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二百二十九章

清和 第二百二十九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4:45 来源:笔趣阁

永乐八年七月,明朝在辽东,宣府,宁夏一线陈兵十万,备战瓦剌。

朱棣命定国公沈瑄督中军,兴宁伯孟清和、安远伯柳升为副。以兴宁伯孟清和领神机营,并督大宁火器营。

宁远侯何福督左军,武安侯郑亨督右军,同安侯火真督后军。

宁阳侯陈懋督左掖,都督曹德、都指挥胡元为副。广恩伯刘才督右掖,都督马容、都指挥陈纪为副。

八月丁卯,朱棣以亲征胡虏軷于承天门,遣太岁旗纛等神。

祭祀之后,永乐帝登点将台,号令三军,锋指向北。

“出塞!”

“吼!”

战鼓声起,号角声响彻天际。

永乐帝着赤色十二缝武弁,袍裳中缀五彩玉。环佩,革带,重底赤舄。腰佩宝剑,手持玉圭,上刻篆文“讨罪安民”。

车架发北京,永乐帝遣指挥使完颜帖木耳,宦官亦失哈等赍敕鞑靼及哈密诸部,并赐彩币宝钞,言今大军讨逆,道经其地,不必惊慌。

“朕讨瓦剌,与尔等无干。”

换句话说,识相点,当避则避,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识相,在私底下搞些小动作,给瓦剌传递消息,甚至和马哈木联手对抗大明,后果自负。等朕收拾过瓦剌,回头就烧你帐篷!

朱棣的诏书,或许该称之为“恐-吓-书”,十分有效。

鞑靼太保马儿哈咱和枢密知院脱火赤热情接待了明朝使者,拍着胸脯表示,一定遵照大明皇帝的指示,绝对不给瓦剌透露半点消息,也不听过任何支援。

“天使放心,鞑靼同瓦剌向不两立。马哈木派遣使者前来,必定五花大绑,送到大明天子面前。”

鞑靼纯粹是被明军打怕了。

任谁被按到地上揍几个来回,鼻青脸肿之余,再补一顿群踹,都会吓破胆子,再起不了半点反抗念头。

哈密忠顺王脱脱俨然是大明铁杆,二话不说接下敕令,并进一步表示,愿意派遣骑兵配合大明的军事行动,狠狠给瓦剌背后-插-两刀。

“王爷如此忠心,咱家必定如实禀报天子。”

脱脱顿时喜上眉头,“若不是陛下洪恩,小王何能登上王位,早成羊圈中的奴隶!如此大恩,不能不报。请天使转告大明皇帝陛下,瓦剌敢同天子作对,上天不容,哈密五千勇士尽听大明调遣。小王愿为天子马前卒,为大军开路!”

脱脱红着脸膛,砰砰捶着胸口,一副赤胆忠心。

亦失哈表面感动,离开帐篷,撇撇嘴,比起阿鲁台和马哈木,这个险些被亲-娘-赶下王位的脱脱,明显更加狡猾。

“瞧见没有?”亦失哈用马鞭敲着小宦官的肩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借势而起,落井下石,这位忠顺王才是真的聪明人。”

不过,到底是年轻了些,也急了些,轻易就会露出痕迹。

想借机取代鞑靼和瓦剌在草原上的地位?

“嘿!”

亦失哈冷笑数声,莫要聪明反被聪明误。陛下能让他登上王位,照样能让他跌落尘埃。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

鞑靼和哈密的反应在朱棣预料之中。

使者送回消息,大军已至泥沙河,次龙虎台,过居庸关。

出关次日,大军驻永安甸。

傍晚扎营时,天空突降大雨,雨中砸落冰雹,落在铠甲兵器之上,砰然作响。有拇指大冰雹落下,数名巡营官兵受伤。

雨势渐大,相隔两臂竟不得见人面。

隐有雷声轰鸣,闪电穿过云层,一座营帐突被闪电击中,瞬间起火。

官军骇然,纷纷走避。

中军之内,朱棣升帐,正与诸将布置进攻计划。忽闻帐外急报,立刻起身,走至帐前,“何事惊慌?”

“陛下,天雷……”

兵卒话未说完,又一道闪电劈下,距离朱棣不过十几米。

朱棣也是骇然。

忽来一阵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

风停后,雨渐歇,天空中云层乍裂,一道道阳光自云层中漫射开来。

站在朱棣身后,孟清和扯一下沈瑄的斗篷,在沈瑄回头时,做出一个嘴型。

沈瑄却摇头,反手握住孟清和的手腕,“别动。”

孟清和兀自不解,忽然见两名文官出列,以极为饱满的情感,大声说道:“陛下,此为吉兆!征讨瓦剌,天军必胜!”

孟伯爷眼睛瞪圆。

一口气噎在喉咙里,上不来,下不去,除了磨牙,只能磨牙。学他的手段,话都一字不差,交专利费了没有?!

北京工部尚书吴忠,翰林侍诏郑礼,好,本官记住你们了!

吉兆降下,朱棣自然大喜,借机发表一场精彩演讲,题目即为“论我军必胜及瓦剌必败”。

众将官听得热血沸腾,举臂高呼,恨不能立刻-抽-刀子上阵和瓦剌壮汉们互砍,为天子的论点提供更充分论据。

演讲结束,火头军已备好馒头热汤。孟清和不用自己动手,自有亲兵送到帐中。

心中仍有些憋气,孟伯爷呲出一口白牙,扯馒头的动作相当凶狠。

国公爷气定神闲,几个馒头下肚,喝完热汤,示意亲兵退下,捏了一下孟清和的耳垂。

“十二郎,可记得出发前,瑄说过的话?”

“……记得。”

“十二郎上交铁券,又是为何?”

“……”

“事已至此,十二郎还有不舍?”

垂下眼眸,孟清和没说话。顺势靠在沈瑄肩上,没有熟悉的冷香,而是一股皮革和铠甲混杂的味道,并不算好,却让他渐渐沉静下来。

是他相差了。

明明已经做出决定,何必又想着出头?

大手覆上孟清和脑后,指尖顺过黑发,低沉的声音,缓缓流淌过耳畔,安抚着他。

“既已下定决心,十二郎理应晓得,以你我今日,战功可有,大功却无必要。甚者,无功即是无过。”

“恩。”

“此次出征之后,我-欲-向天子奏请,交还官印,辞去北京镇守一职。”

“国公爷?”

“天子决意迁都,此事宜早不宜晚。”

“那我也……”

“十二郎不必。”沈瑄轻笑,托起孟清和的下颌,啄了一下他的鼻尖,“说不得,待到将来,国公府和伯府的家计都要落在十二郎肩上。

“……”意思是,他养家?

“然。”

愣了两秒,孟清和忽然笑了。

“好!”

养着国公爷?

想想就很是美好。

脑海中闪过某些不能为外人道的画面,孟清和突然觉得,辞官交权,只留爵位,躺在金山上做个“合格”的勋贵,没什么不好。

知道孟清和想通了,沈瑄收紧手臂。

有些话,他没有明言。

天子不升他,并非不再用他。

相反,朝中靖难功臣,魏国公等洪武时期留下的武将,都已近暮年。天子属意汉王,必为其留下可用文武,正如当年洪武帝一般。

沉下眸子,一下下拍着孟清和的背。

汉王志大,征战之意不弱于今上。为社稷计,便是他不上辞表,天子也会压一压。而立之年,国公爵,一品武将。再封,便是逼继任者弃他不用,甚者,成为新皇登基的磨刀石。

“国公爷?”

“无事。”

沈瑄垂首,蹭一下孟清和的脸颊,黑眸深邃。

孟清和莫名有些脸红。拍拍脸颊,论理,都十多年了,至于吗?

可想归想,现实却将理论击得粉碎。

帐内骤升起的温度明白昭示,至于。再过十年也是一样。

次日天明时分,大军-拔-营。

与此同时,天子于途中发出的中旨和敕令,顺利抵达南京。

中旨用垂训之宝,直接送到内廷,交到徐皇后手中。敕令上盖皇帝-亲-亲-之宝,经文渊阁六部,发往普安州。另有一封交给锦衣卫的敕令,由杨铎贴身携带,先天使一步出京。

“命新城侯张辅遣官军一千五百,护卫平王进京。”

“平王府左右长史不体圣恩,不尽其职,私交罪臣,下锦衣狱。”

“平王妃除封号,令退居道观为平王祈福。”

“平王世子九月归京,为平王侍疾。”

“捉拿普安州-妖-僧-数人,收回度牒。”

“建贵州僧录司,凡西南诸省出家之人,皆上报名录籍贯。”

数道皇命下达,群臣根本来不及反应。

天子若在南京,尚能回旋一二。天子身在塞外,北京六部和南京六部根本吃不到一个锅里,更指望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天子敕令在南京走个过场,飞速发往贵州。

天子敕令之外,徐皇后的态度也让朝臣心中打鼓。

太--祖-高皇帝旧制,后--宫-不干政。

徐皇后肖似马皇后,以贤德著称。而今一改往日,接天子中旨,取中宫令牌,令宫人随锦衣卫出京,一桩桩一件件,雷厉风行,无不让人心惊。

普安州究竟发生了什么?

平王是真病?

若平王真是病入膏肓,朝中传言平王妃隐瞒平王病情,怕是……

朝臣各有猜测,却无一人宣之于口。思及天子下达给新城侯的命令,连夜出城的锦衣卫,政-治-嗅-觉-灵敏者,额头已然冒出冷汗。

平王府的天,恐怕是要变了。

坤宁宫中,徐皇后静静坐在桌旁。

檀木大案上,一只三尺高的紫铜炉悠悠飘着香气。

大红袖摆,皓腕凝雪。落笔之处,却似刀锋划过,斧钺劈斩。

一副字写完,徐皇后放下笔。

殿中伺候的宫人立刻上前,递上巾帕。

“人出城了?”

“回殿下,昨日便走了。”

“恩。”徐皇后反身离开,忽而停下脚步,“烧了吧。”

“是。”

宫人应诺,提起案上一副字,舍不得,也必须裁开,压在火盆中烧尽。

“殿下,为何要烧?可惜了。”

说话的宫人,跟在徐皇后身边近三十载,忠心耿耿。

徐皇后摇摇头,侧靠在榻上,单手撑着额头,合上眸子。

满纸杀气,不烧只会是麻烦。

张妃。

本宫的儿子,本宫可以失望,却容不得他人轻慢利用!

敢做,就当承受后果。

永乐八年九月,杨铎一行抵达普安州平王府。

王府大门紧闭,四周已有新城侯麾下士兵“守卫”。张辅仍在交趾,领兵者是张辅手下一员副将。

“杨指挥。”

认出杨铎,副将先行礼。

杨铎回礼之后,径直取出捉拿王府官属及取消平王妃封号的敕令,“奉天子旨意捉拿罪人,叫门。”

声音没有太大起伏,俊美无俦的面容却冰冷慑人。

说是叫门,贴切点形容,更像是砸门。

“杨指挥,这样是否不妥?”

“本官奉天子旨意,刘都督以为不妥?”

“不敢。”

刘都督额头冒汗,不再多言。

一言不和惹到这位煞星,说不得转眼就被请进诏狱,为一个即将倒台的王爷,太不值得。

王府中人心惶惶,朱高炽-卧-床,人事不省,瘦得脱形。

平王妃坐在榻边,正红大衫,凤纹霞帔,红罗长裙,头戴九翟冠,精致的妆容,掩不去面容憔悴。

“殿下,”平王妃握住平王的手,声音飘渺,“不该这样……殿下当荣登大宝,瞻基将坐拥天下……臣妾、臣妾是太子妃,是皇后,是皇太后……不该是这样……”

王安吓得魂飞魄散,险些捧不住药碗。

这样大逆不道的话,王妃一定是疯魔了。假使传出去,王爷病愈也注定与皇位无缘,亲王位恐怕都保不住!伺候王爷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别想活!

想到这里,王安心中一狠,朝其他几名宦官使个眼色,既然活不了,还有什么顾忌!

“王妃,您怕是过于劳累,还是到偏殿歇一歇。”

“放肆!”平王妃愤然,“你敢如此?!”

王安不理平王妃大骂,让人将她“请”入偏殿,跪到平王榻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

“殿下,奴婢无能,不能为殿下尽力,只有这条命还可一用。奴婢去了,殿下保重!”

王安起身,额头一片殷红,迈步走出内殿,再没回头。

在他离开后,朱高炽依旧没有睁眼,枯瘦的手指突然颤动,眼角落下一行浊泪。

未几,王安撞死端礼门,死前高叫,王府左右长史与-妖-僧-合谋,意图挟持平王。平王为-奸-人所害,身不能动,口不能言,实无蒙蔽圣上之意。他为奴婢,不能为王爷分忧,只能一死以证王爷清白。

理由很牵强,细思更是漏洞百出。

但王安死得惨烈,死前为官军所见,传入民间,必将引来同情之声。

刘都督不知如何处置,心下迟疑。杨铎负手而立,看着倒在血泊中的王安,请出同来的宫人和太医院院判,“为平王殿下诊病。”

平王不会死,但也仅此而已。

偏殿中,平王妃看到传达懿旨的宫人,瞳孔骤然紧缩。

“我不信,我……”

话未落,两名宫人上前,除掉她的发冠霞帔。

一碗汤药,三尺白绫,一把剪刀,是她最后的归宿。

史载,平王王妃伉俪情深。平王重病,王妃除冠,退入道观,为王爷祈福。民间称颂。

自永乐八年,平王妃退入道观避世修行,再无一人得见。直至世子继王位十年,方传王妃羽化。以道号“孝敬”入殓,不入王陵。

平王府事了,锦衣卫及一千五百卫所官军护送平王入京。因平王病体,队伍速度不断减慢,十一月中旬方抵应天府。

当此时,明军先后破瓦剌客列亦惕部,辉特部,绰罗斯部。斩杀客列亦惕部首领太平,生擒辉特部首领秃孛罗,并在乌斯河上游生擒瓦剌拥立的可汗阿台。

经此一役,瓦剌诸部终于步上鞑靼后尘,死的死,逃的逃,余下多成为明军俘虏。

沈瑄率领中军,表现可圈可点,得永乐帝多番表扬。

孟清和明白,国公爷很想低调。但以他的威名,想达到这个目的,无疑相当困难。

国公爷气场实在太强,走上战场,好似启明星一般闪闪发亮。只要有一个瓦剌士兵认出他,周围瞬间清空五米。这种威慑力,久经沙场的老将也自愧不如。

大仗打完了,消灭掉瓦剌主力,朱棣没急着班师回朝。

马哈木跑了,必须抓回来。

据说这厮西逃入白帐汗国。永乐帝很有兴趣-横-跨-草原,发挥和平友爱精神,敦亲慕邻,拜访一下新邻居。

不论马哈木的逃跑路线是真是假,孟伯爷只知道,又一个大明的邻居要倒霉了。

由此可见,给老朱家人打工,不容易。和老朱人做邻居,更不容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