方口音,张嘴就露馅。

“不用紧张,弟兄没恶意。”杨铎一把扣住对方的肩膀,手下用力,“只需要弟兄帮忙,说咱们同是一个卫所出来的,补一块腰牌即可。”

进城时能蒙混过去,在城中行动,往来进出到最后跑路,都需要一个能摆在明面上的身份,代表身份的腰牌必不可少。

十几万的败军混编在一起,脸不认识没关系,腰牌拿出来,万事大吉。

南军还想反抗一下,结果可想而知。

话说不通,只能用拳头表意,想威武不屈?行,只要扛得住。

最终,南军被劝服了,老实的带着孟清和等人到相关部门去办手续,领取腰牌。

看着这一行人,负责核对名册分发腰牌的文吏很是奇怪,怎么哭成这样?

“死里逃生久别重逢,弟兄太过激动。”

杨铎再次按住南军的肩膀,替他解释了缘由。

南军控制不住的咳嗽了几声,当场喷出一口血。

杨同知摇头,一脸的感动,“弟兄不必哭成这样,你的情谊,大家都知道。”

被欺压的弱小&文吏“……”

不过一刻,文吏便按照杨铎道出的名字一一记录,核发腰牌。

这些名字都有册可查,与被挟-持的南军确出自同一卫所。

炸-营-败退时南军一片混乱,死伤和失踪者不计其数。

孟清和等人顶了他们的名字,领了腰牌,只要不是那么倒霉,混过几天应该没问题。

“这几天还要麻烦弟兄了。”杨铎笑眯眯的拍着南军的肩膀,“刚才兄弟只说姓纪,大名可否告知?”

南军苦笑,揉着胸口,他想说不能,行吗?

杨铎继续笑,孟清和与其他边军也在笑,一边笑一边捏拳头,十分不怀好意。

“免贵姓纪,单名一个纲字。”

纪纲?

杨铎等人表情没什么变化,孟清和却倏地瞪大了眼睛。

这个看起来很好欺负,长宽和自己差不多的麻杆,就是灭了大才子解缙,重振锦衣卫“声望”的那位指挥使大佬?

先有一个晕船的航海家,再来一个面相憨厚的锦衣卫?

孟十二郎不由得四十五度角望天,大明,果然是一个彪悍又神奇的朝代。

当日,孟清和等人随纪纲一起回了军营。

同营的南军几乎都是逃散后进城的败军,彼此认识的不多,更方便了孟清和等人的行动。若纪纲是瞿能盛庸等人的麾下,事情根本不会如此顺利。

纪纲知道自己跑不掉,这群挟持自己的人到底是什么身份?

南军?不会。

燕军?大有可能!

猜透了对方的身份,纪纲有瞬间的雀跃,然后便是沉思。

这些人混入城中必定有所图谋,自己该揭穿他们还是干脆跟着一起干?

从临邑到德州,为的就是出人头地。跟着朝廷还是投向燕王,都是一条出路。

燕王一旦坐上了皇位,还有谁会记得他是反贼?到了那时,被赶下皇位的建文帝才会沦为“贼寇”。

纪纲脑中想了几个来回,面上始终不动声色。憨厚的面容上窥不出太多的情绪,只有攥紧又松开的手指显示出内心的不平静。

孟清和一边同杨铎等人商量接下来该如何行事,一边暗中观察着纪纲。

在杨铎等人眼中,纪纲已经是个死人。

不能怪他们心狠手辣,为了达到目的,纪纲必须死。

孟清和却不这么想,如果眼前这人真是历史上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那他就不能死。他死了,永乐帝登基后就少了一把趁手的屠刀,替代这把刀的会是谁?

燕王只能从身边找。

最糟糕的结果他不愿去想,却不能不想。

燕王没有像洪武帝一样大杀功臣,随他靖难的武臣,除了自己想不开要在朱高炽兄弟较劲时插一脚,或如邱福一样累死三军败了朱棣家底的,基本都能得个好下场。

可如纪纲一般为永乐帝做台面下工作的,那就未必了。

不得好死,绝对是客气了。

沈瑄送的玉佩,孟清和用一条细绳穿过贴身带着。

每次看到玉佩上的那个瑄字,想到沈瑄同他说的话,孟清和就会微微走神。

活了两辈子,第一次发现自己竟然会这样。

“十二郎?”

为了不在无意间暴--露身份,潜入城中的几人都以名字相称。不知为何,杨铎却极少叫他的名字,只喜称他十二郎。

见孟清和仍在走神,杨铎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单薄的触感,很难想象,他如何从开平卫走到今天。

“啊。”孟清和回神,见众人都看向自己,脸上带着明显的疑问,不好意思的挠挠下巴,“刚刚有些走神,诸位见谅。”

“十二郎是累了吧?”杨铎笑了笑,捡起半截枯枝扔进火盆,“不如早些歇息,明日才有精神。”

计划在进城之前便已商定,不需多言。

众人再三谋划商议,不过是为事情能够更顺利些。

帐中的空间不大,正好轮番值夜。

纪纲被交给值夜的人看管,中途有巡营的人走过,也能轻易应付过去。

习惯了沈瑄的大帐,再睡这样的帐篷,孟清和着实有些不习惯。

果然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侧躺下,紧了紧身上的袢袄,仍是冷。

背后突然贴上一片温热,侧过头,杨铎就躺在他的身边,背对着他,听到声响,也抬起头,“不习惯?”

“还好。”孟清和再躺回去,闭上双眼,不像之前那么冷了,听着帐中的呼噜声,很快入眠。

待他呼吸平稳,杨铎翻过身,值夜的燕军尽量不惊动睡着的孟清和,凑到杨铎耳边,“同知,那个叫纪纲的,可是?”说着,手在脖子划过。

“先不急。”杨铎坐起身,将一件袢袄披在孟清和的身上,低声道,“出去再说,把人带上。”

等脚步声消失在帐外,孟清和缓缓睁开双眼,头枕在胳膊上,拉了一□上的袢袄。

燕王派杨铎来,当真只是做个保镖?

未必。

先把孟清海这件事的盖子揭开,亲自前来德州,就算要冒一定风险,也是做对了。

为南军传送情报,绝不是件小事,若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继续隐瞒,恐怕孟氏一族都见不着明天的太阳。

以为不说燕王就不知道?镇守北平十多年,让北元闻风丧胆的朱棣,可不是被黄子澄几句话带进沟里的建文帝。

帐外,纪纲被堵着嘴拉到无人处,眼见杨铎等人面露不善,狠狠打了个哆嗦,拼命开始挣扎。他料到这些人恐怕会杀了自己,却没想到动手这么快。

虽说早死晚死都是死,可需要这么着急吗?

“有话说?”杨铎蹲下—身,对上纪纲惊恐的面容,脸上仍在笑,笑意却未达眼底。

“唔……”纪纲拼命点头。

杨铎单手撑着下巴,貌似在考虑。

“同知,不能放了他!”

听押着自己的军汉叫破眼前这人的身份,纪纲知道,若不能表明投靠之意,他的小命必定保不住。

他还有大好的人生,还没出人头地,就这么死,他不甘心!

终于,杨铎大发善心,纪纲口中的布被取出。

喉咙火辣辣的疼,却不敢用力的咳嗽。眼泪顺着眼角滑落,未来威风八面的锦衣卫指挥使,这一刻正小声啜泣,哭得梨花带雨。

如果朱棣知道纪纲有这一面,八成不会让他掌管锦衣卫,东厂才是更好的去处。

可惜的是,东厂挂牌营业的时间比锦衣卫晚了十几年,不然的话,大明历史上很有可能出现唯一一位锦衣卫东厂一肩挑的猛人。

纪纲哭得直打嗝,也哭得杨铎等人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一个军汉开口说道:“同知,没什么好问的,还是杀了吧。”

王爷身边的宦官都没这样的,就算少了个零件,那也是爷们!

眼前这个……实在是太膈应人了!

纪纲再次打了个哆嗦,忙道:“诸位,在下有用,绝对有用!千万别忙着动刀子啊!”

杨铎看着纪纲,一咧嘴,“纪兄弟有什么用,说来听听?”

“诸位可是北平来的?”顶着杨铎等人瞬间如刀子般的视线,纪纲硬着头皮说道,“诸位可是想探听主帅的消息?在下同中军的一个文吏有些交情,还认识一个姓杜的幕僚,必定能派上用场!”

姓杜?杨铎眯起了眼睛。

“这个姓杜的幕僚是哪里出身?”

“好像是从北平投奔而来。”

杨铎站起身,“带回去。”

被惊吓一回,脚还在发抖的纪纲又被拉回了帐篷。

孟清和被叫醒,迷迷糊糊的看向杨铎。

“孟佥事,此人说李景隆麾下有一姓杜的幕僚,是从北平投奔而来。”

“哦?”

孟清和一下精神了,拽过纪纲的衣领,“这个姓杜的叫什么?多大年纪?家住北平哪里?什么时候到李景隆麾下的?”

纪纲被衣领勒得脸色发红,却不敢用力挣脱,只能艰难的开口说道:“他叫杜平,年过而立,只知道家住北平,具体哪里实在不知。之前随瞿都督的军队一起进入德州,后被曹国公收为幕僚。”

名字年纪都对得上,孟清和向杨铎点点头,两人都没想到,杜平不仅活着,还成为了李景隆的幕僚。

“纪纲,”孟清和摆出最亲切的笑容,“想不想荣华富贵?”

纪纲犹豫片刻,一咬牙,想!

“想不想官运亨通?”

更想!

“想不想环肥燕瘦美人绕膝?”

点头的同时双眼发光,绝对想!不能更想!

“那好。”罪恶的爪子搭在了纪纲的肩膀上,“只要你帮一个小忙,这些都能成为现实。”

“在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好!”

孟十二郎笑得愈发真诚,忽悠未来的锦衣卫指挥使,当真是很有成就感啊!

一旁的杨铎和军汉们同时刷新了对孟清和的认识,比起以力服人,果然还是利诱更加有效?

不愧是读书人,了不得。

翌日,纪纲起了个大早,按照孟清和的吩咐,通过熟识的文吏给杜平带了消息。

自到德州之后,杜平亦是忧心在北平的家人,闻知有北平退来的兵卒都要打听一二。纪纲也因此同他说上了话,这次特地托人给他带信,杜平自然不会起疑,很快派人来见了纪纲。

“这几位兄弟都是从北平过来的,一路躲避燕军,偶然间得知了一个重要消息,报告主帅绝对是大功一件!”

“何事?”

“你且附耳过来……”

就在孟清和等人在德州开展工作时,燕王府也迎来了一位身份特殊的客人。

曾同御史韩郁极力反对齐泰黄子澄等削藩-激-进派,建议皇帝实行推恩以削弱藩王的高巍。

在朝中两派大臣为皇帝的一道命令吵得不可开交时,高巍独辟蹊径,压根不参合这些乌烟瘴气的鸟事,趁着齐泰黄子澄等激-进-派暂时转入地下,接连对皇帝上疏,大谈亲亲之情,人伦之义,并主动申请出使北平,说服燕王罢兵。

建文帝的确是脑袋有坑,但也认为高巍此举不可行。

燕王是谁?岂是几句话就能说服的?

能公开造反的主,是摆事实讲道理就能搞定的?

不过,建文帝也为高巍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特地召见了他,明白告诉他这件事不靠谱,不能做。

结果高巍不听劝,把建文帝的好意揉成团又扔回了他的脸上。

甭管建文帝如何苦口婆心,就一句话,“臣愿使燕,晓以祸福。”

遇上这样的建文帝也没办法,只能挥挥手,想去就去吧,回不来可别怪他。

高巍大义凛然,“为国效忠,哪有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之理!”

“爱卿真不考虑一下?”

“不用考虑!”高巍一拱手,“陛下,臣去了!”

看着高巍的背影,建文帝半天没出声。

难道高爱卿没发现,他最后那句话有多不吉利?

燕王对高巍的到来也感到惊奇,敢这个时候来北平,胆子够大!

果然,高巍很快向燕王证明了他有多么的耿直,多么的刚直不阿,多么的大胆,多么的……想找死。

“太-祖升遐,皇上嗣位,不意大王与朝廷有隙……昔周公闻流言,即避位居东。若大王能割首计者送京师,解去护卫,质所爱子孙,释骨肉猜忌之疑,塞残贼离间之口,不与周公比隆哉!”

不等高巍说完,燕王就怒了。

连连冷笑,你小子知道自己在谁的地盘上吗?竟敢这么胡说八道?

让他主动交出地盘财产,砍掉心腹的脑袋,把儿子送去南京当人质,再给那个黄口小儿负荆请罪?

当他没长脑袋?!

高巍似乎没看到燕王黑成锅底的脸,仍在滔滔不绝,“……大兴甲兵,袭疆宇,任事者得借口,以为殿下假诛左班文臣,实欲效汉吴王倡七国诛晁错,大王获罪先帝矣!”

如果把怒气分个等级,朱棣的怒火绝对飙升到了刻度表的最高值。

起兵靖难,打的就是洪武帝训诏的旗号,高巍给他扣上个获罪先帝的帽子,无异于爬上旗杆,把杆上的旗扯下来,扔到地上踩两脚,顺便吐几口唾沫。

这还能忍,他就不是朱棣!

“够了!”

燕王暴--怒,拔刀就要砍人。

等在暖阁后的道衍和尚连忙奔出;好说歹说劝住了他。

高巍不能杀,至少现在不能!

朝廷遣使赴燕,全天下都看着,把高巍砍了,是痛快了,靖难的大旗也扯不住了。

皇帝免了“奸臣”的官位,亲自派遣使者同燕王对话,燕王却二话不说把人砍了,这不是造反还是什么?

燕王知道自己是造反,可靖难这块遮羞布必须披着!

无奈,朱棣只得令人把高巍暂时押下去,自己跑回屋里钉建文帝的小人。

故意的,一定是故意的!

这黄口小儿够阴险,打不过他,派姓高的来是要气死他!

燕王的怒火不断飙升,必须找人揍一顿才行,德州的李景隆再一次不幸撞到了枪-口上。

见过杜平,顺势被带到中军帐前接受盘查的孟清和,即将把砍人的刀子送到燕王手里,成为李景隆悲剧的最大帮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