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二百一十三章

清和 第二百一十三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4:45 来源:笔趣阁

沈瑄在前宁王府前下马,恰好遇到从府内走出的杨铎。

“国公爷。”

杨铎抱拳,侧身让到一侧,沈瑄将马-鞭-交给亲卫,单手挥开大氅,回礼道:“杨指挥。”

同样的长身玉立,俊秀挺拔。

也同样的煞气凌人,让人想退避三尺。

定国公的亲卫习惯了,跟随杨铎的锦衣卫也锻炼出来了,只有守卫王府的边军手脚僵硬,头皮发麻,想动一动都困难。

下意识的搓搓胳膊,怎么好像更冷了?

沈瑄奉召前来,杨铎身有要务,见礼之后,未多做寒暄,前者取出腰牌,进了王府,后者接过缰绳,翻身上马。

骏马嘶鸣,马蹄溅起碎雪,向城门飞驰而去。黑色的斗篷随风翻飞,带起彻骨的朔风。

走上石陛,沈瑄突然驻足。

锦衣卫指挥使在此,天子下令大军延缓出塞,又匆匆将他召回,莫非是南边出事了?

承运殿暖阁内,孟清和垂首立在堂下,将同乞列该的谈话一字不漏上报朱棣。瓦剌和女真更是重点提及。

“瓦剌也就罢了,女真?”

朱棣疑惑的看向孟清和,很是不解。

女真骑兵的确善战,可单以女真部落的人数,朵颜福余泰宁三卫,调遣其一,就能彻底压服。需要费这么多的心思和力气?

和盘托出历史上曾发生的一切,实不可行。一个不好,更会被当做妖孽收拾掉。孟清和只能尝试冒险,让永乐帝意识到,来自辽东的威胁未必下于草原。

“自残元-分—裂,瓦剌鞑靼居于草原,兀良哈游牧辽东,洪武朝归附,为我大明守卫门户。陛下圣明,武功盖世,威远弗界,兀良哈自俯首顺服。”顿了顿,话锋一转,“然事无绝对,若有如安南黎氏者,天生反骨,虽不能撼我朝基石,终将埋下祸患。”

朱棣陷入了沉思,孟清和再接再厉,“女真生于白山黑水,勇悍凶蛮,为壮大部落,常掳掠人口,或奴役,或以为战力。长此以往,其所害不下鞑靼。朝廷虽在辽东设立军民指挥使司,授归附部落头目官职,终人心不满,如建州卫指挥使呵哈出,正为野心之辈。当加以防备,不可放松。”

严格来讲,这番话已有些过界,更有危言耸听,扰乱社会安定嫌疑。换个人,碰上永乐帝心情不好,百分百会拖出去,不砍头也要下锦衣狱。

一顶顶大帽子扣下来,别说孟清和只是个小小的一等伯,换做国公,照样吃不了兜着走。

幸运的是,孟清和早被朱棣划入自己人范畴,又爱惜其才,对他的宽容度,远非一般朝臣能比。

思及同道衍的几番长谈,永乐帝没有被惹恼,而是凝眉深思,思考孟清和话中提及的“隐患”。

良久,朱棣才道:“卿所言确有道理。”

永乐帝不是莽夫,否则也不会有“燕王善谋”一说。

他十分清楚,北边的邻居始终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没想到的是,不起眼的女真,也会大明造成威胁。

鞑靼瓦剌,拉一个打一个,不打不服,打到服为止。

兀良哈,一直是大棒甜枣并用,效果始终不错。

若非考虑到兀良哈在边界起到的作用,朱棣会允许壮汉们-走-私?想想都不可能。

至于女真,该如何处置?

打?现阶段还不值得。

拉?该拉拢哪一个?

“依卿之见,可以兀良哈压制女真?”

“此其一。”孟清和道,“臣以为,辽东都司距女真各部尚远,不易管理。可于极北之地再设都司,朝廷遣掌印官,其他军官,边军女真各半。并许女真各部遣头领之子入北京国子监,或入儒学。教导其为大明属臣之荣,仿照哈密忠顺王脱脱之例……”

话没说完,殿外有宦官通禀,定国公请见。

“瑄儿回来了?”朱棣神情一振。

孟清和有些吃惊,他当真不知道沈瑄被召回大宁。

距离天子越近,掌握消息的渠道越少。锦衣卫和伺候朱棣的宦官,都要保持一定距离。

小心些总没大错。

没人想惹来天子的猜忌。

即使永乐帝不产生疑心,随扈的胡广等人一样让孟清和提心。

不过,若真有情况,汉王和赵王当不会坐视不理。现如今,他可是天子盖了戳的汉王派,此事有好有坏,总体而言,利大于弊。至少生命安全有了更多保障。

没背景,和沈瑄的关系不能公开,汉王拥趸的头衔摆出来,多少也能唬人。

暖阁门推开,夹着碎雪的冷风卷入。

冷风之后,是锦裘玉带,仍不掩煞气的定国公。

“臣沈瑄,拜见陛下!”

大氅留在暖阁外,黑纱幞头上落了雪花。

敕令送达宣府,沈瑄立即率亲卫启程,沿途之上,非大雪阻路,几乎未曾休息。

“起来。”

朱棣面上带笑,语气都温和了几分。

“宣府几地,可有鞑子犯边迹象?”

“回陛下,月前游骑发现鞑子踪迹,魏国公下令全-军--戒备,派遣骑兵日夜巡视。后经克鲁伦河一战,鞑靼退往极北之地,中途遇瓦剌顺宁王及哈密忠顺王阻截,溃散部骑不知凡几。仅阿鲁台,马儿哈咱两部未受太大损失,得以保全。若此时发兵,达其本部,不敢言毕其功于一役,边境之地,临鞑靼处,五年可保太平。”

沈瑄话落,孟清和十分激动,都想亲自抄刀子跟国公爷上战场。

自靖难之后,再难有跟着国公爷捡-漏的机会。征讨安南,他也是和成国公一起留在凭祥养病,收获虽然不少,却也留下不小的遗憾。

身为武将,哪怕只是个半吊子,有事没事也该到战场上溜达一圈。进不了中心,在外围走一走,给三头身授课时,也多了资-本和素材。否则,十万个为什么压下来,他八成会和汉王一样,见到朱瞻壑开口就想跑。

“朕知你所言非虚,但,”永乐帝皱眉,叹了口气,将杨铎呈上的条子递出,“看看吧。”

“是。”

沈瑄接过条子,看完上面的内容,瞬间脸色一沉。

孟清和凑头瞄一眼,也皱起了眉头。

交趾简定-叛-乱,交趾都司平-叛-不利。叛贼盘踞山中,拥立伪陈氏王族,散布-谣-言,袭-扰-官军。至九月,已有葱康、上洪两地响应。

简定是谁,孟清和听都没听说过。

征讨大军班师前,黎氏-叛-军-十不存一。侥幸未死,或被官军吸收,或是被商人雇佣种田。拿着朝廷俸禄,又有赚钱的门路,吃饱了撑的从贼-叛-乱。

就算要-叛-乱,也不该是现在。

交趾新设,永乐帝接连下旨,对当地庶人以抚绥为主。为安定地方,广播恩德,先后两次从交趾选贤才,到中原就学做官。当地土人多以归入明朝为荣。

综合种种,明朝堪称“仁义”。

比起安南对占城和邻邦所为,永乐帝都能拿个十五世纪的xxx□□。

这种情况下,叛-贼十有八--九是群乌合之众,被拥立的陈氏王族也未必可信。

真想做国王,当初明朝大张旗鼓的找人时怎么不出来?

担心被明朝咔嚓掉?脑子正常的都该清楚,造-反丢命的可能-性-更高。

此时的明军,并未如历史上一般,在交趾全境引起不满。贸然扯旗-叛-乱,除了找死,还能有何种下场?

这等“聪明才智”“特立独行”,该和鞑靼的新可汗本雅失里很有共同语言。

“交趾生乱,苏浙沿海发现倭寇踪迹,此时对沙漠用兵,绝非良机。”

“陛下召臣前来,即为交趾株之事?”

“然。尔领兵征安南,当熟知当地实情。”朱棣道,“交趾都司不堪用,朕欲从广西云南贵州三地调卫所官军平-叛,以尔观,可命谁为总兵官?”

沈瑄沉吟片刻,道:“回陛下,臣以为黔国公沐晟善谋略,老成持重,多年镇守西南,可为统帅。”

“何不用韩观?”

“臣斗胆,不敢瞒陛下,以臣观,韩都督守境可,出征-平-叛-恐-力有未及。”

“如此,既从尔言。”朱棣道,“调兵四万入交趾,沐晟为征夷大将军,谁可为副?”

“臣举荐新城侯张辅。”

“可还有他人?”

“都督柳升统领水军,于征讨安南立有大功,也可为副。”

考虑半晌,朱棣采纳了沈瑄的建议。

“从卿所言。”

“陛下圣明!”

孟清和做了半天布景板,以为不会有自己什么事。不料永乐帝和沈瑄三两句定下平-叛-将领,突然视线一转,落到了他的身上。

“简定诸贼着实可恨,不杀不足以平愤。大军出征当有檄文,朕意卿来书就。”

平叛檄文,他来写?

确定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孟清和只能领旨,道:“臣一定竭尽全力,不负圣意。”

潜台词是,不把参与-叛-乱的人刺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后悔来到这个世间,他的名字倒过来写!

朱棣很是满意。

沈瑄没说什么,只是看了他一眼,目光中饱含深意。

孟清和先是以后,两秒之后,顿悟,恨不能抓着脑袋撞墙。

他干嘛这么聪明?!

该领会国公爷心思的时候,脑袋成了葫芦。不该自找罪受的时候,不点就通。

随扈这么多文官,光翰林院就来了五六个,檄文交给他一个武官来写,让文臣们的脸往哪搁?明显是立起靶子,狂拉仇恨值。

圣意如此,他又能怎么办?

走出承运殿暖阁,孟伯爷第一时间蹲到墙角画圈圈。

给老朱家人打工,太不易了!

抬头望天,他是第几次发出这样的感慨了?

正郁闷着,一只大手罩上他的脸颊。

“国公爷?”

下一刻,拢在袖子里的手被握住了,力道并不大,熟悉的热度却让人不想挣开。

“怎么这么凉?为何不多穿些?”

“入冬之后,我一向这样,穿再多也没用。”孟清和咧咧嘴,“国公爷不是知道?”

沈瑄挑眉,不见表情变化,孟清和却敏锐察觉到,国公爷生气了。

“那个……”开了口,却不晓得怎么补救。

宦官送来大氅,沈瑄接过,单臂抖开,直接披到了孟清和身上。

国公爷身高腿长,孟伯爷高度不够,大氅拖到了地上。

“国公爷,我带了斗篷。”

“恩?”

沈瑄挑眉,黑眸微眯,孟伯爷立刻消音。

闭嘴,万事大吉。

国公爷满意了,修长的手指拉起大氅领口,黑色的皮绳,衬着一抹润玉般的白,让人移不开眼。

该说侯二代得天独厚?

不看虎口和掌心的茧子,这实在不像是武将的手。

沈瑄俯身时,孟清和的视线又落到他的脸上。

乌发,剑眉,深眸。

执刀时,通身的煞气,安静时,却如谪仙般出尘。

看得再多,仍会不由得出神。

孟伯爷不动,定国公直起身,看着明显走神的孟某人,心头微动,绽开了一抹笑。

“回神。”

两个字,成功让孟清和从沉迷中醒来。醒来之后,再次有了撞墙的冲--动。

默默捂脸,都几年了,还不见出息,当真没脸见人了。

定国公心情大好,一路牵着孟清和,被宦官引到安置的厢房。

自我反省中的孟伯爷,压根没注意到两人此刻是什么形象。

亲卫们眼观鼻鼻观心,镇定自若。见多了,不值得稀奇

遇上的随扈官员也未表现出任何诧异。

古有挚友抵足而眠,定国公和兴宁伯所为,根本不值得参上一本。何况,以这两人的本事,真敢背后挑刺,倒霉的是谁还很难说。

沈瑄安置的厢房就在孟清和隔壁。

宦官退下,国公爷直接把人拉进了自己房中。

“国公爷,我还是回去。”

“不必。”

火盆刚刚燃起,还有些冷。沈瑄突然把孟清和抱了起来,走进内室,绕过一面山水屏风,将他放到了榻上。

孟清和不自在,想起身,却被一把按住。

“别动。”

身上的大氅-解-开,搭在屏风上,随后是公服,棉袍,靴子都被代劳。

宦官送来热水,国公爷亲手拧了帕子,擦过孟清和的脸颊和双手,像是在碰触一件精美的瓷器

直到脚腕被握住,浸入略烫的水中,孟伯爷果断头顶冒氢气,懵了。

“国公爷……”

“恩?”

沈瑄正捏着孟清和的小腿,拇指按到某处,头顶一声冷嘶,没声音了。

孟某人几乎栽倒,国公爷却是弯起了嘴角。温热的掌心整个覆上,从脚踝到膝盖,冰冷的感觉渐渐退去,余下的,只有阵阵暖意。

“好些了?”

“啊?”

“可还冷?”

沈瑄仰首,眼角眉梢都带上了笑意,孟清和突然又想扑了。

“十二郎?”

“……没事。”

水渐凉,孟清和只着中衣,裹着棉被躺在榻上。天色未晚,困意却开始涌上。

冰雪融化,会带给人欣喜和暖意。

国公爷如此,却让他的心揪成一团。

两辈子,第一次有人这样待他。

鼻子有些堵,用力闭眼,熟悉的冷香自身后围住了他。

“十二郎。”

“……”

没出声,翻过身,伸出手臂,用力扣住沈瑄的肩膀,仰起头,狠狠堵住了他的唇。

生于两世,心终于安稳,就是他了!

永乐六年十一月,交趾生乱,天子下旨,以黔国公沐晟为总兵官,佩征夷将军印。新城侯张辅,都督柳升为副,兴兵四万,入交趾平乱。

同月,平江伯陈瑄率舟师平上岸倭寇,斩首六十余,日本将军遣使臣朝贡,并上报前代将军足利义满死讯。

同年十二月,朝鲜都城为明军所下,泾国公嫡孙陈纪率先入城。朝鲜国王扮作庶人逃出汉阳。前国王上表,重新登位为王。

北疆连降大雪,征讨大军集于边卫,魏国公得令,出征之日延为明年二月。

兀良哈的壮汉们追踪鞑靼进入漠北,一边给大宁传送消息,一边不忘动手打压女真。呵哈出等女真头领来不及-显-露-野心,就被某人挖出的坑埋了。

大军不出征,定国公留在大宁,孟伯爷过了一段相当舒心的日子。

临到十二月中旬,永乐帝循常例发年金。身为勋贵,孟清和领到的赏赐自然不少。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孟清义也得了恩赏。

一道皇令,孟清义从庶人一跃升为北京五城兵马司指挥,正六品,不管事,只领俸禄。

人在家中坐,官从天上来。接到敕令,孟清义整个人都傻了。

得知消息,孟清和也有点傻。

国公爷笑言:“凡亲王、郡王妃父无官者,分授兵马指挥、副指挥,不管事。无父,度情可授其兄。吾为今上义子,受封国公,禄比亲王。”说着,发现孟清和神色有些不对,疑惑道:“十二郎?”

孟清和整个人都斯巴达了。

先前皇后比照国公夫人赏钱,如今天子参照王妃赐官。

大明第一夫妻,行事果真非同凡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