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二百一十五章

清和 第二百一十五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4:45 来源:笔趣阁

永乐七年二月底,交趾乱平。

贼首简定在美良山中被明军生擒。随其退入山中的党羽及-乱-军五百余人,尚活命者,不足十之一二。要么病死,要么饿死,被明军斩杀的倒在少数。

除明军外,当地土人对-乱-军也是恨之入骨,配合明军开展了一系列的围追堵截。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坚壁清野。

粮食坚决没有,草药更没有。想在山中打猎,一点动静,都会引来斥候和土人。

遇上暴雨连日,乱军更是倒了大霉。健全的倒还好,受了伤的,淋雨之后伤口化脓,没有大夫,只能等死。

先被擒获的伪陈氏国王还算幸运,至少没去山中当野人。

简定被擒时,已经瘦得脱了形,眼看着出气多进气少。若非有官军拦着,被发现-乱-军-踪迹的土人揍一顿,送到京城的只能是一具尸体,还是看不出原样的。

历史上,简定起兵在交趾声势极大,一度曾败退官军,明朝先后两次派兵才予以剿灭。

晴空一声炸雷,孟十二郎横空出世,注定这场-叛-乱-达不到历史上的“高度”。

明朝商人大量在交趾购买土地,雇佣当地土人和边民,当地流官和卫所官军不再苛收重税,大肆盘剥,被举荐到中原读书的士人和贤才越来越多,少数还留在中原做官。可以说,大部分交趾人的利益都被-捆-绑-起来,绳子的一端就攥在明朝手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占其一,注定以失败收场。

这正是朱瞻壑问起交趾之事,孟清和给出的答案。

“衣食住行,固人所需。”孟清和摊开宣纸,画了一个并不规则的圆,“交趾归入大明,陛下多行仁政,且有中原商人买地种粮,收购木料山货,雇佣土人边民做活。世子或许不知,安南胡氏时期,当地庶人尚好,土人犹被视为-猪-狗。自我朝在交趾设三司,建卫所,土人生活改变极大,庶人所得的钱粮也超出往年。此时生乱,无异于自寻死路。”

“少保的意思是,乱-军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自然。”孟清和道,“不理民情,不切实际,何能不败?”

朱瞻壑端正坐着,认真思考孟清和的话。

粮食,钱钞,利益……

“少保,我明白了。”

“世子明白了?”孟清和放下笔,纸上的圆被分为几个部分,大多被涂黑,只有窄窄的一条还留着,同明朝占据的优势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可同下官说一说?”

“皇祖父说,汉时,交趾曾归入中原。如今不过是顺应天意民心,再拿回来。”

“所以?”

“皇祖父在交趾施仁政,有人不体圣恩,聚-众-叛-乱,立刻彰显武力。如此,不愁人心不安,贼子不灭。更可予以震慑。”

“世子聪慧。”

实际上,孟清和很想告诉朱瞻壑,朝廷所为,完全可以概括成大棒和甜枣并用。以利益进行-捆-绑,武力作为威慑,让交趾人再兴不起多大的风浪。考虑到永乐帝在三头身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别将话说得太明白。让三头身自己领会,效果更佳。

能不能融会贯通,并在今后用于实际……有朱棣以身作则,又有朱元璋的强悍基因,只要朱瞻壑不长歪,历史不发生变故,问题应该不大。

依照惯例,孟清和的授课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摆上朱棣案头。

看完之后,朱棣很满意。大手一挥,以赏赐扈从北巡的公侯伯及文武群臣为名,大把发钱。

金银宝钞,纱绢布帛,成箱抬入了沈瑄的府邸。

送走传旨的宦官,了解过天子突然发钱的原因,定国公突然感到头疼。

这么会赚钱,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虽说再大的事有他扛着,有人眼红也没什么妨碍,可次数多了,压力着实大了点。

受赏的文武官员,多数相信口谕所言,天子发钱是体念群臣从驾北巡之故。只有少数人才会深思,这份赏赐背后究竟代表了什么。可惜,任凭他们想破脑袋,也注定不会明白,自己是受了兴宁伯的实惠。

即使有人发现端倪,也不会轻易开口。

勋贵武将自不必提,心中记下孟伯爷的好,今后必有回报。

文官不咬碎一口银牙就不错了,主动为孟少保造势,传播名声?想想都不可能。

回到府邸,孟清和就被一列摆开五箱金银布帛闪花了眼。

他不差钱,却不会嫌钱多。

比起朝中的几位国公,他那点家底,满打满算也就是个-暴-发-户级别,还是金字塔底层的那类。

孟伯爷的双眼过于明亮,沈瑄看得有趣,将两人的赏赐都给了他。

“十二郎收着吧。”

赏赐的主因在孟清和,但国公和一等伯的级别之差,在赏赐的厚薄程度上仍有显著对比。

“都给我?”

“恩。”沈瑄起身,随手拿起一枚方形的银锭,掂了掂,“金银倒还罢了,布帛宝钞可给母亲送去。此次北征归来,十二郎有意,可将母亲请到府中奉养。”

府中?

国公府还是伯爵府?

合上箱盖,孟清和聪明的将疑问咽回肚子里。

沈瑄是北京镇守,他也将在北京长居,将孟王氏接到城内奉养应是可行。

不比金陵之远,也不比大宁是边塞之地,天子早晚要迁都,先一步将家人迁到城中也是表明态度,坚决拥护天子迁都的决议,誓死-抱大腿。

孟清义是北京兵马司指挥,不管事,偶尔也要到衙门里露个面。五姐的夫家就在城中,举家迁入,嫂子也应当高兴。

只不过,奉养孟王氏还需要同孟清义商量。八哥不在了,九哥就成了顶门的“长子”。依照世俗礼法,奉养寡母,当以他为先。

如果将孟王氏接到伯府,又不提前说一声,知道的,当是孟清和的孝心,不知道的,难免会有微词。

孟清和不在乎世人怎么说自己,但他在乎孟清义。他和国公爷注定没朋友,不能让九哥也少了帮扶。

“这件事,我还要同九哥商量。”孟清和道,“国公爷的心意,我领了。”

沈瑄没有多言,又取出两张房契,“给母亲的孝敬。“

拿起房契,看着上面记录的地点,孟伯爷的表情有些崩裂。

黄金地点,豪宅,相邻多是官宅。

国公爷财大气粗,他知道。可财大气粗成这样……

想到这里,孟清和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国公爷。”

“恩?”

“底蕴深厚,家资颇丰啊。”

这两份房契代表了什么?私房钱,小金库!亏他还和九哥夸口,将来有变故,国公爷必须净身出户。

定国公眼亮心明,孟清和话出口,立刻明了背后含义。

“此为天子所赐。”

房子票子都是天子给的,有据可查。小金库什么的,绝对没有!

国公爷正气凛然,孟清和捏着房契,挠挠下巴,好吧,不该怀疑,这事是他不对。

孟伯爷服软了,定国公弯了嘴角,挑了一下孟某人的下巴,“十二郎可是不信瑄?”

“没有,坚决没有!”

“哦?”

“……”没底气了。

国公爷挑眉,突然俯身,拦腰将人捞起,“此事,还需详谈。”

话落,大步走向内室。

孟清和傻眼。

不是谈事吗?

这方向不对!

可惜,孟伯爷终究在武力值上吃亏。扑腾几下,顿时歇菜。

于是乎,怀疑国公爷私藏小金库后果如何,孟伯爷有了切身体会。

许久,国公爷斜倚在榻边,手指一下下梳着孟清和的发,姿态慵懒,笑意餍足。足以让任何人脸红心跳,却让被他顺毛的孟某人生生打了个哆嗦。

“十二郎。”

“……”

“瑄尚有宅院五处。”

“……”

“良田千顷。”

“……”

“金银古玩亦有许多。均为父辈所留,于洪武朝抄没,今上登基后,月前刚清点完毕,如数发还。”

“……”

沈瑄撩开覆在孟清和颈间的发,道:“吾均交予十二郎,可好?”

孟清和捂住耳朵,他没听到,什么都没听到!房契给他看,绝对是故意的!他算是明白了,和国公爷玩心眼纯属自撞南墙,自找罪受好。

不过,偶尔为之,也算是……情-调?

测过头,必须承认,此时的国公爷,当真迷人。

剑眉星眸,唇红似血。

迷人得让他感觉不真实……

这算情之所至?

沉思半晌,无解。干脆锦被拉到脖子,闭眼,睡觉。

管那三七二十一,他乐意,咋地!

翌日,孟清和强撑着起身,准点去给朱瞻壑授课。

见到站着都能睡着的孟伯爷,朱瞻壑很是担忧,“少保身体不适?”

“世子不必担忧,下官一切都好。”

孟清和告罪一声,坐到凳子上。

国公爷已是手下留情了,否则,他就不是坐着讲课,而是躺在榻上睡足一天。

喝了半杯茶,总算清醒些许。

打起精神,让宦官展开舆图,以未蘸墨的狼毫点着图上某处,孟清和问道:“世子可知此为何处?”

“我知,此处是朝鲜。”

“正是。”孟清和颔首,道,“今日,下官要同世子讲的就是朝鲜……”

大军出征在即,孟清和要随军出征,不知何时才能返回。他决定在出征之前,尽量多给朱瞻壑讲明大明周边番邦。囫囵吞枣没关系,相信永乐帝定能看到其中价值,他离开后,定会继续安排专人继续教导朱瞻壑。随扈北巡的户部尚书夏元吉就是不错的人选。

原本,孟清和更青睐北京户部尚书郁新。无奈的是,郁尚书于数月前仙逝。道衍年事已高,身居南京,不便长途奔波。相比之下,夏尚书成了最好的人选。

实干,熟悉民情,名声颇佳。虽是科班出身,却不以-腐-儒的标准评判世人。更重要的是,朱瞻壑需要这样的授师,哪怕是挂名。

孟清和自信,却不自大。知晓自己几斤几两,多少水平。加上外界对他的评价,或许他能教导朱瞻壑许多,但考虑到三头身今后的路,即使心中泛酸,也必须走这一步。

离开奉天门,抬手借住几片雪花,掌心沁凉,脑中也愈发清醒。

能做的,他都会做。

正如道衍所说,一生能为师徒,是幸,是缘。

大和尚行事为世人诟病,其处事之学却远超常人。孟清和活了两辈子,真正能让他“悟道”的,只有道衍。

雪越下越大,孟清和翻身上马,脚跟一踢马腹,骏马扬蹄,穿过长街,向国公府飞驰而去。

永乐七年二月壬戌,孟清和上疏,言随大军征沙漠,无法继续教授汉王世子学问,请天子另择贤德。

看过奏疏,朱棣召孟清和奉天门伴驾。

奏对间,孟清和先后举荐户部尚书夏元吉,兵部尚书刘俊,吏部尚书蹇义。

“这三人倒也可用。”

朱棣没有当场做出决定,只令孟清和继续教导朱瞻壑,直到出京之日。

“臣遵旨。”

隔日,孟清和照常为朱瞻壑授课。旋即,永乐帝下旨,命户部尚书夏元吉辅导汉王世子。并敕夏元吉曰:“世子虽稚龄,然聪慧克勤,正当勤学养德以充大器。尔当勉尽乃心,朝夕辅导,益智广识,德性有成,才具有佳,得承祖宗基业有赖,尔亦与有荣光。”

接到敕令,夏元吉心头巨震。

朝中早有风声,天子的态度也十分明显,却都不如敕令中说得明白、

祖宗基业有赖。

只这一句话,就表明了天子心中的继承者是谁。

不知该喜还是忧。

从根本上,夏元吉还是对亲近读书人的皇子更有好感,但天子这道敕令的诱惑实在太大。

皇孙之师,皇太孙之师,一字之差,却是天涯之距。

抑制住胸中的激动,夏元吉领旨谢恩。给了宦官红封,有意询问两句,得到的答案十足出乎预料。

兴宁伯推举?

夏尚书眉头紧拧,开始考虑,是不是该趁着大军北征前,拜访兴宁伯一次。但他也十分犹豫,真去了,怕是他的立场就微妙了。

是未来的天子授师,还是现今在朝中的名声?是从龙之功,荣耀三代,还是史书清名,耿直不阿?

捧着敕令,夏元吉很快有了答案。

教导皇位继承人的机会,千载难逢。天子敕令中所言,也容不得他推辞。

身居六部天官之一,夏元吉有才,实干,注重名声,但他终究不是清流言官,对利弊得失看得相当清楚。

比起帝师的荣誉,被御史给事中划入兴宁伯一派算得了什么?

汉王世子当真聪慧,将来若能承继大统,史官下笔前总要考量几分。

只要皇位上的不是昏君,说帝师实为奸佞,或同佞臣为伍,某种程度上,无异于-辱-骂-天子。

历朝历代,又有几个太史令司马迁?

史官一支笔,必要时,再大的事也能春秋,何况是对朝廷官员的评价。

孟清和的思维习惯中,仍留有现代人的痕迹。换成土生土长的夏尚书,远比他想得更加长远,也更加透彻。

永乐七年二月底,夏元吉接替孟清和教导汉王世子学问。

见到新老师,三头身泪汪汪的去找了亲爹。朱高煦没撑住,夜奔国公府,差点被定国公一脚踹出大门。饶是如此,仍顽强的赖着不走,一直住到大军出征。

朱棣抱着孙子,一字不提换老师是他亲自下旨,只说大军凯旋,再让孟清和回来坐他授师。

惹哭孙子的黑锅,儿子背。

永乐帝完全无压力,丁点不亏心。

三月初,天子令,以征鞑靼軷于承天门,遣太岁旗纛等神,魏国公掌帅印,大军发北京。

时军阵绵亘数十里,战鼓声震耳欲聋,戈甲旌旄烈烈作响,遮天蔽日。

铁骑腾跃,如洪流。步卒悍勇,似山岳。

大军之中,一支全由火器兵组成的千人队伍尤为引人注目。

火炮,火铳,火雷,战车,虽无刀戈,却更加令人胆寒。这支队伍,正是永乐帝下令组建,首次出征北疆的神机营。

走在队首,孟清和仍有些迷糊。

话说,他是左军副将,沈瑄的副手,兼职掌管大军后勤工作,没错吧?

为何又和神机营扯上了关系?

握住新到手的腰牌,看看走在身边的提督内臣亦失哈,孟清和挠挠下巴,除了不解,还是不解。

神机营归入左军,听他号令。

下这道旨意时,永乐帝当真没被天外飞石砸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